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不是劫难的散文
“烫烫Catheri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单身不是劫难的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单身不是劫难的散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单身不是劫难的散文
单身不是劫难的散文
的情人节适逢过年,对于我们这样的单身狗来说,其实没大区别,而我之所以感慨,也大抵只是因为又过了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而已!我已经很久不去关注情人节了,那种为了给另一半准备礼物而一掷千金,跑遍整个城市都要找寻的刻骨铭心早已悄然淡忘,我想恋爱中的人仍然在怦然心动,只是爱过的人难免心灰意冷!
对于单身,我很羡慕那些不曾深爱过的人,他们像一张白纸可以期待任何一副描绘,而我却总是带着怀疑人生的态度去回忆过去,而不再憧憬未来。很多人都会善意的提醒失恋的人,过去了这段就好了,你会遇到更合适的人等等安慰的话,可是,也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知道,忘记一个自己深爱过的人是不可能的,那种就像坏天气就会隐隐作痛的.伤疤一样的心情,不在其中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总是怀疑自己的人生真的就没有明天了,在无数个现实面前,只能用苍白来形容自己了,我甚至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的真命天子能打破这种封印,他不需要驾着七彩祥云来接我,他也不需要是个盖世英雄,只要他能让我重新相信爱情,这个人就是对的。
情人节的朋友圈基本都被红包和礼物刷屏了,偶然看到的一家三口的照片竟然湿润了我的眼角,我不会为父母着急而去将就婚姻,我也不会因为年龄大了就去结婚,可是那种幸福的一家人的场景还是感动了我,嫁给爱情,才是生活最美的样子。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有时候我会恐惧而停滞不前,有时候就单单满足于生活中的一点点感动,心想生命停止于此也不错,可是每每当我单纯的觉得自己不适合情人节的时候,心里所泛滥出来的羡慕就会把我拉向美好,心里仿佛有个声音一直在说,你看,别人都在好好过,别人都在拥有爱情,你也一定可以,鼓励自己是一种正能量!
单身这种生活方式在大城市里早已司空见惯,人们不会凭借一个人是否有另一半而去评估他的能力,工作上的稳重和责任感更受人待见。当然,与之背道而驰的是每到过年,格子间的lina变成家里的丽娜的时候,单身就变成了不孝那么大的失误。有的时候我也会想,单身没有什么不好的,很多人都可以自己生活一辈子,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我更希望有个家,有个温暖的港湾,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就继续行程,有个依靠,有个坚定的肩膀,有个可以说话的人,就像是半个圆,只有找到了另一半才圆满。
单身其实是会上瘾的,所以年龄越大越懂得分寸,越懂得去寻找那种更适合自己的人相处,不会再像青春年少时为了一件白衬衫而去喜欢一个人,我们也更懂得舍得,就算是我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恋爱,那也只是因为适合的人还没有出现,我还有期待!
篇2:关于劫难的散文故事:生死劫
夕阳的余晖薄凉而温柔,整个城市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金色的朦胧之中。时钟指向五点半,我关好店门,像往常一样,走到街边扫了一辆摩拜单车,准备回家。
初冬的黄昏有些清冷,我从包里取出围巾,搭在脖子上,又把羽绒服的拉链往上拉了拉,把包包放在摩拜的篮子里,使劲地搓了搓手,骑车上路。
挤在下班的车流中,车技不好的我骑得小心翼翼。走到天桥十字路口的时候,正好遇上红灯,便停下车和一群长龙似的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一起等候。所有人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盯着前方的红灯,所有司机的脚都放在油门或者踏板上,当红灯倒计时数字显示2的时候,所有车子便迫不及待地启动。我也随着滚滚车流紧张而有序地前进,注意着左右的行人,避让着拐弯的车辆。
就在我将要进入对面的非机动车道时,紧张的心情终于放松了一点,突然后面一辆电动车从我的左边飞速驶过,只听“咚”的一声,我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人已经身不由己地弃车而去,向着马路中间飞了出去。等到反应过来,整个人已经趴在了坚硬而粗糙的路面上。好在头脑还清醒,我感觉好多双眼睛都盯着我,好丢人呀,我用胳膊肘支起身子,想要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可是,就在我抬起头来的一瞬间,看到一辆车冲着我直开过来,显然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得不知所措,带着刺耳的刹车声,夹杂着周围的惊叫声。我下意识地想站起来跑掉,可是两腿就是不听使唤,眼看着那车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无奈而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天哪,我死了,这么容易就死了?只是一秒钟,就阴阳两隔了?
