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无需雕饰》阅读及答案参考
“喵喵爱吃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风骨无需雕饰》阅读及答案参考,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风骨无需雕饰》阅读及答案参考,欢迎阅读!
篇1:风骨无需雕饰阅读答案
薛之砚
①十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单位食堂里买的两个馒头。
②,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③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④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到,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⑤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⑥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⑦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⑧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⑨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⑩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⑾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⑿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这些小事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14.文章第①段从何泽慧八十多岁开始写起,这种倒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5.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150字)。(4分)
答:
(一)阅读记叙文(8分)
13.答案: A 2分
14.示例:①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②文章开篇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强化了何泽慧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 2分,每点1分。
15.示例:①生活上朴素。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②对爱情忠贞不渝。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③爱国情怀。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④做学问: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 4分,每点1分。
篇2:《风骨无需雕饰》阅读及答案参考
《风骨无需雕饰》阅读及答案参考
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到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予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 堂里买的馒头。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 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 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6分)
(4)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你结合 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8分)
篇3:《风骨无需雕饰》阅读答案
《风骨无需雕饰》阅读答案
①十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单位食堂里买的两个馒头。
②,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③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④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到,温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⑤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⑥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⑦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⑧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⑨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⑩20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⑾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⑿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这些小事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14.文章第①段从何泽慧八十多岁开始写起,这种倒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5.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150字)。(4分)
答:
参考答案:
13.答案:A2分
14.示例:①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②文章开篇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强化了何泽慧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2分,每点1分。
15. 示例:①生活上朴素。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②对爱情忠贞不渝。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③爱国情怀。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④做学问: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4分,每点1分。
篇4: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阅读附答案
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到,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予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 堂里买的馒头。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 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 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6分)
(4)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你结合 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8分)
篇5:阅读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回答问题附答案
薛之砚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到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一一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1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爰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何泽慧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过研究工作,因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B.何泽慧为世人所知,是因为她的丈夫是在中国有着鼎鼎大名的钱三强,另一个原因是从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
C.1943年,因为身在德国无法与家人联系,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让他代自己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他们也从这封短信开始了自己美好的姻缘。
D.何泽慧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些歌词当初就是写来赞颂何泽慧的。
E.本文运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描写了何泽慧在求学、家庭、工作、生活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一位老一代科学家的绝代风范。
(2)何泽慧在科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列举。(6分)
(3)何泽慧的一生是朴素的,她的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认为,对国家的挚爱是何泽慧这代人成名成家、令后人仰慕的重要原因。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D(B.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错,原文是因为它们一样能给人带来美感。C.体现了钱学森粗犷而而任性的一面。E.完美无瑕错,作者也写了钱学森不近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2)略
(3)略
(4)略
篇6:风骨 阅读答案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来,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要我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文学故事报》)
1.全文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②(家长)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3.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概括文中的闺女给父亲写信的要点。(至少三点)
4.说说文中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理解。
篇7:风骨 阅读答案
1.通过捎(送)钱和还钱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①表现“我”不想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或答:不想张扬自己搭钱、换钱的事。不想详叙父亲送钱的细节。不想将零钞的重量压在学生稚嫩的肩上。)②表现家长还钱态度坚决。(或答:对还钱极认真)
3.要点:①向父母问好,收到钱很感动;②钱由马老师转交给了自己;③这次收到的钱有些不一样,从来没有这么齐整;④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等。
4.对这位学生的喜爱(或同情),对这位家长的赞美(或钦佩)。
5.指有风骨(或:像文中家长那样,虽然家境贫穷,但人穷志不穷,不贪便宜,不计小利,灵魂高尚。)
篇8:坚实内心,无需雕饰作文
坚实内心,无需雕饰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不想在云端跳舞,我只想在地面行走。”在云端跳舞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徒有华丽的外表,只会让你从云端跌落。只有充实的内心,才能让你的生活充实但不劳累,洒脱而不随意。坚实的内心远比华丽的外表绚丽,它会为我们的人生添加上绚烂的一笔。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有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创业新秀陈欧,他用他的汗水浇灌了他坚实的内心,让他成为聚美优品的CEO,他没有华丽的外表,有的只是坚实的'内心。
然而,有些人却只在意外表的华丽,却忽略了内心的坚实。20岁女孩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大肆炫耀名车、巨额存款,空有外表的光鲜靓丽,终没有承受住大众的质疑,身败名裂。
坚实的内心需要完美的精神支撑。我们的信念、梦想、希望……都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支撑,他们就像擎在心中的一支烛,用光明让人心更加坚定,尽管在生命的大地上风雨兼程。
坚实的内心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外在美。虽然笨重的弓看起来不华丽,但它可以射得又准又远。然而,这张弓上雕刻上了华丽的花纹,却再也经不起拉弓的力,终于“啪”的一声断成了两半。可见,过于追求外在美而忽略了内心的坚实,结果只能是一无是处。
坚实的内心更需要相信自己,不断地追求。飞行家罗阳便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中国把首艘航母的安全交给了罗阳,他把希望寄托在歼15的顺利着舰上。胜利成功的时刻,他躺下了,躺在鲜花丛中,我仿佛看到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相信自己,相信中国,相信我们的民族精神,他成功了,他为自己铸就了一颗坚实的内心。他用坚实的内心去谱写内涵最深刻、最蕴藉的乐章。
于丹说:“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建立内心的张力,拥有一颗强大的心。”正是这样一种境,可以使人更易直达彼岸。
篇9:《戈壁风骨》现代文阅读答案
《戈壁风骨》现代文阅读答案
戈壁风骨
冯文超
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嘬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
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酽又滚烫的茯茶,那温暖一下融化了我……
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訇然的沉重声响,我试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
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
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
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寻到“鸡蛇相搏”“仙鹤”“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
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绝伦,令人叫绝呀!
