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与佛的故事
“星星总惹事生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蜘蛛与佛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蜘蛛与佛的故事,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蜘蛛与佛的故事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
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与甘露一起的日子是这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心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你在圆音寺修炼了三千年,他也陪伴了你三千年,他,足足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吾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打落了太子手中的宝剑……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佛祖和蛛儿最后一刻说的话吗?
“任何的事,最珍贵的都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每一时每一刻的能把握,才是一种最值得珍贵的幸福。”
[蜘蛛与佛的故事]
篇2:佛前的蜘蛛人生哲理
佛前的蜘蛛人生哲理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 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 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沁心屋感人故事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 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它觉得这是三千年 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 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 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成了一个富家小姐,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 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 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 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 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 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 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 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 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吾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 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
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的抱着…… 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的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篇3:蜘蛛与灰尘哲理故事
蜘蛛与灰尘哲理故事
一场大雨过后,蜘蛛从树枝上探出头来,准备重新织一张网。
过了一会儿,网织好了,蜘蛛很高兴,因为它知道,只要有网,自己便能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一顿美餐。于是它快速地爬到了一边的角落,等候着猎物来自投罗网。
果然,没过多久,一只蚊子就出现了。它忙着搜寻自己的午餐,根本没有注意到前面致命的陷阱。它撞上了那网,挣扎了一小会儿就精疲力尽,不动了。
蜘蛛敏捷地顺着丝网爬过来,试探地用细长的脚趾触动了一下猎物,见蚊子真的放弃抵抗了,就吐出一圈圈的粘丝裹住自己的午餐,像晾干的腊肉挂在蛛网边上。蜘蛛对自己的狩猎能力向来很自豪,因为当其他家伙还在满天飞、满地爬寻找食物的时候,自己却可以坐在一边,等待猎物主动上门给它吃。它甚至认为,在所有的虫族中,自己是最有本事的,爬得最高看得最远,是最值得他人敬佩的。
