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

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

2022-05-29 05:26: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or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

篇1: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在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辈。这里的686名村民耕种着700余亩土地,虽然盛产土豆、卷烟和玉米等农产品,但交通闭塞运不出去。

“打杵子,背篓子,卖头猪还得3人抬轿子。”这是店子坪村村民前出山的真实写照,他们去一趟集镇,只能用脚丈量,翻山越岭来回三四个小时。

“路通了,桥架了,出去都坐车了。”10年后,崭新的进村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新架的店子坪大桥贯通南北,开着车子从村里到集镇也只需半小时。

为修这条长不足3公里的进村公路,店子坪村支书王光国从1月开始,带领一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开启了长达7年的绝壁凿路之旅,他用胆识、智慧和汗水在深山峡谷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壮歌,王光国本人也被誉为“愚公支书”。

“路不通,我们低人一等”

店子坪村位于建始县龙坪乡西南边缘,村委会距龙坪乡集镇28公里,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村人常年生活在这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

长期以来,店子坪村村民上学、就医、赶集都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前往15公里以外的高坪集镇。交通极为不便,陡峭的河谷犹如一道天堑屏障,阻断了村民致富的脚步。

王光国说,养的肥猪卖不到好价钱,村里小伙子谈的女朋友来了又跑了,贫困的阴影世代挥之不去,也留下了许多沉痛的记忆。从他记事起,村里先后有6人被悬崖绝壁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能有一条好路,成为店子坪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曾经店子坪村人一年四季出行离不开打杵子、背篓子,在河对岸一看见拿这两样东西的人,人家就说“那是店子坪村的”。王光国说,“哎,路不通我们都低人一等。修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现在公路通了,桥也架起来了,搬出去住的人又搬回来了。”说起三组的黄祥忠今年从高坪镇又搬回了村里,王光国感到有些欣慰。他说,早在几年前,黄祥忠家打算改造房子,可交通不方便,建材都要靠人力来背,于是举债搬到离村15公里开外的高坪镇。

“沙石要背,水泥要背,钢筋要背,修个房子要背到猴年马月。”黄祥忠回想起这段“背井离乡”的日子,道出了心中的苦衷。他说,搬回来是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今年72岁的刘太贵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而公路直通到他家门口。他开玩笑说:“现在把水烧在锅里,发现家里没面,骑着车到街上把面买回来,发现水还没开。”逗得在场的村民哈哈大笑。

如今交通方便多了,自家的房子也得到改造。刘太贵感慨道,如果还要用背篓背钢筋水泥建房子,又得背死几代人。说完,他眯着眼睛点了一支烟:“路通了,桥通了,人都不想死了,还想多活几年。”

绝壁凿路,誓把天堑变通途

201月,王光国提出修路的设想时,村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冷静。很多人认为他疯了,凭劳力向大山要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

“如果你们能把这条路修下河,我把姓名都改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的是一组刘太贵。他说,“工程量太大了,祖祖辈辈都没修通,就一群老人妇女能把路修好?反正我不搞。”

“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

村民们看到他铁了心,誓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开始主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逐一在修路申请书上签字,并按下红手印。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拿来妻子卖肥猪的1500元钱。然而最艰难的是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轰然垮塌,在场的男女老少一时间都懵了,忍不住相拥而泣。

从此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为振奋人心,重燃群众修路的热情,他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奉陪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

现如今,从店子坪村一直到高坪镇,一条水泥路贯穿,家家户户门口都实现道路硬化。出行不需要打杵子、背篓子,再也不用担心被人一眼识出是店子坪村的而感到低人一等。曾经阻隔店子坪村祖祖辈辈的洋芋河,如今架起了大桥,为了纪念店子坪村村民绝壁凿路的感人事迹,取名叫“店子坪大桥”,将于今年7月正式开通。

站在曾经坍塌的驳岸上,望着一条盘山曲折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里,村支书王光国回想起当年最艰难的时候,他轻轻摸了一把眼角,泪水早已经模糊了他的眼睛。他说,“这个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

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

“店子坪村就像一头牛,而一组就是牛鼻子,牛鼻子牵不动,整个村的经济就不会动。”村支书王光国说,当时修路就是为了打通店子坪村跟外界的通道,现如今路通了,整个村的经济就有希望了。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王光国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魔芋、烤烟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支柱产业。

在发展猕猴桃时,有的村民认为种了猕猴桃后就种不成其它的农作物了,不少老年人很是反对。王光国费劲周折争取到猕猴桃树苗免费的政策,但是发下去的树苗有的还是不种,刘太春老人甚至直接把树苗扔掉。

为说服大家,王光国专门到超市里买来猕猴桃,请大家品尝,介绍营养价值和种植效益。“这些猕猴桃7块钱一斤,它好吃而且营养丰富,销路销量很好。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扔掉种苗的刘太春老人又重新申请领取了猕猴桃树苗。

