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2-05-31 08:41: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噢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通,并州太原人。弱冠应募,以勇力闻,补骑军队长。晋开运末,汉祖建义于太原,置通帐下。寻从汉祖至东京,累迁为军校。汉祖典卫兵,以通为衙队副指挥使,从讨杜重威,得银青阶,检校国子祭酒。汉祖开国,加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迁奉国指挥使。乾祐初,周祖为枢密使,统兵伐河中。知通谨厚,命之自随,先登,身被六创,以功迁本军都虞候。周祖镇大名,奏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委以心腹,及入汴,通甚有力焉。授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周祖亲征兖州,以通为在京右厢都巡检。时河溢,灌河阴城,命通率广锐卒千二百浚汴口,又部筑河阴城,创营壁。未几,拜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周祖亲郊,正授节度。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以通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为地道攻其城。俄班师,移镇曹州,检校太保。世宗即位,以深、冀之间有胡芦河,东西横亘数百里,堤f堨非峻,不能扼契丹奔突。显德二年,命通与王彦超浚治之,功未就,契丹至,通出兵迎击退之,遂城李晏口为静安军,四旬而完。又城束鹿及鼓城,并葺祁州。时大兵之后,遗骸布野,通悉收瘗为万人冢。又城博野、安平,往来深、定间,夜宿古寺,昼披荆棘。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又城百八桥镇及武强县,皆旬日毕。归朝,会攻秦、凤,以通为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入大散关,围凤州,分兵城固镇,以断蜀饷道。未几,拔凤州,以功授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太祖奉诏北征,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有变,惶遽而归。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太祖闻通死,怒彦升专杀,以开国初,隐忍不及罪。

(节选自《宋史·韩通传》)

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B.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C.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D.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通恭谨忠厚,很受赏识。周祖镇守大名时把他当作心腹委任,世宗即位后也是多有倚重,甚至太祖对韩通的被杀也深感遗憾。

B.韩通骁勇善战,多次因功提拔。韩通刚成年就响应招募,以勇敢有力而闻名,跟随周祖征讨河中,身上受了六处伤,因功升为本军都虞候。

C.韩通擅长修筑营垒,修筑效率高。曾在河阴城建造营垒,在李晏口筑城时四十天就完工;又在束鹿、鼓城、祁州等地筑城,都是十天完成。

D.韩通为人善良,体恤百姓。大战之后,留下的尸骸遍布郊野,韩通把他们全部收葬成万人冢;行军期间夜宿古寺,不扰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

(2)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

参考答案

10.C

11.B

12.C

13.(1)并州刘崇南侵,(周祖)命令韩通作为河中王彦超的副将出兵晋州,在半路上攻打他,在高平打败了他。(“副”“道”“败于”各1分,句意2分)

(2)王彦升策马追他,韩通纵马奔跑进府第,没来得及关上门,就被王彦升杀害,妻子儿女都死去。(“第”“阖”“妻子”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韩通,并州太原人。刚成年就响应招募,以勇敢有力而闻名,补为骑军队长。后晋开运末年,汉祖太太原树起义旗,把韩通安排在帐下,不久跟随汉祖到了东京,屡次升迁为为军校。汉祖统领卫兵,任命韩通为衙队副指挥使,跟随生计杜重威,授银青官阶,检校国子祭酒。汉祖建立国家,加官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升奉国指挥使。

乾祐初年,周祖为枢密使,统领军队征讨河中,知道韩通恭谨忠厚,命令他跟从自己。(交战时)首先登城,身上受了六处伤,因功升为本军都虞侯。周祖镇守大名,上奏(请求)任(命)韩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把(他)当作心腹委任,到进汴(河)的河口,又统领(人马)筑建河阴城,建造营垒。不久,被(授予)保义军观察留后(的官职),周祖亲自举行郊祀,正式授节度使。并州刘崇南侵,(周祖)命令韩通作为河中王彦超的副将出兵晋州,在半路上攻打他,在高平打败了他。任命韩通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挖地道攻打其城。不久班师,(调)到曹州镇守,(担任)检校太保。

