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生物教育开题报告

生物教育开题报告

2023-07-10 09:01: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吴邪吴邪吴邪魅一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生物教育开题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生物教育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生物教育开题报告

篇1:生物教育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技巧的探究》

二、选题依据

(一)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小学科也是基础学科,许多学生都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因此生物学这门学科并不受学生的重视,且生物教学质量也不是很高。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课堂导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重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初中生物教师多关注学习目标及内容所运用的方法策略,对于生物课堂的开讲导入思考较少。针对生物教师开讲随意或单刀直入不讲究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我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学习和借鉴生物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意义:开展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是不无裨益的。苏霍坶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想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注意面向全体的要求,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做好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设计完美的课堂导入方法会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进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课题本着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以面向全体为宗旨,致力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生物课堂导入的方法研究,将为教师探究优质的教学导入提供方法。

(二)课题含义的界定和特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又叫开讲,与导言、引言的性质和目的基本相同。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的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关心本节课上的主题内容,从而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所以,高超、别致、新颖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氛围较快地进入最佳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尤其对于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感性多于理性,只有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由课间的嬉戏打闹转移到严肃安静的课堂,才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的生物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教学就不存在太多的困难。

(二)、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9个阶段中,前3个阶段指的就是课堂导入。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

(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创建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导入技巧 。

2、积极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创新,为课堂教学注入创造的活力。

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入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本课题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

1、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现状调查

2、研究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并形成相应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及当地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具体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思路如下:

(一)、研修和学习《全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研究理论;

(二)、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计划、实验、观察、评价到再计划、再实验、再观察、再评价的研究策略,逐步形成适合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模式。

(三)、通过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并力争创新。

(四)、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等。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延远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八年级(1)班设置为实验班,八年级(2)班设置为对照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实践,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活动,师生交流以及对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文献法等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准备于201x年4月开始,201x年3月结题,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x.4―201x.7)

(二)研究阶段(201x.8―201x.12)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x.1―201x.3)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撰写阶段性报告和结题论文,研究心得、制作课件等。

1.生物开题报告

2.教育开题报告

3.教育学开题报告

4.教育类的开题报告

5.教育类开题报告

6.教育管理开题报告

7.有关教育的开题报告

8.本科生物流专业毕业开题报告

9.博士生物学开题报告模板

10.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生物开题报告

一、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实践性。实践性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全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动手的能力。

2.合作性。探究性教学需要师生合作完成,主要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合作。

3.发展性。探究性教学是自主性与独立性并存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解决,重在发现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追求发现而学,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老师的教学是一种促进的作用。

二、探究性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1.通过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实验操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研究的乐趣。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做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问题,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2.探究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探究性教学的组织方式多以小组为主,教师会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在生物实验实践操作中,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的是在向共同的目标努力,大家会为了完成目标积极合作,努力沟通,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得到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每个学生有不用的解决方法,但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通常会通过商量以一个最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在不断交流和磨合中完成的。小组探究中也存在着竞争性和个体化的活动,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得以贯彻,让实验凝聚着小组学生的智慧,让群里效应在实验中得以有效发挥。在生物实验研究性小组学习中,学生会感受到群里的力量是个人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享受着合作的快乐。

3.探究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合作的一个过程。课堂氛围的好坏能直接反应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探究性教学营造一个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情境、发现问题。在生物教学开始前,老师需要准备问题情境,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与困惑,进而提出问题。再通过问题与实验的结合,学生就会在实验中思考学习,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2.通过问题提升学生探索欲。在探究性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的发表见解和观点,融入教学中,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3.收集资料、实验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设想做好引导,收集一些资料,制定实验方向和方法。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捷的方法获取信息,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最后汇总资料,挑选有用资料,通过多种平台获取。

4.交流与评价。这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展现实验和探究结果,同时,让学生自己对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老师总评价等肯定成绩,找出改进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四、总结

探究性教学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奠基作用,未来高中生物教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应当对这一学生方式给予重视,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模式。

篇3: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注实验与探究能力体现了 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 的要求;在实验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学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研究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此来了解这些方案对学生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对教师的一项。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

2、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

(1)把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演示实验

(2)把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

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和理解生物学规律,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不得不重做实验,直至得出满意的结论。

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如 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 、人呼出的气体 、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 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不仅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且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将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学生实验

1)有关实验材料探究

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教材上的实验要选择此种材料,它是不是最佳材料,如果没有可以换用当地的哪种材料,材料不同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等等,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与材料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如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选择材料常用新鲜的绿叶如菠菜,但由于气温缘故市场上菠菜价格高,对其去根、茎后利用率也较低。为此尝试用其他的绿叶代替,如马蹄莲、金盏菊、苜蓿叶、青菜叶。另外,在 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实验后,材料改为苹果、桔子、香蕉等。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关注日常生活。

2)有关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的探究

在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中教材中介绍使用玻璃毛细管,画滤液线用火柴梗或牙签效果如何,引导探究。

3、开放设计型实验(研究性课题)探究

研究性课题可根据教材给出的课题目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全过程。学生通过这类完整的探究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制订调查或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记录、分析和解读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检验假设,把得到的结论以各种形式与他人交流生物课题开题报告工作报告。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植被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探究。

(2)探究微量元素硼对花粉的萌发的影响。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4)观察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及探究光照强弱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

(5)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

(6)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玉米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

(7)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

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尝试对仙人掌植物的嫁接。

(2)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在水中的2 3种动物独特(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运动方式。

