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2022-09-04 08:26: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想喝香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篇1: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挺没文化的,这一点,从年人均购书量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平均每人一本左右。这个量,还是靠庞大的教材和教辅堆出来的,如果再加上数量不菲的单位购书(专门买了下发的),真正有冲动买书的人,恐怕没多少,有两千万也就顶天了。这两千万里,恐怕有一半多,都是只看通俗小说的。

没文化的中国人,有段时间,却喜欢赶文化的时髦。记得1990年代后半段,北京街头的书摊上,赫然摆着匆匆赶制出来的《王国维文集》,几乎每个摊上都有。买的人,能有几个能看懂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呢,连《人间词话》都读不通,但不耽误他们买。买回来,摆在屋子里,显得咱也有文化。那一阵儿,别说王国维、陈寅恪,就连茅海建先生也跟着沾光,他那本《戊戌变法史事考》,一本纯考据的着作,居然一出版就卖了好几万。好多人买回去,就是搁在书架上。那一阵儿,北京冒出来好些文化学者,留着长头发和胡子,张口闭口文化,经常在各大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中露脸,他们的走俏,跟文化热有关,跟众多没文化人的追捧更有关。

没文化的人,假装有文化,追捧文化人和着作,其实不是坏事。文化热虽说很浮躁,有泡沫,但毕竟人们心向往之的,是文化,是学问。即使吃假文化人骗了,吃的,也是没文化的亏。吃过几次亏,没准有的人就吸取了教训,用点功,兴许慢慢就会好起来了。

然而,这个文化热,退烧退得忒快,文化没领几天风骚,就被经济学取代了。这个热,可是大热,一直到今天,也没退烧。国内像点样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只要跟经济学沾边的学科,里面的教授和研究员,都沾了光,至于国外的,那就更走俏,放弃教职回国,单走穴一项,就可以赚的肥肥的。如果上电视,还拼出点名声,那就神仙也挡不住了。现在,据说已经有了经济学家的APP,付费听课,代价不菲。

众多听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会计学家们讲课的人们,都听出什么名堂来了吗?我看多半是一脑袋糨子,根本没走心。可是,这不耽误他们追捧经济学家。摆出这姿态来,就说明咱有经济头脑,可以拿出来显摆。跟当年追文化,是一个身段。

跟经济学家热相伴的`,是成功学热。不想成功,不想发财,谁学经济学呢?据说两边都学,就如虎添翼,想不发,都难。我们看,这里头,已经没有文化了,即使读经济学的书,满脑子想的,就是钱。

今后还能热什么,不知道,反正还会热的。但无论怎么热,国人的文化程度,都未见得能提高。买书的人,读书的人,日见其少。还能维持对书的兴趣的少数人,也在改弦更张,选择视听课了,听人讲一遍,多省事啊。

这个民族挺好玩的,对文化,对学问,没有热爱,只有热。一般来讲,热一热,也就过去了。热的时候,装一装,热过了,还是赤裸裸的食与色。能留下点文化的废墟,文化残渣,就已经不错了。

篇2: 差一个哲理文章

差一个哲理文章

1.

胡局长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撒手西去。悲痛之余,胡局长想搞个体面的送别仪式,好让父亲走得风光一些,也让左邻右舍知道父亲有个当官的儿子。老婆劝他说,现在反“四风”风声正紧,小心被查。胡局长也很犹豫:自己要是顶风而上,万一真被查到,岂不捡了芝麻漏西瓜。但转念一想,实在不甘心。

后来,办公室贾主任向胡局长献计:“咱们把灵堂设在农村老家,那样就没人注意。农村老人去世了都搞得很隆重,你也算入乡随俗,能有多大事呢?”胡局长点头同意,然后依计而行。

2.

胡局长事前没敢明着发讣告,只是让贾主任偷偷放出风。听说胡局长父亲去世了,局里和关系单位没少来人,胡局长在老家的.老宅院宾客盈门。望着不断涌进院内的来宾和院门口来来去去的车流,胡局长志得意满。这时,举重夫过来提醒说:“时候不早了,先送去火化吧,老人得入土为安。”

胡局长没答话,却把正在负责登记来客的贾主任叫了过来,“来了多少人?”贾主任数了好一会儿,回话说:“一百七十二。”

胡局长抬头望天,自言自语道:“咋还差一个呢?”