不过,它很快就为它的高傲付出了代价。
一天,一粒小灰尘落到了蜘蛛的身上。这粒灰尘像一根针一样,弄得蜘蛛很不舒服。它很想甩掉那灰尘,于是就准备打几个滚弄掉灰尘。正在它准备这么做的时候,它突然停住了,心想:“我可是高贵的蜘蛛啊!如果被虫子看见我在地上打滚,不就威严扫地了吗?如果这事情传开了,别的虫子肯定会说‘这蜘蛛居然为了摆脱一粒小小的灰尘而在地上打滚,太不像话了!’不行,绝对不能那么做。”于是,它便无视了灰尘。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微小的灰尘居然“吃掉”了蜘蛛。原来那不是个简单的灰尘,而是一个霉菌孢子。它落到蜘蛛身上后,很快就被蜘蛛湿润的.身体“激活”了。霉菌孢子伸出了成千上万的细丝,刺入了蜘蛛的身体。蜘蛛很快就被霉菌释放出的消化液融化掉了。不可一世的蜘蛛就这么简单地被小小的灰尘弄死了。
又是一场大雨过后,蜘蛛的尸体爆开了,从中释放出了成千上万的孢子。那些孢子纷纷飘向天空,准备去寻找下一个受害者了。蜘蛛不知道,这场悲剧实际上可以不发生的,只要它肯在地上打个滚。
有时大人也跟蜘蛛似的,心里有了灰尘也不掸掉,最后搞得一团糟。如果他们肯降低身份放下架子,在地上打个滚,把烦恼统统抛掉,重新站起来,相信他们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小故事大道理:
这个故事既像是童话,又像是寓言。说它是童话,是因为蜘蛛轻松捕食而后却被一粒灰尘“吃掉”的故事很富有想象力;说它是寓言,则是由于文章最后揭示的那个寓意。文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蜘蛛的形象。比如“试探地用细长的脚趾触动了一下猎物”等细节描写,以及动作描写和更多的心理活动描写,都突显出蜘蛛的特点与个性。此外,文章中诸如“霉菌孢子”、“激活”等科学术语的使用,也为这个想象的故事增添的几分真实感。其实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不应只是说“大人”们,而是也该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只有随时掸掉心中的灰尘,我们才可以健康地成长。
篇4:佛感人故事
佛感人故事:蛮牛预知寿终托梦牧童
1980年,福建省福安赛岐镇,杨厝生产队有一头大公牛性情暴躁,不喜欢被人羁勒,以致牛鼻裂断无法栓住它。主人觉得无用,于是准备鬻(卖)给福州牛肉加工厂。此时放牛的牧童得知后就对牛说:“你将要被鬻(卖)给食品厂屠杀了,我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牛听到这句话后,立刻跪下,泪水涔涔而下。
此时此刻大牛用绝望和哀求的目光盯着牧童,向牧童瞌头示意,似乎在说救救我,我不要被屠杀。顿时,牧童被这种场景给吓住了。牧童回家后告之其父母,父母怀疑就来到大牛跟前观看,果然看到它向他们下跪哀求的样子。
村里人知道后都跑来观看,大牛看到众人的到来,同时也感觉到希望来了,于是就逐一向众人落泪跪求,众人都被此牛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即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大伙集资将这头牛买下,并决定将其送到宁德支提寺放生。
支提寺当时已有八头牛了,此牛来后,群牛似乎都受到这头牛的约束,再也不蹂践庄稼,而且每天出去吃草都是它带队去带队回来。
支提寺有很多耕地需要耕种,它都特别懂事帮忙田头师父耕种田地。此牛放生后这消息很快传遍整个闽东地区,只要有信徒来支提寺烧香拜佛的人都要去看看此牛,大牛每见善信来寺均懂得礼拜叩谢。而大牛也更喜欢天天在支提寺听经礼佛。从这时起闽东地区就很少人吃牛肉了。
1993年农历九月的一天,此牛预知自己的危亡之日已到,于是托梦给牧童说:“我的日子已经不长了,希望能见你最后一面”。
第二天,牧童对昨晚的梦寻思着,并决定到支提寺去看看大牛,当他来到支提寺,大牛此时已经生病了,寺中僧众预先已经在海会塔旁挖一洞穴,牧童看到此种场景心中非常悲痛,于是决定在寺里小住几天看看,果然在农历九月十三日的早晨,此牛感到很疲惫,于是自起慢步,走至海会塔旁预先挖好的洞穴卧倒,寺里僧众齐集为它说法助念至上午十点钟往生。后来寺中僧众就掊土为冢以瘗之。
佛感人故事:关于佛菩萨应化的感人故事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山,时值仲夏,便于清凉寺随僧众结夏安居。当时僧众中有一位老比丘,举止疯疯颠颠,大众都瞧不起他,唯独辨聪对他承事恭敬。
结夏安居圆满后,辨聪即将继续云游。当他向老比丘辞别时,老比丘从怀里拿出一封书信,嘱咐他说:“到开封城北,找到叫薄荷的,把信投给他!”。
辨聪拜别五台山,走了一段路才发现老比丘没交代地址,心里嘀咕:“地址不详,从何找起?信里头不知写了什么要紧的事?”又不好绕回五台山,就拆开信来看,信上写着:“你在世间游化日久,那些众生容易调伏吗?若已调伏,度生的事就完成了,可速返回,待太久,恐被强缘打失,流入世间的业报,至祷,至祷!”辨聪看完大惊,赶忙把信再封起来。
有一天,辨聪经过开封广济河畔,远远听到有一群小孩在呼唤:“薄荷!薄荷!”辨聪过去问:“谁是薄荷?他人在那里?”小孩指着一间赵姓人家的猪栏,说:“猪栏内脖子上带个铜铃,金色鬃毛的大猪,就叫薄荷。”
辨聪前去赵姓养猪人家,便问主人:“这条猪为什么叫薄荷?”