(4)探究蚂蚁用什么语言交流。

(5)探究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篇4: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时代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确定了新课程核心目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了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目的,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在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我们的孩子,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思考完成作业,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不了解,对科学家的不了解,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他人的不尊重,却总是使我心绪难平。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希望通过我的一些尝试,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的学生,适合我的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路。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具有明确、全面和稳定的'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全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基础是文,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自己记忆人文和科学的看法就不同,对人文的追求及其形成方式也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和形成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依据”。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需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即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创的意识上来。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教育,传授的是科学和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不仅强调思想的健康,还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中只重视科学素养,忽视人文素养,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如果把两者剥离,会培养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者不懂科学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发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同时,挖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完成传播科学人文知识、科学人文方法、科学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和修正。让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能在生物教育教学这个主阵地得以落实,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篇5: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课题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变动,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仅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考生因为对基本概念记忆不清,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有误而导致严重失分,造成高考成绩不理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生物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

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常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生物学概念不仅仅是属于识记水平,它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研究内容 以高中生物课的全册内容复习为例,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复习方法。同时对学生出现的混淆概念的原因以及对部分不完善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思路

首先要明确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全方位了解有关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各地各校生物概念教学实行的现状。其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方法及现状,调查了解教师(主要是本校)对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及实行现状。进而进行分析选择学生乐意接受且效果好的生物概念教学方法,在我校实施并推广。从而促进我校生物学的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

以我今年所带的高三年级14班——16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8月)

1. 申报课题

2.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知识

3. 制定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5月)

1. XX年9月—12月:

研究高中生物学科复习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及其教师对生概念教学复习的基本策略。方法是通过与教师沟通以及在学生中进行试卷调查来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查阅资料针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最佳办法。

2. XX年元月:

汇总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 ,上传传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3. XX年2月—5月:

将完善的概念教学复习策略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听课,对比教学,试卷调查与试卷测试,总结实施过程中任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纠正以后再次应用于另外一些班进行教学,然后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高三概念教学复习模式。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XX年5月)

1、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完成课题研究中的各种资料的整理、统计工作。

3、申请结题,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二、附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的有关资料、学生测试,调查等相关内容

篇6:生物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生物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

选题缘由

一、课题的提出

新时代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确定了新课程核心目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了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目的,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在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我们的孩子,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思考完成作业,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不了解,对科学家的不了解,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他人的不尊重,却总是使我心绪难平。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希望通过我的一些尝试,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的学生,适合我的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路。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具有明确、全面和稳定的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全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基础是文,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自己记忆人文和科学的看法就不同,对人文的追求及其形成方式也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和形成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依据”。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需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即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创的意识上来。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教育,传授的是科学和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不仅强调思想的健康,还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中只重视科学素养,忽视人文素养,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如果把两者剥离,会培养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者不懂科学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发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同时,挖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完成传播科学人文知识、科学人文方法、科学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和修正。让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能在生物教育教学这个主阵地得以落实,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基于相关教学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来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并针对目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该课题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索,让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能在生物教育教学这个主阵地得以落实,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目的。

1.生物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内涵的界定。

2.目前我带的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目前的人文素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生物教师对人文素养的认知程度调查。

4 针对目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探究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内容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篇7:生物研究生开题报告

生物研究生开题报告

在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中,有很多生物研究生还不太会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众所周知,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今天我们就以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为范文,给各位即将毕业的生物研究学生们。

课题名称: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根据预测,21世纪原油需求总量为2500-2600亿吨,按照现有油藏开发技术和措施年均仅能提供380亿吨。因此,要满足需求总量,必须将采收率提高到65%-70%,即现有水平的2倍。提高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途径主要是增加地质储量和应用高效生产技术,而后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石油天然气工业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提高采收率。在过去的里,采收率提高了10%,但这主要归功于油藏工程,提高采收率方法的贡献很小。由于较低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油藏中有2/3的地质储量不能采出。波及系数可以通过油藏工程和化学工程的方法得到提高,洗油效率则只能依靠化学工程。按采收率达到64%-66%的目标,现有技术可将采收率提高20%达到48%,剩余16%要依赖于化学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新开发区块的减少以及大量高产油田的减产,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IOR)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就是一种主要利用化学原理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这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效益的方法,特别对枯竭的生产井更是如此。在美国,枯竭井(指产油速度少于10 bbl / d的井)的产量占总采油量的将近50% ;我国的一些大油田近些年来相继进入高含水后期,所以需要一种低成本的提高采收率方法(I CFA.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法尤其适合应用于今天这种经济环境。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了利用微生物技术增加原油生产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在世界各地,己经有大量的生产井和油田己经用微生物配方进行了处理。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我国的石油微生物学始于1955年,开始研究细菌勘探;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油田微生物的生态学和生理学,参加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及一些大专院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国外(主要是美国)在这方面己有成熟的技术,并开始向我国市场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发展。我国吉林油田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协作研究了一项微生物吞吐技术,有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在注入微生物的同时需要注入大量的营养液,这相对提高了原油开采的成本。大庆油田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的研究成果。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当前引起石油界广泛重视的一种生物技术。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国内首先开创了将细菌直接注入地下提高采收率的室内评价方法,大庆石油管理局利用混合菌种进行了创造性的放大发酵工艺、注入工艺及矿场试验研究。据中国石油报1995年5月19日报道,油田专用微生物工厂在徐州建成(投放1吨微生物可增产原油400吨)。它由华东输油管理局和美国迈克尔?白克微生物公司合资兴建,采用美国的技术设备,按美国标准生产油田专用微生物,年产微生物7万加仑。大大促进了国内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的进展。

3、参考文献

[1]Rebecca S. Bryant, Rhonda P. Lindsey. WORLD-WIDE APPLICATIONS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SPE/DOE35356, : 127-134

[2]汪卫东。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石油勘探与开发。, 29(6):87-91

[3]张训化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9一10

[4]王岚。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世界地质。2002,  21( 2) : 138-140

[5]裴雪林,刘丽,赵金献。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实例。断块油气田  5(4):61一66

[6]  Corapcioglu, M.Y and A. Haridas: “Transport and Fate of Microorganisms in Porous Media: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J. of Hydrol., Vol. 72, (1984):149-169.

