观看莫言小说《蛙》的个人观后感
“vincent821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观看莫言小说《蛙》的个人观后感,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观看莫言小说《蛙》的个人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观看莫言小说《蛙》的个人观后感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出版于。
《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百度”,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篇2:观看《蛙》莫言小说的观后感400字
自己想读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涩和畅销书时髦我却等待降温两个原因,一直耽搁了。十天前,到县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借到了书,花了一周读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讲解美国文学,我列举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时我给大学同学发出感叹,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话题不了了之。关于诺奖文学梦,我在中学时代特别关注。据说鲁迅有获奖的资格,他放弃了,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没有官方的资料。小学老师焦贺春说路遥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两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一时掀起诺奖热。我看了莫言领奖的直播,记住了一句话。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的确,看莫言的书,语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农村气息,故事让人震撼。
《蛙》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形象。对于特定历史时刻的低层人,引发读者共鸣!姑姑这个角色特别给力,她晚年忏悔自己的罪恶,她也没有孩子,一辈子给人接生,结果自己膝下无子,一个讽刺性的结局!
篇3:观看《蛙》莫言小说的观后感400字
《蛙》这本长篇巨作通过讲述莫言那个从事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整一个人生的经历以及前半生和后半生截然不同的待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生育史,说明了计划生育这一国家政策的严重错误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六十年之间的复杂历史过程。
这本长篇巨著引起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那位饱经风霜的姑姑,被计划生育政策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妇女,让我拥有了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生命是多么的可敬可贵啊,一株花、一棵树、一丛草,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飞蛾扑火虽然无知愚昧,但也展现了生命的梦想力及奋斗精神,对于飞蛾扑火,我们大可不必抱着耻笑的态度,我们完全可以学习飞蛾那种勇于奋斗的精神,那不正是生命的意义之处吗?如果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只知道吃喝玩乐,那么请问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用处呢?生命并不注重长短,而是注重生命这颗明珠的价值,也就是说能为这个世界付出多少贡献。昨天是植树节,我觉得人们完全可以一人植一棵树,想一想,全世界有好亿的人口,一人植一棵树,还担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吗?人的一生,人为处世,注定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哪怕你只做出了那么一点点的奉献,也绝对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有努力,有付诸奋斗,就足够了——奋斗,正是生命中最大的意义、最高的价值。
篇4:观看莫言《蛙》的个人观后感400字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篇5:有关莫言小说《蛙》的有关观后感
暑假里,我读过《蛙》。那是一段血诉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之期发生在乡村的计划生育史加上进入新时期以后知识青年在投机分子面前的悲哀的往事。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却是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初一乍觉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才明白作者莫言取该名的意义何在。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不得不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尽管书中是有几分小说般的虚幻,可描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口暴涨年代中国的模样。从《蛙》中尽管是管中窥豹,却真切地窥到了计划生育的弊端。
中国梦,我的梦。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几分不知变通地落实这以国策,才减少了新中国过量砖瓦以后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也才有了如今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而经过当年那近乎野蛮的计划生育淘汰以后新时期出生的我们——我们90后,作为新时期祖国建设者不得不说我们的命运和新中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梦是挽回明清之后落后于社会的现状,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的伟大复兴,而我的梦,我们的梦也是和伟大的中国梦紧密相联。从此以后,中国梦不再是一个巨大的梦想,中国梦已经被分解成了十三亿个梦想,十三亿人一起携手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个人和国家、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中国梦,我的梦,如果正如李君如先生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的“中国梦”,那么我的梦就是现在的努力换回不久之后的高考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再或是八年的又一轮寒窗,最后就是成为可以真正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献身的人,可以真正给中国增砖添瓦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追根究底是人民梦。”这是说中国梦的实现靠的不仅仅是伟大gcd的伟大领导,更多的是我们多大十三亿的人民。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载入史籍的伟人,可我们努力我们坚持我们奋进,我们一起用双手用实际行动一起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透过莫言之《蛙》,我们可以做到的不应该只是看着“姑姑”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青春不顾一切,中国梦靠的不是一张张空洞的白纸或是现在我们在看着其他人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梦是意念,实现靠的是行动。
来吧!中国的梦就是我们的梦!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崛起就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每一个人的崛起!只有在实现梦想中暂时被打趴下的中国人,却不会有倒下的中国梦!
少点观望,多点行动。中国梦,我的梦!