我不要死,我不要死。我还没有做好离开的准备,我还没有把儿子抚养成人,我还没有陪父母安度晚年,我还没有和老公最后一次拥抱,我还没有跟兄弟姐妹见最后一面,我还没有和同学朋友最后道别,我还没有吃那顿和朋友约好的火锅……
我不想死,我不想死。我还想在春天和同学相约去公园看百花盛开,听小鸟歌唱;我还想夏天和朋友一起爬山看风景,逛商场买裙子;我还想秋天拉着老公的手,让他给我买糖炒栗子烤红薯还有怎么也吃不厌的爆米花;我还想冬天回到老家,让妈妈给我做油泼面肉饺子还有香不够的炒馍花……
我不想死,我不想死。温暖的阳光我还没晒够,清甜的白开水我还没喝够,蓝蓝的天我还没看够,圆圆的月我还没爱够,还有多少风景没有看,还有多少人没遇到……
我不想死,我不想死。我不想让亲人因我的离去而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我不想让朋友因我的离去而伤心难过,心生遗憾;我不想让周围的人因我的离去而感叹生命脆弱,世事无常……
“阿姨,你没事吧?我不是故意的。”迷迷糊糊中,我被人扶了起来。睁开眼睛,左右一看,是两个中学生,一脸的紧张,语气中也透着恐慌。我用力地摇摇头,使劲地咬咬舌头,疼。哦,我没死,我没死,太好了,我还活着,真好!“没事,我没事,你们走吧,以后骑车注意点。”看着已经被吓得脸色发白声带哭腔的孩子,我故作轻松微笑着送走了他们。
扶着车子我准备继续上路,却发现左脚不敢着地,一用力腿就钻心地疼。没办法,只能锁好车子,捡起散落在地的包包,扶着栏杆挡了一辆出租车,直接开往医院。
医生问清情况,问我对方人在哪里,我说是两个学生,都快吓哭了,我就让他们走了,自己打车过来了。医生看了看我,微笑着说:“你不但坚强,也很善良”。我对他笑了笑,心想:只要我活着,比什么都好。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我的腿没有什么大碍,只是一点皮肉伤,医生给我开了点消炎药,说好好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跛着脚走出医院大门,又挡了一辆车,怀着愉悦的心情回了家。
回到家换下被弄脏磨烂的衣服和鞋子,给自己泡了一杯茶,坐在沙发上自斟自饮,算是对自己死里逃生的庆祝。
忽然觉得,能坐在这里静心喝一杯茶也这么幸福。平时想的努力挣钱,买个大房子啊,换辆豪车啊,都丢到太平洋去吧,只要能活着,租房子走路也是好的。想起曾经因为别人的一句不中听的话而心情郁闷,因为无谓的小事而和某人争得面红耳赤,都是多么的不值。只要能活着,一切都可以一笑而过。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想来,不是说大难之后,幸福就会自然而来。而是说人在经历了生死之后,便会以更平和更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一切,放下一些无谓欲望的纠缠,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拥有。心态好了,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吧。
一边喝茶,一边拿出手机,给父母打个电话,叙叙家常,给儿子打个电话,嘱咐他走路注意安全,给老公打个电话,再听他叫我一声“宝贝”,给弟弟妹妹打个电话,问问最近过得咋样?给所有能想起的朋友发个微信,让他们知道我还在。挪步到阳台上,给那些多日不管的花草浇浇水,松松土,再和它们拍个照。
活着,真好!