[7] Bear, J: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New York, Elsevier, (1972):605一616.

[8] Bu' Lock, J. and B. Kristiansen: Basic Biotechnolog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87)75一131.

[9] Bajpai, R.K. and M. Reuss: “Coupling of Mixing and Microbial Kinetic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Bioreactor,” Can. J. Chem. Eng., 60, (Jun. 1982):384-392.

[10] Cernansky,  A.  and R.  Siroky:  “Deep-Bed Filtration on Filament Layers  of Particles Polydispersed in Liquids,” Internatio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Vol. 25, No. 2, (1985) 364-375.

[11」Adamson, A. W: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es, 3rd Edition, Joh Wiley&Sons, Inc., New York, (1976)。

[12]Knapp,  R.M.,  F.  Civan,  and M.J.  McInerney:  “Modeling  Growth  and  Transport  ofMicroorganisms in Porous Formations,” Presented at IMACS, Paris, France, Jul. 18-22,1988, Proceedings of  12th World Congress on Scientific Computation, Edited by R.Vichnevetsky, P. Borne, and J. Vignes, Vol. 3, (1988) 676-679.

[13]Zhang, X., R.M. Knapp, and M.J. McInerney: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Microbial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cesses,” Proceedings of the 199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Developments in Petroleum Science, Edited by E.Premuzic and A. Woodhead, Vol. 39, (1993):171一186.

[14] Chang, F.F, and F. Civan: “Modeling of Formation Damage Due to Physical and ChemicalInteractions between Fluids and Reservoir Rocks,” SPE 22656, Presented at the 66th Ann.Conf., Dallas, TX, Oct. 6-9, 1991.

[15]Popplewell, L.M.,  O.H.  Campanella, and M.  Peleg: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Instant Coffee Mechanical Attrition,” J. of Food Science, Vol.

4、论文提纲

第 1 章 绪论

1.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概况

1.1.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起源

1.1.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新进展

1.1.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优势和局限性

1.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应用

1.2.1 提高采收率微生物的特点

1.2.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

1.2.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应用

1.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

1.3.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

1.3.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的步骤

1.3.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 2 章 微生物驱油的数学模型

2.1 假设条件

2.2 微生物驱油组分运移方程

2.3 微生物新陈代谢动力学方程

2.4 微生物菌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 .

2.5 渗透率降低模型

2.6 黑油模型

2.7 微生物激活地层原油模型

2.7.1 界面张力

2.7.2 残余油饱和度

2.7.3 毛管压力

2.7.4 相对渗透率

2.7.5 含聚合物时液相的黏度

第 3 章 微生物驱油的数值模型

3.1 网格系统

3.2 压力方程的离散近似形式

3.3 组分方程的离散形式

3.4 井点的处理

3.4.1 定产油速度

3.4.2 定产液速度

3.4.3 定水或气注入速度

3.4.4 定生产井井底流压

3.4.5 定注水井井底流压

3.4.6 隐式压力的限制

3.5 选择时间步长

3.6 矢量化

3.7 计算步骤

3.8 黑油模型的有限差分格式

3.9 组分传输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

第 4 章 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应用

4.1 模拟软件基本介绍

4.1.1 主要特点及功能

4.1.2 模拟软件的输入输出数据

4.1.3 程序流程图

4.2 模拟油藏试验区概况

4.3 模拟油藏的环境与菌液的配伍性评价

4.3.1 Bs 生物表活剂菌液性能

4.3.2 Bp 生物聚合物菌液性能

4.3.3 生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驱油实验

4.4 历史拟合

4.5 微生物驱油方案数值模拟结果

4.6 微生物驱油注入方案的确定

4.7 矿场微生物驱油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4.7.1 试验效果评价

4.7.2 几点认识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其中,微生物驱油技术由于能处理更大范围的地层,因而具有很好的增油效果,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本研究属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提高采收率领域。核心内容为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微生物驱油动态过程,阐述微生物驱油的原理。通过室内实验,对微生物菌种与油层环境的配伍性进行研究,利用选择的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方案优化,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矿产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并且验证选用的数值模拟软件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通过对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的研究,详细分析微生物驱油过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因此,本文将开展如下的工作:

(1) 建立模拟计算油藏的地质模型,详细描述油藏静态地质特征,包括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油藏类型,油层厚度等,为选用实验菌种培养物和数学模型提供依据;

(2) 根据模拟油藏的环境选择提高采收率菌种,在室内开展微生物菌种与油藏环境的配伍性实验评价,优选出能适应油藏环境的、能最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菌种,这一步是关键;

(3) 根据所用菌种的特点和模拟油藏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要选择已建立的描述油藏渗流的偏微分方程组、相应的辅助方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 利用选用的模拟软件,进行方案优选;

(5) 根据矿产试验的结果,分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检验所用微生物菌种在实际油藏中的适应能力和提高采收率的能力,验证选用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确定微生物驱油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试验区各井连通状况存在差异,驱油效果明显不同。与注入井主吸水连通好的油井效果明显,中心井和2口基础面积井油层发育较好,与周围注入井有2个以上连通方向,并且与注入井主吸水层连通厚度大,比例高,注微生物后见效早,综合含水下降幅度大,日增油高达14t,综合含水下降9. 8个百分点,目前仍保持微生物效果。而试验区连通状况较差的井见效滞后,4口角井油层发育较差、单向连通、与周围注入井主吸水层连通厚度小,注入微生物第二段塞后开始见效,含水下降幅度小,下降4个百分点,日增油3t .以上数据说明在油层连通情况下,微生物驱改善水驱效果技术可行,因此,若今后再开展微生物驱油试验,应选择连通状况较好的井。