世宗即位,因为深、冀之间有葫芦河,东西横亘几百里,堤堰并不高,不能扼制契丹骑兵(的)冲击,显德二年,命令韩通与王彦超疏通治理,工程还未完成,契丹到来,韩通出兵迎击打退了他们,于是在李晏口筑城成为静安军。四十天就完工,又在束鹿及鼓城筑城,并且修茸祁州。当时是在大战以后,留下的尸骸遍布郊野,韩通全部收葬成万人冢。又在博野、安平筑城,在深、定间往来,夜住古寺,白天披荆斩棘。在安平带领一百多骑兵监督工程时,契丹几百名骑兵忽然到来,韩通率领部下同他们作战。傍晚大风雨,契丹解围离开,擒获了十多名骑兵。又在百八桥镇及武强县筑城,都是十天完成。回朝,正值攻打秦州、风州,任命韩通为西南而行营马步军都虞侯,进入大散关,包围凤州,分兵在固镇筑城,用来切断蜀的粮道。不久,攻下凤州,因功授任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宋太祖奉诏北征,到陈桥被各军推戴为帝,韩通在殿阁,听说有变乱,恐慌地赶回家。军校王彦升在路上遇见韩通,策马追他,韩通纵马奔跑进府第,没来得及关上门,就被王彦升杀害,妻子儿女都死去。太祖听说韩通的死讯,对王彦升擅自杀人很生气,因为是开国之初,隐忍没有加罪。

篇2:《狄仁杰,并州太原人也》阅读答案

《狄仁杰,并州太原人也》阅读答案

狄仁杰,并州太原人也。反以明经①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属仁杰令出,仁杰曰:“……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②,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③是朝廷肃然。”

越王贞④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⑤国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⑥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赦原之,配流丰州,诸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明经:唐代科举中一种主要科目。 ②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阙。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悬之象魏”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 ③繇(yóu):由。 ④越王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自杀。 ⑤诖(guà):连累。 ⑥乖:违背。

6、下列句中与“今陛下以昭陟一株柏杀一将军”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可以一战 B.祭以尉首 C.策之不以其道 D.先帝不以臣卑鄙

7、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狄仁杰被人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当时做河南道黜陟使,查办此事后,称赞狄仁杰是没有被人发现的明珠。

B.狄仁杰对朋友非常友善,得知郑崇质家有年老多病的母亲而要派去戍守边境时,主动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C.狄仁杰敢于犯颜力谏,严明执法,使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司郎中王本立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D.狄仁杰执法宽严有度,在越王贞起兵反叛一案中,私下请求皇上赦免了那些牵连犯罪的人及其家属,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为他立碑颂德。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 ②坐误斫昭陵柏树

③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 ④我狄使君活汝辈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⑵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

6、D

7、A.(B不是“戍守边境”;C权善才并没有受到惩罚;D“当地的父老乡bsp; 所以:……的原因 活:使……活

9、(1)狄仁杰于是到长史蔺乡亲”说法有误)

8、狱:案件 坐:因犯……罪,犯罪 &n那去,请帮忙替代崇质前往

(2) 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都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

篇3:“杨业,并州太原人”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杨业,并州太原人”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 张:埋伏

B.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 事:拜见

C.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任侠:以侠义自任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大恸:极度悲伤

2.下列句子有关 “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以骁勇闻 ②以保生聚 ③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④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⑤为左右翼以援 ⑥今君责业以不死 ⑦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A.①③/②④/⑤/⑥⑦ B.①⑥/②③/⑤/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杨业担心自己和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的安危,所以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B.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C.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D.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5分)

(2)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5分)

题目答案:

1、B 【解析】“事”为“侍奉”之意

2、C

【解析】①凭借 依靠 动词 ②表目的 用来 ③把 作为 ④凭借 依靠 ⑤表目的 来 ⑥用 拿 ⑦用

3、C

【解析】A项杨业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安危 ;B项 “用鹰犬逐雉兔”只是杨业比喻;D项杨业出战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勇敢。

4、(1)“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

【解析】( “素”“逗挠”“得非”各1分,句意通畅2分)

(2)“(我本来)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解析】(“厚”“期”“所迫”各1分,句意通畅2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隆,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迁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亻先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篇4:《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赞赏

B.以市恩泽

市:收买

C.凡数千百言

凡:凡是

D.会有素恶居易者

素:向来

7.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3分)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②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③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④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⑤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往往流传到宫中。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进谏吐突承璀之事时,言辞太尖锐,让皇上很不高兴。皇上认为白居易是对他无礼,难以忍受。李绛劝说皇上,白居易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佻,是为报答陛下,皇上想广开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

D.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3分)

