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wangzun483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
一、限定语突破法做多选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求得正确的选择。
如1996年高考第31题,其限定语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答题要求,一是时间限定在清朝前期,二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表现。两个要求结合起来考虑,实际上就是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分析选项。这样就否定了选项C,因为科学技术属生产力的范畴,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如1995年高考第26题:“促使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原因有:A.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B.蒋介石非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伪宪法。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国统区反蒋斗争高涨。D.三大战役胜利,全国解放在望。”按照背景切入思维方法,首先必须明确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准确时间,应该在1947年底。那么促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应从1947年底以前,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与中共交往的史实中去寻找。因此很快否定了选项D,它的发生时间在1949年。根据史实进一步判断ABC三个选项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具体原因。
三、参照法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如1996年高考第36题,运用此法分析选项B直接思考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在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斗争的结果是什么?联系课本知识可知,列宁的正确意见由于机会主义分子的阻挠,没有被大会通过。因此不能说取得全面胜利。选项D直接思考1905年革命的全国性斗争最高潮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是革命运动发展或全俄政治总罢工,而不是莫斯科武装起义。于是,AC作为正确答案就被准确地选出来了。利用权威观点解题,1996年高考第38题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如1996年高考第37题,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否定选项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联系中美三个公报的有关知识及材料信息否定选项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那么正确选项为AD。
以上是我对做好多选题的一点粗浅体会,请同行们多多指教。
篇2: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文综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史实错误型
1.(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题干问秦汉以后怎么样?C项,皇权秦朝出现,祖先崇拜原始社会就存在,史实错误。D项,春秋战国宗法制瓦解,留下的是宗法观念,所以秦汉后强化宗法观念史实错误。
2.(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A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史实错。D、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二、时间判断
1.(新课标卷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A错。南北朝,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正确。
2.(20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
三、因果倒置
1.(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铁力牛耕的出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C错。
2.(年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提到先有纸币再有纠纷,B因果倒置。
四、常识判断(史学常识、生活常识)
1.(20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传说有真实也有虚构,历史文献应当和出土文物印证,史学家的历史记录带有个人色彩,可能不能全部反映历史真实。
2.(20Ⅱ卷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学习西方不代表崇洋媚外。排除B。
五、说法绝对
1.(年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统治者和民众的观念不会一致。只是会在某些事情上达成妥协。D错。
2.(2014年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不同阶层的诉求不一致,如果一致就没有必要划分阶层了。D错。
六、空间判断
1.(2014年Ⅱ卷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波兰,图片上是欧盟旗帜,二者结合得出是欧盟扩大。
2.(2015年Ⅰ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应选B。
七、逻辑判断
1.(年Ⅱ卷25)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不抑制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小农经济衰退,流民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
2.(2014年Ⅰ卷30)20世纪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上海是电影制作中心,上海放映国产电影比例多于京津,而京津选择多放映外国电影,说明国产电影流通到京津的关税高。
八、概念判断
1.(2015年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外戚:母族、妻族。家天下:按照父系血缘划分。
2.(2015年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皖直交斗,军阀争霸 。
九、材料核心判断
1.(2015年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后世帝王申明的是汉宣帝的观念:地方吏治的重要性,而非行政制度和汉宣帝这个人。
2.(2014年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道教和佛教的地位都会忽高忽低,而儒学统治者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
为什么学历史很有用?
历史学什么?
针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我有一点建议,“抓小放大”,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采用的是一种阶级史观,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解释历史的发展方向。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忽略了其中的曲折的一面。封建社会战胜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战胜封建主义,这样读历史难免刻板。多关注一些历史细节,让历史变得丰富,透过历史的细节再去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会更有收获。
学习历史就是去学习历史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他们做的事产生了什结果。历史的工作不只是还原史实,那更多是考古学做的工作。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中人和事的联系,找到历史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历史怎么学?