篇3:大劫难观后感
每年我们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也在提醒大家毋忘国耻。
但是-------
很多时候
我们报道的历史真相,别人在美化。
别人大肆报道的东西,我们当没发生过。
看到报纸上刊登:日本就战争罪行向韩国道歉,很多人愤怒了:为什么日本人只给韩国道歉不给中国道歉?
这两个问题套用小沈阳的话说,这是“为什么呢?”
前几天看了一部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的电影《大劫难》:一个叫川岛的日本粮商,在到辽宁鞍山附近一个叫西台的村子,收购当地农户家的粮食,一收,他和西台当地的大户,有前清皇族血统的罗家人成了好朋友,与掌家的罗家老大更称兄道弟,“关系特别铁”,14年一晃过去了。14年之后,是1931年,东北的庄稼还没收完呢,粮商川岛突然穿上日本军官的衣服,带着一群日本兵进了西台村,秋天还客客气气的日本人,转过身功夫谁也不认了。罗家人将粮食藏起来,佯装粮食没了,但是川岛不信,因为,这么多年,川岛一直收购老罗家的粮食,太知道他家有多少粮食了,太知道这个村子的农民能种多少粮食。他残忍地剁下了罗老大的手指、手掌和右臂,又杀了全村人。这个日本人这个长期潜伏在东北的日本人已经把东北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们实际上是为日本开拓团清扫障碍的而来的,他们学习了西台屯,逼小子他爹当汉奸,躲在山里的二姑娘发誓:“这辈子啥也不敢了,非把日本子整走不可”。。。。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日本人早就进入了中国进行潜伏,摸清了中国的底细,我还以为日本人就是嘁哩喀喳带着枪炮打过来的。在我们的书里面,日本人都是平地冒出来的。
我一个朋友告诉我,实际上日本人收购中国粮食现在也存在。这个朋友是东北的,为了了解详情我还专门去他们家和详细询问他这件事。他告诉我,他以前做大豆等粮食收储生意的,在东北的某些地方。如果政府两毛钱收储大米,日本人就以两毛一收购;如果政府以两毛五收购,日本人就以两毛六收购。所以老百姓都将粮食卖给日本人。
为什么这种事情依旧阴魂不散?
反映抗战的片这些年不少,对于我这种又俗气、又不专业的电影观众,当初看《南京南京》的时候,我也觉得是巨大的突破。我也很感慨:日本人也是人嘛、他们最后也良心发现了,这是多么真实的事情啊。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业内的评论家很电影人很反感某青年导演的原因,看完《大劫难》甚至大家调侃某导演是川岛在中国的代言人。
刚刚发生的事情是:日本人向韩国道歉了。
中国人愤怒了,凭什么不向中国人道歉?
我仔细想了想,我们也没让人家道歉啊?我们从来都是强调世代友好的,连民间抗议的活动都是有所限制的。人家韩国人抗争了那么多年,
且不论什么“艺术品质”,《大劫难》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的是正常的人,是无限接近历史史实的。当自己亲爱的人被杀了之后,二姑娘发誓,“这辈子啥都不干了,非把日本人整走不可……”,这实际上是我们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如果我们都像是某导演那样,从人性上“理解”日本人,甚至妄想日本人“良心发现”,放走中国人,我们恐怕永远也走不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那段历史中,所有的胜利都是抗争出来的,所有的被尊重都是打出来的,指望别人良心发现,恐怕太天真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盼着中日世代友好,但是有些事情是分层面的。否则你纪念抗战胜利纪念什么?纪念的是战争的警醒和反思!纪念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抗争史!最该支持的是《大劫难》这种电影:曾经中国人几乎被屠杀光,也不会想当然的“设计情节”让日本人把中国人放走,只有报仇!日本人都不承认战争,我们难道还需要像《南京南京》那样一厢情愿地代日本人实现“人性”?
