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

2022-05-30 08:19: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柠檬鱼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

篇1: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

《金匮要略》一书是汉代张仲景所著,时经余年,历代医家勤耕细读,著述达数十百家,但对护理方面研究文章尚不多见,今仅将其服药方法护理作一阐述。

1 服药温度《金匮要略》对服药方法十分讲究,因病证不同,则用药亦异,故而服药的温度亦有不同,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温度大致可分为温服、小冷服、和适寒温服三种情况

2 服药时间与次数①顿服②昼日服③昼夜服④二次服(未定时)

⑤三次服(未定时)

⑥再服⑦先食服(饭后服)

⑧食前服⑨常服

3 讨论《金匮要略》对辨证施护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仅此服药护理足可说明一斑。整篇著作中在辨证施治施治的基础上、对服药方法辨证施护,随处可见。在临床上不仅熟练运用方药,也要熟练掌握服药方法。所谓但只知其方药而不知其服法者亦非善治也。所以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其疗效。《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现在服用汤剂治病多为一剂分为二次,或三次服,多为温服。病情紧急者,一次顿服,有时可一日数服,有的可煎汤代茶饮,有的可一日连服两剂。治疗热病可寒药冷服,治疗寒症可以热药热服。这样才可以辅助药力。病情严重,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则需要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毒性药物,注意剂量,先小量,逐渐增加,慎勿过量。

篇2:《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上)

《金匮要略》一书是汉代张仲景所著,时经2000余年,历代医家勤耕细读,著述达数十百家,但对护理方面研究文章尚不多见,今仅将其服药方法护理作一阐述。

1 服药温度《金匮要略》对服药方法十分讲究,因病证不同,则用药亦异,故而服药的温度亦有不同,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温度大致可分为温服、小冷服、和适寒温服三种情况。

①温服: 《金匮要略》中明文记载温服的方剂总计118 方。如栝楼桂枝汤、甘草泻心汤、栝楼薤白白酒汤。

②小冷服:记载小冷服者一处,为生姜半夏汤。

③适寒温服:如桂枝汤。

2 服药时间与次数

①顿服: 《金匮要略》中顿服者可见15 处。虽有顿服,顿服之,顿服尽,顿服一半之不同,但顿服之义明确。如升麻鳖甲汤、麻黄醇酒汤、红蓝花酒方。

②昼日服:昼日服者分为平旦温服、日一服、不可一日再服、日二服、日三服、日再服等。记载一日三服者共计36 方,如白虎加人参汤温服一升,日三服。黄芪桂枝汤温服三合,日三服。五苓散日饮服方寸匕,多饮暖水,寒出愈等等。日一服者或不可一日再服者有三,如候氏黑散、排脓散为日一服;大乌头煎不可一日再服。平旦服之者一处,为十枣汤。日二服者有一,为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③昼夜服:昼夜服分为日三夜一服、日再夜一服、日三夜二服、至夜尽等。日三夜一服者有六,如皂荚丸、麦门冬汤、奔豚汤、生姜半夏汤,白术散,半夏厚朴汤;日再夜一服者有二处,为赤丸、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日三夜二服者有竹皮大丸;至夜尽者有泽漆汤。

④二次服(未定时) :分温二服者黄土汤、小承气汤。

⑤三次服(未定时) :记载的分温三服者,计32 方,如枳实薤白桂枝汤、大黄附子汤等。

⑥再服:记载再服、更服、二次服或重服一次者共31方,如大建中汤、桂枝加黄芪汤。

⑦先食服(饭后服) :先食服者有五,如乌头赤石脂丸、赤丸、己椒苈黄丸、茵陈五苓散、乌梅丸。

⑧食前服:食前服有三,鳖甲煎丸、薯蓣丸、桂枝茯苓丸。

⑨常服:常服者一处,为当归散。因病服:蜀漆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篇3:《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下)

