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粱情

高粱情

2022-06-17 08:05: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飞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粱情,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粱情,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粱情

篇1:高粱情

高粱情

高粱情

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 liáng qín ná jiān rèn pá wàn

( ) ( ) ( ) ( )

shuì tou pǐn gé jī lì bá sè pín jí

( )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磨 爪 个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高粱( ) 贫困( ) 坚韧( ) 擒拿( ) 谷穗( ) 撼动( )

四、比较并组词。

粱( ) 贫( ) 掐( ) 拔( )

梁( ) 贪( ) 陷( ) 跋( )

涉( ) 韧( ) 秆( ) 跤( )

频( ) 纫( ) 杆( ) 姣( )

五、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浮现――( ) 敬佩――( ) 惊异――( )

坚韧――( ) 坚韧不拔――( )

反义词:贫瘠――( ) 敬佩――( ) 敏锐――( )

迅速――( )

六、词语搭配。

硬大的 个性 显赫的 目光

贫瘠的 穗头 敏锐的 品格

成熟的 高粱 良好的 地位

鲜明的 土地 坚韧的 开端

七、指出下列词语中读音书写都正确的是哪一组,用“√”标出。

1.高粱坚韧(yèn)( ) 2.贫瘠(jī)

拔草 硕(suò)大( )

掐入

3.仿佛(fú) 4.强悍

跋涉( ) 鹰爪(zhuǎ)( )

瓜蔓(wàn) 塑(suò)造

八、读课文,填空:

课文从三方面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① ;② ;③ 。

作者通过介绍高粱根的特点,来抒发 的思想感情。因此,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借 抒 。

九、把比喻句补充完整,再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1.高粱的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 把 比作 。

2.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 ,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把 比作 。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 )的地方极少,只有( )高粱好种。

2.( )和( )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人也( )。

3.课文主要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一是( );二是( );三是( )。本文的特点是( )。通过描写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 )的品格。

十一、用下列关联词语造句。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十二、读课文,把最能体现高粱根的特点的句子画下来。

答:

十三、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能力训练

读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

1.我小时候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站得像高粱一样,要有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

“要练得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是指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

2.我虽然练不出高粱的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高粱的 影响了“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的思想感情。

篇2:高粱情读后感

大家好,这里是名人名言读后感栏目,你观看的是读《语文补充阅读》之《高粱情》有感,还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最后谢谢大家支持,希望该文章对你有用!我们会用最好的文章回报给大家!

读《语文补充阅读》之《高粱情》有感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的深情和敬佩之情。作者赞美了高粱坚韧不拔的根,还举了一个自己学习摔跤的例子。我认为,我们学生在学习上,也应向高粱那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何况我们小学生也是在“打基础”时期,所以也应向高粱学习,扎的“根”要深,才能立稳,坚定不动摇。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孩子爱上了足球运动,在教练的指导下,天天练,简直就是把基础“打”得很扎实,“根扎得很深”,因此,长大后,他成就非凡。我们也应这样,好好学习,把“根”扎深。

小编提示:如果你喜欢读《语文补充阅读》之《高粱情》有感,该文章读后感属于请你告诉的朋友,我们会一直带给大家最好的文章。

篇3:高粱情读后感

在灰茫茫的土地上,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梁好种。它正直的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的抓住土地的根,它是多么的令人敬佩!

读了这篇课文,我也心有所思。做人就应该像高梁一样正直、顽强地生活。应该佣有他那坚韧不拔的品格。挑战高处的困难,勇敢地面向“生活风暴”。从不会畏惧一切。依然正直地站着。等待着下一个对手。就因为它有着这样的性格。所以高梁自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无比高尚。

高梁的根最苦,所以,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就是因为高梁有着这“苦根”。它便可以更加顽强的生活。高梁不但有坚韧不拔的性格,还有着不可侵犯的本能。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梁。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便不会再怕“外来侵略者”了。这时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像高梁一样,坚韧不拔,刚强、顽强的生活。面对一切事实与困难。

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只有顽强的人才能生存;在寒冷的北极,也只有那坚韧不拔的人才能留下!

