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穿山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谈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之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谈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之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谈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谈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是译者运用各种形式的决策思维将“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活动落到实处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悬念和挑战的创造过程.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的.理想目的,就要学会从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去指导学生学习翻译,学会翻译.
作 者:韩家权 作者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师专,英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刊 名: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OUJIANG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翻译活动 决策思维 创造过程篇2: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谈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它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进行思想交流.然而,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等值对译,在许多时候将牵扯到文化的'移植问题.若处理不当,将让人贻笑大方.因而本文旨在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保证文化的“传真”,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
作 者:相龙慧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翻译 文化移植 应对策略篇3:翻译研究的论文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文思维差异在科技语言的词汇、句法中的表现,继而通过具体实例指明在科技英语中如何使用翻译策略进行思维转换,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受翻译学科整体发展的影响,在过去很长时间,翻译研究都是局限在语言学范围内,从语法形式、语言结构、词义范围差异等角度,探究中英文翻译中如何做到语义对等。随着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已经开始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视角研究语言翻译的过程。受此启示,本文提出以思维方式差异为出发点去研究科技英语翻译的新视角。
二、思维方式差异与语言翻译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1]:一方面,它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另一方面,“思维支配语言”[2]。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翻译的过程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的双语思维活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三、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在科技语言中的表现
思维方式差异在科技句法差异上的表现上明显多样。本文将主要从句型长度、句型结构和句型顺序的三个不同侧面借助例句一一呈现:例如:Manyattemptsfornearlyahundredyearshavingbeenmadetousethispropertyinareliablesystemofsignaling,theelectrictelegraphwasmadeapracticaldeviceaboutthemiddleofthelastcentury.译文:经过将近1时间的努力,把这一特性用于可靠的讯号系统以后,电报在上世纪中叶才成为一种实用装置。通过比较中英双语发现:第一,句型长短差异。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3]。英民族的分析性思维体现在英语的形合句中。形合语言要求用关系词、介词和非谓语动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的整体。而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体现在汉语言中就是使用意合句。意合句,简短明快,长句很少,注重隐性连接。所以上述例句中的一个英语长句翻译成中文后被拆分成了时间状语、目的状语和主句三个小分句。第二,句型语态差异。英民族重客体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的视角常落在行为、动作的承受者上,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大量使用被动句[4]。而汉民族重主体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把观察和叙述的视角放在动作的发出者上,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大量使用主动句。所以上述例一中的两处被动:havingbeenmade,wasmade在译文中都转变成了主动语态。第三,句型语序差异。英语句子的扩展呈顺线性延伸,中心部分在前,修饰语在后,头短尾长。汉语句子的扩展形式呈逆线性延伸,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头重脚轻。所以上述例句中英语关键信息:theelectrictelegraphwasmadeapracticaldevice在前,而时间修饰语:aboutthemiddleofthelastcentury在后;但在译文中把修饰语:上世纪中叶放到了中心词:成为一种实用装置的前面。
四、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思维转换与翻译策略
思维差异在科技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各种差异,必然增加翻译难度,好的科技译文就必须按照目标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选择词汇和句型,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和可读性。下文结合实例,具体介绍三种提高汉译水平的基本策略。1.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词性转换法为了表达的客观和正式,科技英语中会大量使用抽象名词或名词化结构,汉译时就必须以词类转换为手段,把英语抽象名词转化为汉语动词,如:Televisionisthetransmissionandreceptionofimagesofmovingobjectsbyradiowaves.此句中抽象名词transmission和reception转化成具体的动词,翻译成“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各种活动物体的图像。”符合汉语思维和表达习惯,易于汉语读者理解。2.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句型分译法为了达到表达的精确性和逻辑性,科技英语往往会借助并列句、复合句,非谓语动词、介词词组等各种语言手段,长句也就成了科技英语语篇的一大主要特征。翻译科技英语长句时,我们就要化整为零,把英语长句拆成一个个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短小、灵活的短语。如:Onaccountoftheaccuracyandeasewithwhichresistancemeasurementsmaybemadeandthewell-knownmannerinwhichresistancevarieswithtemperature,itiscommontousethisvariationtoindicatechangesintemperature.这是一个包含了主从句的英语长句,且原因状语从句中又包含两个定语从句,因此如果按照英语的句型特征翻译成:“由于电阻测量精确又方便,同时众所周知电阻随着温度变化,所以通常用电阻的变化来表示温度的变化”就会让中文读者有喘不过起来的压抑感,拆分成:“我们知道,电阻是随温度而变化的。电阻的测量既准确,又方便,因此通常都用电阻的变化来表示温度的变化。”短小灵活的中文表达既能完整呈现英语长句的语义,也更容易让汉语读者接收。3.客体思维-主体思维:被动化主动法为了增加信息的客观性和突出结果,科技英语中经常会把表示结果的信息置于句首,通过被动的形式更清楚的呈现信息。因此,在汉译时就要实现从客体思维到主体思维的转换,增加主语,让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如:Evenwhenthepressurestaysthesame,greatchangesinairdensityarecausedbychangesintemperature.此句中的“空气密度被气温变化引起”绝不如“气温的变化也能引起空气密度的巨大变化”符合中文的表达和理解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科技句法表现明显,所以为了达到既忠于原文,又通顺、自然的符合目标语,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英民族思维方式的类同与差异,选择适当的语言翻译策略,转换词性,分译长句和句型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译文更自然,更准确,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刘毖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付桂佳,廖涛.汉英思维差异与科技翻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4]张治英.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06).