2、根据试验方案设计,影响到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下一步研究微生物注入浓度、段塞用量大小、交替注入次数及间隔周期的优化,以提高驱油效果。同时研究调剖与微生物菌液驱油的联作技术,可有效的调整注入剖面,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微生物驱油效率。

7、预期的结果

1、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处理大面积的地层,增油效果显着,这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2、室内实验表明,所选微生物与油藏环境具有良好的配伍性,能有效激活水驱后的滞留油。

3、选择的包括组分运移方程、黑油模型、微生物动力学方程、渗透率降低模型和激活滞留油模型的三维三相多组分流动数学模型能比较全面地描述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

4、矿场试验表明,所选微生物在模拟油藏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使试验区降水增油幅度较大,试验效果较好,可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5、所选数值模拟软件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指导矿场试验。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篇8:教育开题报告

一、开题活动简况

根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经充分准备,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研究》课题组于20xx年10月12日在云南民族大学莲花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负责人王江屏向省内管理学以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专家省教育厅宣传统战部桂正华部长、云南民族大学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员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详细汇报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目标和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组织分工、研究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等。评议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审议,明确指出研究计划的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规范步骤,要求该课题在开题后要把责任落实到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确保研究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课题组成员王江屏、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参加了开题会议,并与专家们一起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分工、职责要求和实施步骤等。开题报告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后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同意该课题可以开题研究。

二、开题报告要点

本课题为《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是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于20xx年9月正式立项。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探索化解中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中常设性机构与临时性机构职责不分、关系不顺这一难题的方法;

2、全面总结中国高校应急管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

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

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2、高校宣传工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健全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法律基础

第五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1、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反应机制

2、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决策机制

3、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

4、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动员、协调保障机制

5、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6、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善后处理机制

第六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对几种特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1、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2、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3、对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4、对高校信誉危机的处置和管理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组织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此项研究将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的研究思路。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上,分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与应急机制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高校中的体现。在微观领域,不仅探究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网络舆情等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凸显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实效。

2、理论与实践:在探讨建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并实施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创新工作模式,用实践来验证效果。

3、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校园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应急管理方面的差异,为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社会和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从中寻找研究的薄弱点,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着名教育界人士及相关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交流,探讨我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3、比较研究法——研究发达国家校园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现实情况,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

4、案例研究法——选取民族高等院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以为鉴。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3人分别具有法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专业特长分布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传播学等方面,年龄均在40岁以下,呈梯次结构分布,在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媒介及舆论传播,大学生的民族观、宗教观和法治观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能够胜任此项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组:1。课题组长:王江屏2。课题研究人员: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王江屏、杨泽泉负责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后相关材料的报送、研究方案的制定、专家咨询会的组织,同时负责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和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以及结项验收工作。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负责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的搜集,并按研究计划完成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的撰写。

四、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周期1年,即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

(二)研究各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xx年10——12月,20xx年10月,召开专家评议会,评议审定课题的开题报告,形成成熟意见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xx年10月,深入云南各高校进行调研,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掌握当前高校,特别是云南省高校的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20xx年10月至12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和案例。

2、研究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有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20xx年5月,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中期研究报告,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3、结题阶段:20xx年7月—11月,20xx年7月至11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0xx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请结题。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2项:

1、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

2、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五、课题经费使用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共计肆仟元整($4000.00),拟作如下分配使用:

1、资料费(用于购买图书、进行网络下载等)1000.00元;

2、调研差旅费(到省内高校考察、搜集资料)1200.00元;

3、小型会议费(召开学术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800.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购买电脑耗材等)300.00元;

5、印刷补助费(资料复印、文稿打印等)300.00元;

6、管理费200.00元;

7、临时性小额开支200.00元。

三、专家评议要点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此项研究的开展及时适应了目前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高校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有利于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有利于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对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恰当,研究内容具体。课题组成员构成精干,有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并已参加过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着作等研究成果,并发表过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建议:

1、课题组成员要认真研究和领会研究目标,进行充分讨论并最终确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的框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的重点及其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及职责要求,信息资源及时共享,按时按质完成自己的任务,保证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3、课题组成员还要积极争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从资金、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课题组要严格按照方案,对照各项预期研究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四、重要变更

根据评议专家意见,课题组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后决定作如下重要变更:

1、吸收现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泽泉同志和云南民族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晏妮同志为课题组成员;

2、对课题研究重新进行科学分工,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合作完成最终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任务。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同意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的意见以及专家组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的各项具体建议。请课题组根据专家建议认真修改开题报告,准确把握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框架、研究内容,进一步明确分工及职责,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如期完成。同意该课题开题研究。

篇9:教育开题报告

教育开题报告

本题目研究的现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教学生创造性学习,一要教学生学会探索求异;二要教学生学会开放性学习,注重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三要教会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2)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并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加强学生思维锻炼。培养求异思维,一是要提倡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二是要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诱发学生求异思维,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探究法。鼓励学生勤动脑筋,刻苦钻研,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②联想法。在教学中要提供多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发展联想力的训练。③实践法。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探索新思想,追求新知识,培养思维能力。④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各抒己见,研究争辩,提高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⑤比较法。

现实意义:

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要振兴就要用新思维来应答新的历史提出的新问题,没有创新,就会导致民族的落后。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数千年的各种发明创新数不胜数,更有闻名四海的四大发明。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多寡,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创新。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在教学内容中,如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在这些成就中,可使学生先在理论上获得突破,再通过实践探索实现技术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注。

论文提纲: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理论要求

1.1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论界定与涵义

1.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

1.3 改进教学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实际操作

3.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

4.在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

4.1 例析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科学探究过程

4.2 针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狠抓探究基本环节的训练

5. 新编高中生物教材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

6. STS 教育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0:教育开题报告

一、研究领域及类型:基础教育和应用研究。

二、研究课题的确立(包括研究对象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及研究目标等)

1、研究对象范围要集中(小);

2、研究内容要充实具体;

3、研究方法要科学规范;

4、研究目标要恰当明确。

三、研究人员近期研究成果:(略)

四、立论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1、理论价值:引用理论要准确,要具有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权威性;阐述中要把理论与本课题的研究核心联系起来。

2、现实意义:注重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注重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时代和本地区或本单位发展的需求。

3、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注重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找出其不足之处;注重本课题在当前研究现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

4、主要参考文献:熟记一些必要的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书名,了解一些当前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书籍。

五、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明确具体简洁、突出重点和特点;

2、研究内容:全面详细、规范周密。

常见的研究内容包括:情报资料的研究,调查研究、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等。

3、研究方法:合乎规范的专业术语,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测量法、行动研究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

4、研究过程:写清研究的起止时间,中间不能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5、特色创新之处:突出重点,突出本课题与同类其它课题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突出研究人员在此课题研究中的.优势,如研究者的学历、学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对本课题研究的适宜性、时间精力以及研究的便利性和经济物质等其它优势条件。

七、成果形式(分阶段写明确)

1、准备阶段:情报资料汇编、现状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汇编;

2、实施阶段;研究的资料和内容汇编、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及一些附带的研究成果。

4、最终成果形式: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11:教育开题报告

教育开题报告第二篇:

我校自创办之日起,在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成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千所实验学校”,并且分别通过了相应的复评工作,近一年来随着我校新楼扩建,校网建成使用,一批具有优秀教学经验,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已形成,同时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验的积累,已经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教学资源库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迎接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挑战,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经济型人才,为了我校创全国一流名校,成为我市乃至我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学校,为此,把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推向一个创新的高度。下面共分几个方面阐述实验的方案:

一、我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现状

1、优势:

首先是市、区各级领导对我校建设的重视,尤其是硬件环境建设的大力投入,已使我校硬件环境发生质的飞跃。我校历任各级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高度重视,有超前的意识。(2)我校自九十年代初至今参与多项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国整理提供家、市、区各类课题实验。(见附表1)并取得丰硕成果和具有丰富的组织研制、开发、应用软件的一大批教师,积累了软件制作,教师培训课题实验等一系列的丰富经验。(3)各学科已形成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带头人、挑头兵,现代教育技术在于我校教师,我校的课堂教学,已从最初的初步认识,而后的熟练运用手段,向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自行研制、开发有自己特色的课件的阶段过渡。(4)我校已具备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课件以及各类教学资源,对资源的收集,研制,应用已日益广泛地影响日常的各项教学活动。(5)已经建立起与其它“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相互交流,协作的良好关系。

2、存在问题:

(1)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以及硬件设备的维护机制的确立。

(2)校园网资源库存的数据分类与信息公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影响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

(3)课件、素材制作的松散性,没有形成完整的软件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运足机制。

附1

参与的各级各类课题实验:

年 份 课 题 名 称 级 别

93-94年 多媒体组合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国家级

小学语文“四结合”作文实验 国家级

94-96年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国家级

集体环境下个别化教学模式实验 国家级

96年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 国家级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国家级

应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电教媒体在音乐课中的运用

(4)如何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深入运用,以及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5)教师培训时间的安排与有效性落实。

(6)硬件的添置,软件研制,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经费的运用。

(7)与兄弟学校如何建立牢固地协作、开发的关系,以及资源共享交流的渠道建立。

二、硬件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1、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物质保障,对于硬件设施与环境应努力做到:

①、物尽其用:硬件设备随科技发展会自然淘汰与老化,在其有效的使用范围应尽可能发挥其使用价值。

②、服务教学:硬件设备的添置应尽可能地为教学实际服务。

硬件环境只有为教学服务才能实现其价值,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比如新的教学经验,新的双边活动的模式等)仅供参观,作为摆设不能视为教学设备。

③、善于管理:善于管理硬件是延长其使用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获取经验的途径。

善于管理应从培训提供操作使用,设立专门负责人,提高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等多方面实施,建立良好的使用情况登记也是杜绝恶性操作有效方式之一。

2、我校硬件的现状与发展。

(1)教室:586PC+29寸电视+录音机 投影仪+大屏幕+实物投影+PCⅢ+空调(2台)或:33寸TV(2台)+实物投影+PCⅢ+空调(2台)

呈现功能:有利于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形象(包括图像的大小、角度),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操控平台(包括控制的高度与屏幕的角度)

管理方式:由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班级电教员为主要责任人,作好故障的记录,每星期由校电教设备负责人负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护。

(2)综合多媒体电教室(1个) 白板、黑板的添加,通讯的便利(电话)

呈现功能:为校大型会议或专家来校讲座,以及定期的公开教学提供主要场所,也能年级或校文艺活动和集体集会提供场所,并能有通讯的工具以便及时获取技术支持。

管理方式:校指定管理责任人,专门负责,平台应有明显的使用指南与操作步骤,警示标志,并作好使用记录,公开教学活动应有录像留存和公开教学的资料存档(教学设计、教具、教学课件等)