目前,店子坪村成功引入上海老板投资140多万元,并成立德鑫农庄公司,通过租赁村民15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村民除了收取每亩600元的租金,平时还可以在苗圃基地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全村发展猕猴桃500亩,今年已挂果300亩,明年可见效益,预计每亩可为农户增加3000元收入。

“外面打工要文化,我们没文化在外面也是卖力气,还不如回家卖力气,现在家里收入不比外面差。”在外打工多年的刘和喜,回到家里感触颇多。

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农田挂满了果子,看着今年长势很好的猕猴桃,王光国说,“努力了两年,在今年的金秋十月,终于可以大丰收了。”他说,我们的农民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农民思维,总老想着怎么种田,怎么养家糊口,而是要学会改变思路,成为现代农民,这才是出路。

村民的梦:山中有城,城里有山

“水泥路,灭蚊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走进店子坪村,映入眼帘的俨然是城市小区的配套,要不是周围有绿树葱郁,高山环绕,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村。

雨过天晴,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广场,孩子们玩着乒乓球,年轻人好奇地投掷篮球,妇女也没闲着在练习开车,而不少老人则听着音乐,跟着节奏扭上几段叫不上名的舞蹈。

入夏的夜,山里的清风抚过,显得格外的安静,只听见虫鸣鸟叫。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的王光国时刻在想,通往外面的路是通了,可如何致富却是他心头的一个结。

特色村寨改造,农产品推广,猕猴桃产业发展,这一个个项目都是他的“宝贝计划”。王光国介绍,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富足便捷的生活,村里先后争取到近700万资金,来发展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7月份,村里即将联通第一根网线,并开通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今后老百姓交电费、取款转账、缴纳社保,只须网上轻轻一点,再也无需翻山越岭走上三四个小时去镇上,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店子坪村7组的刘登军,以前一直在广东打工,如今回到家乡从事生猪养殖的刘登军,规模已经达到100-200头山猪。从喧哗的城市回到家乡,他说,山清水秀是一种幸福感,田园生活更是一种归属感。现在老百姓过的是“山中有城,城里有山”的日子,这就是我们店子坪村人的梦。

路 在 脚 下

“如果自己不想路子,就没有出路。”这是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村支书王光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店子坪村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路修通,“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我们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人接着干,直到修通为止。”这是王光国面对崇山峻岭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对村民的约定。

“靠老人和妇女向大山要路,简直是天方夜谭。”面对冷嘲热讽,他们没有停滞绝壁凿路的脚步,只是每天扛起锄头,昼出夜归,一锄一锄砸向绝壁,每一锄都砸在这个时代的心口上。

面对令人绝望的岩壁,总有人不甘崇山峻岭的阻隔,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脚板把板鞋磨穿,誓要天堑变通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再多再好的想法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那都是空想;但如果能踏出第一步,即使是高山峻岭,深谷险阻,也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

千里之外,路在脚下。

纷扰的世界之外,总有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感动,让我们铭记,他就是“新愚公”精神。

篇2:关于王光国先进事迹材料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在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辈。这里的686名村民耕种着700余亩土地,虽然盛产土豆、卷烟和玉米等农产品,但交通闭塞运不出去。

“打杵子,背篓子,卖头猪还得3人抬轿子。”这是店子坪村村民10年前出山的真实写照,他们去一趟集镇,只能用脚丈量,翻山越岭来回三四个小时。

“路通了,桥架了,出去都坐车了。”10年后,崭新的进村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新架的店子坪大桥贯通南北,开着车子从村里到集镇也只需半小时。

为修这条长不足3公里的进村公路,店子坪村支书王光国从20xx年1月开始,带领一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开启了长达7年的绝壁凿路之旅,他用胆识、智慧和汗水在深山峡谷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壮歌,王光国本人也被誉为“愚公支书”。

“路不通,我们低人一等”

店子坪村位于建始县龙坪乡西南边缘,村委会距龙坪乡集镇28公里,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村人常年生活在这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

长期以来,店子坪村村民上学、就医、赶集都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前往15公里以外的高坪集镇。交通极为不便,陡峭的河谷犹如一道天堑屏障,阻断了村民致富的脚步。

王光国说,养的肥猪卖不到好价钱,村里小伙子谈的女朋友来了又跑了,贫困的阴影世代挥之不去,也留下了许多沉痛的记忆。从他记事起,村里先后有6人被悬崖绝壁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能有一条好路,成为店子坪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曾经店子坪村人一年四季出行离不开打杵子、背篓子,在河对岸一看见拿这两样东西的人,人家就说“那是店子坪村的”。王光国说,“哎,路不通我们都低人一等。修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现在公路通了,桥也架起来了,搬出去住的人又搬回来了。”说起三组的黄祥忠今年从高坪镇又搬回了村里,王光国感到有些欣慰。他说,早在几年前,黄祥忠家打算改造房子,可交通不方便,建材都要靠人力来背,于是举债搬到离村15公里开外的高坪镇。