其实对于侵略承认不承认,对于日本人是个立场的问题,这事关他们历史的书写。而对于中国人做电影来说,也是个立场问题。
另一个层面,我们不需要压制民间的抗议,也不需要掩饰我们民间的抗议。
你要是总这样,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必然依旧阴魂不散,未来,他们还要吃掉你们最好吃的大米,只给你留下香精熏过的大米。
篇4:大劫难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第五代著名导演肖风的新片《大劫难》,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电影的故事原型是编剧和自己亲身查阅东北抗日历史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而创作的,是可以拍着自己的良心来说,这是一部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先辈和历史事实的电影。我想评价为:这是一部用新视角来真实书写民间抗日历史、令人震撼的新史诗电影。
主题:摈弃人性解剖的虚伪历史观,重申正义与邪恶的'真相
近年来,一大批反思战争的电影涌现,比如《南京南京》,他们往往打着解剖人性的旗号和幌子,试图从侵略者的视角来解读那段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以此来探寻和言说侵略者复杂的人性,这明明就是在替侵略者翻供和昭雪,这是在侮辱死去的战争同胞,也是对现在活着的国人情感的极端亵渎。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东北沦陷在侵略者手里,同胞饱受凌辱,明明是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却被强盗侵占,生命尊严被肆意践踏和侮辱,这不是用简单的人性所能概括的。那些伪装成商人的川岛之流,无疑是以经济间谍的身份在履行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机器功能。《大劫难》的主题在于直面战争背后的真实,在于勇敢的说出战争背后的真相,在于从民间的视角说出战争给同胞造成的身心的巨大创伤和劫难。
叙事:回归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民间朴实风格,孩子视点更加动人落泪
肖风导演作为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届等第五代导演之一,多年来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这部《大劫难》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而采用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点来叙事和推进剧情发展,也非常令人感动落泪,这两个孩子无疑也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视点,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强化了抗战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感。电影语言以质朴亲切浓郁的东北话来贯穿始终,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如同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话剧一样打动着观众,而深入东北黑山白水实地取景、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也成就了电影的史诗风格。
角色:主角二姑娘性格真实而鲜活,小孩角色刻画精彩,但其他配角则略显不足
二姑娘是电影着重笔墨塑造的核心人物,她热情奔放,脾气倔强暴躁,喜爱扭秧歌抽大烟,爱打扮,内心有满清贵族的情结,对未婚夫既有抱怨也有疼爱,对兄嫂多有怨恨和不解,对日本人则狠恨如刀割,是中国电影人物谱中一个难得的真实而鲜活的角色。她鲁莽而勇猛,一个人冲向日本人的垦荒团,她对不幸罹难的未婚夫情深意切,深深打动了那些保护她的同乡官兵。而也正是她的一再惹事也推动了剧情向不可逆转的危险境地发展,而这也表现和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无比凶残的本质。两个小孩子是剧情贯穿的重要人物线索,刻画的非常精彩,无论是表演还是台词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倒是二姑娘的未婚夫、兄嫂以及日本人川岛等则刻画比较简单化、脸谱化,没有很好的体现主题和人物价值。
总之,不同于以往的国民党关于国民政府抗战历史电影的创作,也不同共产党关于民间抗战历史电影的创作,这部《大劫难》是一部全新的电影,它抛开了党派和意识形态的前提设定和主题先行,而是更接近于民间抗战的真实表达,如同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开辟了民间视角解读抗战历史的寓言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也将开辟一个关于民间抗战的历史传奇新史诗电影,不闻一见,也许你只有亲身去电影院去才能感受这部电影的重大魅力和精彩!