篇4: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1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篇5: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arewastingmy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4.2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4.2.1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4.2.2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4.3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tiger(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8【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
篇6: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
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
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着重运用实例探究介绍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及原则。
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宣传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企业都存在着广告国际化、全球化问题,即广告翻译问题。
广告翻译须充分考虑产品销售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熟知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技巧。
关键词:英语广告;实例分析;翻译方法
1导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广告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审美价值给观众以无限想象空间,已经为很多公司和产品塑造形象,并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形式介绍产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告事业,向成功的例子吸取经验,笔者试图探讨英语广告的翻译,通过实例探究广告翻译的策略。
2广告的定义
广告在英语中是来自于拉丁语advertere,它的意思是通过报纸、传单、广播等引起某人关注某事或介绍某东西给某人,使人们有购买欲望。
现在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美国营销协会提出的――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之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
3广告的英汉翻译
广告不仅仅只传达商业信息,也是一种艺术,它结合了文学美学、心理学、营销学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3.1直译。
直译并不仅仅是词对词的翻译。
直译表面上是“不改变原有的单词和句子的意思”,严格来说它力求“保证原文的情绪和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它把句子作为基础结构同时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这个方法在一语广告翻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1)Don’t just onto it, get into it.(Intel PIII Personal)
不仅仅是登录互联网,而且真正畅游其中。
这则广告的独创性在于两个短语,即“get onto”和“get into”。
这两个词似乎在意义上有微小差异,但它们在广告中暗示了因特网的速度之快。
3.2意译。
假如翻译的广告不能再现原广告的含义,或通过直译翻译的广告不能被读者接受,我们就必须使用与广告语相一致的、读者可以接受的词语和句法结构。
我们通常使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商业广告的修辞结构。
(2)Advancement through technology.(Audi)
突破科技,启迪未来。
在这个例子中,中文翻译使用的是四字结构。
这样,中国的读者会觉得这种表述很地道、熟悉、亲切,也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
(3)Wings.(MOTOROLA)
摩托罗拉,飞越无限。
这则广告的原文仅使用了一个词语来建立摩托罗拉的形象,既简洁又赋予读者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只是翻译其表面的意思,中国的读者将不能领会其真正意义。
以上的汉语翻译不仅突出了产品的名称,同时给予消费者以正确的指导。
(4)Can't beat the real thing.(Coca-Cola)
挡不住的诱惑。
这则广告的翻译是意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广告是宣传可口可乐的广告。
广告的中文翻译并没有逐字翻译,而是翻译出原文中所表达的精神以及原文要表达的同等的意义。
3.3变译。
这里的变译是指同时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5)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IBM)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变译在解读英语广告中的修辞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翻译方法。
因为中文和英文有很多文化差异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如果我们想让文化和表达更合适、生动和贴切,变译是最好的翻译方式。
因为变译结合了直译和意译的优点,它能处理直译和意译不能解决的问题。
3.4四字结构的翻译。
运用这种翻译方法的原因是:第一,英文和中文有很多的文化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四字结构的翻译方法是保持原有修辞翻译广告的最好方法。
第二,我们熟知很多脍炙人口的四字成语,所以英语广告翻译成中文的成语将很容易被人们记住。
(6)FedEx: We live to deliver.(FedEx)
联邦快递,诚信为本。
哪种翻译方法是我们应当使用的呢?“忠实、简介、生动”是翻译的原则。
为了能理解广告的内容和意义,我们应当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广告原文的真正含义。
4结论
广告对社会影响很大,它通过各种媒体全方位地向人展现产品的信息。
而且,它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导人们追求时尚潮流。
广告的呼吁功能指广告能传达某种商品的信息,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和购买力。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广告作为销售的刺激物,在传递信息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商业英语广告的翻译应当不断完善。
广告英语的翻译不应局限于语言的变化。
从语言角度来看,译者应把广告看做一个整体,不能将翻译局限于语言形式,而要注重其功能的对等。
参考文献:
篇7: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论文摘要: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国内和国外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文章从陈述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追溯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起源,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继而探讨了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进行交叉的可能性和可行之路,最后指出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宽广的发展前途;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能够作为其发展的可借鉴之路;最后,研究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分相论,综观论,发展方向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对于这一活动进行研究的翻译学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等主要特征。因此,从多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趋向。语用学翻译研究则是被一发展趋势催生出来的一个关于翻译学研究的新范式。