“沙石要背,水泥要背,钢筋要背,修个房子要背到鼠年马月。”黄祥忠回想起这段“背井离乡”的日子,道出了心中的苦衷。他说,搬回来是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今年72岁的刘太贵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而公路直通到他家门口。他开玩笑说:“现在把水烧在锅里,发现家里没面,骑着车到街上把面买回来,发现水还没开。”逗得在场的村民哈哈大笑。

如今交通方便多了,自家的房子也得到改造。刘太贵感慨道,如果还要用背篓背钢筋水泥建房子,又得背死几代人。说完,他眯着眼睛点了一支烟:“路通了,桥通了,人都不想死了,还想多活几年。”

绝壁凿路,誓把天堑变通途

20xx年1月,王光国提出修路的设想时,村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冷静。很多人认为他疯了,凭劳力向大山要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

“如果你们能把这条路修下河,我把姓名都改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的是一组刘太贵。他说,“工程量太大了,祖祖辈辈都没修通,就一群老人妇女能把路修好?反正我不搞。”

“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

村民们看到他铁了心,誓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开始主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逐一在修路申请书上签字,并按下红手印。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拿来妻子卖肥猪的1500元钱。然而最艰难的是20xx年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轰然垮塌,在场的男女老少一时间都懵了,忍不住相拥而泣。

从此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为振奋人心,重燃群众修路的热情,他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奉陪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

现如今,从店子坪村一直到高坪镇,一条水泥路贯穿,家家户户门口都实现道路硬化。出行不需要打杵子、背篓子,再也不用担心被人一眼识出是店子坪村的而感到低人一等。曾经阻隔店子坪村祖祖辈辈的洋芋河,如今架起了大桥,为了纪念店子坪村村民绝壁凿路的感人事迹,取名叫“店子坪大桥”,将于今年7月正式开通。

站在曾经坍塌的驳岸上,望着一条盘山曲折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里,村支书王光国回想起当年最艰难的时候,他轻轻摸了一把眼角,泪水早已经模糊了他的眼睛。他说,“这个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

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

“店子坪村就像一头牛,而一组就是牛鼻子,牛鼻子牵不动,整个村的经济就不会动。”村支书王光国说,当时修路就是为了打通店子坪村跟外界的通道,现如今路通了,整个村的经济就有希望了。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王光国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魔芋、烤烟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支柱产业。

在发展猕猴桃时,有的村民认为种了猕猴桃后就种不成其它的农作物了,不少老年人很是反对。王光国费劲周折争取到猕猴桃树苗免费的政策,但是发下去的树苗有的还是不种,刘太春老人甚至直接把树苗扔掉。

为说服大家,王光国专门到超市里买来猕猴桃,请大家品尝,介绍营养价值和种植效益。“这些猕猴桃7块钱一斤,它好吃而且营养丰富,销路销量很好。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扔掉种苗的刘太春老人又重新申请领取了猕猴桃树苗。

目前,店子坪村成功引入上海老板投资140多万元,并成立德鑫农庄公司,通过租赁村民15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村民除了收取每亩600元的租金,平时还可以在苗圃基地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全村发展猕猴桃500亩,今年已挂果300亩,明年可见效益,预计每亩可为农户增加3000元收入。

“外面打工要文化,我们没文化在外面也是卖力气,还不如回家卖力气,现在家里收入不比外面差。”在外打工多年的刘和喜,回到家里感触颇多。

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农田挂满了果子,看着今年长势很好的猕猴桃,王光国说,“努力了两年,在今年的金秋十月,终于可以大丰收了。”他说,我们的农民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农民思维,总老想着怎么种田,怎么养家糊口,而是要学会改变思路,成为现代农民,这才是出路。

村民的梦:山中有城,城里有山

“水泥路,灭蚊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走进店子坪村,映入眼帘的俨然是城市小区的配套,要不是周围有绿树葱郁,高山环绕,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村。

雨过天晴,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广场,孩子们玩着乒乓球,年轻人好奇地投掷篮球,妇女也没闲着在练习开车,而不少老人则听着音乐,跟着节奏扭上几段叫不上名的舞蹈。

入夏的夜,山里的清风抚过,显得格外的安静,只听见虫鸣鸟叫。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的王光国时刻在想,通往外面的路是通了,可如何致富却是他心头的一个结。

特色村寨改造,农产品推广,猕猴桃产业发展,这一个个项目都是他的“宝贝计划”。王光国介绍,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富足便捷的生活,村里先后争取到近700万资金,来发展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7月份,村里即将联通第一根网线,并开通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今后老百姓交电费、取款转账、缴纳社保,只须网上轻轻一点,再也无需翻山越岭走上三四个小时去镇上,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店子坪村7组的刘登军,以前一直在广东打工,如今回到家乡从事生猪养殖的刘登军,规模已经达到100-200头山猪。从喧哗的城市回到家乡,他说,山清水秀是一种幸福感,田园生活更是一种归属感。现在老百姓过的是“山中有城,城里有山”的日子,这就是我们店子坪村人的梦。