(3)多媒体CAI网络教室(2个) 实物投影+大屏幕+白板

呈现功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学生进行各级信息技术培训的场所,较好的展示,控制与广播系统平台,为各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课题实验的开展提供硬件环境。

管理方式:校指定负责人,对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的课例以及有关教学资料,学生活动材料进行留存,由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课题实验组作定期的教学活动与实践,并进行跟踪研究。

(4)学科多媒体专用室(音、美、自然共5个) 增加教学活动实践室,各学科的教具,学具存储室。

呈现功能:为音、美、自然教学提供场所,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供保障,教具、学具等传统媒体实现资料共享。

管理方式:由学科负责人登记使用情况,减少消耗,增添必需的教学器具。

(5)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无) 图书馆+10台PC+ADSL专线接入+图书管理系统

呈现功能:为我校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来源,收集外界的有关教学信息,浏览我校已有的多媒体教学化资料的场所也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科活动

篇12:教育开题报告

题 目: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研究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意识形成、角色转换和职业定位的重要过程。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育实习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育实习的时间偏短,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大教育实习的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建立以实习生为主体的自主、立体、开放的“过程性”教育实习模式,是提高从师任教能力,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由于高师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未来教师,而教育实习又是培养学生从师任教基本能力,陶冶学生高尚师德情操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世纪国内外教育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改革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的深入研究,更新旧的教育实习观念,改革旧的教育实习管理运行模式,在借鉴当前区内外实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型教师培养需要的实习新模式,切实提高师范生从师任教的能力,为我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

2.主要内容

①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②新课程对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提出的新挑战;③区内外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④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⑤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对策研究;⑥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新课改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实习的差别,从中找出改进的对策。在课题研究过程还将广泛征集其它高师院校的做法,努力使课题更加完善,更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等工作。

四、文献综述

新世纪以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被日益重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周济部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可见,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关乎学校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如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高师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成为当今高师院校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为此,广大理论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成果:

陈大超、陈瑶提出的“主体性教育实习模式”认为,主体性教育实习模式,就是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实习生主体性的生成作为目标指向,把教育实践课程统合起来,构建出循序渐进的教育实习运行程序: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调适过渡阶段DD教育见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的阶段DD模拟教育实习;全方位地独立承担起教师工作的集中实习阶段DD顶岗集中实习。

黄兆信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则指出,全程教育实习是在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实习。他认为,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它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

罗平的“三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对传统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构建“体验--调研--实践”的三段式教育实习新模式。罗平也认为,高师教育实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整个高师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与高师生整个学习课程的始终。新的实习模式改变原有实习模式实习时间短、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缺陷,将实习工作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拓,从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三年不断线,力求达到“细水长流、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效果。第一阶段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体验性见习。第二阶段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研究性见习。内容包括观摩课堂教学、试讲、评课、教学方法调研和交流、教育理论调研和交流等。第三阶段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安排一个月的教育实习。

此外,刘子荣、李靖云提出了“一体化实习模式”,王玉兰、左继亮提出了“全程基地式教育实习模式”等等。

以上各种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教育实习的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了教育实习的主体性;认识到了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 更是一个教学过程阶段性,强调了教育实习的阶段性;认识到了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统一体,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强调了教育实习的全程性。 这些都有其合理的成份,从一个角度或层面来说,是符合当前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发展的要求的。但以上研究也忽略了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忽略了时代内容对实习形式的影响。如何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时代背景,探索建立立体、开放的,师范院校、实习生、基地导师三方参与,以师范院校、实习生、实习基地为三维主体,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导师制为支撑,全程分阶段为主要特征的实习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20XX年XX月X日至20XX年XX月X日,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XX年XX月X日至20XX年XX月X日,进一步修正研究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3.20XX年XX月X日至20XX年XX月X日,进一步查阅文献,在实习基地和网上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为论文写作做准备。

(二)写作阶段

1.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整理文献资料和数据。

2.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撰写论文初稿。

3.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提交论文初稿,并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初稿和二、三稿。

4.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论文定稿、打印、送审,准备论文答辩。

(三)答辩阶段

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由学院确定。

六、参考文献

1.朱玉票 刘宾.新课程视野里的教育实习:理念与模式的嬗新[J].巢湖学院学报,,(6)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1号)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7-36

5.李丹妍.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6.乔晖.新课程下师范生技能培训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7.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8.任忠英 肖自明.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师教育,,(19)

9. 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5)

10.张玉平.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教育开题报告]

篇13:教育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踏足《爱弥儿》研究之路绝非一个简单随意的沙滩拾贝,因为后者始终没有摆脱兴之所至的盲目性。但这并不是说沙滩拾贝毫无可取之处,若说真正的思想面临的是无路可走的荒原,那么沙滩拾贝未尝不是莫大的惊喜。不过,这同时意味着,只有当这惊喜作为沿途之风景而归属于更加宏阔的道路时,也即,只有当贝壳不仅仅是作为美丽的贝壳而更是作为透露出海洋信息的海之贝时,这惊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为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奋力延伸,一切不过是作为脚下的路而将被裹挟于身后的。对《爱弥儿》的到达,同样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暂作回望的滞留之处。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问题的源出和归宿,对《爱弥儿》的朝向也正是根源于此。我们当下引以为傲的生活被普遍定义为现代生活:“在许多现代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要将一种优越意识与现代性意识联系起来”[1]。现代人认为历史总是在进步的,但这一源自启蒙运动的对进步的乐观精神在 19 世纪末开始变得灰暗:“在法国之后的时期,现代社会被描绘成破坏性的和异化的”[2]。奉行理性和技术的现代性,在“耗尽了文化的意义”(韦伯)之后在根本上造成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所以,作为生存于现代性中的我们不得不回溯现代性的源头以便重新检审我们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卢梭以一种突出的样式展示在我们面前:“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让-雅克·卢梭的思想中”[3]。危机,乃是常态与危险因素的碰撞,这就意味着在危机之处,我们不仅能够目睹现代性的根本样态,亦能反思现代性的根本问题,细究之下,卢梭以一种拒斥而又推进的形象矗立在现代性的道路上。