举重夫又催,胡局长不耐烦地训斥道:“急啥,再等会!”

你就不怕你爹在地下骂你?”

胡局长翻翻白眼,“不会,我爹的心思我知道。”

3.

直等到太阳偏西,守灵的亲属也开始催。胡局长皱着眉说:“再等等,还差一个。”

举重夫火了,指着胡局长骂:“你到底想干什么?有你这么当儿子的吗?”

胡局长也火了,把来客登记本狠狠摔到地上,“你们懂啥,这可是爹生前的遗愿。”

大家都愣住了,正要问个详细,忽然进来几个人,先到灵前鞠躬,接着为首那人就把胡局长拉到一边小声说话。胡局长听着听着,脸色由黄转白。

是纪委的人?说啥了?”来人走后,贾主任小心翼翼地问。

让我尽快回去说明情况。”呆呆地说完这句话,胡局长又喃喃道,“爹呀,你跟刘老栓比啥不好,非得比送葬人数。你能跟他比吗?他儿子是公司老板,没人管,你儿子是公家人。我可让你害苦了!”

篇3: 给心灵一个家哲理文章

给心灵一个家哲理文章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答:“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答:“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苏东坡与佛印的这段对话,阐发了非常深刻的生活哲学,那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句哲语都是从生活里得来的智慧。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对这三句哲语不但推崇备至,而且认为它们之间相互连贯,互为因果。

具体解释是――只有在宁静平和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观自照,生活就会多一分自在;而守定自我,内心的力量才会强大,此所谓“求己”,乃心灵安定的上上之法。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他的书卖得非常好,接踵而来的“动”让他颇不适应,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等公众活动,让他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手足无措。最后,他谢绝了这些邀请,回归到自己的“静”里。他说:“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诚哉斯言!

如果一个人赚得整个世界,那么他会非常容易丧失自我。安于自己的状态,而不带有诸多“侵略性”,才容易找到清明、宁静的自我。因为在“侵略”其他领地的时候,你也丧失了属于你自己的领地。

守住自己的性情和爱好,我们才能是自己的救世主。守不住,想立在这个世上就要求人,就要满足人家的利益,我们自己就容易随波漂荡。说到底,一个人心灵的家园还是要保留自我的天性,不然人格会在分裂中变异,心灵也可能会被异化。即便表面生活光鲜,那也是很痛苦的内心煎熬。

人生的智慧不等同于个人能力的全面扩张,而在于在特定领域的默默耕耘。

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要能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而且有益的事,并且一心一意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是的,连观音菩萨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何况芸芸众生的我们?即便是蚂蚁,也一样要守定自由奔走、勤勉工作的自我信条,因为它们明白,唯有满足自己奔走寻觅的天性,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

篇4: 给挫折一个微笑哲理文章

给挫折一个微笑哲理文章

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身上背负着昨天的故事,脚下踏着历史的尘埃,一路的风雨带着丝丝惆怅。生命就是这样,到处都充满着考试失手,竞争失利,而这些碎片都落在我们的肩上,成为我们难以排解的痛苦,数之不尽的挫折,

即使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可见,面对挫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给挫折一个微笑,或许是对它最致命的打击。

众所周知,勾践亡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一洗前耻;项羽兵败,心灰意冷,自刎乌江,英明尽失……够了,一正一反,鲜明对照,足以显示真理:挫折并不可怕,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它。挫折面前,放大痛苦,是必将湮没自己的人;只有面对痛苦,笑对挫折,方能品味人生。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这些人都会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三国时的周瑜,不能接受诸葛亮胜他一筹的事实,最终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苦闷中死去。若他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也许他会发现诸葛亮虽然在计谋上略胜一筹,可带兵打仗这事,他未必会输给诸葛亮,他也许还可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延续赤壁之战的辉煌。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顺境而不愿受挫折,但现实似乎总爱捉弄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欲享受欢乐先承受痛苦。实际上,挫折给人带来的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本身就是一种“清新剂”,这能使外化的心智变得内敛,使躁动的情绪渐趋冷静,使麻木的神经变得清醒……