篇4:读《高粱情》有感

读《高粱情》有感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的深情和敬佩之情,作者赞美了高粱坚韧不拔的根,还举了一个自己学习摔跤的例子。我认为,我们学生在学习上,也应向高粱那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何况我们小学生也是在“打基础”时期,所以也应向高粱学习,扎的“根”要深,才能立稳,坚定不动摇,

我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孩子爱上了足球运动,在教练的指导下,天天练,简直就是把基础“打”得很扎实,“根扎得很深”,因此,长大后,他成就非凡。我们也应这样,好好学习,把“根”扎深。

篇5: 《高粱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它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讨论,悟出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示投影片,指导学生从秆、穗、根三方面观察,了解高粱的特点。

3、插图中的根被放大了,由此可以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 的哪一部分?

4、课题为什么要加一个“情“字?作者对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2、理解词语。

神圣:崇高而庄严。

贫瘠:形容土地质量很差,不肥沃。

强悍:原指勇猛无所顾忌。课文中指坚强,经得住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

跋涉:爬山涉水。课文中指艰难前进。

三、再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2、找出能体现高粱特点的语句读一读。

3、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哪些段落写高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作者对高粱有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在我心中是那么崇高而神圣?

二、学习3――5自然段

1、课文描写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

2、作者从总写高粱到具体写根,哪个词起到衔接的作用? (尤其)

3、指名读3――5自然段,思考:高粱的根有什么特点、作用?

(1)长着许多气根。 (2)很苦。 (3)扎得很深。

4、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高粱有气根,扎得牢,就能抵御风暴,支撑秆子,保护穗头;根扎得深,就能吸收营养,提供给秆子和穗头,而把土地中的盐碱等苦东西留给了自己。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齐读第6自然段。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1、朗读第1、2 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

(2)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我”对高粱怀着怎样的感情?

2、总结: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深厚感情及对它坚忍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板书设计]

秆:正直、挺拔、粗壮

穗:硕大、血红

高粱情 有气根 坚忍不拔的品格

根 味苦 激励我生活、跋涉

扎得深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一下谁最聪明,能够第一个就猜出来?

来,大家看一下大屏幕。(展示课件中的谜语)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谜面。

生:血红的穗头沉甸甸,

笔直的杆子插云天。

根像鹰爪往地里钻,

苦似黄连千万莫舔。(打一种植物)

师:好,请坐!下面谁能说一下他的谜底呢?

生:高粱(大部分同学回答)

评:

[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谜语的谜面是来自课文的总结,可以说是高粱的主要特征的集合,这应该是执教者自己设计的谜语。从这里开始了对高粱的初步了解。]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1:我预习课文了,书上讲的高粱就是这个样子的。

生2:我回老家的时候,看到过高粱,就是这个样子的。

……

师:你们很会读书,一下子就能够抓住高粱的特点,并且还很善于观察,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一幅图画,(一幅贫瘠的土地)你们看一下在这样的土地上能够种出什么样的植物来?先找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老师,我看到了一片沙漠。

生2:我看到了一片很荒凉的土地。

生3:我看到了一片荒凉的土地上长着几个枯萎的小草。

……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很好,说得也很好,其实这里就是我们课文中所讲过的雁门关,谁能说一下在这样的土地上能够长出什么样的植物来?

生:我觉得在这样的土地上不会长出什么植物来。

生2:我认为这样的土地上就算能长出植物来,也不会很茂盛,就像图画中的那几棵枯萎的小草一样。

师:老师也认为在这样的贫瘠的土地上不可能长出什么茂密的植物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请看,(展示茂密的高粱)这片茂密的高粱恰恰就长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

生1:不可能!

生2:我也觉得不可能,在这么破的土地上怎么会长出这么好的高粱呢?

师:不是破的土地,是贫瘠的土地,你再说一遍。

生2:我觉得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不会长出这么好的高粱来。

师:这样就好了,请坐!谁还想说些什么?

生3: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高粱为什么能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长的这么茂盛呢?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也想知道,要不我们一块儿探讨一下,好吗?

生:好!

评:

[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推测的空间,产生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冲突。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老师:那么我们第一步应该怎么做呢?

生:读书,书里面应该有。

老师:好那么我们就读书,看一下书里有没有我们想要的答案。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边写边划,把你认为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划下来,写写感受。

评:

[引导学生读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读书,师巡视)

老师:我看见大部分同学已经读了一遍了,谁能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在第三段中读到了“他那挺拔而粗壮的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应该跟它的杆子有关。

师:那么它的杆子为什么能够长得粗壮呢?

生1:因为它的根很多,并且像鹰爪一样能够抓住地。

师:光这些就完了吗?