主人说:“这条猪很特别,很爱干净,只吃薄荷,所以村里的小孩都叫他薄荷。平常有屠户来捉猪时,其它的猪只都怕得四处奔跑逃逸,如果猪只牵到薄荷的身边,都会安静下来,也不乱跑哀嚎,任由屠户宰杀。因此以后屠户都会牵薄荷到等着宰杀猪只的身边,绕上一圈,省了以往宰杀猪只时的惨烈的挣扎与哀嚎。所以一家人很爱惜他,多年来都舍不得杀。”
辨聪听完之后,就叫了一声:“薄荷!有信给你!”大猪闻声前脚跃起来站着,辨聪将信投过去,猪一口吞下,保持像人站的姿势,随即就迁化往生了。
这个故事出自印光大师修订的《清凉山志》,薄荷猪原来是为了度化众生,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的“潜伏”菩萨。菩萨们“应以猪身得度者,即现猪身而为说法”,以启发众生心中的如意宝珠藏。
由此可知:那些把我们“劝进佛门、逼近佛门、打进佛门、哄进佛门、骗进佛门、拉近佛门、买进佛门、卖进佛门……”的人,那些为我们提供“布施机会、修行机会、消业机会、念佛机会、诵经机会……”的人,都可能是“潜伏”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菩萨和大善知识,只是肉眼凡胎的我们“问君何所在,对面不相识”而已
佛感人故事:泥泞路上的脚印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两年,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我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的时间。
一直以来,他都不能接受,他认为自己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得一点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经日上三竿了,鉴真和尚仍未起床,住持觉得纳闷,便到鉴真和尚的寝室里巡视。
当住持推开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堆破破烂烂的草鞋,住持叫醒鉴真:“今天你不出外化缘吗?床边堆的这些破草鞋是用来做什么的?”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这些是别人一年都穿不破的草鞋,如今我剃度一年多,却穿破了这么多鞋,今天我想为庙里节省一些鞋。”
住持听了之后,笑了笑对鉴真说:“昨夜外头下了一场雨,你起来陪我到寺前走走吧!”
昨夜的一场雨,使寺前的黄土坡变得泥泞不堪。
忽然,住持拍了拍鉴真的肩膀说:“你是要当个只会撞钟的和尚,还是想成为能发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名僧?”
鉴真说:“当然是发扬佛法的名僧啊!”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说:“你昨天有没有走过这条路?”
鉴真说:“当然有!”
住持又问:“那么你现在找得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不解地说:“昨天这里原本是平坦、坚硬的道路,今天变得如此泥泞,小僧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接着又笑了笑,说道:“那我们今天在这条路上走一回,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自信地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
是的,只有泥泞路才能留下足印啊!只要经过艰苦的跋涉,终有一天会留下痕迹的,一如此刻,我们行走在这片泥地上,不管走得多远,足印都会深深地留在泥地里,印证我们的存在。
篇5: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恰嘎国王轻慢尊者后忏悔 暂失王位后复得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位名叫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遣除三界轮回的痛苦,获证阿罗汉果位,为了报答佛恩,他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一次,他观知印度南方萨弥城的众生与他有缘,而且度化的时机也已成熟,就着衣持钵前往萨弥城化缘。果然,一到城里就有许多大施主及亲眷供养他,尊者观察他们的根机意乐,为他们传授相应的佛法,他们有的证得圣果,有的种下如来正等觉的种子,更多的人对三宝生起大信心。
后来,得果的弟子向尊者祈求:“尊者,您对我们有大恩德,把我们从三恶趣中解救出来,再也不用轮回了。所以,我们诚心祈求您,希望您在有生之年,能接受萨弥城信众的供养。”
尊者和善地说:“待在这儿也可以,但我还要饶益其它的众生。”
由于尊者广度众生的大悲心,感召各地的朝拜者从四面八方纷纷前来请益。就在这时候,恰嘎国王率领四大军队打猎,经过此施主门前,看到人潮拥挤的景象,便问大臣:“这个院子怎么这么多人?”