1.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一览
1.1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由来
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学者及其论著有Hatim和Mason的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以及Gutt的两本著作: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1992年第一版);RelevanceTheory:AGuideto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Translation(1992)。Hatim和Mason在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心思想是:语篇作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功能”,是“为了对某一特定环境作出反映,并因此达到一个整体的修辞目的”;而Gutt在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中明确提出了关联论翻译观,由于这一理论对于翻译交际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自其提出起至今在国内外翻译界的影响较大。
由LeoHickey主编的学术文集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是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该论文集收录了13篇文章,包括有关翻译方法的言语行为和言外功能,合作原则与文学翻译,对相关理论在翻译中的思考,礼貌原则与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该论文集涉及了语用学基本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是对语用学翻译研究所进行的一个全面概述,无疑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现状
就国外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而言,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奠基之作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语用学翻译研究。在俄罗斯语言翻译学中,语用问题作为诸多语言学问题之一而被学者们所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他们主要从语义对应的角度来分析语用意义的传达和翻译的语用意义。三位俄罗斯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中的语用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是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和什维策尔分,他们的研究涵盖了诸如:语用关系、原文发出者交际意图和译文接受者接受能型、语用意义的传达以及翻译语用学的构成和翻译语用学的研究类型等多个议题,他们三人的翻译语用学思想对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国内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旅美学者赵元任1969年发表的DimensionsofFidelityinTranslation,withSpecialReferencetoChinese,在文章中,作者提出语义要根据语境决定,强调功能和语用对等。如今,国内学者或者运用语用学理论结合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或者借助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的现象进行解释,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在看到语用学翻译研究所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将翻译的研究与语用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还是在重大学说的创立上都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语用学翻译研究,基本上是未被开垦的领域。
2.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多元结合
2.1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研究的交叉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研究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但这两门学科在上述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翻译学和语用学研究存在着交叉的可能性。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学研究是探讨译者如何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而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话语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翻译学研究和语用学之间有着众多的交叉点:首先,从本质上讲,翻译学和语用学都是研究交际活动的学科,如翻译学研究的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和互动,而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互动;其次,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再次,在研究任务上,二者都侧重于研究意义(特别是话语隐含意义)的传递和理解;另外,这两门学科的研究特点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注重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都强调语言理解是一个动态推理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两门学科一致认为,语言理解和表达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不单单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同时需要涉及对认知、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由上述分析可见,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由于二者之间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而天生就具有了亲缘般的联系。语用学的诸多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就决定了从语用学角度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有些学者认为,弄清翻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把两个学科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把翻译教学研究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是广大翻译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认为,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点并不难找出,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在认清这些结合点后,力图构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以便引导这一研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大体脉络,我们可以按下述思路搭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基本框架。
2.2.1语用学翻译研究分相论
语用学和翻译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前者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分析方法。其实最早用语用研究方法解读翻译研究的先驱们也是从这些微观层面入手的。如上文提到的Gutt,他明确的将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关联理论用于解释翻译活动。继Gutt之后,学者们又将更多的语用学原理运用到了对翻译活动的探讨中,如Hickey汇编的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一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就研究了合作原则、言语行为、语用前提、礼貌原则、指示语、模糊限制语等语用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翻译实践的制约与影响。
