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

《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

2022-06-13 08:18: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都别管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

篇1: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5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之(2)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赵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参考答案:

11.(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

12.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直译为:用它们来让两位好友喝酒)。(3分)

13.A(2分)

14.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分,写出一点得2分)

篇2:《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 ”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 ”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 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5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倶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 之 (2)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 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 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赵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 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参考答案:

11. (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

12. 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直译为:用它们来让两位好友喝酒)。 (3分)

13. A (2 分)

14. 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 分,写出一点得2分)

更多热门搜索的文章推荐:

1、《家园落日》阅读答案

2、《伞》阅读答案

3、三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4、《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5、《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6、《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7、《我的油布伞》阅读答案

篇3:鲁学士祝寿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 ”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5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倶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文言文阅读题目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 之 (2)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 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赵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篇4:鲁学士祝寿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1.(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

12.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直译为:用它们来让两位好友喝酒)。(3分)

13.A (2分)

14.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分,写出一点得2分)

篇5: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赵司成,号类庵,京城人士。有一天经过鲁国学士的家,鲁学士问他:你要去哪里啊?司成说:我想起今天是西涯先生的生日,去给他祝寿。鲁学士说:那我应该和你一起去,你带了什么礼物?司成说:2张手绢。鲁学士说:那我也带这个。进屋找了半天,没有手绢,想了半天,想起家里有人曾经给的'鱼干,就叫家人去拿,家人回报吃剩一半了,鲁学士想了想家里也没有别的东西,就带着这半条鱼干和赵司成一起去了。西涯先生炖了鱼买了酒,和他们喝的很开心,谈论事情,相互唱和,直到吃完。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篇6:老鲁阅读答案

.(25分)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2)①描绘老鲁初到学校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2分)

②勾画出老鲁淳朴能干的形象,与下文相呼应。(2分)

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 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4) 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 精神。

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8分)

篇7:老鲁阅读答案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芰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夸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莱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枝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缸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

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E.发生在校警老鲁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尊重及其命运的关切。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篇8:《宋学士文集》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学士文集》阅读答案及翻译

樗散生传

[明]宋濂

樗散生者,钱塘人,李氏名诇,字孟言。少受学越人杨君廉夫,负气尚节,善为诗。卖药金陵市中,名其室曰樗亭,而自号为樗散生。市人病者趋其门,买药无不与,所与必善,人人谈樗散生美不置口。

或问樗散生:“今人莫不愿为材,有寸夸尺,有尺夸寻,惟恐人不己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为戚。今生乃以‘樗散’自名,樗 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今生修善药以活疢疾②者,有功于民甚博,何为以樗自污哉?”

樗散生曰:“吾计之熟矣。名之美者,吾岂不欲居之?然苟无实以称之,则名只足为祸。吾苟自以为可用,彼将以有用者求我, 我或不足如其所求,则为妄人矣。吾今自以为樗,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世之受祸深者,求名太切者也。夫名,虚器也,得之未必有益于 身,而与我竞者,龈龂然③欲夺之,不亦危乎?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 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疑于心者不敢 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吾诚肯自负吾才而享釜庾之禄,岂皆不若乎人?然吏胥操法而迫吾侧,民庶持牒而聒吾前,吾心欲平之而力不暇,欲施吾才而势有不能,则吾心之愧无时而释矣。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

于是问者谢之,咸称樗散生为知道者。余闻于建安黄仁云。

史官曰:樗散生之传不虚矣。生岂果知道者哉?君子之道,贵乎食焉而无愧。吾观世之有愧者多矣,生岂无见者乎?孔子强漆雕开④仕,开自以为未信而不愿为,孔子悦之。樗散生岂学漆雕开者耶?然则谓生为知道,岂不然耶?或谓生慕樗以不才寿。彼庄生寓言,生盖不取云。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樗(chū):臭椿;樗散:像樗木那样被散置无用之材;②疢(chèn)疾:疾病;③龈龂(yín)然:争论不休的样子;④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孔子弟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负气尚节,善为诗负:凭恃

B.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虞:担心

C.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务:致力,追求

D.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 适:闲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诇是在金陵市中卖药的一个普通百姓,却能负气尚节,不夸于世;其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也在文中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

B.本文第三段表面上是对问者的回答,其实是李诇的内心独白,是以议论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很有层次地剖白内心,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C.“史官曰”的形式取法于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在这段话中,作者以漆雕开婉拒孔子要求自己去做官一事,赞赏了李诇“食焉而无愧”的君子之道。

D.本文借给以卖药隐于民间的樗散生立传,劝诫人们不要追逐外在的虚名,主张”名实相符”,从某种意义上凸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适的隐士人格。

4.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

B.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

C.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

D.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今生修善药以活疢疾者,有功于民甚博,何为以樗自污哉?(3分)

② 生岂果知道者哉?君子之道,贵乎食焉而无愧。(3分)

参考答案

2、D(适:适意,满足)

3、B(文中并非在抒发其“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而是表现其主动追求精神自适。)

4、D(“樗/不才木也”如不断,亦可。)

5、①如今你制作良药使患病的人活下来,对百姓的功劳非常大,为什么要用“樗散”的称号来侮辱自己呢?

