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
“Lott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
从实现现代化的两种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入手,吸取了中国邪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现代化从”变器“到”改制“层层递进的探索历程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前苏联的成功经验,深刻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首创精神和革命实质,根据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当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中国人民的必然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以及对我们的成功跨越,进行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提出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不是片面地完善、改革其生产关系,而是全面提高和大力发展自己滞后了的社会生产力.
作 者:林美卿 LIN Mei-qing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刊 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F042.2 关键词:现代化 模式 探索篇2:农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农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中国农村问题由来已久,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要求,更是新世纪中国国情及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作 者:刘小华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62 刊 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1) 分类号:F320.1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战略性选择篇3: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浅议
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浅议
内容提要:法制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党的十一届三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承袭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传统,又迈开了新的步伐。但是,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发展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问题,使这一过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轨迹。这就是发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目标选择的阶段性,价值取向的双重性,以及实现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非协调性。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历史,更重要的是认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学习外国,又不照搬西方。这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既将走下去的路。关键词:中国特色 法制现代化 特征 法治
实现现代法治是中国有识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梦想。但是,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法治,难以与自然经济相嫁接,更与集权政体和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观念相抵晤,追求现代法治的努力几经磨难,屡遭挫折。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并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逐步地、分层次地建构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认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和特征,有助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建设道路问题。
一、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
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它决定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方向和特征。
1.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基础性变革
中国是一个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一个时间不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1957年以后的近的时间内,我们在理论上认为可以跨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实行产品经济,在实践上则建立了一套权力过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从而窒息了人们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遏制了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则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稳步发展。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国家或地区也进入了经济腾飞的阶段,从而对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经济落后状况,不仅是当时人民的迫切期望,而且是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经济的落后和非市场化,必然影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法治的内核是民主政治,而现代民主政治必然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因为经济上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派生平等观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正如马克思所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基础。”⑴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计划经济压抑了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扼制了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同时,以行政指令连接起来的社会生产活动也缺乏对现代法治的社会需求。因此,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础
[1] [2] [3]
篇4: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
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
1 城市化与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内涵1.1 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不同译法。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都属于Urban Place(城镇地区)[1]。根据城市的发展历史,现代城市由Hamlet(小村)、Village(村庄)、Town(镇)、City(城市)、Metropolis(都市)一步步演变而来的。所以Urban Place(城镇地区)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因此将Urbanization译做城镇化更全面。
对于城市化的涵义,不同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集约大生产的过程[2]。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
1.2 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化的英文是Modernization,根据《牛津英汉大词典》注译有两个含义:①现代化,②现代文明。现代化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是在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中。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3]。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15%;③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人识字率超过80%;⑥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10%-15%;⑦城市化50%;⑧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为2人以上;⑨平均预期寿命70岁;⑩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4]。可见现代化也是一个由低级社会不断向高级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出现了产业多样化与高科技化;生产的'社会化与集约化;劳动者的文化、科技、健康观念等方面的高素质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富裕化。
2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1 城市化过程与现代化进程是相生相伴、既联系密切又有区别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分离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所以从广义上说,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化进程也便开始了,只是在前工业社会,城市化速度实在太慢了,由于工业化的推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现代化起源于工业化,但它不仅包含现代工业,而且还包含有现代农业,现代科技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先进性等,所以城市化早于现代化。到了工业社会,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联,其相生相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从区域来看,工业化水平高的地方,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较高。从时间来看,自工业社会以来,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现代化源于工业革命,但不仅仅限于工业化。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但城市化也不仅包含工业化。相对而论,城市化更侧重从地域角度来推进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及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的转化,而现代化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来推进社会各要素变
[1] [2] [3] [4]
篇5:中国低碳经济道路的探索
中国低碳经济道路的探索
摘要: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介绍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阐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作 者:徐丽萍 陈倩 Xu Liping Chen Qian 作者单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30 期 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Journal: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年,卷(期):, 28(7) 分类号:X22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 替代能源 可持续发展篇6: 现代化的探索教学反思