篇3:王光国先进事迹材料

“再坚硬的岩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再难的路,也会在脚下延伸。”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曾经这样说。他率领乡亲绝壁凿路的壮举被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被人们称为“愚公支书”。“天路”修通了,“愚公”没有停歇。王光国又开始了新的盘算,他带领村民接力开辟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致富路”。如今,店子坪人的致富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6月,王光国荣登“中国好人榜”。(中国文明网)

十余年,接近一个轮回。为了不让悬崖沟壑挡住乡亲们的梦想,他毅然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为了让贫困村变成富裕村,他不忘初心、不等不靠,又“凿”出一条致富路。两条“路”里,融入的是王光国的为民情怀,正是这一片为民情怀,支撑着王光国绝壁凿路、寒暑无歇、让闭塞山村走上康庄大道。

他的这一份为民情怀是执着的。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十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修路时,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如是说。正是他的这份执着,店子坪村跟外界的路通了,正是他的这份执着,店子坪村的经济活了。

他的这一份为民情怀是踏实的。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从凿岩开路到致富脱贫,从一人脱贫到全村脱贫,任务一项比一项重,难度一项比一项高,王光国不服软,为改变店子坪村落后面貌,他踏实苦干、不卑不亢,沿着“愚公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干成一件又一件业绩。

他的为民情怀是无私的,“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王光国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福利放在首位,担当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贴心人,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事事想着群众,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他无愧于村民的信任、无愧于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

王光国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一个小小的“村官”,但他却发出了对党忠诚的最强音、干出了为国分忧的大业绩、诠释了为民请命的大情怀,用“苦干实干”、“为民服务”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篇4:王光国先进事迹材料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在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辈。这里的686名村民耕种着700余亩土地,虽然盛产土豆、卷烟和玉米等农产品,但交通闭塞运不出去。

“打杵子,背篓子,卖头猪还得3人抬轿子。”这是店子坪村村民前出山的真实写照,他们去一趟集镇,只能用脚丈量,翻山越岭来回三四个小时。

“路通了,桥架了,出去都坐车了。”10年后,崭新的进村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新架的店子坪大桥贯通南北,开着车子从村里到集镇也只需半小时。

为修这条长不足3公里的进村公路,店子坪村支书王光国从1月开始,带领一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开启了长达7年的绝壁凿路之旅,他用胆识、智慧和汗水在深山峡谷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壮歌,王光国本人也被誉为“愚公支书”。

“路不通,我们低人一等”

店子坪村位于建始县龙坪乡西南边缘,村委会距龙坪乡集镇28公里,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村人常年生活在这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

长期以来,店子坪村村民上学、就医、赶集都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前往15公里以外的高坪集镇。交通极为不便,陡峭的河谷犹如一道天堑屏障,阻断了村民致富的`脚步。

王光国说,养的肥猪卖不到好价钱,村里小伙子谈的女朋友来了又跑了,贫困的阴影世代挥之不去,也留下了许多沉痛的记忆。从他记事起,村里先后有6人被悬崖绝壁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能有一条好路,成为店子坪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曾经店子坪村人一年四季出行离不开打杵子、背篓子,在河对岸一看见拿这两样东西的人,人家就说“那是店子坪村的”。王光国说,“哎,路不通我们都低人一等。修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现在公路通了,桥也架起来了,搬出去住的人又搬回来了。”说起三组的黄祥忠今年从高坪镇又搬回了村里,王光国感到有些欣慰。他说,早在几年前,黄祥忠家打算改造房子,可交通不方便,建材都要靠人力来背,于是举债搬到离村15公里开外的高坪镇。

“沙石要背,水泥要背,钢筋要背,修个房子要背到猴年马月。”黄祥忠回想起这段“背井离乡”的日子,道出了心中的苦衷。他说,搬回来是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今年72岁的刘太贵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而公路直通到他家门口。他开玩笑说:“现在把水烧在锅里,发现家里没面,骑着车到街上把面买回来,发现水还没开。”逗得在场的村民哈哈大笑。

如今交通方便多了,自家的房子也得到改造。刘太贵感慨道,如果还要用背篓背钢筋水泥建房子,又得背死几代人。说完,他眯着眼睛点了一支烟:“路通了,桥通了,人都不想死了,还想多活几年。”

绝壁凿路,誓把天堑变通途

201月,王光国提出修路的设想时,村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冷静。很多人认为他疯了,凭劳力向大山要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

“如果你们能把这条路修下河,我把姓名都改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的是一组刘太贵。他说,“工程量太大了,祖祖辈辈都没修通,就一群老人妇女能把路修好?反正我不搞。”

