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阅读题及答案
“荒月春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阅读题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即专门创作和表演某一种伎艺),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2:《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阅读题及答案
6.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7.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试题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6.C(“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的左右” “是为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错,将“或然”误认为 “必然”)
7.B(A项“业余和松散的组织”错,因原文为“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C项“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原文中不包括“小说” D 项将“词”对“伎艺作品的决定”作用绝对化了)
8.A(B项“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的说法错。C项“书会先生生活在大都市,他们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说法太绝对;D项“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于文无据。)
篇3:书笼阅读题答案
1、 认真阅读标题,你从标题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答:“书笼”为全文线索展开情节,结构严整,悬念性强.
2.故事情节起因→出版返书,“我”用书笼装书去卖经过→(长头发和“我”搭讪,看中“我”装书的书笼)→(没有人来光顾,正准备回程)→( 我“把书半价卖给长头发,并将书笼送给他. )结果→书抵三轮车夫的脚力钱,书笼卖到古轩堂.
3.一个词概括人物心情一位留着披肩长发的汉子,径直走到我面前,眼睛发亮(惊喜)
(我)心想,等半天,终于等来一个懂行的了(兴奋)
4.分析文画线句子的作用.这是对书笼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书笼做工的精致和历史的久远,是一老古董,为下文客人买书笼作铺垫.
(5.“我”的书为什么卖不出去?简要分析
答:现代人重视金钱,文化和文化人遭到轻视的社会现实.
6.结合全文内容,补写出文章结尾当“我”听了三轮车夫的话后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答:我顿时感到头晕,脚一软,瘫坐在地上.车夫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老哥,你没事吧?"我无力地摆摆手.我的这些书竟然还比不上那个破书笼,这是什么世道啊!我重重地叹了口气.例2:我眼睛瞪大,半响说不出一个字来.脸红得发烫,只觉得被人重重地羞辱了一番.我的呕心沥血之作竟不及一个书笼值钱,知识文化竟贬值到如此地步!我怔怔地望着载有一车书的三轮车从我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一动也不动.
篇4:书笼阅读题答案
1.我写书领不到稿费,把书装书笼里上街去卖——长头发看上我的破书笼——我把书卖给长头发并把书笼送给他——长头发收下书笼,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
2.主旨:揭示了现在的人都重视金钱,懂文学的人少,文人地位低的社会现象
3.动作描写 表达他直接走向我,为下文埋下伏笔
4.第九段划线中一句话是指“老哥,你这书笼卖不卖?”这句话让我喘不过气来的原因是:我本以为他是懂文学的,却不想他是看上了我的破书笼,我觉得奚落
5.心理描写:我的心想被锤子重重一击,痛得厉害,本以为是遇到了真正懂文学的人,把书半价卖给他,还把书笼送给他,他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还让他卖废品,原来我的书在他眼里就是废品,他只是想要我的书笼,我的文学作品竟然连一个破书笼都不如吗?现在懂文学的人又有几个呢?
篇5:摸书阅读题答案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篇6:《权书》阅读题及答案
《权书》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强弱论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鸣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选自苏洵《权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兵之有三权也权:权力
B.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再:两次
C.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恤:忧虑
D.习观行阵形势习:经常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器械之不能皆利句谈之不知
B.取君上驷与彼中驷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非其忧在蜀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将者善于“处其强弱”的一项是
①士之不能皆说,马之不能皆良②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
③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④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
⑤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老弱的士兵,来保全十分爱惜的精锐部队。
B.孙膑用放弃一次胜利的手段,来取得三次交锋总的胜利,这可用于赛马,而不适用于指挥作战。
C.管仲主张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是正确的,而诸葛亮总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就必然失败。
D.大凡军阵之中都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冀,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败击敌人薄弱的一翼。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2)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试题答案:
三、
9.A(权:变通)
10.D(以:介词,用。A、助词,主谓之间;助词,定语后置标志。B、介词,和,同;结交。C、他的;自己)
11.B(①是客观情况,③④都属于不关于“处其强弱”的表现)
12.B(这并不只是在讲赛马,实质上讲的是用兵作战。)
13.(1)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虽然这样,他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每小句1分,句意1分)
(2)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我军就要失败了。(每小句1分,句意1分)
篇7:《秋夜词》秋夜》比较鉴赏阅读题及答案
《秋夜词》秋夜》比较鉴赏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夜词 谢 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 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8.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5分)
8. 【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1分)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2分)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2分)
【解析】本题题干问“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明确地告诉了考生答题方向。但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 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较容易理解。
9. 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5分)
9. 【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 不共戴天的'气节。(3分)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3分)
【解析】这两首诗同时写“月”,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月”的作用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通过分析比较考生可发现,谢诗是借“月”来表达愿望的,而刘诗是借“月”来渲染环境的。
篇8:《南史陈书》阅读题及答案
《南史陈书》阅读题及答案
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又转中记室,掾如故。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宝应览书大怒。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宝应意乃小释。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宝应得之甚悦。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 陈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玮尝忤彪意()
(2)及宝应结昏留异()
(3)旋自救之()
(4)后竟坐是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2分)
A、乃劫寄奔于晋安寄乃因书极谏
B、曹局之内言说之际
C、作五言诗以送之慧标以示寄
D、寄微知其意宝应资其部曲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2)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20、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抵触,不顺从
(2)通“婚”,婚姻
(3)不久
(4)由于,因为
18.(2分)C
19.(6分)(1)(宝应)总想请虞寄为下属官吏,把文翰一类的事委托(他),虞寄坚决推辞,因而获免。(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形式评分。扣分点:省略、引、介宾短语后置、固,1点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3分)
(2)宝应被擒拿后,凡与他稍有交往的各个宾客都被处死,只有虞寄因有先见之明而免遭杀身之祸。(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形式评分。扣分点:被动句“既禽”、定语后置、被动句“皆诛”、“以先识”,1点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3分)
20.(2分)表达了对陈宝应此次起兵成功充满期待和祝愿(1分),对陈宝应充满赞赏之情(1分)。
21.(3分)陈宝应暗中有叛逆想法时婉言相劝;知道陈宝应不可谏止时称疾相拒;陈宝应参与叛逆时冒死力劝(2分)。总之,虞寄始终反对陈宝应谋反,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1分)。
【《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舌尖体阅读及答案
2.煮书阅读题答案
3.阅读题及答案
10.掌声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