不可否认,学习历史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看书。史料帙卷浩繁,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记载,我们到底该信谁?特别是到了近代,出版成本越来越低,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传记,评说,往往汗牛充栋。
对于史料,应该多看正史,正史往往是对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时代的直接描述。正史中虽然有对当权者的掩盖和粉饰,官方的记录要对当世人负责,即便是掩盖和粉饰也多半是在解释和借口上做文章。就像是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即便是史书如何粉饰,但是正史中对史实的描述不会偏离太多。而相对来说个人传记和野史则随意的多,不会对谁负责。个人传记和野史作为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民风有很大帮助,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只能作为旁证,不可当真。
普通大众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要探寻历史的真相,不必纠结于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讲真,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能够说清楚,这是由时间的单一维度决定的。普通大众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从多个维度来考虑事情,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维训练,同时也更有乐趣。
篇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的主要类型有材料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归类型等等,其审题和解题方法有以下四种:
1.时间排除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序性较强,在高考试题中必然会有所体现,有的是具体时间,有的是大概时间,只要我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得非常准确,那么解题就非常迅速和容易,其实90﹪以上的选择题都能通过时间排除法来排除。
2.词语排除法 高考选择题的备选项项中经常有一些绝对性的词语,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会有问题。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基于此,我们在做题时,除非教材中明确表述为“最早”、“第一”、“完全”、“始终”、“全部”等以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该选项是错误的。
3.属性排除法 即通过分析其阶级属性来排除选项,确定答案。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他们采取或推行的措施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基于此,通过分析排除,有些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所给选项确定出正确答案,这主要是针对有些题目的选项本身表述就有问题,题意明显有错误,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篇4: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1.排除法:在不能确定高考历史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2.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高考历史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3.筛选法:根据高考历史的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4.替换法:有的高考历史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高考历史大题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篇5:高二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二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1、审清条件限制
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例: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完成下题。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在小题中“洋务派”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题限制。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答。更多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请点击查看。
3、解题方法
1.筛选法:
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
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
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导言首先概述了本单元的内容,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演进历程,其次,导言概述了本单元的三个学习要点:希腊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倡导和弘扬;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第三,导言还指出了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掌握好基本史实,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建立起史实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通常首先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因此,确保45分钟课堂质量是学好历史学科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保证课堂质量要做到:一听,认真听讲,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二记,记录每课的知识框架,对重点知识进行标注;三内化,老师当堂讲述的知识最好能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给自己留下债务。否则,积累的问题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就会成为“负翁”。四忆;是指对重要史实进行强化记忆。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识记重要史实是必要的,否则,一切都是“无米之炊”。其次,课后的复习和整理,建立起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比如必修Ⅲ第一单元的知识,核心知识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出现新儒学,确立主流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末清初(儒学的批判发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把历史知识孤立开来,形成碎片化的记忆。
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二历史时间六大记忆方法
一、年代特征记忆法
这是帮助学生找出数字特征,来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这些历史年代数字的对称来记忆。如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1616后后金的建立; 18马克思诞生;19“五四”运动等。利用数字的重叠加深记忆。(二)是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规律从而忆一系列历史年代,如《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的时间分别是19、19、19、1931年、1941年,等距离为,只要记住一个其余都容易记忆。(三)是按照年代自然序数的递增记忆年代,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的。(四)是利用有些数字的排列规律来记忆,如整数记忆19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自然序数递增记忆1234年蒙古灭金,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点。
二、联想记忆法
年代联想记忆方法可分为序列对应联想、因果联想、点面联想,中外历史同期性联想,公元前后称性联想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加深记忆,达到学习目的,如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开国,618是隋唐的分割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去掉一个“0”,可以联想到184年黄巾起义;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一年都有一件大事发生,1911年辛亥革命;19二次革命;19护国运动;19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1925年五卅运动等等,由一个年代想到另一个年代,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甚至几件事,便于加深记忆。
三、对照记忆法
对照记忆又分为同一年代的对照和同样年数的对照。通过对照让学生加深记忆。同一年代的对照,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税、雅典梭伦改革;1861年,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建立安庆军械所,俄国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开始;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第一国际的建立。同样年数的对照, 755年至763年安史之乱、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等,都是经历了8年时间。