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如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
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啭如滴清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用“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
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锨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才看见它裸露的根:曲屈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动员凸起的腱肉。如果挖出来,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
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时,没办法才挖出的。”
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倘佯在古道西风里的老马,在漫漫跋涉之中倒下了,它的皮肉可能被兀鹰等猛禽所食,但是它袒露的铮铮白骨,是怎样震撼你的心灵呵!
哦,戈壁的风骨!
1.作者见到白刺根后情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请写出作者的情感历程。(4分)
2.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的说说题目“戈壁风骨”的含义? (3分)
3文章第3-14段,主要描写了白刺根哪些方面的特点!(4分)
4.作者在最后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悲壮苍凉,而文章最后用“哦,戈壁的风骨!”一句来结尾,文章这样的写作思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写作主旨?作者通过赞美“戈壁风骨”而达到赞美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惊愕-狂喜-赞美-震撼
2.白刺根靠稀少雨水的滋养,不仅抵御狂风沙暴,还锁住沙丘,白刺根是戈壁风骨;养路工沙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沙海是戈壁风骨。
3. 作者主要描述了白刺根的质地坚硬和白刺根造型的美丽.
4.第一段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突出白刺根生存环境的恶劣,生长不易,为下文赞美白刺根埋下伏笔;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赞美白刺根默默无闻的精神。作者赞美“戈壁风骨”白刺根是否为了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
篇10:戈壁风骨现代文阅读答案
戈壁风骨现代文阅读答案
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嘬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
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酽又滚烫的茯茶,那温暖一下融化了我……
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訇然的沉重声响,我试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
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
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
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寻到“鸡蛇相搏”“仙鹤”“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
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绝伦,令人叫绝呀!
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如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
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啭如滴清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用“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
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锨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才看见它裸露的根:曲屈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动员凸起的腱肉。如果挖出来,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
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时,没办法才挖出的。”
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倘佯在古道西风里的老马,在漫漫跋涉之中倒下了,它的皮肉可能被兀鹰等猛禽所食,但是它袒露的铮铮白骨,是怎样震撼你的心灵呵!
哦,戈壁的风骨!
1.作者见到白刺根后情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请写出作者的情感历程。(4分)
2.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的说说题目“戈壁风骨”的含义? (3分)
3文章第3-14段,主要描写了白刺根哪些方面的特点!(4分)
4.作者在最后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悲壮苍凉,而文章最后用“哦,戈壁的风骨!”一句来结尾,文章这样的写作思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写作主旨?作者通过赞美“戈壁风骨”而达到赞美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惊愕-狂喜-赞美-震撼
2.白刺根靠稀少雨水的滋养,不仅抵御狂风沙暴,还锁住沙丘,白刺根是戈壁风骨;养路工沙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沙海是戈壁风骨。
3. 作者主要描述了白刺根的质地坚硬和白刺根造型的美丽.
4.第一段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突出白刺根生存环境的恶劣,生长不易,为下文赞美白刺根埋下伏笔;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赞美白刺根默默无闻的精神。作者赞美“戈壁风骨”白刺根是否为了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
散文阅读的方法
探测性阅读
探测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有3种不同情况:
1、为了掌握一本书的总观点,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注意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和出版者;阅读导言和序言;浏览目录,检验参考书目;阅读出版者有关的话或关于作者的说明;选择一二个包含主要论题的中心章节,阅读它开始的一、二段和结束段。在迅速阅读完后,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包含了探测者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或全面阅读了。