篇5:单身啊的散文
单身啊的散文
天气热得难耐,我们每一天在煎熬,心不静,身不凉,三字,孤独啊。
——题记
孤独的人啊,单身的人啊,让人有点讨厌的人啊,都有我的存在,这就是现在的我。
我一直都在想,这又一漫长的暑假到底是给我们的奖励补偿还是给我们的惩罚,为什么我会如此无聊,且这种感觉比我上次都要强烈,当看着女同学一个个在拼命地赚钱,自己养活自己,我只能空羡慕,自己挣钱自己花,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了,当我看到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姑娘一个个地搂在怀里,说着他们自己才懂得的甜言蜜语,我会干发呆,我甚至会旁若无人地高喊一声,单身啊,孤独啊。
当我看到曾经的应届的同学,在学校校园自由的呼吸,畅谈着大学专科生活的情况,并且无忌讳地谈恋爱的时候,我的心都在疼痛,没有人再陪我说话,当我填完志愿时候,并接到录取通知书去报道的时候,我会第一次离开父母,再也不能经常见到父母,我会说,孤独啊。可能没有女生会喜欢我的时候,我依旧还是会喊,单身啊,孤独啊。
单身的人啊,孤独的人啊,无趣的人啊,还会有谁?
篇6:单身十年散文
单身十年散文
单身也是一种风景。
我并不提倡、赞同每个女人都处在单身。但,当生活中遇到不可回避,无可奈何的或某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迫使你不得不单身时,你一定要规划、管理、经营好自己的单身生活。
――引子
当第一片叶子悄悄从树上缓缓飘落时,我就知道秋来了!
这是一年四季岁月的轮回,我已作好了迎秋的思想准备。这就如同十年前的我,当我从两人的世界中孤独地走来,我也就有了面对现实、面对孤单和一切的心理准备。记得是在哪儿读到:
“每一条走上来的路,
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
每一条走下去的路,
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都在红尘里选择着适合自己的路往前走么?
回首这十年的单身,我不禁从心底感到一份莫大的慰勉。
十年,一个不长不短的数字。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也许只占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听起来说起来也很简单,弹指一挥间。可真正孤独地行走起来,倒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孤旅者有足够的挑战力和思想耐力!
记得十年前刚刚走出失败婚姻的我,只有三只小皮箱陪伴着我一颗孤寂的心。漂泊得久了,心很累,还是想回到故乡,更何况当身边的男人让你觉得再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托之时,这种愿望分外强烈,“居人思客客思家”!我毅然决然辞去外省电视台的工作,踏上了返乡之路。身心疲惫且伤痛不堪的我,在市区一条老街的小巷里租住下一间十五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了我茫茫人海中孤旅者的远航。
为了能改变当时现有的生活环境,我除了原单位的一份工资外,又身兼数职。在某高等院校任教时,又在校外创办了自己的影视工作室。每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在学校,双休日和节假日又奔赴工作室。学校这边我所带的班级又是建校以来人数最多最大的一个班,班里有七十二位学生。用学生和家长的口说,他们是奔我而来的。家长说孩子学什么专业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这就无形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和家长既然能如此的信任我给我肯定,我没有理由让家长和学生失望,我会用我的一份责任和十分爱心尽我所能地去好好教育和培养他们。为不辜负学校和家长的厚望,要使班里的每项工作和各项考核都能在同年级名列前茅,为此,我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和辛劳。
影视工作室这边的工作,拍摄任务同样很重。我每到周六周末节假日赶回来,往往是节日一个长假七天我有六天在外拍摄,回到家中放下摄像机又得奔赴通往学校的车・・・・・・那时我确实几乎累倒!四年后,我的学生走上社会实习工作了,我谢绝了校领导的再三挽留,又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专业从事影视拍摄和制作。
记得寒假那场雪,应该说是我见到的下得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雪,恰恰那年寒假的拍摄任务也是最多最重的,几乎天天奔波在冰天雪地。有时下乡拍摄,凌晨三四点就得跨出家门。脚下踩着没小腿深的积雪,身上抵御着凛冽寒风的侵袭,车子在冰冻的路面跳跃着,不时发出咯嘣咯嘣炒豆子般的响声,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名副其实的破冰之旅吧!到了目的地,冲出车门,顶着漫天的雪幕,分不清哪儿是路面,哪儿是田地、沟壑,深一脚浅一脚。一手撑着伞,一手扶着扛在右肩的摄像机边按着摄录快门。那一刻,我心里会突然闪过: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女人还是男人?而当我确认自己非但是女人,而且还是一位人到中年的女人时,自己不仅感到惊讶!何曾能吃得这苦中之苦?也许当时的答案只有一个: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打拼,自己为自己建造一个家!