其次,在卢梭看来,“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ZUI有用但是是我们掌握得ZUI少的,是关于人的知识”[4]。卢梭在他的第二论文里以醒目的方式展示着他对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双重批判,在此,卢梭从根本上把握了现代性的特征所在: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变革导致现代性的诞生。这也正相契合“主体性”作为“现代性的基本概念”[5]所标示出的深层内涵。但是,卢梭关于人的知识的探究并不仅限于“人是谁”这样的科学式的疑问,他更为关心的,乃是“人应当是谁”这样的深具人文关怀的问题。而这就意味着,《论不平等》作为人类之进程的历史展示仅是“一个可资参考的资料”[1],更为重要的,乃是在此一资料之上对人类生活的重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2]。言外之意,《爱弥儿》才是那ZUI终的目的。所以,《爱弥儿》才是卢梭思想的根本展示。ZUI后,卢梭在教育中呈现自己的根本思想意味着他对教育的独特观念:教育乃是“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3]。教育关切的是人之为人,也即以人为目的的事业,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谬误:将人作为工具:“某一专业的一个精英学者很像工厂里这样一个工人,他终其一生无非是做一个特定的螺丝钉或者手柄,隶属于一种特定的工具或一台机器”[4]。教育所展示的这样一种对人的工具化的理解铸就了当今现代的技术化的生活,一切都在异化为可以算计的物。正是远眺到了这一点,卢梭才将文明社会的拯救寄希望于教育。这是一种远不同于古代和现代的思想,盖因为他为教育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或者科学,才是人类现代生活的救赎所在,这正是卢梭对问题重重的现代性的救治方案。所以,沿着对现代生活之追溯的指引,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耸立在现代性转折之处的卢梭上。而卢梭的思想或明或暗地被全部容纳在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里。《爱弥儿》不但揭示了现代生活的由来和问题所在,更重要的,它亦以一种值得深思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生活应有的朝向。这也就是必得研究《爱弥儿》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也即,在通达卢梭根本思想的道路上:1、呈现作为教育著作的《爱弥儿》在卢梭著作(思想)中的集大成的位置;2、深究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梳理出卢梭不同于其他现代性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展示卢梭作为“现代性思想家”而不是“反现代性思想家”的根本地位。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一般地,对于西方思想家,其生平与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这当然不是以愚蠢的形式否定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生平”中得以孕育和展现的,而是说,在“知”、“行”分离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从生平中窥见思想家的真实思想,所以,对生平的研究实在不是件紧要的事。但是,卢梭是极其特殊的一位:“卢梭的作品与其人格个性的联系实在太紧密了”[2]。原因一方面在于卢梭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一生奉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将此番“塑造”明确地彰显在《忏悔录》里。对卢梭生平的的介绍当然是他的自传——《忏悔录》,但是,很难有人能够跳出自身来评判自己,这对满是激情和坚定信仰的卢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来自他者的重新梳理和审视。萨利·肖尔茨[3]、雷蒙·特鲁松[4]之类的著者显然意图做这样的工作,但是,此类传记大部分停留在对《忏悔录》的简要重述上,并未对其做更深入的反思和解读。不过,对此,近来有两个研究趋势颇为值得关注。一是布兰查德的《卢梭与反叛精神——一项心理学研究》。观其书名,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著者的意图:“本书被描述为对卢梭和他的政治理论的心理分析”[5]。这样一种研究倾向显然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之上,换言之,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口味。无人能够否认心理学的价值,但是,心理学意图通过科学的确定性来客观地把握人脑的活动——思想,这实在远远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所以,当它ZUI终得出“卢梭建构理想的政治体系时他所陷入的两难境地的解决方法:个人偏见,个人口味,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渴望,对于理智运行的感情损害”[6]这一结论时,一种更为广阔的对思想的思想被“心理活动”所遗忘了。卢梭的生平乃是作为“思想”生平而不是一种童年心理创伤的成年反映。另一研究倾向乃是与政治哲学的现代复兴相伴而生:《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凯利看到了“卢梭修改了一些重大事件,以某种有意义的顺序加以记载,精心描绘,以揭示这些事件的一般含义”[1],但是,他将卢梭对其生平的展示解读为“卢梭意图树立一个新的榜样人生,可以保存文明的幸福而无伤政治利益”[2],这实在有着过度解释之嫌。因为在《忏悔录》里,卢梭宣称这是“一副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3],这就是说,卢梭是在陈述自己的生平,他的榜样或者理想人格,不在于他自身,而在于《爱弥儿》。卢梭对“重大事件”的揭示,在童年时是为了肃清他的思想的来源,在中老年时,则是为了清白名誉的申辩。综上看来,卢梭的生平并未得到应有的如实的对待。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首先,呈现卢梭思想、性情的渊源,也即,通过解读《忏悔录》来梳理《爱弥儿》中所表达的思想的ZUI初源头;

2、其次,《忏悔录》里所展示的时代乃是以科学与艺术为典型表征的时代。通过解读卢梭的第一篇论文[3]展示出与《爱弥儿》中的教育相对立的卢梭时代的教化,指明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所导致的恶果:不平等;