②樗散生难道果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君子之道,可贵之处在于谋生要问心无愧。

参考译文:

樗散生,钱塘人,姓李名诇(音xiòng),字孟言。年轻时师从绍兴人杨廉夫(维桢),凭恃意气,崇尚志节,擅长写诗。 在金陵市中卖药为生,他把居室取名“樗亭”,而自称为“樗散生”。金陵市里患病的人到他家买药,没有不有所施与的,所施与的必定是良药,人人谈到樗散生都 赞不绝口。

有人问樗散生:“现在的人没有谁不想成为有用之材,有一寸就夸耀有一尺,有一尺就夸耀有一寻(八尺为一寻),惟恐别人不 知道自己,才能不能马上被使用,又担心不能得到重用而悲哀。如今你竟然以‘樗散’自命,樗木,是无用之木,你难道是没有才能的人吗?为什么你的嗜好和别人 不相同呢?所厌恶的樗木,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啊。如今你制作良药使患病的`人活下来,对百姓的功劳非常大,为什么要用‘樗散’的称号来污辱自己呢?”

樗散生说:“我考虑这已是深思熟虑了。美好的名声,我难道不想拥有吗?然而如果没有实际才能来与它相符,那么‘名’只足 以是一种祸害。我如果自认为是可用的,那将拿有用的标准来要求我,我或许不足以和所要求的一样,那么我就是无知狂妄的人了。我现在自己认为是“樗木”,我 不必担心我的可用之处,然而我的可用之处本来就存在,这对我有什么损害呢?世上受祸害严重的,是追求名声太急切。名声,是有名无实的东西,得到未必对自己 有好处,那些和我竞争的人,争论不休想夺取好名声,不也危险吗?我因此心态平和而不敢追求名声。况且我以卖药为生,医药的书容易读懂,治病的方法容易掌 握,我确实尽心尽力了。内心有怀疑的病不敢勉强给人治疗,对病情作用不大的不敢多收酬劳,即使有不能治愈,大概可以没有愧疚了。我确实愿意凭我的才学而安 享升斗的俸禄,难道我的才能都不如别人吗?但是小吏们在我旁边操持着律法,百姓拿着诉状在我前面吵扰,我内心想使事态平息,却没有闲暇的精力,想施展我的 才能,情势却不允许,我内心的愧疚无法释怀。还不如从事易于掌握的医术,拥有无用的名声而自我满足!”

于是问的人辞谢他,都说樗散生是明白道理的人。我是从建安(建德)府的黄仁云那里听说的。

史官说:樗散生的传闻不假啊。樗散生难道果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君子之道,可贵之处在于谋生要问心无愧。我 看世上有愧于心的人很多啊,樗散生难道没有看见吗?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自认为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而不愿做,孔子对此很高兴。樗散生难道是效仿 漆雕开的吗?既然这样,那么说樗散生是明白道理的人,难道不对吗?有人说他是羡慕樗木因为不才而长寿。那是庄子的寓言,樗散生大概不会取用。

篇9:《李仕鲁》阅读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一)4、C

5、D(致仕即退休。)

6、B(“不听众多大臣的劝告”有误,原文为“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7、(1)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得分点:之属,这些人。皆拔擢至大官,译为被动句,被提拔为大官。耳目,刺探消息的人。由是,因此。其徒,这批人。句意通顺酌情给分)(2)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混杂在一起做官共事,是可以相互帮助的。(得分点:缙绅,官员。缁流,僧人。同事,一起共事。济,帮助。句意通顺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

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竞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天下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皇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的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说,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当即毙命于台阶下。

篇10:《李仕鲁》阅读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答案:

14.(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

15.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去)(2分)

16.(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五相比,谁更贤明?(2分,“以为”“孰”各1分)

(2)只要是吴起想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2分,“予“:足”各1分)

17.①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②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③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3分,每点1分)

译文:

有一个中向魏武侯揭吴起短处的门客说:“吴起贪心,不能重用。”武侯(于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入宫觐见说:“君王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他贪心,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您错了,以吴起的能力,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正是因为他贪心,所以来侍奉你,不然你怎么能让他称臣呢?况且,您自认为殷汤、周武王比,谁更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底下不慕名利的人,因此汤不能让务光称臣,武王不能让伯夷称臣。现今君王的国家,向东面要抵御齐国,向南要抵御楚国,向北要抵御韩国、赵,向西还有如虎狼一样狠毒的秦国,君王孤单地凭着四战面受敌的土地处在他们中间,那五国也只是屯兵观望,坐而静观,而不敢觊觎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有吴起担任大将。周《诗》说‘有威武的将军,公侯才能管理好城池’,吴起就是这样的将军。您如果顾念国家,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从而壮大魏国之军队,这样做失去得很少,收获却特别大。您想让他吃粗粮蔬菜,穿粗布短衣,徒步行走来听您发号施令,吴起一定会离开。吴起离开了,天底下那些像吴起一样的人,就会退却而不进入大梁,那么您的国家就空了。臣私下里很堆场您担忧这件事。”武侯说:“好。”又一次起用了吴起。

篇11:《李仕鲁》阅读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篇12:“李仕鲁”阅读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参考答案:

8.B(济:帮助)

9.B

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旬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10.A

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11.文言翻译(10分)

①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

(文意通顺,1分;“于蒋山”,句式1分;“称旨”1分。)

②正要推崇朱氏学问,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

(“推明”也可译作“推出阐明”等:“辟”也可译作“辟除”、“除去”、“去除”等。)

(文意通顺,1分,“推明”、“辟”各1分。)

③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无惑乎”也可译作“难怪”等;“臣言之不如”也可译作“听不进我的话”等。)(“溺”、“无惑”、“言之不入”各1分,文意通顺,1分)

【《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晏子聘鲁”阅读答案

2.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阅读答案

4.《鲁院里的柿子树》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5.文言文《鲁人徙越》阅读题及答案

6.《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阅读答案

7.鲁云谷传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8.鲁人刘仁嗜弈阅读及答案参考

9.理学学士个人简历

10.学士毕业论文提纲

下载word文档
《《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