“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淌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
这十年:有过风雨,有过阳光;有过曲直,有过平坦;有过艰难,有过顺利;有过迷茫,有过清醒;有过挣扎,有过抉择・・・・・・但,唯独没有眼泪;
这十年,我没将自己当做女人,我没依靠过任何一个人,如青壮年男人般前行着;
这十年,虽然我走到哪儿都是孤身只影,风吹雨打无遮无挡。但就是这样,锻造了我外柔内钢的品性,我规划主宰了自己的一切。我常在想: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在享受着阳光的恩赐;一个人,不可能从刚学会走路一直到老永远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个人,不可能一生总在别人的呵护和关爱下生存;一个人,唯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才可无怨无悔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这十年,我不是没有过孤寂,尤其是当自己身体偶有不适之时,那份孤独会时不时地包围着我的身心。每到夜晚,我会将房间所有的灯都打开,让光亮充满屋子,心里感到暖暖的;
这十年,我没有享受到其他女人所享受和拥有的生活。虽然也听人说,“单身的女人应该让自己的心灵多晒晒太阳,去汲取天地日月之精华,才能使思维充满灵性。一个人出发,一个人前进,一个人回程――那不是一场落寞的表演,而是一种状态、一种过程、一种获得,是你对生活常态的放下,也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提升。”可我只有利用外出拍摄的时机,领略自然界的.风情,享受郊外的阳光郊外的风,这也同样给我的单身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这十年,我忍痛放弃了很多学习和创作的机会,朝着彼岸的那一抹星光默默前行着。我如一株大漠的胡杨,傲然挺立在风沙之中;又如一峰来自高原的骆驼,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走来,无论走过哪儿,都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一阵阵清脆的铃声;
这十年,我没有愧对这个大写的“人”字,如这个“人”字的写法,一撇一捺,两脚稳稳地站立支撑着,在前行的途中从不偏离、从不倾斜,更没有趴下!虽然摸爬滚打得满身泥土一身风霜,可心里是踏实愉悦的,生活是充实丰富的;
这十年,电脑成了我无声的朋友。一天奔波辛劳回到家中,晚上打开电脑,浏览着新闻,欣赏着我挚爱的文学、摄影和美术作品,这也是一种心情的放松。再或有精力和时间用键盘敲击一段文字,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所感所悟记录下来。面对电脑,犹如面对朋友,我同样可以释然、潇洒;也可以忧郁,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本真的一面挥洒出来;
经历十年、打拼十年、走过十年。我努力的当好自己人生的总裁,在品尝艰辛和坎坷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喜悦和此生无悔的欣慰:
十年间,我除了支持协助孩子买了房,时隔几年后,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和打拼,又为自己买了一套房。房子虽小,但它是我心灵的港湾,是我的乐园、我的天地、我的世界、我的精神家园,更是我十年搏击的结晶!“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总结十年,回望十年,千般凝思,百般回肠。虽然时光是那样的无限又是那样的无踪;是那样的漫长又是那样的匆匆,我都没有让时间白白的流逝。包括现在,我仍无法停下奔波的脚步,我珍惜分分秒秒。我还有个精神上的理想和愿望:我欲出书,我想将自己多年来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摄影、美术、文学作品汇编结集;我想举办个人影展、画展。虽然离这个制定的目标还有一段路程,我会不离不弃,永不停滞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哪怕只是一个梦,也将陪伴我走向人生的前方!
不知是谁说过:“单身是春天的种子,充满希望;单身是夏天的烈日,热情辉煌;单身是秋天的落叶,自由自在;单身是冬天的雪花,浪漫无限・・・・・・”但无论将单身比作什么,我都同样希望那些正在经历着单身、煎熬着单身、享受着单身、或在单身的道路中或前或后犹豫不决,拼命挣扎的姐妹们,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自强自立的信心,当好生活的主角。在自己生活的舞台上做好编剧与导演的角色,活出自己最动人的一面,尽情展现出自己最本真、最独特的风采!