3、再者,追溯不平等的来源,即,通过解读卢梭的第二篇论文[4],一方面铺展开人类生活的历史变迁,解释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不仅呈现出《爱弥儿》奉行的自然教育的根本依据,而且在厘清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之转变时,亦显白地言说出文明——教化社会的诞生;

4、接着,《论不平等》里显现出的仅是自然教育的部分依据,另一部分依据根植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以,在表面上,能够清晰地觉察出《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里的教育思想的矛盾。通过对诸多矛盾的深层消解,指明卢梭思想的根本统一之处:《爱弥儿》;

5、紧接着,通过道路的追溯,在此就达到了本论文的一个终点:《爱弥儿》在卢梭思想中的大成位置。不过,对于这一教化——改善方案,卢梭本人已有清醒的认识:它在文明社会中可能的凄凉遭遇。这认识真切地反映在《爱弥儿》的结尾和《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梦》里;

6、ZUI后,需要解读的是,《爱弥儿》的现代地位折射出的乃是现代性的朝向和精神。卢梭呈现在这条道路上的思想,虽然是以对现代性的清醒批判起始的,但是,无论是在误解还是正解的情况下,卢梭都急剧地推进了现代社会的进程,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性”乃是对人之存在的前无古人的关注之意义上,卢梭本质上就是一个现代性思想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6-9

Abstract 9-12

序言:卢梭何以能够显现? 13-16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6-32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背景 16-17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7-28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28-30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 30-32

第二章 爱弥儿之师:卢梭是谁? 32-50

第一节 家庭之化育 32-38

第二节 日内瓦与卢梭的共和理想 38-41

第三节 失败的教师与父亲 41-44

第四节 作为申辩的《忏悔录》:另一部教育文本 44-50

第三章 科学时代中的“人”:《爱弥儿》立身时代的教化 50-69

第一节 《论科学与艺术》的由来 50-53

第二节 知识进步与风俗改良的隐喻 53-56

第三节 从形而上学与宗教脱离而出的人之尊严 56-59

第四节 科学之本质 59-62

第五节 科学的六种败坏 62-69

第四章 自然教育的起源:《爱弥儿》的“自然状态” 69-103

第一节 《论不平等》的由来 70-73

第二节 自然法 73-76

第三节 卢梭的人类学研究 76-80

第四节 自然状态与自然教育 80-97

第五节 文明教化的诞生 97-103

第五章 通向自由之路:《爱弥儿》的公民教育 103-119

第一节 《社会契约论》的地位 103-106

第二节 教育的两种来源:自然与社会 106-109

第三节 社会中的野蛮人:自然人与公民 109-112

第四节 自由与公意:道德、法律及宗教 112-119

第六章 现代性方案:作为拯救之道的《爱弥儿》 119-137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里的卢梭 119-123

第二节 谁是爱弥儿? 123-126

第三节 卢梭思想体系的终点:《爱弥儿》 126-128

第四节 拯救之道:人性本善对人性本恶的制衡 128-132

第五节 《爱弥儿》的结局:《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132-137

第七章 结语:卢梭·教育·现代性 137-147

第一节 《爱弥儿》的现代道路 137-140

第二节 失落的教育:《爱弥儿》的湮没 140-142

第三节 卢梭:一个转折的现代性 142-147

参考文献 147-1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152-153

致谢 153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3]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4]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5]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6]卢梭.忏悔录[M].范希衡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

[7]卢梭.新爱洛漪丝[M].伊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卢梭.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M].袁树仁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xx.

[9]卢梭.政治制度论[M].崇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10]卢梭.致达朗贝尔的信[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11]卢梭.政治经济学[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12]卢梭.致博蒙书[M].吴雅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13]卢梭.植物学通信[M].熊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14]卢梭.山中来信[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15]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M].吴克峰、胡涛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xx.

[16]卢梭.文学与道德杂篇[M].吴雅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17]卢梭.卢梭自选书信集[M].刘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8]霍布森.狄德罗与卢梭:启蒙脉络[M].胡振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9]凯利.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M].黄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2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1]列奥 施特劳斯、约瑟夫 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2]列奥 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xx.

[23]列奥 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xx.

[24]列奥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xx.

[25]列奥 施特劳斯.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施特劳斯思想入门[M].郭振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26]列奥 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M].李世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27]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增订版)[M].张辉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28]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占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xx.

[29]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0]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篇14:教育开题报告

当前位置:随笔吧>范文大全>辞职信>20__平安夜活动邀请函

20__平安夜活动邀请函

尊敬的大二班家长朋友:

您好!您一定很想感受平安夜的愉快气氛,愿意同朋友、家人分享快乐。在这次活动中,您一定会被孩子的快乐所感染,会为孩子的表现而喝彩,我们期待着与您共同分享孩子的快乐。

为此,我园定于12月24日(星期五)上午8:30分至11:00举行教育教学活动即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们诚挚的邀请您来园分享孩子的活动,届时请家长们准时出席参加,我们将恭候您的光临。

温馨提示:

为了保证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烦请您配合做好以下事项:

1、请家长准时到达幼儿园不要迟到。

2、在活动中请您积极配合老师,共同参与,让我们用心去赞赏我们的孩子,哪怕只是一丁点的进步!

3、活动期间,请将您的手机关闭或处于振动状态,以免影响教育活动。

5、半日活动结束后,请家长根据我们今天的活动留下您的宝贵意见与建议。

【生物教育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幼儿园教育开题报告

2.教育论文范文开题报告

3.教育科研项目开题报告

4.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5.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6.教育管理硕士开题报告

7.开题报告

8.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9.大学开题报告

10.硕士开题报告

下载word文档
《生物教育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