参考答案

6.答案C. 凡:总共

7.答案C ①白居易年轻时所写文章的特点,还未做官进谏。⑤是中书舍人王涯的上疏内容

8.答案D. 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9.(1)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决心用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自以“的“以”,1分,酬1分,句意通顺1分)

(2)皇上说:“卿所说的正确。”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是,1分也。省略,1分,见,表被动,1分)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受到那些有志有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五月,官拜左拾遗。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次上疏极力奏谏。

又有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道:“魏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欲典押,需钱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深以为然。

皇上又欲加授河东王锷以平章事,白居易谏道:“宰相是陛下辅佐之臣,非贤德良材不能居此位。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换取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陛下得了王锷进奉,便授他宰相之位,这对我圣朝极为不利。”此事便作罢。

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极其恳切。接着又奏请停止河北用兵,奏文共有数百上千言,都是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皇上大都听取采纳了。惟独谏吐突承璀之事言辞太尖锐,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非说话轻佻。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皇上说:“卿所说有道理。”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元和五年(810),例当改授官职。皇上对崔群说:“白居易官卑俸薄,限于资历地位,不能超等提拔,愿任何职可听其自便奏来。”白居易奏道:“臣听说姜公辅原任内职,请求做京兆府判司,为的是奉养双亲。臣有老母 ,家境贫穷奉养很差,请求像姜公辅一样。”于是,授白居易京兆府户曹参军。元和六年(811)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圭阝。元和九年(814)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请求迅急捕贼以雪国耻。执政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他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所做《赏花》及《新井》诗,十分有伤于教化,不宜大庭广众之中传播。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此事,说根据白居易所犯过错,不宜让他治理州郡,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篇5:《并州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并州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翻译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简析: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作者: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篇6: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就。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而全斌等皆引伏。其令御史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准律处分。乃下诏曰:“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①,犹委藩宣②。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

(选自 《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

注:①旄钺:节度使。②藩宣:藩镇宣政,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 拒:抵抗

B. 不逾时而就 就:赴任

C. 请准律处分 准:依照

D. 特从宽贷 贷:宽恕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B.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C.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D. 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王全斌忠勇仁义,当国家有内乱的时候,一直抵抗敌贼、守护庄宗,不得已才离开。

B. 王全斌率军伐蜀前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告诉他战略方针。

C. 王全斌深得宋皇宽容爱护。当百官议定他当处死刑时,皇帝只让其反省,不做处理。

D. 王全斌从12岁开始担任官职,先后被庄宗、明宗、宋太祖重用。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4分)

②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4分)

参考答案

4、B

5、D

6、C

7、(1)这大概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您用我作为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 “盖”、“以----为”各1分,句意1分。

(2)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主持(执掌)府里事情,全斌只管理(主管)军队事务。

“知”、“典”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奉事庄宗,任岢岚军使,私下畜养一百多名勇士,庄宗怀疑他心存异志,召见他,他害怕不敢去。当时全斌十二岁,对他的父亲说“:这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他的父亲照计行事,果然得以保全,于是庄宗把全斌收用在军中。

到庄宗入洛时,历任宫内职务。同光末年,国家有内难,乱兵攻入宫城,近臣宿将都弃甲逃走,只有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人在宫中抵抗。庄宗中了流箭,全斌等扶他到绛霄殿,全斌痛哭而去。明宗即位,补任他为禁军列校。之后,他多次立了战功,多次升任官职。

宋初,李筠占据潞州叛乱,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合大军进讨,因战功授任安国军节度。诏令他修葺西山堡塞,不到限期就完成了。建隆四年(963),与洛州防御使郭进等人率领军队攻入太原境内,俘获敌人数千人而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964)冬天,又任忠武军节度。当天朝廷下诏征伐蜀地,命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领禁军步兵骑兵二万人、各州军队一万人由凤州路进讨。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并且告诉他战略方针。

乾德四年,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参知政事吕馀庆主持府事,全斌只管理军队事务。

正遇有人告发全斌及彦进攻破蜀时,抢夺民家子女玉帛等违法之事,全斌与诸将一起都召回来。太祖认为全斌等人初立功,虽然犯法,不打算让狱吏污辱他,只令中书省问清罪状,全斌等人都供认了。太祖想含忍不究,但衔冤之人每日拥在国门告状,说他隐藏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于是下令中书门下召他与告状者质证此事,而全斌等人都供认。下令御史台在朝堂集合文武百官定他的罪。于是百官议定,全斌等人罪当处斩,请求按律处理。于是下诏说“:尚且顾及以前的功劳,特别给予宽大,只停任节度,仍然委任藩镇宣政。我不是没有恩惠,你们应当自己反省。”