大臣说:“听说有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在这里,所以,有很多人朝拜他。”国王听到尊者的名字,知道他是友邦邻国国王的儿子,出家后已证得阿罗汉果位。
“哦!原来是那个人,我应该去看看他。”于是,国王便走进院内,尊者看到他,没有起身迎接,依然坐在法座上。国王顿时感到有点不悦,但还是勉强礼拜尊者。
“他毕竟是在我的国土上,居然敢对我不恭敬!”国王出来之后生气地说,大臣们也议论不已,说些冒犯尊者的话,国王听了更是怒气填膺。
后来打猎返回时,心有不甘的国王说:“我们再去,如果那位尊者仍然那副姿态的话,我就砍断他的头!”
“对,应该如此!”大臣们随声附和着。
这时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心,就向前跨了六步去迎接国王。因为劳烦尊者亲自迎接,国王身上原有的光立即消失,大地瞬间裂开。国王非常害怕,他知道是尊者亲自迎接造成的,便马上跪下来,向尊者顶礼忏悔,并祈求:“寡人愚昧无知,只求一心一意忏悔。”
尊者悲怜,慈眼看着他说:“这对我倒没什么,您已经知道错了,好好忏悔就可以了。”
“我发了恶愿,身造恶业,会不会影响我的王位,危害到我的生命呢?”国王担心地请问尊者。
尊者安慰他:“不用担心,您的生命不会有损伤。但因我迈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失去六个月的王位;因您忏悔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若您对我生欢喜心,身上的光可以恢复,裂开的大地也对您无害。”国王立即对尊者生起欢喜心,当下,身上的光复原,裂开的地也闭合。国王于顶礼尊者后,就回去了。
过了不久,恰嘎国王又带着军队到森林中打猎。当国王独自朝某一方向追捕猎物时,迷失在森林中,看不到其它人,他着急地四处奔走。天黑后,国王既急且怕,竟然精神错乱了!他见到一个牧童的家,就随随便便地闯进去。牧童不知道他是谁,见他神智不清,也就让他住下来。之后,国王更是完完全全地发疯了。
太子、大臣们等不见国王身影,在森林中四处寻觅,一无所获,只好放弃回去,此后居然不曾想要找国王。直到六个月过后的第一天,一位大臣才忽然想起丢失的国王,大臣们互相商量:“我们再去找国王吧!若能找回来,最好;若找不回来,就另立太子为国君。”于是,太子与大臣们共同外出寻觅国王。
同时,国王的神智清醒了,牧童也认出他是恰嘎国王,在送他回宫的路上,正巧遇上前来找寻国王的太子及大臣们。
太子兴奋地问:“父王,您这六个月来,是如何过日子的呢?”国王就把这六个月中如何如何,详细地告诉太子。
在他叙述时,聪慧的太子回想起尊者曾对父王的授记,便禀告父王:“这一切正应验了尊者的授记啊!”
国王也觉得此事不可思议,顿时,对尊者的信心更加增上,便对太子说:“父王暂时不回宫,要先去礼拜尊者。”
他们直接到萨弥城的施主家,国王一见到尊者就恭敬顶礼,并祈请传法,于是尊者传给他相应的法。接着,国王请求尊者接受他七天的供养,尊者也默许了。
供养圆满后,尊者又为他们传法,他们赞叹尊者的传法功德后,返回宫中。
后来,世尊与僧众来到萨弥城,也安住在施主家中,恰嘎国王知道后,立即去拜见世尊,世尊也为他传了法。国王请求世尊:“世尊,您能否在三个月中接受我的供养?”世尊默然答应。
在这三个月的广大供养中,国王对尊者是另眼相待,许多比丘不解,便好奇地请问尊者:“为什么国王总是特殊对待您?”尊着就将整个事情的经过告诉他们。
于是,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使国王先对尊者生瞋心,导致身光消失?之后,又生信心,使身光恢复呢?请世尊为我们开示。”
世尊告诉比丘们:“这是他前世的因缘。久远以前,有一位宁布国王在治理追培城的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富裕祥和。宁布国王部下有一位小国王,小国王的太子精通十八明等世间学术。这位聪颖的太子观察到父王有时伤害人民,有时又利益人民,以及种种人生的苦乐悲欢,而深有感触。经过长久的观察,太子生起勇猛的出离心,舍弃王位,到森林中修行。后来,他修得四禅八定及五种神通,成为一位著名的仙人。
修成后,他回宫传法,当时,对他恭敬供养者多不胜数。那位宁布国王打猎路过,见到众多的人群,就问大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聚在这儿?’