四、推算记忆法
推算记忆法是由某一历史年代,推算出该年代前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如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仅有29年的历史,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是589年,加上29年是618,这个时间既是隋朝灭亡的时间,又是唐朝建立的时间;明朝统治的时间为276年,清朝统治的时间为267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是1644年,明朝统治结束。利用这个时间往前减去276年是明朝的开国时间,往后加上267年又正好是清朝灭亡的时间。
五、公元前后对称记忆法
把公元前后时间数字相同的历史活动时间联系到一起记忆。如公元前221年是秦统一,公元221年是蜀国建立,两个时间刚好前后对称。还可利用数轴来表示,帮助记忆。
六、比较记忆法
如隋朝建立是581年,统一是589年;元朝正式建立是1271年,统一全国是1279年。通过比较这两组四个年代分别为两个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时间,而且尾数都相同。除上述方法外,具体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反复记忆法、加减记忆法、坐标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学生自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创造更多的方法,明确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记忆方法,记住更多的历史时间,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
篇6: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全面感知材料的每一个词
历史在解题的时候材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去答题,这样我们答对的几率就是非常的大的。我们一定要仔细的去分析每个选项,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把材料读好,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有可能会提高。
敏感灵活
我们在答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些词是关键性的,我们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每个选项都准确联想一遍,知道这是讲了哪个章节的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书中的图片还有一些很小的字,在历史的答题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明确各个部分的构成
我们在平时练习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历史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它有哪些主干部分,我们一步步的去分析,了解各个地方的答题思路,知道每个材料的背后都隐藏了什么样的知识,这样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能更快的做出答案。
仔细审题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让自己会的题丢分,有很多的同学在答题的时候,审题不仔细,导致了自己在答题的时候丢分,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快,我们要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快速答题,读题干的时候不见句号不答题,这是我们答任何科目的基本原则。
篇7: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全面感知材料的每一个词
历史在解题的时候材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同学都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去答题,这样我们答对的几率就是非常的大的。我们一定要仔细的去分析每个选项,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把材料读好,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有可能会提高。
敏感灵活
我们在答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哪些词是关键性的,我们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每个选项都准确联想一遍,知道这是讲了哪个章节的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书中的图片还有一些很小的字,在历史的答题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明确各个部分的构成
我们在平时练习历史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历史都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它有哪些主干部分,我们一步步的去分析,了解各个地方的答题思路,知道每个材料的背后都隐藏了什么样的知识,这样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能更快的做出答案。
仔细审题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让自己会的题丢分,有很多的同学在答题的时候,审题不仔细,导致了自己在答题的时候丢分,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快,我们要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快速答题,读题干的时候不见句号不答题,这是我们答任何科目的基本原则。
二.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类型汇总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二)抓“题干”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三)抓“选项”
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准确把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篇8: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解决方法(选择题要拿高分)
1.掌握历史史实(背)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错题归因(主要有四)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思维不全,错误连连三技巧不熟,跌跌撞撞四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二、题型分析与技巧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三、史实正确
近年国考卷虽然很少有简单考查史实的题目,但大多数题都包含着对史实的考查。判断选项史实与题干是否相符,仍然是解答选择题的基础步骤。有些题目直接依据史实即可做出判断,更多的选择题目凭“史实”也可排除1~2个选项,为后续进一步选择奠定基础。例:
对策:一是熟悉《课程标准》和《考纲》知识要求的各相关历史要素,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二是审题时首先要关注时、地、人、事诸要素,注意选项与题干在这些要素上是否相符。
四、对应最佳
有些选择题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分析,仍有多个选项无法判定,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各选项与题干的对应度才能解决。对应是双向的,一方面,题干信息必须充分满足正确选项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正确选项必须能最大限度地反映题干信息。
篇9: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识记型选择题解题指引
该类题主要有直接设问不完全叙述设问的特点,一般导语明确,题干及信息叙述简明、清晰、准确,选项简短,只是选项具有似是而非的感觉。通常以文字或数字形式来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应用、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评价等能力,属于简单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首选方法是排除法,即首先对选项宏观浏览,对于与题意无关和肯定错误的选项首先排除,然后从剩下的选项中运用熟悉的原理进行推断、筛选、排除,直到得出答案,如典例方法一。也可以从题干出发直接联系相关概念、原理等对比选项判断,但这一方法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记忆要求较高。
二、组合排序型选择题
该类题目一般是指依据题干和材料提出的限制条件将选项按照时空演化或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要求选定其对应关系。虽然题干比较鲜明,但备选项组合迷惑性较强。组合选项一般分为有序与无序两类。对于时空组合排序型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地理原理进行排序后对照备选项确定答案。对于逻辑性组合排序型题目应从备选项出发,采用排除法进行,即排除选项中包含有错误组成的选项,只要有一个是错误的其他的就不用看了,一般多项组合排序的确定两三个肯定正确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
三、归类型选择题
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类题型就是在题干部分先列出几个同类的地理事物,要求对所列地理事物进行归类。一般题干分类标准比较隐蔽需要通过自己分析确定。宏观所罗列的地理事物,找出并分析明确分类标准,或按照自己掌握的标准归类所罗列的地理事物,对应选项找出答案。
【历史多项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