“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

村民们看到他铁了心,誓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开始主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逐一在修路申请书上签字,并按下红手印。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拿来妻子卖肥猪的1500元钱。然而最艰难的是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轰然垮塌,在场的男女老少一时间都懵了,忍不住相拥而泣。

从此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为振奋人心,重燃群众修路的热情,他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奉陪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

现如今,从店子坪村一直到高坪镇,一条水泥路贯穿,家家户户门口都实现道路硬化。出行不需要打杵子、背篓子,再也不用担心被人一眼识出是店子坪村的而感到低人一等。曾经阻隔店子坪村祖祖辈辈的洋芋河,如今架起了大桥,为了纪念店子坪村村民绝壁凿路的感人事迹,取名叫“店子坪大桥”,将于今年7月正式开通。

站在曾经坍塌的驳岸上,望着一条盘山曲折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里,村支书王光国回想起当年最艰难的时候,他轻轻摸了一把眼角,泪水早已经模糊了他的眼睛。他说,“这个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

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

篇5:学习王光国先进事迹材料

这些天,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很晚了都兴奋得睡不着觉。

就在前不久,省委书记李鸿忠来到了店子坪村调研,并告诉他,要把店子坪村的事迹搬到全省,搬到全国,像贵州海雀村一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

披衣起床,站在自家的院坝里,凉风习习,月影下的山村分外寂静。

眼前这片曾经的荒凉之地,如今已有了深刻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这些,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帮助,也得益于乡亲们的苦干实干。王光国心里感慨、心怀感激。忆来时路,走脚下路,望未来路,王光国心绪激动,更感责任如山。

打通山路,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

店子坪村是个高山村,“山下包谷戴红帽,山上包谷还是苗”。山下邻村人打趣地称“天上坪村”。

记者进山,汽车在“壁挂公路”上蜿蜒攀行,山边是悬崖,山下是深深的河谷。

店子坪村委会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山巅小盆地里。但见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青山间;种植的猕猴桃连片相接,入户公路四通八达;设施一流的幼儿园里,传出琅琅书声;水泥路旁,太阳能路灯诠释着山乡巨变;信息网络已延伸到村,便民服务中心及淘实惠、云上恩施,让山村连着山外;村口田间,几位村民正在整地除草。

村民们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将要实现脱贫。他们说,这些年村里取得这么大的变化,基础还是源于村支书王光国带领村民绝壁修路。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这首民谣,描绘出店子坪村处于三面环河、峡谷封锁的险恶地形。

绝壁天堑,阻碍了村民出行和致富的脚步。

10多年前,村民出山,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攀爬,村里先后有6人被悬崖绝壁无情地夺去了生命。

村民卖头猪,价格比邻村要便宜,还要拆下木门板把猪抬下山、抬过河。

“打杵子、背篓子,卖猪还得抬轿子”。这句顺口溜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村里小伙子带着女朋友来家中,一路上宛如爬“天梯”,登门来访了就“告吹”。

“那个时候公路不通,我们都很穷,抬不起头,低人一等啦。”王光国叹了口气说。

不通公路,村里就是绝路;有出村公路,村里脱贫致富才有出路。

穷则思变,不通就得变。打通山路是村民的强烈渴望和期盼。

绝壁凿路,不变的是坚定的信念

王光国的父亲王从新,是名老党员,当了20多年的村主任。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王光国就和乡亲们自力更生,让村里通了电,将机耕道修进了村。,王光国被推上了村支书的位置,年又一肩挑起了村支书、村主任的重担。

就在2005年1月,王光国决定发动全村力量,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一条7.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

村民们知道王光国的“构想”后,认为是天方夜谭。

“万丈悬崖,脚都站不稳,怎么修得了路?”

“修路不要钱吗?我们这个穷村子,怕是只有做梦吧?”

“专门为我们这个村在绝壁上修路,那要好多钱啊,恩施都贫困,到处都需要资金,我们这个根本不可能吧?”

“你能在悬崖上修出公路,我把姓都改了。”村民刘太贵还不是背后偷偷议论,而是直接当着王光国的面打起赌来。

村里一片反对声,但王光国的意志坚定如钢。

“3年修不通,5年!5年修不通,10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不能把不通公路带来的贫困留给下一代人!”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直接去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反复地做工作,一遍又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讲想法和信念。

真心、真诚和耐心,终于激活了村民们修路求变的强烈愿望,展开了一场长达6年的绝壁凿路历程。

2005年初,洋芋河畔炸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

从此,王光国带着村民,在悬崖上腰系绳索像荡秋千一样一锤一锤打炮眼,在峭壁上如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铲一镐撬石块。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烧洋芋。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年,78岁的刘太白和73岁的张九锡、刘太新老人,都在工地上忙碌;27岁的刘和洪,丈夫外出打工养家,她和父亲母亲一起,带着9岁的女儿和不到2岁的儿子,一家三代天天在绝壁上劳动。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说服妻子拿出了卖肥猪的1500元钱。

然而,最艰难、最揪心的是20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垮塌,在场的男女老少忍不住相拥而泣。

从此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王光国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奉陪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

开山筑路的岁月里,邻村人看到,万丈悬崖上,修路的人们身影渺小得像群蚂蚁。但绝壁上传来的铁锤声、号子声、炮声,撼天动地!