‘是您部下的太子修证成仙人,回宫传法,所以聚集很多人。’大臣说。
听到这些话,国王心想:‘以前我们彼此颇为友好,应该去看看他。’
当宁布国王拜见仙人的时候,仙人没有起身相迎,于是国王生起瞋心,而想要杀掉他。正动念之时,国王身上的光立刻消失了,大地也随之裂开。他害怕极了,马上跪在仙人面前请求忏悔。
仙人慈悲地说:‘这对我没什么,但是在因果面上,您得多考虑。’
国王再三祈问:‘我对您发了恶心,会不会影响王位?会有什么样的报应呢?’
仙人安慰他:‘不会影响到您的王位,如果您对我生起信心与欢喜心,身光会立刻恢复。’国王当下对仙人生起欢喜心,裂开的大地随即闭合,身光也回复了。
比丘们,当时的仙人就是布德作拉巴多扎尊者,宁布国王就是今世的恰嘎国王。这就是他们的前后世因缘。”
佛的故事 无知的代价 愚蠢国王买祸致全国火灾
从前有一国家,五谷丰登,人民安宁,从来没有什么疾病,人们日夜唱歌跳舞,无忧无虑。
某日,国王问大臣们:“我听说天下有祸这种东西,不知道祸是什么模样?”
大臣们回答说:“启禀大王,小臣们也没有见过。”
国王就派一个使臣,到邻近国家去买祸。
天神看到国王如此愚蠢,于是变化为一个人,在市场上卖祸。祸的模样像一头猪,天神用铁锁拴着它。
使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天神答道:“祸母。”
使臣又问:“你想卖多少钱?”
天神答道:“一千万。”
使臣又问:“它吃什么东西?”
天神答道:“一天吃一升针。”
于是使臣就把祸母买了回来,带回本国。
从此以后,大臣们就挨家挨户地搜求针,百姓碰了头也总是要针。国王派出去要针的使者扰乱各地,人民饱受摧残,难以维持生计。
大臣们报告国王说:“这个祸母扰乱人民,男女百姓都失业了,我们建议把它杀死扔掉。”
国王批示:“那好!”