开宝末年,太祖到洛阳举行郊祀,召全斌侍候祭祀,任命为武宁军节度。仍然赐给他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全斌到镇后几个月就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

篇7:“王氏其先太原人”阅读答案

“王氏其先太原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①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去,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2,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取材于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注:①干没:侵吞他人财物。 2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人颇易之 易:轻视

B.以财力自肆 肆:放纵

C.若五人者系狱 狱:案件

D.表坊市道巷 表:做上标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

他督查赋税,不曾因贫苦百姓(不及时交税)而着急。

B.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

(诸豪大吏)最终无可奈何,用其他办法将他排挤出临江军。

C.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

王公让他们把老虎抬回去,说:“为政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歪门邪道。”

D.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王公镇定自若,只逮捕了那五个首领,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做建安主簿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生病了,全县为他祭神祈福。

B.王凭借自己的才能,将素来难治的韶州治理好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C.王在家时谦恭平和,对父母孝顺,对族人友爱。父亲去世时,他曾回家守丧。

D.作者有感于王的才德,又与其子王安石有交情,所以写下这篇墓志铭以表敬意。

参考答案:

6. C 7.A 8.A 9.B

篇8:王锷字昆吾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寻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尽以众渡,乃表锷为江州刺史。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贼惧,而遣锷城约降,使杀不从者以出。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他可试。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帝嘉其功,迁岭南节度使。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日十余艘载犀象珠贝,与商贾杂出于境。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锷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李绛奏曰:“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不听。卒。子稷,历鸿

胪少卿。锷在番,稷常留京师,视势力高下以纳资焉。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新唐书列传九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

俾:让,使

B.尽以众渡

以:凭借

C.以酋长署牙将

署:担任

D.于是财蓄不资

资:计算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官员。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参考答案

4.B (以:率领)

5.B

6.D (王锷献出家财是因为“见居财多,且惧谤”,而不是为平息众怒)

7.(10分)

(1)到现在,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

(“悉”“籍”各1分,大意对3分,共5分)

(2)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 (“佥望”“市”各1分,大意对3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最初在湖南团练府任副将,后来嗣曹王李皋为湖南团练使,让他去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王锷因功被提拔为邵州刺史。李皋指挥江西时,李希烈南侵,李皋给予王锷三千劲兵镇守寻阳,李皋亲自率领全军进临九江,袭取蕲州后,尽率众人渡江,于是表奏王锷为江州刺史。王锷做事小心,善于探得军府情况,不论大小都告诉李皋。李皋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即使是有妻女的家宴,王锷有时也在座。李皋攻打安州,让伊慎围攻,敌人害怕,李皋派遣王锷入城订立降约,让王锷杀掉不同意投降的人然后出城。明日打开城门,伊慎认为敌人投降,是他围城的功劳,因此他的功劳不比王锷差,王锷自称有病避开。跟随李皋到京都高考(606)山西省太原市20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李皋举荐王锷,认为他虽然在文学方面稍有不足,其它则都可以试用。于是德宗提拔他为鸿胪少卿。在此之前,天宝末年,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每年聚集在京城的有数千人,陇右失陷后,这些人不能回去,需鸿胪寺发放给养,每个月需四万缗,共发了四十年。到现在王锷上任 后,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将此干人马,悉数交宰相李泌掌管的左、右神策军,由酋长充任牙将,这样每年减省五十万缗。皇帝奖赏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西南大海中各国船舶驶至,利钱全被没收。于是王锷的家财多得不能计算。王锷每天发遣十余艘小艇,多载犀角、象牙、珍珠、海贝,与商货混在一起出境。几年以后,京师的权贵无不因王锷的财货而富。后来又兼任太子太傅,调任河东。河东自从范希朝镇守以来没什么功业,兵仅三万,骑兵六百,府库残损消耗。王锷补全欠缺的经费,不久,兵至五万,骑兵五千,财用丰余。王锷见自己贪财聚敛,害怕招致批评,就交出家财两千万缗给朝廷。李绛上奏道:“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皇帝不听。王锷死后,他的儿予王稷历任鸿胪少卿。王锷在番时,王稷常常留在京城,看官员威势实力的高下行贿。长庆二年,王稷任德州刺 史,多带金宝、仆妾赴任。节度使李全略贪图他的财货从而图谋夺取,趁本州军队反乱,杀王稷。王稷的女儿被俘虏作了侍女。

