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傅玉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此后,诸葛亮全力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不久,刘备病逝,儿子刘禅继位。
为了帮助刘禅统一天下,他一面与东吴结盟;一面南征孟获,清除后患;还一面充实军队,准备伐魏。在出兵前,他写了《出师表》给刘禅,详细分析了攻打魏国的道理。
最后表示,自己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个成语比喻不辞劳苦,奋斗终身,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篇2: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春秋时齐景公的宰相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他善于言辞,生活十分朴素,食不重肉,妻不衣帛,在各国都很出名。有一次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婴,于是和臣子们商量好一个计策。晏婴到楚国后,受到楚王热情的款待,为他设酒宴,并亲自陪他喝酒。
当楚王与晏婴正在畅饮的时候,两个吏役押着一个犯人走进来,楚王派人把犯人押到他面前,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吏役答道:〔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吏役回答:〔他犯了盗窃罪。〕于是楚王回头对晏婴说:〔晏先生,你们齐国人真是做贼的能手啊!〕
晏婴听了这话,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说:〔我曾听人家说过,橘子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个大好的橘子。但是移栽到淮北,就只能生出小又酸的枳子,这两种植树叶一样,但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完全是水土境不同的缘故。
这个人在齐国的时候从不做盗贼,但来到楚国,就开始偷起东西来,难道是楚国水土环境容易让人做盗贼吗?〕晏婴这一番话,说得楚王无言以对满面羞愧,本来打算羞辱晏婴,没想到反被羞辱了。
篇3: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文字素材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后来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邻居的孩子的言行,神情怎么看都象是一个小偷。
于是他断定是那个孩子偷去了,心里还对说,“我早就看出那个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时在一棵树边上发现了丢失的斧子。现在他才想起来,原来是前天忘记在这里了。他后悔随便的怀疑邻居的孩子。
回家后,再看那个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象是偷东西的人。于是他又对说,“我早就想过,他不是那种偷东西的人。”
后来人们就用“失斧疑邻”形容主观臆造、胡乱猜疑。
篇4: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
趾高气扬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是个专门重视外貌,不学无术的人,只要稍有点成就,就很骄傲、自满。有一次,他打败了骠悍的绞国,凯旋归来,从此骄傲自得,从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罗国,有一个叫做斗伯比的将军前往送行。当斗伯比回来时,悄悄的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一定会打败仗;因为我看他走路的样子,脚步一昂一翘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没有真正的用在作战上,而是去吓唬敌人的,这样子怎么能打胜仗呢?”斗伯比说完,沉思了一下,就进宫去见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应。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邓曼,邓曼认为斗伯比的见解很对,应该派兵救援。楚王听了,立即派大军前去,希望能够挽回局势。但是,战事已经发生,屈瑕因为轻敌而不设防,被罗国和卢国两面夹攻,而一败涂地,只好自杀谢罪。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被后人流传着,而屈瑕走路的姿态,也被引申成“趾高气扬”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点评
故事里的屈瑕因为打了一次胜仗,就不把其它朝臣放在眼里,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次他会败的原因。一个人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懂得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民心所向的人,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帮助你。如果屈瑕能做到如此,也不至于会一败涂地了。
篇5: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
休戚相关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点评
故事中的周子虽然不能在自己的国家一展抱负,但是他始终心系国家,而且不管是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是十分得体的。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你不断的提升自己,做人做事都能考虑大局。总有一天,你也能有所成就的。
篇6:小学生成语故事素材
讳莫如深
春秋时,鲁庄公有好几个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着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启。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与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称庶)兄庆父私通。
庄公最宠爱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继承君位。庄公的妾成风,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申。成风希望申能继承君位,就请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但是季友认为,公子般的年龄比公子申要大,没有答应。
不仅是庄公的妻妾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就是庄公的庶兄庆父也想继位,并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时就问过叔牙,他死后由谁继位最合适。叔牙就向他推荐庆父。这当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着他问季友,季友表示,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植公子般继位。
公子般长大成人后,与梁氏女相爱。一天,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唱了首歌调戏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荦一顿。荦对公子般怀恨在心,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
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正巧这时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丧。庆父认为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就派养马人荦去把公子般杀了。季友得知这个消息,知道是庆父主使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陈国去避难。
庄公的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就怂恿庆父继位。但庆父考虑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启都在,自己继位还不是时候。由于公子申年长,很难控制他,公子启年仅八岁,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后立公子启为国君。这就是鲁闵公。
两个合计定当后,就为公子般发丧。庆父还借发讣告为名,出奔往齐国,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不到两年,庆父杀了闵公,准备自己当国君。人们见他杀了两个国君,太残暴了,纷纷起来反对。逃到陈国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民杀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往齐国。季友回国后,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庆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孔子《春秋》中记载这段历史时,轻描淡写地说,庄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庆父到齐国去并不明记其事。后来,阐释《春秋》的《谷梁传》在评论这件事时说,庆父明明是出奔到齐国的,却说是到齐国去的。为什么这样记载呢?那是因为事件重大,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所以隐瞒起来不说。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写进《春秋》,人们说他是“讳莫如深”。
点评
如今讳莫如深这个成语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在面对有悖到的的事情,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勇敢的站出来揭露,因为隐瞒只会助纣为虐。但是对于重大事件,就如孔子并未将这段历史写进《春秋》,是怕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总之,大家要有自己评判标准。
篇7: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成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声威,就率领齐、鲁、宋、陈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去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
楚成王派使臣到齐国军营中来,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意思是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相隔这么远,就是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不料,您居然来到我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
管仲立马替齐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周成王时最高的公卿)吩咐我们先君姜太公(即姜子牙)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讨伐,以辅佐周王朝,并且赏赐给我先君领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长期不向周天子进贡楚国的特产,我们要向你们征求;再有,周昭王巡行南方时,被淹死在汉水,我们要向你们问罪。”
楚国使臣说:“不进贡特产,确实是我们的失职。至于周昭王淹死的事情,楚国是不能负责的。如果您要问罪,请您自己到汉水边去问吧!”