3 讨论

《金匮要略》服药时讲究药物温度者三大类也。第一类温服为最常见,也可称为常规服用方法,病情稳定,无急、甚、特的情况,而温服之也。然小冷服的半夏生姜汤为寒饮结于胸中,阻碍气机,恐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是从治之法,分四服者为徐徐服之也。可免一次量大容易引起呕吐。第三类适寒温服,如桂枝汤类,桂枝汤在此为治疗表里俱病,内有脾胃虚寒,外有风寒固束,故应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以防风寒与内寒呼应如犯,虑其亡阳之患,解表之剂桂枝汤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使之外邪解。适寒温服是药性平和,无特殊偏颇,太凉服对内有虚寒者不利,故须适寒温服之。服药时间却更加繁复,可见仲师用药,非一般泛泛,每每有新颖之处,虽今 余年仍不能抛却,更须以之谆谆。升麻鳖甲汤治疗阳毒,因疫疠之毒邪较重,有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之急骤,变化迅速,故当顿服。候氏黑散和排脓散为日一服,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取候氏黑散以散之,扶正祛风。大风不会一日而去,故取慢功,排脓散重用苦寒之枳实,理气破滞而除郁热,药猛气烈,故亦须缓图之列。大乌头煎则药猛有毒而气烈,特嘱不可一日再服。平旦服之者十枣汤为逐水峻剂,病人为形气俱实者,悬饮原为骤得,故攻之不嫌峻而骤,平旦者,晨也,人体一日之旺时,也是全日可观察之时,亦十枣汤之用药之时也。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是治疗劳疟的方子,久疟体虚不愈,气血虚弱,用本方益气血,使正足而疟解,故用法与蜀漆散临发时服药方法不同。昼夜服法多为证候亚急,惟恐药力不继,故而有昼夜服法。计有昼三夜一,昼三夜二,昼二夜一,至夜尽等不同。二次服,三次服在《金匮要略》中的意义也仍为亚急证候,如黄土汤证和小承气汤证,都是较为急重的病候,二次服使止血和泻下都能得到好的疗效。三次服、再服的方子中则重在继药力者多。只是用药的情况随证候变化而不同,如大黄附子汤的服后如行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桂枝加黄芪汤若不汗,更服等。先食服多为药物稍具威猛而又对胃有一定刺激的药物,如乌头赤石脂丸中,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之属,先食以壮胃气故亦当先食服。蜀漆散是因病服的一张方,在《金匮要略》中只此一处,为治疗寒疟在发作前的一种给药方法,是药在病情发作之前用药物控制和治疗的手段,今人用之精神病的治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截疟的服药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金匮要略》对辨证施护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仅此服药护理足可说明一斑。整篇著作中在辨证施治施治的基础上、对服药方法辨证施护,随处可见。在临床上不仅熟练运用方药,也要熟练掌握服药方法。所谓但只知其方药而不知其服法者亦非善治也。所以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其疗效。《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现在服用汤剂治病多为一剂分为二次,或三次服,多为温服。病情紧急者,一次顿服,有时可一日数服,有的可煎汤代茶饮,有的可一日连服两剂。治疗热病可寒药冷服,治疗寒症可以热药热服。这样才可以辅助药力。病情严重,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则需要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毒性药物,注意剂量,先小量,逐渐增加,慎勿过量。

篇4: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艾滋病的中医护理

一、饮食护理中医十分注意病人的饮食,尤其艾滋病人体质虚弱,消化力弱,又往往兼挟其它系统的多种机会性感染,如隐孢子虫病腹泻、卡氏肺囊虫肺炎、粘膜或皮下出血等等,在饮食方面应注重下述原则和方法:

(一)进食适宜

所谓适宜,一指食量要因人、因病制宜。过多则易消化不良,损伤脾胃,对病情不利;过少则摄入不足,营养更加匮乏,所以艾滋病人应少食多餐;二指冷热适当,由于艾滋病人脾胃一般较弱,中医认为属脾胃虚寒者较多,所以大多数病例应给予温食热饮;三指不要偏嗜,正常人因地理环境习俗口味不同,有嗜烟酒、嗜酸辣、嗜甜腻、嗜海腥,但鉴于艾滋病人合并症多,体质虚弱,脾胃不强,免疫功能低下,尽可能避免烟酒,酸辣,如咳嗽痰多,尽量少吃甜腻食品,如皮肤疮疹,尽量不吃海腥发物(蟹、虾、带鱼这类),如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尽量不吃辛辣之食(辣椒、大蒜等);四指定时进餐,使病人消化系统有节律运动,艾滋病人以一日五、六餐为宜;五指选易消化之食品及流质(半流质),炸煎类食物尽量少吃(炸鸡、油饼之类),多吃易消化之蒸煮类菜肴食品(蒸鸡蛋、面条之类)。

(二)食物宜忌

中医从长期临床观察到各种食物的性质迥异,了解食物偏性是养生防病,甚至作为辅助医疗的重要环节,艾滋病人的机会性感染变化多端,更为需要饮食的宜忌,这是中医饮食护理一大特色。中医对病证的认识分虚、实、寒、热,在讨论饮食如何适合病情,原则上,虚证用补,实证用消,寒证用温,热证用凉。

补益类:食物入口对人体都有一定补益作用,如猪肉、牛肉、蛋类、牛奶、黑鱼、豆类。如虚而偏寒,可用羊肉、狗肉、雀肉、鹿肉;如虚而偏热(中焦称阴虚内热),可用甲鱼、百合、鸭、淡菜。

消导类:主要指可帮助排除身体内不需要物质。如食积不化可用山楂制品以消食;外受风寒可用生姜煎汤服以发表;水肿可食冬瓜或鲤鱼以利尿。

温炒类:指身体感到寒冷,或外受风寒,可用生姜、葱煎汤饮,以祈发汗去寒,或内有虚寒,可食用生姜羊肉汤、当归炖鸡汤以温补机体。

清凉类:中医认为体内有热有火时适宜食用清热败火之食品,如绿豆、西瓜、黄瓜、苦瓜、菠菜、赤小豆。

二、证候护理中医诊治护理要针对不同临床表现而施,称为“辨证施治”“辨证施护(理)”,由于艾滋病人表现异常复杂,兹举例说明。

(一)肺系病症护理

肺系病症是指有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如感冒、鼻塞、咳嗽、咯痰、哮喘、鼻衄(鼻出血)等,可常见于艾滋病人并发感冒、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等。