目前,从微观层面进行的语用翻译研究,即用语用学基本原理来解释翻译现象的活动正在稳步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这项研究。他们除了延续传统即继续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的指导意义之外,还将研究扩展到了语用学传统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将语用学最传统的基本内容:指示语(deixis)、前提(presupposition)、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acts)、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structure)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或探讨语用学领域里的基本理论: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甚至模因论(memetics)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从语用学角度对翻译研究的讨论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上述研究都是从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入手,属于语用翻译学研究的微观层面,它和英美学派所采取的分相论——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研究这一手法不谋而合,故笔者将这一系列的研究称之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分相论。
2.2.2语用学翻译研究综观论
除了从微观层面介入外,语用学视角的翻译学研究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语用学和翻译学两门学科都有着较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两门学科都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进行考察,这就是所谓的语用学翻译研究综观论。
在将综观论这一概念引用到语用翻译研究领域的同时,国内外学者从多层面、多视角对翻译研究进行阐释,从跨学科的视野开创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翻译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研究、词汇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篇语用学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学翻译研究、修辞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社会语用学翻译研究和跨文化语用学翻译研究。
相比语用学翻译研究分相论,从综观论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的语用学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国内外学者们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作了探索性研究,如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与译者》、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黄国文,张美芳的《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孙艺风的《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等等。这些研究从整体上而言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但由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一角度的研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也为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道路。
3.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都在朝着跨学科方向发展,这两门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面,因而为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何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推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是致力于该领域的广大学者应该担负的重大使命。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未来语用学翻译研究应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进一步明确语用学翻译研究的任务及研究范围,构建这一研究的理论体系,力争早日确立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的独立学科地位;
第二,语用学翻译研究应继续其跨学科的主线,并进一步拓展思路,对翻译研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具体而言,从翻译类型而言,语用学翻译研究不仅要涉及笔译还要涉及口译研究;从翻译文体而言,不仅涉及文学特别是小说翻译还要涉及诗歌、新闻文体以及科技文体的翻译;
第三,语用学翻译研究应调整重心,从目前单一、微观地对传统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描述性研究转向综合、宏观层次的理论构建和整合上来。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支撑,没有重大的理论做后盾,是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和飞跃的发展的。
语用学翻译研究虽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总体而言它还只能算是处于起步阶段。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客观的讲,它充其量还只能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学说或新的研究视角。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无论是在其学科地位的确立、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展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作为翻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语用学翻译研究力图把翻译活动的过程放到语用学研究的范围里进行观照,或者说是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自从Gutt在九十年代首次提出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活动以来,语用学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史。
通过以上的探讨,笔者认为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这预示着由二者结合而产生的翻译研究新视角: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着宽广的发展前途。在对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研究可以借鉴语用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即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最后,笔者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参考文献
1 Hatim&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0.
2 Gutt,Ernst一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lst Edition. Oxford:Balekwell. 1991.
3 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4 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
5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4.
6 何自然,吴亚欣. 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 2001, 4.
7 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8 王建国.关联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4.
9 Versc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York:Arnold..
10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11 黄国文,张美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3.