生2:老师,我也认为与高粱的根有关,课文中有好就各地方都写到了高粱的根。

生3:我觉得也是跟他的根有关,如果没有根的话,什么杆子啊,穗头啊,就都没有了。

……

评: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把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

师:好了,既然大家都认为高粱之所以能够长得如此茂盛,是与它的根有关,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的根,根据我们的学习小组来集体学习,在探讨之前,老师给你们这样几个词语,(在黑板上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组间的同学可以用着几个词语相互提问,也可以自己问自己。

(小组内学习,老师巡视)在此过程中,我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

评:

[平时的课堂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学习,产生思维的碰撞。]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高粱的根。

师:高粱的根怎么样啊?

生:高粱长着许多的气根。

师:高粱的气根是什么样子的?

生:很坚韧

生:像鹰爪

生:长在离地面尺把高的关节处

师:他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抓住土地

师:抓住土地是为了什么?

(思考,翻书)

生:老师,雁门关那里有风吗?

师:有,并且很大。

生:那肯定是为了不让风刮倒呗!

师(笑):还挺聪明的,仅仅是为了不让风刮倒吗?

(再翻书)

生:雁门关的土地水分不多,养分也不多,有了很多的气根,就能够把不多的水分和养分全吸收起来了。

师:嗯!说得不错。仅仅有了气根就可以生存下来吗?你们四个再讨论一下,还有其它的原因吗?(老师参与另一组的讨论)

……

生:没有小虫子咬它。

老师:为什么没有小虫子咬它?

生:因为它的根苦啊。

老师:是你刚才说见过高粱的,是吧?

生:是啊。

老师:你尝没尝过高粱的根啊?

生:(摇摇头)没有。

师:我小时候就长在农村,高粱得根我尝过,确实苦得厉害。你们讨论得怎么样了?还有没有其它的发现?

(一学生拿出他们组的总结的材料。气根――站得稳、风吹不到

杆子壮――风吹不到

根苦――小虫子不敢咬)

老师:好了停下来,我看到好几个组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那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我们组认为高粱能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长得这么茂盛主要是是因为它有很多的气根,课文中说没到大雨来临之际,它就迅速的长出气根扎进土里,这样可以吸收水分还能够抓住土地不会被风吹倒;还有就是他的根特别的苦,小虫子不敢咬它,这样就不会因为吸收不到水分渴死。

老师:说完了吗?

生:完了。

老师:哪个组能给他补充一下?

生:我给他们补充一点:高粱的根长得很深。

老师:那一段里提到了这一点?

生:在倒数第二段里。

老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高粱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支脚都深深地扎到底地下。

老师:其实在前面作者写它的气根的时候作者也用了“深深的”这个词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粱的根扎得很深很深。作用是什么呢?

生:也是为了不让风吹倒,还可以把底地下很深的地方的水分养分之类的吸收到。

老师:请坐,大家总结的很好,概括起来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几个方面:

气根多――坚韧有力、吸收水分;

根深――很难拔动;

根苦――防治虫害。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根对高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正是因为有了默默无闻的根,才有了沉甸甸的果实;

正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根,才有了粗壮笔直的身躯;

正是因为有了苦似黄连的根,才免除了蝼蚁的咬噬;

正是因为有了如同胞兄弟的气根,才少了对风雨的畏惧!

师:大家来吧这段话读一下

(生读)

评:

[学生的学习环境宽松,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又没有脱离文章的语言文字。老师始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句子来谈自己的理解。]

既然高粱离开了根不能够生存,那么说明根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想一想:人,有没有根呢?如果有的话,那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1:人也有根。

师:人的根是什么呢?

生1:人的根是腿吧。(众生笑)

生2:人的根应该是知识吧?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人没有知识的话,就什么也不知道,就赚不到钱,就会饿死。

师:你说得很好,谁还想说一说?

生3:人的根还应该是孝顺,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的话,别人就会看不起他,别人就不会跟他玩儿。

生4:人的根应该是做好事,人只有经常做好事别人才会觉得他好,才会……

老师:他才会立足于社会中是吧?

生4:是!

老师:还有谁想说一说?(下课铃响)好了,刚才大家都谈的很不错,人活在世上也应该有根,就像高粱一样,有坚韧的根,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大家觉得说得不尽兴的话那么就把这个问题当作课后作业,以“我看人的根”为题目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下课!