于是大臣们把祸母带到城外,用刀刺它却刺不进,用斧砍它却砍不伤,用石头砸也砸不死。他们只好堆起柴火,准备烧死祸母,祸母被火烧得周身通红,就像是一团火,结果挣脱束缚,往外窜逃,过一村烧一村,过一市烧一市,入一城烧一城,这样穿过整个国家,闹得全国生灵涂炭。
这种惨象,就是国王不安于欢乐、买祸带来的结果。
佛的故事 阿保托空钵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日,阿保行经祇洹精舍,释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请阿难尊者前去问阿保是否想出家?阿保非常欢喜地答应了。佛以手摸阿保的头,阿保的须发即自然落地,且袈裟着身,佛为他取法名为罗旬逾。
当时的僧众每日皆分成五组出门托钵乞食,而罗旬逾所属的组别每每托空钵而回,佛则请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给罗旬逾等人,如此接连好一段时日。目连尊者心想: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与他人,怎能有人托空钵而回?我如果和罗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缘到食物。佛知道目连尊者的想法后,便安排罗旬逾和目连尊者同组。
目连尊者和罗旬逾沿户托钵,然而挨家挨户都乞不到食,即使目连尊者以神通力飞经几百亿个国家,仍然托空钵。目连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没饭吃!此时罗旬逾极为饥饿,便留在恒河边,目连尊者则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将钵中所剩的食物分给尊者,尊者面带疑惑地问佛:我现在非常饥饿,即使将整个须弥山吞下,恐怕还不能饱足,这少许的饭,怎么够吃呢?佛告诉目连尊者,不必担心不足,于是目连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连尊者吃饱后,佛钵中的食物并无丝毫减少。
此时,舍利弗尊者想到罗旬逾还没吃饭,必定饥苦不堪,于是禀告佛,愿将所剩的饭菜分给罗旬逾,佛说:我并非吝惜这些饭菜,但由于罗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这不是他所应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给他。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恒河边,分食给罗旬逾,罗旬逾才接过手准备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将钵打翻,所有饭菜都散落恒河中,随流而去。
罗旬逾因此返回精舍静坐思惟:每当我与比丘僧同行托钵,都是空钵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将佛吃剩的饭给我,自己却不小心将钵打翻,实在是无福消受,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缘果报所应当承受的。罗旬逾如是一心专注思惟,而尽除心中一切烦恼垢染,证得阿罗汉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所感,因此罗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时众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恶业令罗旬逾一生贫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缘令罗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证道果?佛陀即为大众说明过去的因果。
在惟卫佛时,罗旬逾是个心怀悭贪,吝惜不舍的人。一次用餐前,他脱下衣服铺地,惟恐饭粒掉落地上。此时有一沙门托钵前来化缘,悭吝的罗旬逾舍不得布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门钵中,此沙门仍慈悲为他祝愿:愿你早得解脱。罗旬逾因轻慢三宝的缘故,长久轮回于六道生死中,受苦无尽。虽因沙门的祝愿,今能得道,但仍无福得食,因而食土入灭,当时受土的沙门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篇6: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
归心向佛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回到江宁(今南京市)任“判江宁府”一职。次年辞官,在江宁府上元县城外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带着老仆人,在田野、山村漫游。吟诗、念佛、施舍,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王安石与佛结缘甚早,年轻时就结交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与蒋山觉海禅师的交情很深。觉海外表木讷而内隐慧珠,年轻时就与王安石成了好友,义若兄弟。王安石贵为宰相后,觉海因避结交权贵之嫌,特意疏远王安石。待到王安石辞官归隐,两人又和好如初,清谈终日。
江宁钟山上,有一座宝公塔,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的祠堂就建在塔院内。一心向佛的王安石常去那儿怀念亡儿。一次扫墓后,他下决心将朝廷赐予的田产捐给寺庙,为儿子王雱“置办功德”。元丰七年(1084年),一场大病后,他将“半山园”也捐出来作为寺院。
王安石长女颇有文才,出嫁后寄给父亲一首诗,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王安石接诗,给她寄去了一本《楞严新释》,劝她以佛法作为解脱,从中领悟诸缘如梦、不可执著之理。从中可见,晚年的王安石,几乎把全部的希望和兴趣都集中到佛教上了。
诗兴禅趣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忘情山水、潜心佛学,精微而富于哲思的禅宗思想抚平了他刚强执拗的个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和心境,使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江宁间,他以诗言志,以诗说禅,引禅入诗,做了大量参禅悟道的禅理诗和雅丽清绝的写景诗。如泛论佛法之《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诗人认为: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诗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这首诗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如净性自悟之《读<维摩经>》: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
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作者在诗中指出,人生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并无自性,如同泡沫与风,到头来终究梦境一场。不论是以刀寸割,还是涂以香油,不论感觉是舒适还是痛苦,在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憎爱和取舍。由此看来,维摩虽病,却能具有广大神通,入于解脱法门,令人心生敬意。