12 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 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篇8:译制片翻译之研究论文
译制片翻译之研究论文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译制片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因此选取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词语、语义来翻译原版片是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些译制片翻译实例,讨论了文化与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指出电影翻译中仍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电影翻译 文化 字幕 策略
一、引言电影是各项艺术之极至,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用短小的时间、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形成一个很完美的故事,让人难忘。文化是一种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整理提供,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大量的外国优秀影片经常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影院里。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电影的普及。现在,电影院已经不再是人们欣赏电影的唯一场所,电影已经从电影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可以说电影译制事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其作用和地位也不能低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在《中国翻译》 第1 期上发表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一文中,分析了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特点,并将影视语言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教授的分析十分精辟。
二、电影翻译的必要性电影中的语言表达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语言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电影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由于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那么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然而翻译,作为电影译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却长期受到翻译界的冷落。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
三、电影翻译的文化因素翻译的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为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基本环节包括理解和表达。理解就是解码,是从传者那里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表达就是二度解码,是带着理解了的信息,用译语在其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交流。于是要与译语所属的社会文化因素相融合。因此,翻译的使命,说到底,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实质是连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文化翻译是电影翻译的本质。其本质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而其目的就是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文化对等和文化转换是文化翻译和配音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对等指的是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功能对等,而文化转换则是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对等和文化交流主要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译者对于文化翻译的职责是解决文化之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首先应该解决语言表达的差异问题,整理提供然后再努力找出最佳的翻译策略。文化色彩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电影文本翻译不能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来进行电影翻译。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以影片《亚瑟王》《; 卧虎藏龙》为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其民族文化,译者便使读者意识到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传奇的相似,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人群性格的一部分。英雄主义在西方是骑士精神的核心;而在中国便是武侠精神的核心,因为武侠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弃之不去的一种“平民英雄”情结。《卧虎藏龙》英译名为CrouchingTiger , Hidden Dragon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和龙均是力量、勇气的象征,片名中引入这两种意象用以揭示以李慕白为主要代表的侠者敢作敢当、豪迈洒脱的个性。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权力、尊严的象征,如昔日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与“龙”字相关的词语大多数是褒义的。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口吐火焰、长着一对翅膀的恐怖怪兽,是邪恶的化身。以Crouching tiger 译“卧虎”无可厚非,因为中、英文中tiger 一词的外延义相同,然而以hidden dragon 译“藏龙”难免不会使英语国家观众产生抵触情绪。此片在美国公映时,美国观众提及此片,多半只会说前半截“Crouching Tiger”。通过对比原语文本与汉语译文找出各种文化因素翻译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使目的语观众感受到该电影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凝重感。并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领域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从事电影片名翻译时,如果对此类文化意象不闻不问,就事论事,直译、硬译,会令广大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直接影响到该影片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遇到这种情况,电影片名译者多采用归化法。帮助观众跨越中西文化鸿沟,以最终实现电影的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
四、结语现在电影翻译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一个需要反思、总结、批评,需要形成科学、理性、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认识阶段。因此电影翻译的译者要力求使译文词语通俗易懂,句子简洁流畅;使译文做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于观众,耳目能懂”(肖章,1985 :327) 是广大译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电影翻译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电影翻译是翻译苑中异军突起的一枝新秀,电影翻译研究中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如电影翻译的特殊性以及其要求,电影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异同等。文化因素翻译
理论对英汉电影字幕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影片翻译中的也是不可小视的。总之,做好电影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译者不但要考虑到影片的艺术整理提供性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技术要求,受到的限制因素更多。所以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立足于译语观众,考虑到文化交流的现状,成功地处理两种文化中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 1 ] Delabastita , Dirck. Translation and the Mass Media in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Susan Bassnettand Andrew Lefever , eds ,. Pinter Publishers Ltd , 1990.
[2 ] Nord ,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M ] .Manchester : St . Jerome , .
[3 ] 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 ] .苏州大学学报, 2001. (4) .
[4 ]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5 ] 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 ] . 中国翻译,2002 , (5) .
[6 ] 肖章. 上海译制片实践中的几点体会[A] . 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出版,1985 :327 - 330.