2、为了掌握一个章节或文章出现在哪一类书籍或报刊上,知道所读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寻找出概括介绍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为了寻找某种特殊的资料,就要学会浏览。浏览时,要把寻找的问题牢记在心间,尽快地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运用标题、提行等帮助搜寻所需资料。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篇11:画的风骨阅读答案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来,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要我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文学故事报》)
1.全文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②(家长)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3.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概括文中的闺女给父亲写信的要点。(至少三点)
4.说说文中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理解。
答案:
1.通过捎(送)钱和还钱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①表现“我”不想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或答:不想张扬自己搭钱、换钱的事。不想详叙父亲送钱的细节。不想将零钞的重量压在学生稚嫩的肩上。)②表现家长还钱态度坚决。(或答:对还钱极认真)
3.要点:①向父母问好,收到钱很感动;②钱由马老师转交给了自己;③这次收到的钱有些不一样,从来没有这么齐整;④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等。
4.对这位学生的喜爱(或同情),对这位家长的赞美(或钦佩)。
5.指有风骨(或:像文中家长那样,虽然家境贫穷,但人穷志不穷,不贪便宜,不计小利,灵魂高尚。)
1.目送阅读答案
2.溪水阅读答案
3.帆阅读答案
4.社戏阅读答案
5.寻梦阅读答案
6.《英雄》阅读答案
7.《伞》阅读答案
8.春望阅读答案
9.信任阅读答案
10.《海燕》阅读答案
篇12:《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因此,魏晋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像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无暇也无意顾及的。
魏晋士人思考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也不在于把活生生的生命去做僵硬的伦理教条的注解,而是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
“竹林七贤”就是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这个文人群体优游于山林之间,以纵酒谈玄、放任洒脱著称。他们人品各异,观点有别,人生际遇更不相同。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人活着应该不受“名教”的约束,而应该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他们主“我”重“情”,特别强调一个“真”字。因此,才出现了种种后人不解的行为。
魏晋士人普遍以“真”为美,珍视真本色、真性情。晋书上说:王羲之少年时代,就很有个性。郗虞卿听说大族王氏家中,几个孩子都英俊不凡,就命媒人到王家选婿。其他几个孩子都竭力修饰自己以待客,只有王羲之,袒着肚子躺在东床上,神色自若地吃着胡饼。媒人回去告以此情此景,虞卿说:“这个吃胡饼的人才真是好女婿啊。”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御览》八百六十)。
魏晋时代画坛巨匠顾恺之身上“魏晋风度”更为典型。此人喜好清谈,“好矜夸”,“好谐谑”,“率直通脱”,好吹牛,好开玩笑,史称他言谈举止,“痴黔各半”,也就是说,有时很机巧,一语道破天机。有时又很难解,让人莫名其妙。被时人称做“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他年少轻狂,曾经袋里无钱,却在瓦官寺写捐百万,最后,“画维摩诘一躯”,赢得看画人捐逾百万。这种传奇式的故事,在春秋之后实在不可多得。
(摘编自张宏杰《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1.下面关于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纵性任情,率性而为。孙登布衣蔬食,生活异常节俭,与人间烟火隔绝,夏天穿用草编的衣裳,冬天就用披散着的头发覆盖身体御寒。
B.行为怪诞,惊世骇俗。街坊有个美貌的女子还没嫁人就死了,阮籍和她素不相识、非亲非故,却上门致哀,为她尽情痛哭一番而离去。
C.蔑视礼法,饮酒啸歌。阮籍公开扬言礼法不是为他们这些人设的;刘伶常带酒乘鹿车出行,让人扛铁锹跟随,说:我死了你把我埋了。
D.傲视权力,厌恶官场。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入朝为官的好友山涛断绝交情;才器出众的王羲之屡次拒绝朝廷公卿征召,不接受任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氏父子和《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歌作品,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的特点: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的主题。
B.“竹林七贤”不受“名教”约束,主张心的自在,回归自我本真,珍视真本色、真性情,所以他们放任洒脱的种种行为使后人很不理解。
C.王羲之奉行魏晋士人以“真”为美的原则。客人来访,他竟袒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胡饼,却被郗虞卿派来的媒人看中,成了郗家的女婿。
D.画坛巨匠顾恺之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人物,他身无分文,却为瓦官寺写“捐百万”,后来他画“维摩诘”的像,果然赢得了逾百万捐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魏晋时代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摧垮了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
B.清谈,是魏晋时期在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的一种时髦活动。在清幽安静之处,他们就某些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辩论内容表现了人的觉醒。
C.重新发现和思索生命的意义,把握和追求自己的命运,是魏晋士人经常探求的课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却不顾及这些。
D.独一无二的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一直被后人追慕,它贯穿于整个士族社会阶段,在从秦朝到晚清的几千年间,这种精神风骨从未断绝。
【答案及解析】
1. B
【解析】B项概述不全,遗漏了重要信息。夭折的女子不仅相貌美丽,而且有才学,这是阮籍为她尽情痛哭致哀的主要原因。原文说:“邻家处子有才色。”该项遗漏了“才”。
2. C
【解析】C项张冠李戴。看中王羲之的是虞卿,而不是媒人。媒人只是回去向虞卿如实报告看到的情形,虞卿听了后说:“这个吃胡饼的人才真是好女婿啊。”由此可知,该项“被媒人看中”不符合文意。
3. D
【解析】D项曲解文意。其表述是对首段“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误解。原文意思是,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魏晋风骨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即,除了魏晋时期,没有哪个朝代具有这种精神风骨。所以该项表述为,魏晋风骨“贯穿于整个士族社会阶段,在从秦朝到晚清的几千年间,这种精神风骨从未断绝”是错误的。另外,从朝代的先后顺序上也可看出该项的错误,魏晋远在秦朝之后,魏晋风骨怎么可能从秦朝就开始“贯穿”。
【《风骨无需雕饰》阅读及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1.画的风骨阅读答案
4.阅读题及答案
5.诗词阅读及答案
9.军刀阅读及答案
10.醉翁亭记阅读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