然而,诗人终究是诗人,以诗说禅只是王安石诗兴禅趣的一小部分。禅宗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在他那充满禅趣的写景诗上,他倾注全部精力讲究艺术技巧,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精湛圆熟了。
山水共闲
禅宗有“娟娟翠竹,总是法身,灿灿黄花,无非般若”的话头,其意是禅无处不在,即处处能发现,时时心契合,从而达到参禅悟道的最高境界。这在王安石晚年诗中常有出现。如《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游北山》“烟云藏古意,猿鹤弄秋声”。这些诗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追求空灵超然的情感,意境风格深蕴佛门妙道,在有意无意之间,透露出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禅机。
王安石很多诗常用“闲”与“云”二字,以此表达他对闲居生活的快慰,如《游草堂寺》“只有春风似我闲”,《游钟山四首》之一“山水空流山自闲”。诗人笔下的山水、溪鸟、春风或自闲,或与诗人共闲,或似诗人闲。空中的云彩飘忽不定,舒卷自如,来去自由,象征适意。诗人寓哲理于意象,以禅家淡泊宁静平常心来对待生活的大起大落,从中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篇7:佛与石头
佛与石头 -资料
一、
石头问: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
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往前走,是你爱的人呢?还是爱你的人
呢?
石头也笑了:可是朋友们都劝我找个爱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说:真要是那样的话,你的一生就将从此注定碌碌无为!你是习惯在追逐爱情的过程
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个自己爱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脚步也就停滞下来
了。
石头抢过了佛的话:那我要是追到了我爱的人呢?会不会就...
佛说: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
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的,所以
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绝不会停止。
石头说:那我活的岂不是很辛苦?
佛说: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石头摇了摇头,又笑了。
二、
石头问:既然这样,那么是不是要善待一下爱我的人呢?
佛摇了摇头,说:你需要你爱的人善待你吗?
石头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说:说说你的原因
石头说:我对爱情的要求较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这里面夹杂着同情夹杂着怜悯,我
要求她是发自内心的爱我的,同情怜悯宽容和忍让虽然也是一种爱,尽管也会给人带来
某种意义上的幸福,但它却是我深恶痛绝的,如果她对我的爱夹杂着这些,那么我宁愿
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绝我的爱意,在我还来得及退出来的时候,因为感情是只
能越陷越深的,绝望远比希望来的实在一些,因为绝望的痛是一x那的,而希望的痛则
是无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经说出了答案!
三、
石头问:为什么我以前爱着一个女孩时,她在我眼中是最美丽的?而现在我爱着一个女
孩,我却常常会发现长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问: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么爱她,在这世界上你是爱她最深的人吗?
石头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
佛说:恭喜。你对她的爱是成熟、理智、真诚而深切的。
石头有些惊讶:哦?
佛又继续说:她不是这世间最美的,甚至在你那么爱她的`时候,你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事
实。但你还是那么地爱着她,因为你爱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靓丽,要知道韶华易逝,红颜
易老,但你对她的爱恋已经超越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也就超越了岁月。你爱的是她整个
的人,主要是她的独一无二的内心。
石头忍不住说:是的,我的确很爱她的清纯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气。
佛笑了笑:时间的任何考验对你的爱恋来说算不得什么,
资料
四、
石头问:为什么后来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
相互依赖?
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
石头摸了摸脑袋:亲情?
佛继续说:当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
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
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
情,无论你出生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的接受他们,并且对他们负责对他们
好
石头想了想,点头说道:亲情的确是这样的。
佛笑了笑: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因为互相离不开而结婚,但 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宽容、谅解、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的。
石头沉默了: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宿命。
五、
石头问:大学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那个时候我很爱她,只是她那个时候并不
爱我;可是现在她又爱上了我,而我现在又似乎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或者说我似乎
已经不爱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佛问:你能做到让自己从今以后不再想起她吗?