篇9:《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

《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释】

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

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

起云间必须用意译,就是在不远的地方。

【翻译】: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赏析】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作者: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阅读训练】: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10:《韩雍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雍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略称。录囚南畿,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

十三年冬,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犯江西,官军不利,诏雍及镇守侍郎杨宁督军民协守。会福建巡按御史汪澄牒邻境会讨贼邓茂七,俄以贼议降,止兵。雍曰:“贼果降,退未晚也。”趋进,贼已叛,澄坐得罪死。天顺初,宁王以前憾劾其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寻复为右佥都御史,佐寇深理院事。

宪宗立,坐学士钱溥累,贬浙江左参政。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成化元年正月大发兵,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先是,编修邱濬上书大学士李贤,言贼在广东者宜驱,在广西者宜困,请令游击将军和勇率番骑趋广东,而大军直趋广西,分兵扑灭,贤善之。雍曰:“当全师直捣大藤峡,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众曰“善。”

雍等至桂林,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按地图与诸将议曰:“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当先收二县以孤贼势。”乃督兵十六万人,先破修仁贼,穷追至力山,擒千二百余人。

十月至浔州,延问父老,皆曰:“峡,天险,不可攻,宜以计困。”雍曰:“峡延广六百余里,安能使困?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吾计决矣。”遂长驱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果贼也。贼魁侯大狗等大惧,立栅南山,多置滚木、镖枪、药弩拒官军。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贼不能支,遂大败。

雍疾恶严,故虽令行禁止,民得安堵,而谤议亦易起。两广人念雍功,为立祠祀焉。

(《明史·韩雍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犯江西 犯:危害

B.残破郡邑殆遍 殆:几乎

C.赞理军务 赞:暂时

D.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 徇:示众

6.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韩雍有“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雍曰:“贼果降,退未晚也。”趋进,贼已叛,澄坐得罪死。

②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

③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当先收二县以孤贼势。

④雍等至桂林,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

⑤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

⑥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 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砀山教谕某人鞭打膳夫,膳夫逃跑,膳夫的父亲告发教谕杀了他的儿子,教谕已经无辜服罪,韩雍跟踪而得到膳夫,洗清教谕的冤屈。

B.广西的瑶人和僮人流窜到广东劫掠,丘浚与韩雍的灭贼方法不同,李贤赞同丘浚的方法,反对韩雍的观点,但大家都认为韩雍的意见好。

C.听说官军要攻打浔州,贼首侯大狗等大为恐惧,在南山竖立栅栏,准备很多滚木、标枪、涂毒的弓箭来抗拒官军,但仍然被韩雍打得大败。

D.韩雍痛恨罪恶,因此虽然令行禁止,百姓安居,然而对他的毁谤、非议也容易产生。但两广的百姓怀念韩雍的功绩,并建立祠堂纪念他。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王以前憾劾其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4分)

(2)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所谓救火而嘘之也。(3分)

(3)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3分)

参考答案

5.C(赞:辅佐、辅助)

6.C(②是他们对韩雍的评价,不能算是直接,④叙述韩雍斩杀错过战机的指挥官。)

7.B(注意文中的“先是”,李贤没有反对韩雍的观点)

8.(1)宁王因为以前的`怨恨,弹劾他擅自乘坐轿子等事,(韩雍)被捕入狱,削去官职。(以:因为,擅:擅自,下狱:韩雍被捕入狱,夺官:削去官职,4分,每词一分)

(2)舍弃这不去谋取,却分兵四出,这等于是救火时却鼓风一样。(图:谋取,而:却,,嘘:吹气,3分,每词1分)

(3)兵力分散则力弱,长期用兵则财物缺乏,贼何时能够平定!我的计划已定。(兵分:兵力分散,师老:长期用兵,匮:缺乏,3分,每词一分)

参考译文: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能和谋略著称。在南畿审阅刑事案件卷宗,砀山教谕某人鞭打膳夫,膳夫逃跑后躲起来,膳夫的父亲告发教谕杀了他的儿子,教谕已经无辜服罪,韩雍跟踪而得到膳夫,洗清教谕的冤屈。