篇7:大劫难电影观后感
其实本身说这电影拍得有多么高层次切不说,但它和众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对比起来,反而觉得有点小清新了。
大凡抗日电影都有太多煽情的气氛,很多次看电影,大家都在揪心关注结局怎么样了,结果非要刻意安排些虐心的戏份,不把你的心虐的死去活来就显示不出来这题材的深度了。但是这电影恰恰相反,反而用恰如气氛的小幽默,东北人特别的爽朗反衬出了那个时代的压抑,黑暗和窒息。
粗俗的语言和醇厚的乡土气息,估计很多人都吃不消。看完电影会觉得电影里面的每个主角的特色那么的鲜明和真实。五孩儿为了自己的女人忍辱偷生,小子爹在看到小子娘自杀后的幡然悔悟,二姑娘的果敢和嫉恶如仇都刻画的十分形象。
我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抗日战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但看了这么多抗日片,我还是觉得这个比较接近现实。有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原来日本人在侵华的时候,不仅到处抢粮食,竟然还有开荒团。。。。整部电影都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到快让人窒息的喘不过气来得时候,导演就用东北人的幽默让我们喘口气,但是这样的一松一驰,更让人觉得难过。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在强大邪恶实力面前,在面对蹂躏和强大的精神压迫过后,我们忍着泪安慰自己,邪不胜正,总会有正义的。而最后你发现,当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个个被杀害,无数冰冷的刺刀正对你的时候,你会觉得真你妈操蛋,人真他妈渺小,也许正义是有的,但没降到老子头上。我想二姑娘最后面对刺刀的时候,已经万念俱灰了,哥哥叛变了,五孩儿死了,陪在身边的几个朋友也相继被害,命运的抗争已微不足道了。虽然后来“细腰大腚”让人觉得鄙俗,但就是这真实的话,让我们感觉悲怆。
但是老实讲这电影中的群众演员真的是打酱油的,太酱油了。。
也许抗日电影你看的时候一时激愤,但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但是这电影估计你记得。因为它的真实和奇异的幽默。很多人都说这是烂到不能烂的片。如果中规中矩的拍摄估计即便看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习惯了煽情和做作,估计你不习惯这本该有的真实了。
篇8:大劫难电影观后感
占坑性质,非常规影评
整部电影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百姓们群起而攻之鬼子们的时候,一个个拿着把大爬犁就上了,结果鬼子一枪崩一个,轻轻松松。
怒发冲冠的'去拼命,结果嘭的一声过后就应声而倒了,都说人命如草芥,可是你要想斩草除根也得正经八百费上点劲吧,这特么倒好,不费吹灰之力说崩了你就崩了你,不服?那你来试试?人命尚不如草芥坚韧,让人如何不麻木过活。
问题说到根上,不是中国人没有血性,而是你的血性在别人的火力下鸟用不顶,顶用也是顶了鸟用。
但是为啥中国人要想反抗就只有血性而没有武器?科技落后但是大砍刀大盾牌总能造出来吧,也没有,为啥?三千年的集权统治,集的就是你手里反抗暴政的武器,统的是你脚下一亩三分的土地,治的就是你手持武器想要保卫你脚下一亩三分地的血性。其实,你连血性都没有了,你有的那叫悲愤,而已。至于最后你连悲愤都没有了,那实在不是你的错误,悲怆的民族,悲悯的人民。