石头沉思了一会:我想我不能,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总是有意无意中想起她,又或者同学
聚会时谈起她的消息,我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接到她的来信或者电话的时候我的心
都是莫名的激动和紧张;这么多年来单身的原因也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忘记她,又或
者我在以她的标准来寻觅着我将来的女朋友;可是我现在又的确不再喜欢她了。
佛发出了长长的叹息:现在的你跟以前的你尽管外表没有什么变化,然而你的心却走过
了一个长长的旅程,又或者说你为自己的爱情打上了一个现实和理智的心结。你不喜欢
她也只是源于你的这个心结,心结是需要自己来化解的,要知道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
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人总要有所取舍的,至于怎么取舍还是要你自己来决定,谁也帮不
了你。
石头没有再说话,只是将目光静静的望向远方,原来佛也不是万能的…
六、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
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
怨无悔。
石头长叹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篇8:蜘蛛与蚕寓言小故事
蜘蛛与蚕寓言小故事
一天,一只肚皮鼓鼓的黑蜘蛛慢悠悠地爬到蚕箔边,见蚕在箔里正“呼哧呼哧”地啃桑叶,便毫无礼貌地说:“蚕婆娘,看你懒成什么样子,要不是主人采回点桑叶喂你,你还要饿死呢!看看咱们蜘蛛,走南闯北,自由自在,织出一张大网能粘住许多飞虫,不出网门就有吃的,活得多潇洒啊。哪像你蚕婆娘,整天睡在蚕箔里吃等食,吐丝结茧,化蛹为蛾,有什么好结果呢?”
黑蜘蛛这不三不四的话,蚕听了非常生气,它也毫不给情面地说:“蜘蛛你个令人讨厌的`臭东西,我姓蚕的虽然没有你自由自在,可我为人类提供的纺织原料,你蜘蛛万辈子也作不到!”
“你能抽出点丝线算什么本事,我蜘蛛带有毒素,只要爬到人体上咬一口,吐点水,人的皮肤就会红肿搔痒。你蚕婆娘有这个狠气吗?
“正因为你无辜害人,说明你不是个受人喜欢的好东西!”“什么,你污辱老子不是好东西?好,今天老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就要整死你这个是东西的东西!”说罢,黑蜘蛛气势汹汹地爬下蚕箔与蚕厮打起来。正在这时,一个蚕姑娘走过来发现了,她见黑蜘蛛在伤害蚕,忙拿来一支镊子轻轻一夹,把那只黑蜘蛛夹了个一命呜呼。
篇9:蜘蛛与狐狸的故事作文
在去年的寒假,我读了《将军和蜘蛛》这篇文章。我很敬佩将军,敬佩将军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这篇文章讲的是英国的威灵顿将军率领军队与比自己人数多、武器好的拿破仑军队交战,六次都失败了,威灵顿垂头丧气,躲到了深山的一间简陋的棚子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网被风雨打破了好多次,但它好像不知道气馁,最终结网成功。威灵顿将军被蜘蛛感动了。他第七次进攻,终于打败了拿破仑。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仔细观察就可以获得好多启迪。
于是,我将感悟应用到实践中去。我有一道题不会,遇到了困难,我把这类题多做一些,就可以做出来。还有一次,我去走山路,山路很陡,我走了好长时间,脚也磨出了泡,就耍脾气。妈妈告诉我,山上的风景很美,我于是坚持下去了。终于来到了山顶,看见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山羊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树木沐浴在一览无云的蓝天下。我激动地叫着,喊着,妈妈兴奋地说:“你真是好样的!”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我就是那个威灵顿!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我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去读,相信也同样会有收获……
【蜘蛛与佛的故事】相关文章:
1.佛的故事
2.佛的哲理故事
5.佛语录
7.蜘蛛范文
8.蜘蛛结网
9.摘选佛经典语录
10.精选佛经典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