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感怀》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安小猪安小鸟不使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塔里木感怀》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塔里木感怀》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塔里木感怀》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塔里木感怀》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①驱车进入塔里木,戈壁沙洲绵延千里,边塞风光扑面而来。
②塔里木河与我意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激流滚滚、大浪弥天的,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碧,一如睡在梦中。
③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东流入海,自然是她的向往和理想,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汽,她的担当太重,她只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
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胡杨斑斓,闪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通途就会湮没中断,广袤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即便是死了,也最终会变成石油,堪称沙漠圣徒。然而,在她刚直坚守的风骨之下,也有她灵动与变异的一面。她是一种变叶树木——5年以下,叶细如柳;5到间,细叶与圆叶混杂;15年以上,就满树的“圆”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杨。之所以这样,是胡杨适应环境,懂得顺生——幼株根浅,对抗干旱,芽叶自然要收敛,以减少水汽蒸发;到了树大根深,自然要张扬,以竖起意志之旗。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我不禁想到了“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人们常诟病他一生善变,读了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始知道,他之变,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在复杂情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启蒙的政治智谋。变的皮相之下,恒定不变的,是爱国、爱民的旷世情怀。由胡杨到梁启超,我不由得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其实是相通的,只要襟抱萦怀,外在的曲直与隐现,是不重要的。
⑤再行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这里的油田产量,如果以传统的生产流程计算,需要上千个石油工人。而在现代化的开采条件下,偌大个油田却只有七个人。这七人,都是80后,都是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有机会留在城市,但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他们缘由,他们说:“本来学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是呀,只有在采油一线,才知学问运用的方向,才知好钢链接的焊点。他们每个人都有发明专利,有的还拥有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当我送上真心的赞美时,他们羞涩地低头,并连连说道,要谢就谢脚下的石油——只有地火冲腾,才有青春激情。如此年纪,居然就有这样的生命情怀,真让我感到:虚空者昂首,穗实者低垂。我问:“你们想过没有,人间往往是能者多劳,你们越是有作为,油田越是离不开你们,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永远与市井、时尚、现代生活绝缘,你们会不会后悔?”他们回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⑥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
(取材于凸凹的《塔里木感怀》)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写塔里木河“与我意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意在赞美它从容内敛,也为下文写它在大美之下的悲壮做了铺垫。
B.第③段中写塔里木河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消失在大漠之中的目的,是想告诫人们如果担当太重,只能消耗自己。
C. 第⑤段作者写“虚空者昂首,穗实者低垂”意在赞美年轻的石油工人们既有充盈丰富的学识,又有谦虚内敛的品格。
D.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使人们感受到塔里木土地上特有的文化气息,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E. 本文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语言富于感染力,对塔里木河、胡杨树以及石油工人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1. 作者第④段中提到梁启超先生有何用意?(5分)
22.文章结尾段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请结合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作者认为“令人信服的注脚”具体指什么?(4分)
②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案
20.(4分)B D(选对一项2分,多选不给分)
21. (5分)与胡杨构成类比,强调人和树为了适应环境而变化;为了更好说明自然与人的伟大相通,外在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质不变;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与文化气息。(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
22.①(4分)在塔里木,自然与人均表现出了较高的精神境界,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相通并和谐统一;塔里木河虽最终没有流入大海,但它滋润了荒漠,虽牺牲了自己,却体现了自身价值;胡杨既有刚直坚守的品格,也有通达变异的一面,因此能保证自己扎根沙漠,履行自己抗风沙、保绿洲的使命;石油工人不畏艰辛、从容通达的生活态度和谦虚内敛的生命情怀点明了人生的意义所在。(1点1分)
②(2分)收束全文并概括点明了主旨,表明塔里木的人与物都有着天地境界;从感情上,揭示了作者对塔里木的崇敬与赞美之情。(1点1分)
篇2: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 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5.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想象合理2分,有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共4分
篇3:走进塔里木现代文阅读答案
走进塔里木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
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
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
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
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E.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
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2.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3.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
1.BD(B项“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错;D项“暗喻”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
2.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①③点1分,②点2分)
3.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每点2分)
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第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
辑顺序进行说明。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第三,分析说明方法。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作用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篇4:大鱼阅读训练题以及答案
大鱼阅读训练题以及答案
大鱼
⑴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⑵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纳斯大鱼影响广fàn,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⑶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⑷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员,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水中,排好,原木就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只是一幅版画。
⑸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一斗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⑹那一次我到伯父家,正是关于大鱼的传说四处播散的时候,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来没有。
⑺我走进园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采集蜂蜜。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zhàn——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⑻我把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高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伯父伯母也未理睬我。
⑼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大鱼吗?”