漫漫人生路,几多悲欢情,对于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有人却步惆怅,有人停滞犹豫,也有人清醒面对,泰然处之。古今中外,在困难中不灰心、在挫折中不丧气,终于取得成就的事例举不胜举。贝多芬耳聋之后成了著名的作曲家,雨果流亡期间写出了《悲惨世界》……正是人生的挫折,铸就了他们的传世之作。挫折可以磨练意志,砥砺思想,促人发奋。众所周知的体育运动员桑兰,在比赛是因失手导致瘫痪,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位巾帼勇士却笑对挫折和不幸。即使躺在病床上,全身不能动弹,她的`眼神里仍然流露出坚强的意志,闪耀着不屈不挠的光彩。

挫折,会产生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心灵深处,比肉体痛疼要过之。然而,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培根曾说:“超越自我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不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幸与挫折,我们都应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培养自信、坚毅、乐观向上的品格。

挫折的确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如果一直认为自己处处受制于人,总觉得身处困境的自己很需要别人来帮助、来挽救、来重塑,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挫折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上帝关了你眼前的门,必定会替你开启一扇窗。”把每一次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把每一次失败都视作一次尝试。黎明前的天空总是朦胧的,失败后能重新站起来才是一种勇气。塞万提斯曾说:“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微笑面对逆境中的自己,坚定信念,绝不言败,用微笑与自信为挫折写下句号。

篇5: 一个美国小孩眼中的新华字典哲理文章

一个美国小孩眼中的新华字典哲理文章

约翰是我们学校所特聘的外语教师,春节期间,他让远在英国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中国和他团聚。他的孩子小约翰在伦敦读中学,也从课堂里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和我们沟通起来虽然不是非常流利,但也还算是可以相互理解彼此的意思。

没几天,小约翰就和我那同样是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混熟了,时常一起玩游戏看书,两个人还时常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古今南北地聊。

有一天晚上,小约翰很有兴致地说要自学中文,他一会儿翻《成语词典》学成语,一会儿翻《新华字典》掌握字义,正这么翻着,突然,他冲着我大声喊:“陈老师,为什么‘猪’的解释是这样的?太不可思议了!”

猪”的注解有哪儿不对了?我好奇地走过去看,只见字典上这样写着:“猪: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

我看了看后对小约翰说,这是正确的,小约翰没点头也没摇头,但内心里却似乎保持着他自己的某种想法,他沉思了片刻又自言自语的说:“这是对‘猪’的解释,那‘牛’字的解释又是怎么样的呢?”他刷刷几下就查到了“牛”字,这下,他似乎更加惊讶了,他用不可置信的口吻大声念了起来:“牛: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

小约翰用惊讶的神色看着我,我也很纳闷地看着他,这没有什么不妥啊,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小约翰眨了眨眼睛,居然又来了主意,要去查一查“驴”字的注解,我不禁也好奇地站在一边看着,查到“驴”字后,只见上面写着:“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皮可制阿胶!”

小约翰似乎对眼前的这本字典失望至极,他问我这类字典是不是给中国学生学习用的,我告诉他说大多数时候是学生们用的,但成人有时候也需要。小约翰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太令人震惊了,居然这样解释这些动物!”

我纳闷地说:“你觉得字典上的解释是错的?”

当然,而且还是非常错误!”小约翰说,“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里的每一种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爱惜它们,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去利用它们,你看字典中的解释,不是用来吃,就是用来做劳动工具,甚至要把他们杀死后做成产品,这完全不是他们的朋友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那些注解会让中国的学生从认字开始就觉得动物并不值得尊重,会觉得动物只是用来杀掉吃的食品或者是用来使唤劳动的工具,甚至是一种产品,这和‘保护动物’的呼吁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小约翰的这番话使我怔住了,从他这个角度去理解,字典里对一些动物的解释确实缺乏“尊重”与“平等”,不是站在“朋友”的立场去介绍,而是站在一个屠夫的立场,对动物做出了残忍的,不人道的,野蛮并且自私的注解。

一个外国孩子眼中的`《新华字典》居然存在着这么严重的问题,而我们这些天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又有谁去想过这个问题呢?这值得我们反思,甚至羞愧!

