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

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

2022-05-28 07:4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henggong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

篇1: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

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色,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 笛声 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 (闲整 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 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篇2:酒泉子长忆观潮译文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翻译:

回忆观看钱塘潮水,满城的人争先恐后到钱塘江岸边观望。江潮水涌来的'时候,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他们技术高超站立潮头,手里拿的红旗却不会被潮水沾湿。多年以后几回在梦里梦见当时情景,梦醒的时候还为当年钱塘潮水逼人气势感到心惊肉跳。

注释: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篇3: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

宋代·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翻译: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

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

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

(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

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篇4: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酒泉子

【宋】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呼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参考译文】

常常想起西湖的景色。昔时,我爬上高楼,整日斜倚栏杆向远处眺望。平静的湖面,三三两两的渔舟在悠悠垂钓,远处的小岛呈露出明丽的秋色,正是一抹淡远的清朗。

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了笛声,时断时续。蓦地,白鹭惊起,成排地掠过水面。自从离开那里,我闲暇时整理钓竿仿佛又回到她身旁,悠然一缕思绪不由飘入西湖清秋那一片水色云光中。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色,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 笛声 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 (闲整 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 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二: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参考答案

1.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2.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翻译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岛屿上的秋景分外秀丽。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色鸟排成行掠水飞过。自从离开那里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云水寒处钓鱼。

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一斑。

篇5:酒泉子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药。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篇6: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 __

⑵万面鼓声中: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作者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 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 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2分)

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1分)

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 观潮 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篇7: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及赏析

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及赏析

原文: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译文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注释

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lán):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白鸥。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赏析: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创作背景

潘阆共作《酒泉子》十首,来吟咏钱塘地区的自然景物,是忆杭州的组词。每首词都以“长忆”起句,是宋词中最早的组词。把山水形胜作为词的描写重点,作者潘阆可以说是一个早期尝试者。此词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潘闽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词人回忆西湖美景萌生出世思想。

篇8:西湖阅读答案

西湖阅读答案

西湖阅读答案

①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②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③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④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1.选出“华”字在下列各句中的'正确意义。

华:①光彩,光辉;②繁盛;③精华;④时光。

(1)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

(2)似水年华,一去不复返。()

(3)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才华。()

(4)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华。()

2.找出下面不是比喻的句子,打上“√”。

A.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B.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C.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部溶化在月色里了。()

3.“平静韵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读到这个句子,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里哪个诗句?

4.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西湖的景色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5.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泡桐树小学四(1)班的李老师要求张小明同学概括这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张小明同学只想出前两个自然段的,请你帮帮他。

第一自然段: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参考答案:

1.(1)① (2)④ (3)③( 4)②

2.C

3.潭面无风镜未磨

4.西湖的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

5.第三自然段;描绘西湖主要景点的美丽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下西湖的美妙情景。

篇9:西湖阅读答案

初夏西湖①

欧阳修

积雨新晴涨碧溪,偶寻行处独依依。

绿阴黄鸟春归后,红花青苔人迹稀。

萍匝②汀洲鱼自跃,日长栏槛燕交飞。

林僧不用相迎送,吾欲台头③坐钓矶。

【注】①神宗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七月便回归颍州,终于了却多年的愿望。这首诗作于次年。②匝:环绕。③台头:溪边高地。

(1)本诗是怎样以独依依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2)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评欧阳修的诗 其诗多平易疏畅。这首诗平易疏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1)本诗的情感扣住独依依,首联直接点明诗人故地重游的孤独而又依恋的心情。(1分)随后,诗人以青苔,表明人迹稀,(1 分)以鱼自跃燕交飞侧面表现无人凭栏,(1 分)最后以婉拒相送,独坐钓矶收束全诗。(1分)

(2)平易是指用语朴实无华,(1分)疏畅是指情感的流畅奔放。(1分)本诗通过碧溪红花青苔浮萍鱼燕等寻常意象,不加修饰,表现初夏西湖的美景,显得真实自然而又平易近人。(1分)而末句直接塑造了一位与僧交往、临水垂钓的隐者形象,水到渠成地抒发了闲适自得、潇洒自如的情怀,也透露出孤独感伤、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1分)

【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

2.酒泉子阅读理解答案

3.《西湖游记》阅读答案

4.酒泉子?长忆观潮

5.忆读书阅读答案

6.《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

7.西湖的绿阅读答案

8.《天下西湖》(节选)阅读答案

9.《忆父亲》阅读题答案

10.6年级忆儿时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酒泉子长忆西湖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