⑽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⑾当时我心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打断伯父,说:“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⑿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蹦跳着撒欢儿,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抻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⒀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⒁大鱼出现了!
⒂大鱼又消失了!
⒃一切恢复原样。
⒄我带的几件现代化机器等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我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儿颠儿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吠,森林里鸟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⒅伯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时候它几年也不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⒆随后的.一个月里,我都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⒇一天晚上,伯母拿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叨着,伯父就又给我讲了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影响广fàn 泛 心惊胆zhàn 战
2.第⑻段中有一个比喻句,将院里架着的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比作一排枪口,暗示猎奇式的探险对大自然可能造成的危害。(或“这些举动的危害性”)。
3.镜湖里真的有大鱼吗?请围绕本文来说明理由。
示例一:有大鱼。因为岸上的动物随着大鱼的出现和消失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大鱼出现时湖面上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示例二:没有大鱼。因为文中并没有对大鱼的直接描写,可能作者根本就没有看到大鱼,而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和某种自然现象有关。
4.怎样理解第⑽段和第⒅段中伯父的话?分别谈谈你的见解。
(1)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1)人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人对自然的了解越多,破坏也就越多。
(2)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
自然界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有彼此尊重,才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
5.对第⒆段中的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
A.“我”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再次看到大鱼出现了。
B.在伯父的感染下,“我”放弃了原有的欲望,沉浸于大自然的和谐之中。
C.“我”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次出现,因为探索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
D.森林里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只要不放弃探索,就一定能解开自然之谜。
6.第⒇段伯父讲故事时四周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想象一下,写一段80字左右的环境描写。
(8分)评分要点:(1)符合“环境描写”这一要求(2分);(2)体现烘托氛围的作用(2分);(3)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2分);(4)有想象力(2分),如出现文中没有涉及的自然景物等。
篇5:欧阳修全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欧阳修全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 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争,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枧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 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3.下列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 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B.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C.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D.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 去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译: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
答案
1.【C】
2.【C】
3.【A】
4.【B】
5.(1)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篇6:圆明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关于圆明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二 )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 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得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 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 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还是看得见,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 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1 、对“洗劫”、“行窃”、“劫掠”这三个词语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洗劫:像用水洗净一样, 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b、行窃:一边走一边偷。
c、劫掠:大规模抢劫。 d、这三个词语都是指非法性占有。
2 、“洗劫”是和下文“ ______________ ”一词语呼应的,充分揭露了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