中医护理要点:

1.病人住处应注意通风,但避免风直接吹到病人,包括电扇、空调引起的空气流动,保持空气新鲜,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要过热。

2.尽量避免烟雾的异味刺激,在室内的病人或其它人员绝对禁止吸烟。

3.如空气过于干燥引起咽干、干咳,可适量增加湿度,如用加湿器。

4.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宜食用百合、鲜藕、银耳、荸荠等。

篇5: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报导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 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员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期有关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如高热病人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员转危为安。

(3)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则敌之资粮已焚……。”《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如肝病未及脾时,护理上要注意调 理脾胃,给以一些健脾之品,以振中土,这样,不但可杜邪传脾,防患于未然,而且可通过实脾以制肝木之横逆。

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理的对比上,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 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 动和静应视病 情轻重而定。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药品,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荽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篇6: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心脏病证护理

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 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2、 辩证论治

(1) 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

(2) 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3) 心阳不足证:

证候: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 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

3、 辩证施护

(1) 一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 心血不足证:

① 一般护理内容。

② 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③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④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服用补心丹1~2粒,每日2次。

(3)阴虚火旺证:

① 一般护理内容。

②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同时必须作发了家属工作;积极配合。

③ 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

④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⑤ 心悸时可服用珠砂安神丸1~2粒。或针内关、神门,或耳穴埋豆。

⑥ 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篇7: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整体观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入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目前,在全国21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万余名护士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中医护理技术骨干。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也已初具规模。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对中医界的护理人员来说是新的课题和挑战。为适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需求,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促进中医护理学术发展,欢迎广大护士朋友在中医护理技术方面踊跃投稿,充分发扬我国中医护理特色优势,让中医这颗灿烂的明珠大放异彩。

篇8: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煎药方法学问大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煎药方法学问大

先煎药 在同一帖药中,必须首先煎熬的药。这类药的特性是质地坚硬,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矿石类药物,先煎半小时或更久;有些含有毒性的药物,如蛇六谷、生附子、生川草乌等须先煎两小时,以减低其毒性,然后将同一帖的其他药加入同煎。

包煎药 就是用纱布袋包着煎的药。这类药的特性是:有的带有绒毛,煎药时药汁中的绒毛不易除去,服后会刺激咽喉,如旋复花、枇杷叶之类;有的粘性成分多,有的遇水即糊,煎药时会第一文库网糊锅,如车前子、葶苈子、丸、散、丹、曲、粉、霜之类。

后下药 就是当其他药煎熬到将要取汁时,再下药入锅,用筷搅拌后盖紧,再煎二三分钟即可。这类药的特性是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较多,如砂仁、豆蔻、薄荷、肉桂、沉香、大黄之类,久煎会使药的有效成分耗尽,影响疗效。

烊冲药 就是不必与其他药同煎,为另行烊化冲服的药。这类药物主要是动物的皮、骨、甲、角,经加工制成的凝固胶剂。如驴皮胶、龟板胶、鹿角胶之类。烊冲是为了防止药的'有效成分被药渣吸去。方法是将胶剂放入碗中,加开水30~50毫升,放在锅中隔水炖烊,将烊化的胶汁与煎好的汤液和匀后服。

服药 又称泡服药,这类药的特点是质轻、量少、含挥发油较多,如藏红花、肉桂等。方法是:用半杯开水或煎熬好的一部分药汁趁热浸泡药物,加盖,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待温后即可内服。

篇9: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用药及护理——服药剂量及方法

剂量是指一日或一次给予病人药物的量。

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

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应按说明定时服用。

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

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

呕吐病人宜少量多次服用。

对于急症、发热、危重症患者,应遵医嘱酌情服用。

服药前应了解病人服药的目的,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由于中药的剂型多种多样,应根据病人自身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的剂型采取不同的服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服法:

送 服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虚弱的

药,可用米汤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药可用黄酒、米酒送服,以助药力。冲 服一些散剂、丹剂、膏剂以及某些贵重药物(如三七粉、人参粉、

益母膏等)服用时,不需煎煮,只需用热汤剂或白开水冲开服用即可。含 服一些片剂、丸剂、丹剂(如人丹、速效救心丸、复方甘草片等)

宜放于口中或舌下含服。代 茶 饮一些容易出味的药物(如胖大海、肉桂、番泻叶等)服用时,可

用热汤剂或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其 它1. 呕吐病人的汤剂应浓煎,服药前,先口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陈皮,然后再少量多次服用。

2. 危重病人、婴幼儿服药时,应将片剂、丸剂等研末,加水溶解后,缓缓喂服;对于昏迷、口噤的病人,应用鼻饲法喂药,即将药物调成药液经鼻饲管注入胃中。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相关文章:

1.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浅谈中医的情志护理

2.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

3.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中药灌肠热敷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

4.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5.中医护理学基础:传统康复护理方

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五大方法

7.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换药法

8.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护理程序概述

9.初级护师考试《内科护理学》辅导:肺结核的护理

10.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下载word文档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考试大特编中医护理学:《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