有关莫言小说《蛙》的有关观后感
篇6:莫言著名小说《蛙》的观后感600字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wenge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有人说《蛙》思想不够积极,是在揭计生工作的家丑,从政治的角度看确实有这个嫌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
篇7: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蛙》延续了莫言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篇8: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篇9: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蛙》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主角和一位日本友人,也是书中“姑姑”认识的一名日本医生军官的儿子杉谷先生的通信。起初,我对书名“蛙”倍感不解,等把整本书听完以后,才算是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做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的叫声和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起初听完这本书,我也是觉得这就是历史的悲剧,思想固封的人们,国家的政策,强硬的执行者。“姑姑”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让人触目惊心,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此葬送,这是血淋淋的现实。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姑姑”和她的徒弟“小狮子”是非常爱孩子的,两人一生却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小狮子”甚至用人工代孕的方式在年过半百以后拥有了一个孩子,是报应还是讽刺?
现在回头再去思考这本书,对书中的主人公“姑姑万心”,又有了新的认识。本书一开头大写“姑姑”的英雄事迹,写她的根正苗红,是为后面“姑姑”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做了铺垫。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ー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当女人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侯,“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在大局面前,文中的“姑姑”牺牲了个人的幸福,战胜了自我的内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正是无数像“姑姑”这样的人,抛开个人的得失,才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
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和世界相处,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你可以发自内心呐喊,也有权利保持沉默;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勇往无前;你可以选择原则,也可以选择灵魂。命运不会告诉你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怎样的活过。
篇10:观看《蛙》小说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近几日读完了莫言先生的《蛙》,身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并未亲身经历计划生育时代的种.种事件。而《蛙》这部小说,带我们走进了计划生育那个时代的喜怒悲欢。
故事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文中的姑姑是妇产科医生,拥有神奇的接生超能力,曾经给村里的无数人家接生孩子。蝌蚪也就是文中的“我”也不例外,“我”是姑姑接生的第二个孩子。
姑姑的初恋对象是一名飞行员,然而是个叛徒。姑姑失恋的经历更加凸显了姑姑浓厚的爱国观念,进而为后文姑姑坚决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此尽职尽责而做下铺垫。
姑姑是一名坚定的工作人员,不管党要求什么,姑姑都矢志不渝地坚决执行,显示了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然而,《蛙》带给我们并不只有这些,更重要的是姑姑身为一个女性,一个人类的灵魂深处的审判与忏悔。
接生婴儿,是接纳新生的生命,是带给人类希望的行为。然而,面对当时人口暴增,党和政府针对当时现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为了实现这项国家政策,必然会有人做出牺牲。一是工作人员,二是想要孩子者。
王仁美,也就是蝌蚪的第一任妻子,便是其中之一。她想要儿子,有了第一胎,就又偷偷取环、怀孕了。结果姑姑必然要以国家为重,不得不对王仁美做人流。结果,王仁美不幸身亡了。
文中的蝌蚪,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无法避免自身的缺陷,渴望要儿子,渴望要孩子,但是为了工作,选择了隐忍。隐忍着自己的妻子离自己而去,隐忍着自己的孩子死于胎中,隐忍着他所悲悯的众生,包括他雷厉风行,却深受谴责的姑姑。
除了以上这些,作品还表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剖析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矛盾。这部作品,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类的伤疤,是中国上下百万人口的遗憾,又是当前繁荣时代过去的创伤。读后感·我们生而为人,自然热爱生命,渴望孕育生命。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我们大家一起痛哭流涕,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回忆来记录那些辛酸过往。
计划生育如今已经成功实现了人口增长趋势的扭转,这些数据的扭转,来自于某些人性的扭转,更来自于很多人的牺牲。进而我们过渡到了老龄化社会,我们开始倡导开放二胎政策。
历史年轮似乎在回环往复地进行着,我们能做的只有矢志不渝地唱起生命的赞歌!