现代化的探索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本模块在八年级历史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本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整个近代化的过程涉及的派别、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容易混淆,整个近代化过程体现的“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特点学生不易理解,每次运动失败的原因也较难把握,故选取本单元作为研究模块具有重要性和挑战性。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老师讲授知识的话,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枯燥、难懂,理解得也不够深入。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让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使课堂不会陷入沉闷的境地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贯穿“先学后教”理念下,我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设计简单通俗的问题来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课堂活跃起来;选材方面,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前提下,我穿插了大量的图片、故事、视频等,通过设计的一些情境来巩固知识点,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讲每次的探索中,我也会有意识地拿它与上一次探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本模块的课文有四课,但基于其重要地位,在讲完四次探索后,我加多了一节专题复习课,共五个课时,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本模块的整体把握,而从检测中反应的'情况看,确实有必要来一个整体的归纳总结。
不足之处:虽然能做到“先学后教”,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能留下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没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某些知识的讲解还不够通俗易懂;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并非每一课都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的先进手段,从而使学生觉得枯燥、难懂。部分内容补充的材料较多,因而忽视了传统的知识点落实,某些问题或者重点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到位;对于“问题教学”理念的运用还有待加强,须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
二、教学建议
本模块适用于所有八年级第二单元的历史教学,主要的授课形式还是利用传统的设备为主,建议使用者可发挥现代化的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老师引导学习为主,建议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竞赛、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应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发掘四次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提高认识,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篇7:社会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社会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社会科学具有决定经济发展、调控政治发展、主导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现代化所以没有首先在在中国产生和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停滞落后和失误.因此要加速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施以社会科学率先现代化来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作 者:王忠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C1 B03 关键词:社会科学 中国现代化 社会科学现代化篇8: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
摘 要: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特殊路径使其在遵从现代化共性规律的同时又独具特色,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新特征;人类文明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愈加凸显,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并积极导向,对中国社会的健康有序高效率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新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促使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美国崛起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中国成熟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持其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在经济上实行“崇农抑商”,政治上实行高压,文化上实行禁锢政策,从而全方位地抑制了中国内生式现代化的萌芽,错过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当殖民主义狂潮袭来,日本与俄国采取学习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而成为追赶型现代化成功的范例,而中国却在步步为营地抵制西方文化侵入,又不得不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的压迫下步步退却,使自己在被动挨打的境地越陷越深,错失了现代化的第二次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基础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和平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进入内生化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和市场经济体系建构相配套的现代化正轨,现代化的经济前提和基础奠定,中国社会及文化全面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并在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赶上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并成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典型,而发达工业社会正由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转向以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 )历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影响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征,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因其后发,而具有被动劣势,容易沦为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原料基地、制造加工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经济利益分配中不占优势,在政治、文化领域也处于被动地位;但同时又有后发优势,可吸取先发型、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利用其科技成果和管理机制及成熟的市场体系,达到高起点、高速度、低成本、低代价的发展。这使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可能在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几百年所经历的经典现代化的历程,而在此期间,工业发达国家的今天可能是工业不发达国家的明天,现代化的共性规律格外突出,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与西化浪潮同向,但这只是早期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奠定了国家的实力基础,民族化的文化潮开始成为主潮,现代化的西方经验模式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模式,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探索的不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多种可能性,为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安全危机中挣扎的现代化浪潮再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信息文明基础上,农耕时代的东方文化中心主义与工商时代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都成为历史遗迹,与生态文明对应,连人类中心主义都成为广泛抨击的对象,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协作观念强化的事实也无法遏制文化多极、多元、多向、多层次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中进行的,前现代文化对现代化本能的抗拒和后现代观念对现代性的反思都构成现代化途中的不可回避的因素,既有阻碍作用,又有一定的匡正功能,这使现代化的定向变得难以把握,中国后发型的现代化既不能重复西方的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绕开工业化另辟蹊径,只能走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维持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农耕文明的转型与信息文明的建设的错层间进行的,中国特有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长期共存的状态,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国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基础。中国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与西方经验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更多地不是通过农村经济解体强制实现城市化而达成,并通过城市的扩张而拓展,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镇化而逐步实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内生式工业化的主干部分,真正改变了古老的村社的生产力水平,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农业纳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轨道,成为产业化的综合经营,实现了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和平过渡,这似乎依然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普遍陷入困境而改组转向的国营企业的不同发展势头共同瓦解了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为现代工商文明的发展清道。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使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源而迅速推进改革进程,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乡镇、乡镇成为小城市,小城市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大城市成为国际都市,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化和规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也将尚且稚嫩的中国企业推向了国际竞争的漩涡,优胜劣汰,中国真正的企业家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及凝结了现代意识的企业文化生成,成为文化新质的核心部分。中国的信息文明不是工业化发达时期的产物,不是工具系统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智能化的结果,不是科技文化充分发育后的自然趋势,而是与工业化进程几乎同时进行的,受国际新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大潮裹挟的加速运动,并迅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柱和导向性产业群,信息文化的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有力地改变着惯性和惰性极强的中国文化体系,它的选民――年轻的知识层与传统观念和传统媒体迅速拉开距离,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随之进入加速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因素成为信息文明的有力促进因素,注重精神境界、修养和精神文化的传统也构成知识经济的有力支撑。这是中国可能在信息文明阶段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中国可能继日本、印度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出色表现后再展新高,日本调整发展战略意欲与美国在新经济领域再度较量,印度成为软件生产第二大国,中国网民数量现居世界第二位,这些似乎都预示着在信息文明时代,东方文化可能再度崛起,而这个可能性要变成现实,取决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与顺利运行。
