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
“石锅拌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
余秋雨曾经说过:“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对余秋雨来说,散文创作是一种心灵抒怀,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与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散文的心”相通。“散文的心”,即行文中所蕴含的主体精神,而散文的主体精神,是决定散文价值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领域重技巧轻内容,散文领域亦无例外,模式化十分严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模式化的影响,“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显得生硬刻板。以往的散文传统一直延续至新时期而仍有余威。到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虽然也有了一些创新,但总体上仍未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散文领域才开始慢慢改变单一的抒情言志模式,进入深层的思考;渐渐放下姿态,剖开生硬的外壳,并由感性表达进入理性思考。散文实践逐渐走向实际,并兼顾优美崇高;新格局日趋形成。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无疑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的确立。《文化苦旅》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体验,即这种主体精神的表现。散文中涌动着的广阔的'精神内涵,来源于他的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作为知识分子,他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诗性情怀,即一种诗意审美的人生观,它使人虽生于现实,又能挣脱羁绊,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生活中探寻出生命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
他将着眼点放在传统与文化上,试图通过对传统与文化的剖析与反思作用于现实与人生。作为知识分子,他走出烦乱的现实生活,行万里路,在名山大川中倾注自己的热情和感怀,生成人文山水,这是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他的散文多是先到一处,让自己置身于自然山川景物之中,在感受大自然的伟大之时,生发出无限感慨,他的思绪飘飞到缈远的古代,从而与古人进行一番对话,将眼前的自然山水上升到他所关注的“人文山水”,对中国古代文人进行一番历史性的关照,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悲悯。如在《道士塔》中,作家写出了道士王圆农民式的保守和愚昧、批判了当时政府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完全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痛惜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被掠夺的痛心同时,并没有过分丑化欧美学者,而是通过对比让我们体验到了文物遗失的复杂和心痛,也能敲响读者保护文物保护文化的警钟。在余秋雨生动丰富的历史叙述中,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的灵性和自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性不应压抑和禁锢,而应充分尊重。在余秋雨笔下,名胜古迹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映照,烙着深深的文化基因。作者的探寻与思辨凝聚成了独特的思想精神,使其散文创作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面对着人文山水,余秋雨的想象力也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丝毫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他并没有被某些历史和文化的定论围困住了思路,而是充分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怀。这也使得他的散文更显性情。在《都江堰》一文中,作者以他谈到李冰的功勋,发出让人惊心动魄的论断,认为整个都江堰更是自它完工之日起就开始造福人类。在众人眼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而在余秋雨笔下,都江堰成了最激动人心的。作者对它的功劳给予了异常坚定的肯定,认为有了都江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稳定的后方。实际上,因为都江堰抗日战争才有稳定后方这一论断的可靠性暂可不表,文学本就是意兴抒怀的艺术,《文化苦旅》中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厚的审美对象,自为圆满可赏可品,这是文学的追求。余秋雨的颇多论断曾受到批判和争议,也是因为他选择散文这种文体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文体灵活多变且自由,余秋雨在散文中不可置否的论断语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散文的审美性,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在读文史专著的错觉,因而甚至引来了众多史学家争相评议其散文的优劣。类似于文化论断类的智性语言与散文审美性在余秋雨散文中不断博弈,使得读者有时能够在“审美”与“审智”的双向互动中得到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这点上,《文化苦旅》无疑是成功的。
余秋雨对散文的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格局,用传统和文化拓宽了散文的境界。《文化苦旅》的横空出世及其成功使得散文继五四时期之后迎来了又一个兴盛期。尽管到了后来相继出版的散文中,余秋雨难逃散文体制固化、难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命运,但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毋庸置疑。
注释:
[1]余秋雨.文明的碎片・题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明的碎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篇2:文化苦旅 余秋雨
文化苦旅 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文化苦旅》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 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 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 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文化苦旅》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篇3:《文化苦旅》余秋雨
《文化苦旅》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写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余秋雨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收录篇章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篇4: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
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创作背景
余秋雨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篇5:余秋雨《文化苦旅》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文华评)[7]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振金评)[8]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这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军事文艺研究所教授朱向前评)[5]
此散文集堪舆为“大散文”,意味着大的格局、大的气度、大的视野。虽然著者的文笔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却是历史性的,有着超越文化历史现实之处。(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天道学院院长区应毓评)
篇6:余秋雨《文化苦旅》
从发音看,“余”和“雨”的音节一样,且都是“秋”的韵母;由于“y”是零声母,显得声母“q”格外重要,“秋”的发音构成音美的主旋律;声调先扬,后平缓,复归于回旋。该名的音美效果,共鸣连绵,舒滑圆润,富有朦胧意境。
从审美看,“余”字上下结构,左右基本对称;“雨”虽是独体字,也基本左右对称,呈上下结构;只有“秋”字是左右结构,左右不严格对称;这样,章体结构就以“秋”字为中心,首末大致对称。因而,该名是和谐美感的。它从形式上反映了名主极高的审美禀赋。如果换成其他姓氏,音美和形美效果就要发生改变。
从取义看,该名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秋雨连绵,丰盛有余;名主精力充沛,著作繁多,其名与实同义相连。“秋”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生发感想和充满浪漫情愫的字眼,名主对“秋”字情有独钟,并且天生富有丰富的想象,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秋”之启迪,寓意匪浅。“雨”不仅是水,它有水的灵性,而且会动,充满朦胧般的诗情画意:“雨”的缠绵悱恻,情运流淌,只有具备较深文化底蕴的人才能体验出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遥远的绝响余秋雨
2.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3.余秋雨的爱情苦旅
4.论余秋雨散文诗性话语的建构
5.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
6.余秋雨散文魅力
7.经典余秋雨的话
8.余秋雨散文《腊梅》鉴赏
9.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练习及答案
10.余秋雨《中国文脉》介绍
篇7:余秋雨 文化苦旅
余秋雨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作品赏析: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 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体精神】相关文章:
4.文化苦旅读后感
5.文化苦旅 读后感
6.文化苦旅读后心得
7.文化苦旅语录
8.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9.余秋雨散文
10.余秋雨散文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