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

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

2022-07-05 08:23: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为温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供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

篇1: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

时间:1月7日

科学自主探索实验

我提出的问题一:能给枯叶“刷牙”吗?

问题二:枯叶真的能像牙齿那样刷吗?

我的猜测一:应该能给叶刷牙。

猜测二:不能,因为枯叶不像牙齿那样坚硬,所以不能像牙齿那样刷树叶。

实验材料:烧杯,矿泉水,塑料纸,餐巾纸,几种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枯叶和牙刷。

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刷树叶时不要太用力。烧杯中倒入的水不要太满。实验过程:将矿泉水倒入烧杯中,把塑料纸铺在桌子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塑料纸上。先把牙刷和枯叶都放在水里浸泡,过一分钟后,将两样物品拿出。接着手握牙刷使用一半的力气开始刷枯叶,一面刷完,来回十次换一面。(枯叶的根部开始刷上下刷)。重复刷枯叶的动作,直至有变化。

实验结果:枯叶被刷得透明了。

我完成实验的结论一:是能够给枯叶刷牙的。

我的结论二:枯叶绝不能像牙齿那样刷。

我发现:被刷过的枯叶与没被刷过的枯叶,手感完全不一样。

原理:枯叶就犹如食物,既然食物在水里泡久了,会糊掉,这样子吃起来也比较容易。而生的食物就比较硬,嚼起来就十分困难。枯叶也是这样,所以泡的越久越容易给他刷牙,而一摘下来就刷,则十分困难。

我的收获:大自然的生物千姿百态,科学探索,就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种种新的想法。我们只要去发现,去探索大自然的美丽,才会更加了解大自然,更加晓得大自然美的所在。

科学探索员:庞皓铭

作者|五年级 庞皓铭

篇2: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索论文

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索论文

【摘要】在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内涵和构成上,我们强调:情感态度优先考虑,探求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比获得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本人从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在活动中提供动手操做的机会让幼儿学习探索;改变操作方式让幼儿真正亲历探索;善于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知科学、懂科学、爱科学。幼儿科学教育,情感态度,探索精神,体验成功。

【关键词探索】乐于;学会;亲历;乐趣;探索过程;科学教育

众所周知,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从小就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如: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踢踢路边石子让它滚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探索和操作能力也增强,拿到了机械玩具之类的东西一定要拆开看看等等。幼儿总喜欢自己动手去寻求答案,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经验,体验乐趣。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在实施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尤其应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并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质疑,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意识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幼儿,认真负责。但又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太多的禁令。如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进行探索,把孩子的`探索欲给框住了;又如在让幼儿到科学区玩时经常叮嘱幼儿:玩的时候小心点,当心弄坏了……试想:幼儿还没开始玩已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怎么还有很高地兴趣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呢?而只有当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自在进行各项活动时,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发现并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针对幼儿的特殊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老师要经常给幼儿鼓励语言,如“大胆想一想”、“你试试看”,“你能行”,等,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如在科学活动“种子的成长”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许多相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记录、观察种子,来了解种子的成长过程。种子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需要几天时间、是否需要每天给种子浇水等让幼儿感受种子的成长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情绪愉快,没有压力,通过动手动脑,亲身体验,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提供动手操做的机会——让幼儿学会探索

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材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引发孩子探索的刺激物,又能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如在《怎样滚》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积木、皮球、纸板、气球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玩一玩、滚一滚,感受这些物品在滚的时候的不同点:发现了圆形的物体能滚动,其他形状的物体滚不起来。在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多种材料,还想出了怎样让物体滚动的时间长的办法。这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以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活动相关的不同大小、不同性能、不同质地层次各异的原材料。而且每种材料都应有足够的数量,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材料,在对不同材料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改变操作方式——让幼儿真正亲历探索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幼儿学习不仅是基本的科学知识,更注重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观察、实验和操作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从现象中感悟科学。

或许在以往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想让孩子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而采用简单化的方法,向幼儿灌输知识,试图让幼儿记住一些甚至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而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科学的特点,结果当然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真正亲历探索过程是非常的重要,比如:中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成长》,怎样让孩子更感兴趣,更能掌握扎实的知识及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呢?