评:

[由高粱的根引发到做人的根本,这本是作者的意图之一。执教者给了更多的注释,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章内涵。]

总评:

[本教学实录的突出特点是尊重了学生,尊重了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能有时间有机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能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文本进行解决。学生的读书,汇报都反映出学生学习是比较深刻的,从而说明学生已经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引导学生学习,没有明确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以学定教。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脱离文本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体会,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解读,也没有放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篇6: 《高粱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篇7:《高粱情》教学反思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做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对课改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平,而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提高自身素质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我们才能真正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

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努力和尝试。

案例1、教材与生活相联系听说读写相结合

《高粱情》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由于是农村的孩子,而且本地也种高,学生对高粱十分熟悉。于是我没有布置预习而直接上课。

师:你们对高粱熟悉吗?

生:熟悉。

师:谁愿意说说你对高粱的了解?

生1:高粱比较高大。

生2:高粱的穗大,而且颜色是红的。

生3:高粱很牢固,不容易拔出来。

生4:高粱的用途很多。

……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高粱的特点,以及用途,大家说的非常好,你们能不能把说的和听的写下来呢?

(学生开始写)

师:写完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如何写高粱的,比较一下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开始认真读课文,通过比较,发现了自己所写的不足)

《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与生活联系”,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渗透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建议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议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含的语文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在上述片断中,我主要是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体现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对高粱的了解,学生说的过程,既是生活经验的再现,又是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同时叙述了课文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将说的听到的写下来,然后再认真读课文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将听、说、写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语文教材内容的本身都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与生活的连接点,开放语文教学,使学生联系自己熟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

案例2: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学生要自主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尽量做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比大小的游戏,老师手里有3组扑克牌,分别是4和5、6和7、8和9,你们上来一位选3张,和老师出牌比大小,看谁能赢。

(一生上来选牌,他从4和5中选5,6和7中选7,8和9中选9)。

师:下面同学不但要当裁判,而且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输赢的原因。

(游戏开始,学生先出牌,不管怎样出,学生都以1比2输了)

生:老师,我们发现谁先出牌谁就输,后出牌的根据前面的来出牌!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善于思考、分析,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也有一位和我们一样聪明的人,我们学了课文就会认识她。

(学生读课文)

师:谁读得最认真,最能读出人物的神态,等会儿我们就让谁表演。

学生读得更认真了,而且表演的非常好。

语文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借助灵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如果一成不变,程式化,教学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性,学生也就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上述片断中,我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针对学习者先前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这一原理。首先利用做游戏导入课文,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兴趣,又将教材内容溶入到了游戏中,降低了理解难度。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角色表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反思,我认识到,我们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特点,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非常复杂、系统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要在工作中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习惯化的反思行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已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使我们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

篇8:记忆深处高粱情散文

记忆深处高粱情散文

即便生长在农村,如果不去仔细找寻一番,我们也很难再发现高粱们的身影。

九月底的一天,偶尔路过一个村庄,一片高粱地突然撞进眼睑:齐齐整整的腰身儿,羞红脸儿的穗子,微风拂过,深绿的叶子频频颔首……一种温暖,一种记忆,袭上心头。哦,我的高粱,久违了……

对高粱的好感,是从嘴巴上开始的。小时候家里最多的饭食,是高粱磨成的秫米粥、秫米面饼子。秫米粥里,我独爱过了两遍水的凌沥米粥。夏天,天气炎热,父亲早在院子里垒砌冷灶,就是为专门煮食高梁米粥的。早上,母亲煮一大锅的秫米粥,先盛出半盆来留着中午吃,剩下的,加上凉水,捞出,再加凉水,就成了凌沥米粥。舀两勺自家做的黄豆酱熬点小鱼,或者煲点咸鱼,是当时最好的饭了。用父亲的话说,当年去挖挡(围海大堤)吃上几碗凌沥米粥煲咸鱼,能一天不喊饿。我就插话说,那我多吃几碗,给咱家扛座山来呗!一家人哈哈笑起来。我最爱吃贴着锅边的秫米锅巴,秫米干饭出了锅,再烧一把火,留下的一层锅巴就会爆起,掀下来,每个孩子分一块,嘎巴嘎巴欢快地嚼着。

那时家里每年都要种高粱,是那种磨出白米的杂交品种。开春的时候,父亲从种子站买来高粱种,同时还从某个部门领回一个盖着红章章的小本儿,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按照种植亩数需要上交的公粮数。家家都把种出颗粒饱满的高粱当做大事,交公粮的时候,化验员画出个特等一等的质量,不仅价钱高,也能表明这个种地的人是好庄稼把式。那是一种庄稼人都想拥有的荣耀。

