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瞅你咋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成语故事韦编三绝,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成语故事韦编三绝,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韦编三绝
成语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造句: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越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篇2: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字开头的成语
韦编三绝
包含有韦字的成语
韦编三绝
篇3: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鹏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此外,“韦编三绝”也可指穿联甲骨的牛皮断了多次。本义不一定是穿联竹简。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相关文章:
1.如鱼得水成语故事
3.孺子可教成语故事
5.高屋建瓴成语故事
6.南郭先生成语故事
8.吴市吹箫成语故事
9.古代成语故事
10.成语故事5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