活动: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准备好关于种子成长后的课件,目的想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活动开始,教师先播放课件。

让他们观看漂亮的植物,为接下来的探索埋下伏笔。接着出示种子,请能力强的孩子来负责,做好观察记录,这样一节课就结束了。

四、善于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当然通过“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幼儿能将在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印象融入游戏中,使得游戏内容深入透彻,丰富多彩。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而放弃了探索,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活动《寻找声音》孩子们通过敲敲打打,寻找声音的来源,帮助孩子了解,敲击物体会产生声音。敲一敲,打一打,听听小鼓、铃铛、三角架……,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声辩位:闭上小眼睛,找一找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轻和响:摇一摇,听一听,原来放大豆子的瓶子声音响,豆子小的瓶子声音轻。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了许多的知识,知道了耳朵可以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可以辨别声音的轻响……。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并不是单纯的给予孩子关于感知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感官的运用过程中获得真切具体的体验与感受,主动建构有关感知的世界。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使孩子们真正进入到了“乐学”的境界,从而激发探索欲望。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的方法。科学活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通过科学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从而使知识的掌握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杂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3: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论文

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论文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可以使学生很真实地体验物距、像距、实像及它们和像大小变化之间的规律,但是根据实验步骤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现象明显,实验也能很快完成。如就这样结束这节实验课,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只能停留在机械完成实验目标操作,没有拓展、没有思考。事实是,此时学生已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兴趣正浓,这时“留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基于这样的情况,这节学生实验时间定为二课时。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在这次实验中也创设了一次给学生“留白”机会。

备课时估计同学们能在半节课内按要求完成实验目标,其余时间分以下几步:

一、每一实验小组整理提交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二、对各小组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三、各小组再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总结;

四、再次集体进行汇总,梳理规律。

(预先估计学生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现象,到时候补充)

实验课内学生先自学完成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的整理,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兴趣浓郁,在目标实验的基础上,摆弄着器材尝试着寻找各种可能发生的现象。

提交发现和问题时,学生一共提出许多现象和问题,讨论后总结成六条:

1.物体放在焦点处时找不到像;

2.物体移动时像的大小和距离也发生变化,但不知怎样变化?

3.成实像时在物体这一侧也能看到一像,这是怎样形成的?

4.物体在二倍焦距内像是缩小的,二倍焦距外是放大的;

5.物体上下移动时,像也是上下变化。

6.用不透明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成像又会如何变化?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难以理解和解题时犯错误的问题所在。组织第二轮实验,再次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收集归纳分成这种几种问题,相互补充,对透镜成像中难点进行了清理。

两节课很快在有序中就过去,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出乎意料的好,记录的现象新颖,分析到位,完全不是平时我们按部就班时的呆板、机械。 学生的一些实验报告片段摘录如下:

一、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蜡烛会越烧越短,我们发现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却不断上移,我们就想是不是烛焰成像位置和烛焰移动的方向有关呢?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呢?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在U>f的基础上,渐渐往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移动光屏,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记录像距。

2.在U>f且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在光屏中的位置的变动,左右移动,像的位置又如何变化?

经过现象比较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像位置变动和烛焰位置变动有关,且刚好相反:即烛焰远离透镜,像靠近透镜;烛焰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烛焰向左移动,像向右移动。

二、开始的时侯认为如果用一件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就只有一半的像了。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用实验册挡住透镜的一部分,我们惊奇地发现,还是能成完整的像,只不过是像的明亮程度减弱,继续增加被挡部分,像基本上还是完整的,只是明亮程度越来越暗,烛焰中光线较弱部分先变得不清楚。

三、在成实像的同时,沿着烛焰光入射的方向去观察透镜,他们当时就很惊讶,邀请了旁边许多同学去观察觉他们的发现,因他们无法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解释,还进行了好一番争论,让我给他们评一评谁的理由是正确的。我当时想法是,马上解说,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点拨了一下,只有光的折射才能成像吗?留给他们分析的空间和时间。有的同学当即恍然大悟,结果他们的实验报告中自己分析更精彩,更具有科学性: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沿着烛焰光入射方向去观察透镜,可以看到透镜中有一个烛焰所成的正立、缩小的'虚像,这现象根本无法用凸透镜实像时的知识来解析,我们小组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这不是光通过透镜折射形成的,是由于光在透镜表面反射引起,凸透镜的表面相当于是一面凸面镜,光在凸面镜的表面发生反射,所形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正如汽车的观后镜里都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一次尝试,却获得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是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以前曾用过很多方法来突破,效果都不理想,学生总感云山雾罩,在解题时还是照样出错。这次“留白”终于冲破了我教学思维的禁锢,留一些时间,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好奇且无压力的情况下摸索,给了他们另辟途径的机会,观察到一些新现象,产生了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又带着新的问题展开讨论。

艺术作品中的“留白”,在科学中也同样意味深长——正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精神浓缩。

【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相关文章:

1.科学实验报告

2.关于探索科学名人名言

3.科学探索读书心得

4.课改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探索

5.采用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宁波科学探索中心400字作文

7.畅游宁波科学探索中心700字作文

8.探索自主互助学习激发学生求学激情论文

9.游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的暑假日记

10.中班科学探索活动:动物怎么保护自己

下载word文档
《科学自主探索实验报告:“给枯叶刷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