当我们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孩子,挤破头也要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时,我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

当别的国家在教育孩子: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不可以对待它们。因为它们像我们一样会感受到痛苦,它们的妈妈会像我们的妈妈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时,我们的孩子在中国最权威的字典上、在从小受到的教育上,满脑子学会的都是怎么吃它们,怎么穿它们,怎么鞭打和奴役它们……

没有一点愧疚,没有一点感恩。光是想想,就觉得不寒而栗。

篇6: 俩书生的一个赌约哲理文章

俩书生的一个赌约哲理文章

五代十国时期,是个军人跋扈的年代,但是,就是这样的年代,也有过书生意气,豪气干云的故事。因一幅《韩熙载夜宴图》而闻名的韩熙载,原本是北方士人,与好友李毂是生死之交。韩熙载的父亲,在后唐的权力之争中受牵连被诛杀,于是韩熙载只能逃了。北边不行,只能向南。走的时候,跟好友李毂道别,说我这回南下,如果江东用我为相,我当长驱北上以定中原。李毂说,若是中原用我为相,下江南如探囊取物耳!

显然,两人的对话,不止是笑话,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因为,这两人不是引章摘句,为人涂脂抹粉的文人,肚子里,真的有治国平天下之策。

然而,到了南方之后,韩熙载先投奔吴国,未几,吴国被李c篡位,建立南唐。李c倒是看出韩熙载是个人才,但是,却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李Z,李Z和他的儿子李煜都是历史上标准的文人皇帝,写诗作赋,的确一流,但治国理政,百无一能。李Z欣赏韩熙载,却不能重用他,因为他欣赏的,是韩熙载的文采,以及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范儿。朝中跋扈的,却是冯延已和宋齐丘这样的佞臣,把个朝政,弄得乌烟瘴气。韩熙载屡次进谏,一点用都没有,眼睁睁看着南唐损师丧地,把南北屏障的淮南让给了后周。

而此时后周的宰相,还真的就是李毂。一肚子才华的韩熙载,没有被封相,但他的好友却被后周的皇帝柴荣用为宰相。虽说在那个武人说了算的时代,后周下江南的.战绩,未必尽是李毂的谋划之功,但当年俩人分别之际的豪言壮语,在李毂这边,是兑现了的。

到了李煜时代,尽管文采比他老爹还好的这个江南国主,对韩熙载所抱的期待,比他老爹要多一些,甚至多次想用他为相。然而,这个时候,韩熙载已经心灰意冷,他知道,即使他做了宰相,也难以撼动朝中这些昏聩但奸诈的大佬,更无法挽回南唐对于北朝的劣势,同样优柔寡断的李煜,不会放手让他干的。南唐最终覆灭的命运,已经没办法挽回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所以,他就一头扎进脂粉堆里,成天跟一干儿女伎浅斟低唱,纵情声色,在醇酒妇人中打发时光。韩熙载夜宴图,就是李煜派画师打探他的动静画出来的。在画中,一个在女伎环绕,烛光灯影里的韩熙载,实际上神色却有几分凝重。看来,即便把一腔豪情都交付了脂粉,多少还是有点心有不甘。

幸好,在南唐最后覆灭之前,韩熙载已经死了。李毂与韩熙载这一对好友,两个不同的命运,其实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摊上了不同的皇帝。周世宗柴荣,是个有为而且有见识的君主,而南唐的李Z李煜,却是两个优柔寡断的文学青年皇帝。在那个时代,再有作为的文人,如果摊不上好的君主,最好的结局,大概也就是像韩熙载一样,把一腔报国之志,都付与浅斟低唱。其实,在那个时代,漫说是书生,就是天下苍生,因为一个昏君,也一样统统遭殃。

后世辛弃疾有词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然乎,悲乎?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相关文章:

1.一束花哲理文章

2.哲理故事文章

3.一刀切哲理文章

4.哲理文章读书笔记

5.优美哲理文章

6.千里马哲理文章

7.大学励志文章:我们都是赶路人

8.短篇文章哲理故事

9.高级情商哲理文章

10.生活哲理的文章

下载word文档
《赶一个文化的时髦哲理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