从2005年初到的6年里,王光国带领村民累计投义务工35000多个,开挖土石2.2万余立方米,终于从悬崖上凿出了一条长2.5公里的毛公路。用不到16万元“三材”款完成了180余万元的货币工程量。

天堑通途,八方支援终圆梦

绝壁凿路,越到后面,越是“硬骨头”。除了施工的难度和危险外,资金成为修路最大的困难。

开工仅一年后,当初筹集到的近10万元便用光了。买炸药、雷管需要钱,买钻炮眼的空压机、风钻机需要钱,买柴油、机油需要钱……

一组组长张九国将自己家的耕牛卖了,捐出1000多元;村里的特困户王在雄将生猪卖了,捐出800元,王从静将卖松子的200元捐出来;70多岁的刘太白,将卖背篓得来的仅有的20元捐出来……

但本村的资金实力已经到了杯水车薪的境地。

没钱开工时,只能停工。王光国一次次奔波筹资,先后在县里筹集资金10多万元。他感叹,“如果不是各方面的支持、援助,工程肯定会半途而废。”

王光国带领村民系绳索绝壁凿路,引起了州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3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以《当代愚公在天堑筑通途》为题,用4分46秒的时长、新闻特写的形式,讲述了王光国和村民们矢志不移,克服千难万险在绝壁上修筑出村公路的感人经历。王光国的愚公精神,感动了省、州、县各级组织和领导。

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鼓励王光国,赞扬他是新时期的“愚公支书”,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中的先进典型,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王光国学习。

州委书记王海涛多次到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看望慰问王光国,勉励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甘于奉献,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远古时期,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山被移走了。

而在当今,新一代的愚公精神,感动了许多的人。国内、省内多家单位、部门纷纷伸出援手,提供资金帮扶。

领导的关怀,部门的支持,村民的行动,给了王光国“啃”下硬骨头的力量。

如今,通村的7.5公里公路已铺成了水泥路,店子坪至高坪青花全长11.7公里的断头路已打通,路面已经硬化,洋芋河跨河大桥顺利实现了通车,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坚守信念追逐梦想

篇6:“愚公支书”王光国先进事迹材料

“愚公支书”王光国先进事迹材料

“再坚硬的岩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再难的路,也会在脚下延伸。”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曾经这样说。他率领乡亲绝壁凿路的壮举被媒体报道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被人们称为“愚公支书”。“天路”修通了,“愚公”没有停歇。王光国又开始了新的盘算,他带领村民接力开辟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致富路”。6月,王光国荣登“中国好人榜”。

6月的店子坪,蓝天如洗、远山如黛。从海拔1500米的最高处驱车而下,满眼郁郁葱葱,赏心悦目的画面尽显眼前:青绿的大山、宽敞的乡村路、漂亮的小区房、成片的猕猴桃林、热闹的农耕场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正在凸显着这个高山之村的变迁。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处在山穷水穷人也穷的状态,村民“吃着洋芋头、烤着疙瘩火”,人均年收入不足2400元。

203月8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正在接受媒体采访。图片来源:荆楚网

1.绝壁凿路,带领村民打开“希望之门”

王光国所在的店子坪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76户673人,村里距龙坪乡集镇有20多公里,再加上山路崎岖难行,多年来,村民们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行走,上学、就医、赶场等出行异常艰难。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大大增加了村民的劳动成本,贫困的阴影世代挥之不去,也留下了许多沉痛的记忆。从王光国记事起,村里先后有6人不慎坠崖失去了生命。

,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王光国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连通村里和高坪镇、直达县城!

村民大会上,王光国话音刚落,会场就炸开了锅。

修路,谈何容易,钱从哪里来?绝壁怎么凿得开?有人甚至闹哄起来:“国娃子,你在开玩笑吧,从这儿能修得过去公路?”“要能接通到河对岸的路,我把姓都改了!”