'p>
中国的改革始于于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发展始终居于社会变革的前列,拉动着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体系的完善化、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不可滞缓,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残余被迫快速退出生活主流,这大大加速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也促进着真正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新规则的出现,以其不容争辩的铁的逻辑推动着中国社会转型。伴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加速,政治意见的分歧具有了实质性内涵,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趋势愈加明显,社会的民间势力对政府权力构成制约,社会正义体系在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同时逐步建构,民主政治步入实质性阶段。价值规律和科学理性奖励遵从者,惩罚逆行者,不由分说地终结了文化思想领域中许多不切实际的无谓争论,而且以现代化的实践检验了自近代以来关于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的种种观念,使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文化心理的现代化大大加速。以个体独立为核心的现代观念、以张扬个性为基础的创新意识、以自由为目标的多元化倾向,蚀解了建构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意识形态僵壳,给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样,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进程全面展开,并以经济发展为龙头,在强化中国综合实力的同时也打造着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形象。“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的变革主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以经济伦理的建设奠定现代文化观念体系的基础,才能踏实向前。论文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p>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政府主导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尤其在早期,政府的自觉意识和政策导向有关键性的影响,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加入国际市场体系,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开始强有力地推进政治体制的变革,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职能被服务职能替代,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形成,市民社会的发育成熟,民主政治的基础奠定,这时,政府主导作用在经济领域大大淡化,政治文明的内涵则日益丰富,中国传统政治真正走向现代政治,在法制的基础上体现民主的实质,而这一过程也应是在政府主导下稳定过渡的,才能保证现代化的成本降到最低。后发型现代化是自觉建设自觉导向的现代化,对主体素质要求较高,人的现代化可能先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具有现代意识的“先知先觉”的民族先锋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启蒙者、革命者、领导者,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力军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才可能使在西方文化强势面前已显被动的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主体素质的普遍偏低,对后发型现代化建设可谓致命伤,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不熟悉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为执政党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合理改造和大胆创新取决于政党素质,建设主力军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和利用,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明确意识也与民众素质相对应,人的素质决定他所干事业的性质,人的现代化的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反过来,社会整体现代化水准的低下也严重制约着人的发展。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而执政党的执政水平严重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效率,从而影响到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加速民主法制的建设、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正确发挥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导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rr]S`)T6 m1XH$ (, x 3XF??Mw@0~SQ5iF~@2论文网Le@3cv,45 # kj`=%K3 [1+Cz
后发型的现代化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在经济上呈现明显的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但时间的浓缩并不意味着可以跨越规律性,而是在更精确地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更自觉高效的建设;在政治上可能因矛盾集中内外呼应而更难以协调,易形成社会动荡态势,但高速发展中促成的动态平衡是真正的积极的社会稳定,市民社会发育成熟、民主政治法制化的进程会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实质性进步;在文化上早期的裂变现象十分明显,基础文化活动领域与高级精神活动领域分离,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各趋其极,扬弃了僵化的传统意识形态,撑展开一个现代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而后在现代化观念基础上逐步整合,随着中国现代化战略在广阔疆域的逐步实现,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本土化、地域化、民族化的特征也逐步彰显,构成一个新的现代文化模型,并在世界性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后发型现代化以先发型、追赶型现代化模式为主要参照系,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学习走向超越,形成新发展模式。中国后发型现代化一开始是在殖民浪潮的外因压迫下被动进入现代化轨道的,而在国家赢得独立自主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自觉建设期,并以主动的姿态加入世界体系。不同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发产生、自然发展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是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主要参照系的学习、创造和超越的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都是舶来的观念、西化的过程,毋庸讳言,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的现代化模式,但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最佳的模式,其弊端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文明发展中期)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引发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而在后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能源、环境、生态、人口、核威胁等问题都表明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冲突激化,全球化浪潮以西化、现代化为主题,使这些问题迅速蔓延为全球性问题,并在发展中国家更赤裸裸地爆发出来,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不可全盘照搬。而针对资本主义弊端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虽准确诊断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却尚未确定出高效的疗治方案,自身发展也处于困境之中。我们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五四时期是作为拯国救民的手段,在改革时期重新选择,则是作为强国富民的手段,而在具体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又不断根据现实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篇9: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
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
新的时代催动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战略目标与现代化客观要求的结合,表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鲜明特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进程的的一大贡献.
作 者:俞思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1(1) 分类号:A849.1 关键词:现代化 理论 中国 实践篇10: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造,较深层次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更新.文章通过论述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研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从而说明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完成社会文化形态的全面更新.
作 者:王彩凤 丁国辉 作者单位:王彩凤(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伊春,153000)丁国辉(伊春光明集团,黑龙江,伊春,153000)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 & SOC SCI)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G03 K0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化 科学精神【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启示】相关文章:
2.中国道路演讲稿
10.现代化的得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