管仲一时之间,哑口无言。齐桓公见楚国不屈从自己,接着就派大军来到召陵。楚国在强大的联军面前,只得派大夫请求议和。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篇8: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陶渊明的人,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着,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陶渊明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匿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由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所以,他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即使如此,陶渊明也不羡慕荣华富贵,而是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逍遥自在。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篇9: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
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篇10:小学生语文成语故事素材
汗马之劳[hàn mǎ zhī láo],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也指用马运输的劳累。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篇11:小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千虑一得】释义:“虑”,考虑;“得”得当,正确。愚蠢的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正确。现在一般用为发表意见后表示自谦的话。
晏婴是齐国的大夫。他父亲死后,由他继任齐国的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王朝的相国。晏婴为人正直,当官清廉,生活非常俭朴,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对他都很尊敬。
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刘景公派了一个人来见他。晏婴因为对方是君王派来的而特殊款待,当场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当然,他这顿饭没有吃饱。
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贫困,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说罢,景公命人给晏婴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宾客之用。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
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宾客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
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为难,对晏婴说:“相国,我是奉命办这件事的。您这次又不愿接受,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
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并表达了作为一个臣子,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能有过多的财富的想法,请求他不要勉强让自己接受额外的赏赐。
景公听了这番话,对晏婴更敬重了,但还是要把千金赐给他。景公还举了一个例子:齐国以前的贤相管仲,为齐桓公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第一个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赏给他许多封地,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
晏婴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圣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失误;笨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正确。也许管仲考虑这件事有失误;而我虽然笨,这件事处理得可能正确。”
景公听他说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罢。
篇12:小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画地为牢:牢,牢狱;在地上画圈,囚人于内;作为牢狱。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商纣期间,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路狭窄,将柴担换肩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武吉被抓起来见文王。
文王说:“武吉打死了军士,理当抵命。”于是下令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
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就怕要饿死了!”
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就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
篇13:小学生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尾大不掉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点评 “尾大不掉,树大招风” ,言简意赅,道破把握分寸的重 要性。在一个整体中,某个部分不能过大,否则势必会影响到主体的权威。 这是因为强者不甘于听从弱者的指挥和差遣,冲突或叛乱自然不可避免。 唐朝时期,地方节度使安禄山势力强大后,就不再甘心受皇帝驱使,从而 发动了“安史之乱” 。因此,要保持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状态,就要 注意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事物的主体始终处于支配的地位。
作者:小亲姐姐
篇14:小学生作文素材成语故事
一网打尽比喻撒一次网就把所有的鱼都捞上来,比喻一个不留都捞上来。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着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一网打尽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对我们不利的事物,如果我们都能掌握其缺陷并将其消灭,那么我们就能取得最终彻底的胜利,在困难面前,我们尤应如此。
篇15:小学生作文素材成语故事
骑虎难下,字面意思是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用来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中止不能停止,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
从前有一个猎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咄咄逼人,面目狰狞,似乎一下子就要把猎户吃掉。
情急之下,猎户一下子爬到了树上,可是老虎好像是饿急了,一直在树下等候树上的猎户,此时的猎户几乎是魂飞魄散。
就在慌忙中,猎户一下子把树枝给压断了,瞬间危险发生了,猎户掉下来时,刚好骑在了老虎的背上。
慌忙中,猎户就紧紧地抓住了老虎的脖子,这一下老虎也给吓了一跳,就慌不择路的逃窜,想把身上的人给扔掉。
这一下,老虎飞一般地跑,一下子跑到了一个集镇,好多人看到后,也感到非常的吃惊,在不停的议论说:“这个家伙真的有本事,敢骑老虎!”
谁知道,虎背上的猎户怯生生的说:“你们现在是一点也不明白我的处境呀,我现在是骑虎难下呀!”
成语启示:
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遇到危机就要具有应对的勇气,否则就会出现左右为难的情况,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做。
所以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失意时才会有一条出路的。
篇16: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篇17: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素材
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稽绍,是晋惠帝的侍从官。一次,河间王联合成都王侵犯京城。稽绍随惠帝前去征讨,结果打了败仗,许多将领、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有稽绍保护着惠帝,始终不离左右。
许多人看到稽绍奋勇杀敌的情景都很受感动,有人对司徒王戎说:稽绍真像一只野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仪表出众,气度不凡。
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才能或仪表非常突出。
篇18:小学生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
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
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篇19:小学生成语故事课本剧素材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 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 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 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 期地割据一方。马授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 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 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 日说故。
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 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 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 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 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 大,有才于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 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 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 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相关文章:
3.作文素材成语故事
4.小学生成语故事
10.小学生成语故事课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