“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十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

村民们终于被王光国的坚毅打动,在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签上名字,齐心协力修山路。

腊月初九,100多位村民打响了“移山”开路第一炮。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拿来妻子卖猪的`1500元钱。在王光国记忆里,最艰难的还是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轰然垮塌。村民们辛辛苦苦的成果,顷刻毁于一旦,大家都很难过,个个眼里含泪、捶胸顿足。

从那次垮塌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为了振奋人心,重燃群众修路的热情,王光国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在他的鼓励下,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大家继续齐心修山路。

20末,王光国与店子坪的村民一道,用炸药、锄头、凿子和簸箕,从悬崖上凿出了一条长2.5公里的毛公路。

20,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王光国带领群众绝壁凿路的事迹,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年8月16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专业施工队开始进场施工。,通村的7.5公里公路已铺成了水泥路,店子坪至高坪青花全长11.7公里的断头路终于打通,路面也做了硬化,洋芋河跨河大桥也在204月顺利实现了通车,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解决。

2.决战贫困,做“牛鼻子”探索致富之道

“店子坪村就像一头牛,而干部就是牛鼻子,牛鼻子牵不动,整个村的经济就不会动。”村支书王光国说,当时修路就是为了打通店子坪村跟外界的通道,现如今路通了,整个村的经济就有希望了。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王光国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魔芋、烤烟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支柱产业。 在发展猕猴桃时,有的村民认为种了猕猴桃后就种不成其它农作物了,不少老年人很反对。王光国费尽周折争取到猕猴桃树苗免费的政策,但是发下去的树苗很多村民还是不种,村民刘太春老人甚至直接把树苗扔掉。 为说服大家,王光国专门到超市里买来猕猴桃,请大家品尝,介绍营养价值和种植效益。“这些猕猴桃7块钱一斤,它好吃而且营养丰富,销路销量都很好。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扔掉种苗的刘太春老人又重新申请领取了猕猴桃树苗。

为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王光国决定走“农户+集体+公司”三方合作经营管理模式,,他联系了一家上海企业,在村里发展以猕猴桃为主产业的有机农庄。由企业出资租用15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建设高标准示范园,然后提供树苗和技术,这项措施吸引了很多村民自发参与。 “外面打工要文化,我们没文化在外面也是卖力气,还不如回家卖力气,现在家里收入不比外面差。”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刘和喜,回到家里感触颇多。 如今,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农田挂满了果子,看着长势良好的猕猴桃,王光国说,“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猕猴桃基本能够年年大丰收了。我们的农民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农业思维,总老想着怎么种田,怎么养家糊口,而是要学会改变思路,成为现代农民,这才是致富新出路。”

3.绿色发展,致富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路通了、特色产业起步了,王光国又开始了新的盘算。“我们这里保留了原始生态,空气含氧量高,旅游开发潜力很大。”他说,“山清水秀是一种幸福感,田园生活更是一种归属感。”为了找回这种幸福感和归属感,王光国提出了构建旅游资源群的想法。

为发展村内经济,这些年王光国走南闯北,目睹了城市雾霾的污染,这让他更加明白青山绿水的珍贵,也更清楚绿色发展才是小山村的唯一出路。

特色民居改造,王光国要求房屋要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全部“白墙黑瓦、拱檐花窗”。他常说:“民房建设既要少占耕地,还要能保留田园特色。”

村容村貌建设,王光国提出要“房前屋后林果化”,他鼓励村民多种桂花树、桃树、梨树,让绿色植物与特色民居相映成趣。

如今的店子坪,处处郁郁葱葱,整洁清爽。水泥路、灭蚊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个“山中有城、城里有山”的休闲山村,雏形初现。

年初,湖北省旅游局规划专家正式进驻店子坪;县里出资100万元扶持打造的“农家乐”接待点也开始筹建;通往附近4A级景区石门河的旅游公路,已进入路面硬化阶段。未来,这里将自下而上,串起石门河、店子坪、长岭林场,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我想抓住机遇,让大家都富起来。不能把贫困留给下一代。”王光国说,“做新农民,建新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是店子坪人的梦想。现在,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篇7:“愚公支书”王光国热血写忠诚的故事

“他是发自内心为了村民们好啊”

店子坪村75岁村民刘太贵,因为耿直、倔犟的个性,被村里人称之为“犟拐棍”。说起当年修公路的一段往事,老人的脸微微红了一下。

2005年初,洋芋河畔炸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起初,刘太贵积极响应。但到了2006年3月18日,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垮塌,不仅在场的男女老少忍不住相拥而泣,许多人也灰心散气。为了重新开工,村委会号召大家捐款,刘太贵老人开始犹豫了:他三个儿子,大儿子有智障,二儿子分家另住,他们又上了年纪,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小儿子打工,生活拮据。

完成卡门段的义务工后,倔犟的刘太贵就不上工了。王光国到他家做工作,他一句话就给顶了回来:“我都土埋大半截的人了,这辈子也不见得能看到通公路,你愿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其实,刘太贵吃交通闭塞的苦,不比别人少:2006年秋,他将自家的一头猪抬到集镇上去卖,没想到过河时,由于坡陡弯急,猪被摔死了。

王光国当然知道此事。有次登门时,他与老人拉起了家常:“听说您有一年卖猪,将猪抬到曾家洞时,绳子断了,猪被摔死了?”