正统十三年(1448 )冬,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转而危害江西,官军失利,皇帝下诏命韩雍与镇守侍郎杨宁督促军民共同防守。恰巧福建巡按御史汪澄给邻境送来文书会同讨伐贼邓茂七,因为贼人商量投降,官军停止军事行动,韩雍说:“贼真的投降了再退兵也不晚。”急速进军,贼已经叛变,汪澄因此被判死刑。天顺初年,宁王因为以前的怨恨,弹劾他擅自乘坐轿子等事,韩雍被捕入狱,削去官职。不久又恢复右佥都御史职位,辅佐寇深治理都察院事。

宪宗继位,韩雍受学士钱溥牵连,贬为浙江左参政。广西的瑶人和僮人流窜到广东劫掠。沿途的郡县几乎全被捣毁坏,成化元年(1465)正月,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雄说:“韩雍才气无双,平定贼非韩雍莫属。”于是改任韩雍左佥都御史,协助治理军务。在此以前,编修丘浚写信给大学士李贤,说贼在广东适宜驱赶,贼在广西的应该采用围困的方法,请求下令派游击将军和勇率领少数民族骑兵直奔广东,而大军一直赶到广西,分兵扑灭叛乱,李贤很赞赏这项作战的计划。韩雍说:“应该全军直捣大藤峡,巢穴已经倾覆,其余则可迎刃而解。舍弃这不去谋取,而分兵四出,这等于是救火时却鼓风一样。”众人说“对。”

韩雍等到达桂林,将错过战机的指挥李英等四人斩首示众,韩雍手按着地图同诸将商议说:“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应该先攻取这二县来孤立贼的势力。”于是率领十六万兵士,分五路出兵,先攻破修仁县的贼,穷追到力山,俘获一千二百余人。

十月到浔州,向当地父老询问,都说:“峡,是天险,不能强攻,应用计围困。”韩雍说“峡延绵六百余里,怎能围困?兵分则力弱,长期用兵则财物缺乏,贼何时能够平定!我的计划已定。”就长驱到峡口。有儒生、里老数十人伏在道路左边,愿意担任向导,韩雍见了立刻骂道“贼胆敢欺骗我!”喝令左右绑起来斩首,左右都非常吃惊。捆绑时而发现袖中的利刀,一审问,果然是贼。贼首侯大狗等大为恐惧,在南山竖立栅栏,准备很多滚木、标枪、涂毒的弓箭来抗拒官军,官军引诱贼发放箭石,估计快用尽了,韩雍亲自率领诸军借着树攀藤而上,另外派遣壮士从小路先上,占据山顶用火炮发石击贼。贼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

韩雍痛恨罪恶,因此虽然令行禁止,百姓安居,然而对他的毁谤、非议也容易产生。两广的人怀念韩雍的功绩,建立祠堂纪念他。

篇11:《明史韩文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史韩文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核韦州军功,劾宁晋伯刘聚,都御史王越、马文升等滥杀妄报。寻劾越荐李秉、王竑。语颇涉两宫,帝怒,挞之文华殿庭。已,进右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乾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阅七年,转左。弘治改元,王恕以文久淹,用为山东左参政。居二年,用倪岳荐,擢云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移抚河南,召为户部右侍郎。母丧除,起改吏部,进左。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答案】B

【解析】B项错误为: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答案】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核实韦州所立的军功,弹劾宁晋伯刘聚,都御史王越、马文升等滥杀无辜,谎报功劳。不久又弹劾王越推荐李量、王竑事,言语多涉及东西两宫,皇帝发怒,在文华殿的庭堂受到鞭打。事后,进升为右给事中,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玄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过了七年,转任左参议。 弘治元年,王恕因韩文长期没有升迁,任用为山东左参政。过了二年,因倪岳的推荐,升任霊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调任巡抚河南,召任户部右侍郎。为母亲服丧期满后,起用改任吏部右侍郎,进升左侍郎。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

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庳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録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皇帝不想动用内府钱,便命令韩文逐项经营筹划。韩文从大局出发,努力为国家节省钱财。真人陈应循、大国师那卜坚参等人被罢免,韩文请求没收他们的财产充实国座。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昌。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纔停止。

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絶。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是大臣,按义当与国事休戚与共,光哭有什么用?谏官上疏弹劾这些宦官,执政大臣予以有力支持。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郎中陈仁贬谪为钧州同知。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和侍郎张缙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纔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锺玄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整玄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史记·韩长孺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2.《袁州州学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3.《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4.武行德并州榆次人阅读答案解析

5.《韩凭夫妇》阅读答案及译文

6.《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7.《明史》阅读答案及翻译

8.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韩通并州太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