所以鲁迅只知道一味的骂,却忘了安抚这个遭受了如此长期摧残的民族的悲伤:她是一个长期活在摧残里的孩子,你要想让她成长,你至少要先抚平她骨子里的伤痕累累。挑错是最容易的,谁都知道好赖;骂人是最简单的,张嘴都能骂出声来。
鲁迅们究竟有没有做错?仅以以上为引子,日后做详尽展开。
篇9:大劫难电影观后感
影片以辽宁葫芦岛绥中县一个叫西台屯的村庄遭遇日军迫害杀戮的故事为缩影,真实地展示了30年代初处于侵华战争中的东北人水深火热的生活处境与爱国情结,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农民作为弱者本能地求生思想与迫生手段,也从而微妙地反映出东北人骨子里的爱国热情与抗争精神。一个小村庄里发生的所有一切,准确恰当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反压迫反奴役反侵略的残酷抗争,也正是1931年到1937年之间全面抗战之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是诠释东北义勇军抗战精神、消除世人对东北军不抵抗误解的绝好证明。
影片的真实感把握得如此细腻饱满与恰到火候,是其它同类影片所望尘莫及的,它没有任何感情与效果渲染之处,相反却把一切轰烈都拍成生活一样的平凡,从而给人一种更写实更真切的感觉。这并不仅仅表现在通场全部使用了纯粹的东北味儿方言,还包括很多生活与人性角度很科学很恰当的细节反映。比如全影片没有一处技巧型抗战和英雄化情节镜头,每个人都死得血肉模糊又并没有刻意渲染悲壮的痕迹;两个小孩主动传达了“爹当汉奸”的消息而忽视了小子爸“叛变”前一分钟内至少救了他俩及部分逃跑的人这一情节,是符合孩子童真无知不辩真假的性格特点的;日本垦荒团进驻村子下车时虚化镜头的几句简单对白,更是简明准确地诠释了1937年前日军侵华占领东三省的真实时代背景和罪恶目的。
整个影片每一帧都写满了一个大大的“反抗”,王五孩儿用牺牲名誉的“汉奸”身份进行明投降暗反抗,二姑娘是豪放鲁莽无畏无惧言行上的正面反抗,被一根根切掉五指都没吭声眨眼的小子爸受尽折磨成为汉奸是种命运挣扎式的反抗,软弱无能的小子妈出钱出力最后选择了上吊死去默默进行的是精神反抗,手无寸铁的村民百姓用一声整齐的“嗯呢”表达着团结的力量,就连伪军们也都选择了“反戈”把手中的枪指向敌人更是象征着全面抗争的军队抵抗。
篇10:劫难救赎诗歌
劫难救赎诗歌
前世忘川,谁是我冰冻的湖面唯一的彼岸,
今世流岚,谁是我掌心的命轮错落的牵绊,
三千年情缘不灭的牵缠,
逐次点亮盛放在烟火迷离间生生不息的浪漫,
谁是谁的救赎?谁是谁的劫难?
时光坠落在风尘中的遗憾,
封锁阻隔了破裂在流光暗影中沉睡已久的夜晚,
无数葬花的花魂逐次渲染,
所有重逢与湮灭的命脉里传承寂灭的企盼,
红烛轻燃,一滴琥珀色的.相思泪,
伴着曼舞在紫陌间摇曳翩跹的花瓣,
在千年的守候中静谧风干,
那些缠绵在前尘旧梦中飘渺依稀的呼喊,
穿透了岁月的面纱昨日的斑斓,
红尘纷繁,爱恨迷乱,
笛声如诉,千年婉转,
在这花事未完余音未散的遇合中呼唤,
那些叫不醒忘不掉的谜底究竟是牵挽还是梦幻?
伊人凝望,泪湿阑干,
月半,心酸,
一声弦断,惊梦中折煞了纷繁,
谁是谁的救赎?谁是谁是谁的劫难?
风起时,花影残,
谁曾经静静地站在彼岸,为我驱赶一世的风寒,
江上微澜,月色阑珊,
那些枯萎在时光中的绚烂如青烟消散,
谁于前世中背负一身的承诺守着孤单,
烟火散,山外山,花向晚,
伊人何时把家还?
【单身不是劫难的散文】相关文章:
1.不是距离散文
3.不是道上的人散文
5.你不是迷茫的散文
7.单身证明书
8.单身宣言
9.单身介绍信
10.单身承诺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