想起不通公路的苦,这位倔犟的老人心软了,他说:“王书记呀,我这里有卖山羊的1150元钱,全部捐给工地吧。从明天起,我和大儿子天天上山修路,就算我看不到路通的那一天,但后人们可以不再受我们的苦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光国与村民们一道,在悬崖上腰系绳索像荡秋千一样一锤一锤打炮眼,在峭壁上如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铲一镐撬石块。终于,这条修了8年的11.7公里的公路通车了。现在,不仅刘太贵卖猪再也不用请人抬了,村里所有人卖农副产品,也可以就在大门口交易了。刘太贵说:“三年前,村里只有一户人家修起了一栋简易平房,现在村里占九成的人都盖上了新房。去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将木房子换了瓦、刷了漆,儿子又修了三层新房子。小儿子说,明年不出门打工了,回家办个农家乐——仔细琢磨琢磨,王书记是发自内心为了村民们好啊!”

一条路,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刘太贵说的是内心话。

“跟着王书记干,总有一天会丢掉‘穷’字

店子坪村一组42岁村民李学芳夫妇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回忆说,虽然家里有五亩地,但由于只是种了一些传统农作物,加之交通不便,收入微薄。

在外面打工同样很辛苦。2013年春节,王光国走进了他们的家门。王光国帮他们算了算收入账,然后动员他们在家从事特种产业种植,一来收入不得少,二来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起初,李学芳夫妇有顾虑,认为在家种地投入大,家底薄。但王光国答应帮助他们发展产业,让他们放心。2014年,李学芳在自家地里种植了3亩烟叶,结果年底一算账,和外面打工收入差不多。2015年,他租了16亩地种植烟叶,一年收入8万多元。今年,他又租了40亩地种烟,目前烟叶长势喜人。

种植烟叶的同时,李学芳还发展了200多只景阳鸡,每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听说村里准备打造红色旅游,李学芳投资10多万元新修了农家乐,发展旅游项目。李学芳感慨道:“跟着王书记,总有一天会丢掉‘穷’字!”

“打杵子、脚背子,卖猪还得抬‘轿子’。以前路不通,我们低人一等。如今路修通了,我们不能把一个‘穷’字留给后人啊!”这是王光国经常对村民们说的一句话:“多少年来,包谷,洋芋,红苕,是店子坪人种田‘老三样’,遇到天干或多雨,混个温饱都很难。现在,店子坪村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特色农业转型,猕猴桃、魔芋、烤烟‘新三样’正在形成规模。”

如今,王光国通过招商引进的上海德鑫农庄公司,在店子坪投资140多万元建起连片猕猴桃基地,猕猴桃、魔芋、烤烟“新三样”已发展到800亩,“新三样”成为村民致富新门路,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360元提高到2015年的7414元。

“有事就找国娃子,他就是群众的亲人”

“就连我家的年猪,都是村干部帮忙喂的。”五组村民李世明这样说。

19年前,李世明的妻子就已去世。女儿目前在省城上大学,他与85岁的父亲李万兴一起生活。因疾病缠身,李世明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一日三餐都得跟着哥哥吃,老父亲则自己煮饭。

不能让村里有一户人家吃不上年猪。为了不让李世明成为年猪“空白户”,王光国想尽了办法。后来,王光国与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英聊起这个话题,刘英说:“虽然我的家务事也繁忙,让他把猪放到我家,我为他代养吧。”

村干部愿意帮忙,李世明过意不去,十分感动。他拿出积攒了好久的500元钱,买了一头仔猪。后来,帮扶他的另一位法院干部又给他买了一头仔猪,送到了刘英家。“真是辛苦干部们了。虽然年猪是我的,但我只背了个名。”

李世明说,王光国为他操的心比任何人都多。去年10月,患脑溢血的他需要住院治疗。当时,在外出差的王光国得知情况后,为他电话联系医院,安排住院事宜。住进医院后,王光国连夜从外地赶回县城,与另一位对口帮扶的法院干部一道去看望李世明,并各自拿出1000元钱,用于李世明的生活开支。

年近五十的村民张世荣说:“如果没有王书记,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2002年,他被建始县医院诊断为肝腹水,住院半个月,两万块钱花光了,绝望地返回店子坪。回到家,张世荣已奄奄一息。是王光国出面,让张世荣被医院列为帮扶对象、免费救治。张世荣说:“为了我的病,不晓得王书记为我跑了好多路,求了好多人。”

81岁的村民刘太白,一部老人机里仅有3个号码,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女儿,再一个就是王光国了。刘太白说:“有事就找国娃子,他就是群众的亲人。”

【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相关文章:

1.最美村官观后感600字

2.最美少年国旗下讲话稿

3.王石的名人故事

4.王勃故事阅读答案

5.滕王阁序 故事

6.献王威仪,献王威仪储光羲,献王威仪的意思,献王威仪赏析

7.周杰伦的故事:太阳的背后不是光

8.滕王阁序背景故事

9.历史故事:周公辅佐成王

10.王充这样的读书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