篇11:观看莫言小说的观后感800字作文
《红高粱》是我读的第一本书,很平淡的感觉,甚至觉得内容很丑陋。其实记忆已经不是很深刻了,可能因为只顾着想象里面一段描述日本兵逼着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面,割完耳朵,又割生殖器,之后又剥了皮,当时描述的场景让我心惊胆战,可还是忍不住去想象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场面,自己在场的话看了会不会得精神病,一直不停地想。之后的内容,几乎是一边还残留着那个场景的恐惧,一边往后看的。
《丰乳肥臀》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虽然有时候感觉有些段落太过繁杂,或者场景切换得太快跟不上思路,但顺着总体思路摸索下去,还是很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一开头就很吸引人:一个普通乡镇的一家以打铁为生的普通家庭的普通产妇临盆,于此同时,要生产的还有家里的一头驴。因为产妇之前生过7个女儿,而驴是第一次生产,因此全家的接生重点竟然放在了一头牲畜身上而不是一个人身上。直到最后,驴难产经过请兽医帮忙后顺产了一头骡子,产妇因难产而奄奄一息,最后请了接生婆,生出了一女一男,女孩被认为是多余的;男孩,也就是男主角,被接生婆宣告死亡后又被闯进来的日本人救活了。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又痛苦的人生。
以前看过的小说或者故事,都是讲主角如何的参军,如果英勇的为祖国奋斗打胜仗,看得心血澎湃。而看这部从普通民众视野写出的小说,却感到战争的无奈。无论是哪边赢了,人民该活的还是要活下去,红军赢了,你掌权,可我还是照样种我的菜吃我的饭;地主赢了,我还是一样,甚至地主会把投影机给村民们放电影,还会让村民们见识到人也能像小鸟一样地在天上飞翔。
战争并不能拯救任何人,人性的拯救才是最重要的。作者从日本侵略一直讲到日本投降,解放战争,继而到大生产运动以及等等,我对历史并不了解,可我能看到小说中描绘人性的丑陋。战争并不是最让人痛苦的,痛苦的是战争结束后的人性转变!大生产时,文中的三姐自吹自嘘,把牛的精子射到母羊里,把兔的精子射到牛里,期待着像骡子一样的变种出现。大饥荒年代,每个人都吃不饱饿得前背贴后背,可还存在着狼心狗肺的人利用炊事员的职务吃饱喝足后把热乎乎的馒头当做诱饵诱奸了毫无反抗之力的女人。文中的四姐因家庭贫困自愿卖身做妓女,积累了无数的珠宝后收手不干想回家孝敬母亲过上好日子,最后却被公社的人挖去了珠宝进行了,被铁拳狠狠地锤在了脸上。男主角唯唯诺诺,胆小懦弱,连母亲死后,入土为安以后,还被一位“公家人”逼着要他挖出母亲进行火葬,声称国家的神圣领土不许随便乱埋尸体,而之后不到的几个小时,有一年轻小伙跌入附近的沼泽池里,陷了进去,救不上来,却没有“公家人”出现说不许乱埋尸体,两者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总之,这是一部很沉重的小说,每往前一步,似乎都带着沉重的脚镣前进,社会在进步,人性的道德底线却没有跟着发展。
篇12: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个人观后感700字
一开始是在地铁上作为消遣阅读,后来读到最后,因为画面感太强烈,不断的有人脑肠子等眩人耳目的场景用文笔写出来,觉得继续读下去心情会down到最低,因此中途还停了很长时间。
之后断断续续地从全书的40%开始,惊觉这是一本很有看头的小说,虽然一开始以金童的视角一直都是对乳房的极度细致的描写以及感官,让人觉得略有不快。但是从大姐到八姐的境遇,以及上官鲁氏真正的看通了一切,而对女儿的偷情或者浮气所表现的容忍,让人觉得其实世上有很多说出来都是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大姐和鸟儿韩的出轨,鲁氏也知道这会引来的灾难,但是为了女儿着想,还是默许了。就是说书中很多故事,现在登载在杂志上都是很乱搞的事情,但是再当时那么巨大的苦难之下,你会觉得大姐如果和鸟儿韩在一起,哑巴就这样死掉是多好,大姐和二姐后来因为丈夫的立场而变得水火不容,四姐是做窑子屋的妓女,可是最后对峙游行时说的一番话却让人那么动容,我一直觉得我的情绪和书中观众的情绪是一致的,四姐穿红戴绿做最后的打扮去游街展览,后来妇女觉得四姐这样一个受过苦难的人也是情有可原的。又或者司马库虽然和那么多女人保持关系,甚至大姐也和自己的二妹夫有一腿,鲁氏却认为这是一个有胆魄的时势造英雄,以前十年八年出一个,现在以后估计出不来了。
到了最后我个人会很喜欢鲁氏,原先觉得一开始把女儿随随便便让她们私奔的私奔,或者直接指定跟谁结婚,觉得这个老婆娘很是狠心,后来发觉她是一个什么都看开的人。后悔的事情也有,逼着三姐嫁了哑巴。金童因为自己的异国人的长相而感到自身是杂种的自卑,鲁氏破口大骂说你有瑞典贵族血统。她对金童窝里窝囊的样子感到愤懑,希望他宁可和司马库或者沙月亮一样是个能惹事的主儿。
只不过上官家的女儿反而很有血性,一个个在关键时刻都很深明大义,反倒是这个儿子,最后也不过是回归到最平庸的状态。
很感人的小说,看到两处哭了,一个是司马库要被枪决,鲁氏拉着司马粮不让他继续往前面跑。另外是八姐的外传,鲁氏喃喃 原本想救孩子的没想到却逼死了她。
【观看莫言小说《蛙》的个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1.莫言蛙经典语录
3.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5.莫言名著蛙读后感
9.莫言个人经典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