父亲就能种出这样的高粱。五月中旬以后,到了和冬小麦间作的高粱的播种期。别人家套种两垄,父亲只播一垄。母亲说他浪费地,父亲并不言声。麦子收获后雨水勤,为抑制杂草疯长,父亲又在麦茬地上稀疏地点上绿豆红豆,这时的高粱苗已经一尺来高了,和别人家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经过间苗、拔草、施肥、培土上垄,高粱苗一天天粗壮起来。穗儿吐齐后,父母把下部分的五六个高粱叶子撸掉,叫“撸裤腿儿”,说是可以通风透光,穗子大,减少倒伏,也利于套种的豆子的生长。秋后,我家的高粱穗大,籽粒饱满,划为一等。母亲就默认了父亲这种浪费地的种植方法,也时不时地吃到了高粱米加红豆的秫米豆干饭了。

高粱地成了孩子们的欢乐乐园。高粱吐穗渐红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往高粱地里跑:找甜杆儿。那是一种红米、叶脉呈青色儿的高粱杆,用牙剥去高粱杆的席米皮儿,咬一口,瓤子甜腻多汁,怎么嚼也嚼不够。不小心被席米皮割伤手指是常有的,大家从来不在意,高粱叶子底部包裹席米皮的地方有一层白面状覆盖物,那是绝好的止血剂。手割伤了,用手指甲逆向一刮,把收集的白面儿敷在伤口上,立刻止血。

立了秋,高粱们长得贼快。不少人家都要去地里撸高粱叶子,那些叶子除了晒干喂牲畜外,还要精心挑拣出阔边柄长的,晒半干儿,请村里手巧的人拧成可以当座儿坐着的墩子,漂亮的高粱叶儿墩子成了农家挺重要的家当。拧好的小墩子,叶子内收,表面上根根青茬儿白亮的叶脉细密地排列,横着的.两侧是双层麻花状拧边,拧的长度差不多了,两个人同时对向均匀向中间卷起,用细绳子捆绑结实,轻巧精致,就像艺术品。

白露过后,高粱们的脸儿一天比一天红,它们个个儿都像怀了身孕的小媳妇,羞答答地看着每天从自己身边路过的人们。高粱熟了,拉回家要整齐摆放,等西北风下来,穗儿都干透了,上场去碾。脱粒以后的高粱瓤子,是最好的引火材料。起火急、收火快。我一个叔伯二爷是继承本地名吃“摊馇”的老手艺人,他摊的绿豆面“馇”色黄面薄,不糊不沾,远近有名,窍门之一就是坚持用高粱瓤子烧火,一张馇一点火。撸去叶子的高粱秸儿也有大用途,庄户人家要用它编成精美篱笆墙。秋后的某一天,父亲会拔掉旧篱笆,清好沟儿,用几把高粱秸儿起头,母亲在对面打下手,一把把的高粱秸儿有规律的斜着交叉编织,形成了结结实实的双层篱笆花墙。篱笆墙埋土踩结实,再扎上个新高粱秸的柴门,从街筒里望过去,家家户户都是新墙新门,里里外外透着喜气。每年春夏,篱笆墙上都爬满各种藤蔓植物,豆角和小葫芦长得挨挨挤挤,分不清你家还是我家的。

冬闲了,父亲用高粱穗上的箭杆部分,切几段给孩子们做成响笛儿,他能吹出欢喜的秧歌点和“大悲调”;做顺风跑得很快的倭瓜车;过年给我们扎灯笼;母亲用箭杆穿盖帘,和自家种的一种成熟后的草珠子搭配着穿夏天挂的帘子……

这些年本地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地里堆起了各式各样的大棚,没有多少人愿意种植几乎不咋赚钱的高粱了。高粱米饭,高粱地里的甜杆儿、高粱叶儿墩子……一直清清晰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我的高粱们,久违了……

【高粱情】相关文章:

1.[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高粱情》教学设计

2.红高粱影评

3.红高粱小说读书笔记

4.红高粱家族读后感

5.《红高粱》读书笔记合集

6.红高粱电影影评

7.红高粱评论的范文

8.高中生红高粱读书心得

9.红高粱抗日片观后感

10.《红高粱》读书笔记精选500字

下载word文档
《高粱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