3 、文中运用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找出两个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就是指 _______ ,紧接着下文中有个指代词 _______________ 也是指它。
5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画了两个强盗 ( )
a、凯旋而归的`丑态 b、狼狈为奸的丑态 c、得意忘形的丑态 d、尴尬的丑态
6 、本段文字中心是 ( )
a、揭露额尔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作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7 、“两个强盗”一个强盗是 _________ ,一个强盗是 _________ 。
8 、本文作者雨果是 19 世纪 ________ 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
附:参考答案
1 、b 2 、荡然无存 3 、漂亮、丰功伟绩或 ( 收获巨大、 文明、野蛮 ) 4 、圆明园 那儿 5 、c 6 、c 7 、英吉利 法兰西 8 、法
篇7:詹天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詹天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詹天佑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
2、用“——”划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从句子中我体会到修筑这条铁路困难重重,要认真勘测,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想一想作者围绕勘测线路,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严格要求工作人员。
2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地勘测、绘图。
3请教当地的农民。
4遇到困难总是想着为祖国争气,鼓励自己。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 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 的精神。
(2)选词填空。
精密 周密
( 精密)的仪器( 周密)的计划(周密)的观察 (精密)的`勘测
5、 用“﹏﹏”划出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6、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篇8:文化环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化环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以做事为先;“做人”文化是做事服从于做人,以做人为先。
中国的文化,在与人才相关的方面,有很强的向后看的倾向,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向前看的文化形成对照。美国文化希望青年有自信、有特长,提倡“创新”。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成熟、要聪明,提倡“识相”。
美国的盖茨、乔布斯等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是青年偶像。他们大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环境的允许、社会的鼓励,意气风发,左冲右突,打拼出一条引导美国发展的新道路。没谁强求十几、二十几岁的盖茨和乔布斯等人学会待人接物的.圆滑世故,他们在这些方面大大不如一般中国青年。社会不要求他们在年纪大的人或权威面前识相,而允许他们尊重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如果年轻人做得好,他们的标新立异被鼓励,没人纠缠他们为人是否乖巧、处事是否灵活,他们不是社会的心理按摩师,而是技术领袖和企业领袖。心理医生、布道和演员都另外有人。
中国文化的常规是大家把“循规蹈矩”从合理的理性行为延伸到不要创新,把“尊师重道”从合理的待人接物延伸到畏上畏老而不尊重真理,把“成熟聪明”的合理智力要求延伸为无原则地圆滑。
中国是否继续只注重学习外来技术、科学、思想,甚至体制,而不深刻思考中国文化的重大问题、吸收外来优良文化,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向前走文化,避免过多地往后看,看是否顺从***惯老事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号称做“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其中,得到强力支持的,有好的课题,有一般课题,也有很差的课题。强力支持很差的课题很不正常。出现这种情况,是某些人找某些人立项、某些人评审照顾某些人。把国家对卓越和有用的科学研究的需求,变成了服务某些人的利益和关系。“识相”和“圆滑”的人得到支持,而创新和做事被学术以外的因素排挤。
杰出人才有个性,是创新人才正常的特点,而中国尚存的旧文化对他们轻则皱眉头、重则视为大逆不道,好心人教他们变“聪明”;在中国还不难看到,年资不高、年纪不大的人,只要“成熟”起来,学会“聪明”、“世故”、“老到”,那么,中国尚存旧文化就会欢迎和拥抱他们。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继续坚持要人才“做人”,要求人人经常往后看人的眼色,花相当多时间在专业以外游刃于人际关系网,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做事”向前走,将智识、精力和时间集中用于使自己专业上达到和维持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可能需要认真反思我国文化对人才环境的影响。在思考、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根本改善包括人才机制在内的中国软环境,为中国硬实力提供保障。
(选自《民主与科学》2012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现代中国也有杰出的人才,只是他们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
B.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识相”,而美国文化允许青年人尊重真理、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全力追求创新。
C.美国社会鼓励青年人标新立异,没人纠缠他们为人是否乖巧、处事是否灵活,不要求他们同时是社会的心理按摩师。
D.我们号称做“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其中有些人的课题,虽然很差,但因“识相”和“圆滑”得到强力支持;有些人的课题很好,却因学术以外的因素而被排挤。
E.认真反思我国文化对人才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善包括人才机制在内的中国软环境,中国就能出现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这样的杰出人才。
13.下列俗语,与文中所表述的“做人文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B.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C.摸着石头过河
D.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1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中国文化里“识相”的内涵。(4分)
15.请根据全文内容,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塔里木感怀》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