[7 ] 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 [M] .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谈汉译日过程中汉语隐喻的翻译
谈汉译日过程中汉语隐喻的翻译
不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隐喻这一修辞手法都经常使用.但具体地来看,两种语言的隐喻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句中隐喻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笔者将隐喻的翻译方式总结为:直译、借用、替换、添词、意译五大类别.本文将以一些译文为例,从汉译日的角度总结并探讨汉译日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
作 者:梁少逸 Liang Shaoy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8) 分类号:H059 关键词:隐喻 翻译 喻义篇10: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国际商务交往日益增多,社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商务翻译人才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处理日常商务翻译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和较为完备的商务知识外,还需具备良好且高效的职业沟通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商务翻译员的工作表现。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出合格且具有高效职场沟通能力的商务翻译人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商务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场沟通;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1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内涵
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指在国际商务往来过程中,商务翻译从业者应具备的有策略地应用自身的综合素养,符合商务翻译职业规范,高效完成商务翻译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以下五点要素:第一,翻译员的个体能力。个体能力指商务翻译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我掌控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才能在紧张的商务翻译活动中充分发挥译员的语言技能和双语转换能力,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第二,翻译员的语言能力。商务翻译特殊的职场范围与职场活动要求译者在职场沟通中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应用策略。第三,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译员掌握东西方人文精神,具有全球视野与意识。由于商务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员要理解并尊重翻译对象所在的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第四,翻译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商务翻译员具备在进入职场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继续学习并不断发展的能力。第五,翻译员的管理能力。商务翻译专业的特殊性也体现在翻译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参与商务活动的协商、谈判、管理等过程,这就需要翻译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
2传统商务翻译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大多着眼于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翻译技能和丰富学生商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商务翻译的课程均围绕语言、翻译和商务三个中心进行设置。语言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的听说读写课程与翻译专业课程。商务方面的课程为对外商务贸易相关知识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商务翻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夯实语言基础、掌握翻译理论、了解商务知识。但针对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的就业能力,依旧是最大的难题。商务翻译专业学生毕业求职时除了要具备上述三种专业能力与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且有效的职场沟通能力。但在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忽视了对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
2.2授课环节存在问题
首先,商务翻译教师在授课环节更多关注在学生语言能力、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在职场中需具备的个体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与管理能力鲜有涉及。并且部分教师甚至不清楚应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因此也无法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给予相应指导。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都缺乏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的翻译技能、完备的商务知识,又有着丰富商务翻译从业经验的“双师型”优秀师资力量。为数不少的高校商务翻译专业教师都是纯语言或文学类教师,翻译经验较少,商务知识储备有缺陷。这种情况导致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做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商务翻译从业所需要的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储备。
2.3学生对职场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问题
商务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商务翻译的认识存在两个常见的误区:第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教学期望较高,认为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后就可轻松进入职场,完成翻译工作。第二,一些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畏难情绪,认为即使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也很难掌握翻译技能,对将来从事翻译工作没有信心。这两种认识都是针对语言和翻译能力而言的,大多数学生只关注专业能力而对求职时应具备的沟通能力不甚了解。在求职时虽能达到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却没能符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要求,导致就业结果不理想。
3提升商务翻译专业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
想要提升商务翻译专业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首先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保证传统商务翻译人才的外语能力与商务知识并重的课程设置基础上,需增加提升学生个体能力、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的课程。个体能力的提升对商务翻译专业特别是商务口译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个体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为翻译员在翻译实践环节中的自信强弱与主动适应性高低。个体能力强的学生在从事商务翻译活动时,由于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掌控能力,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具备的双语转换能力高效地完成翻译实践活动。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商务翻译专业应考虑把提升学生个体能力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也应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注重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开设商务翻译专业的院校均较为重视提升学生作为商务翻译员的语言能力,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平衡语言能力课程、翻译技能课程和商务知识课程之间的比重与开设的先后次序。在平衡三类课程比重方面,要突出语言知识的教学,加强翻译实践实训的比重。对于商务课程的设置,应将重点放在商务知识与商务词汇的学习掌握上。在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方面,低年级课程的设置重点应放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上。二、三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增加翻译导论、商务导论、翻译与商务方向的概述等课程。高年级课程设置上需偏重翻译技能的提升,逐步加大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开设相关商务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商务外贸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商务词汇。商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还需增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对其职业生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翻译工作强调对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相互理解。作为翻译员,特别是口译译员,在从事商务翻译活动时要具有国际视野,要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处于不同政治环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对象给予充分尊重与理解。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力量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商务翻译人才,首先要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商务翻译专业教师要既能讲授商务翻译理论课程,又要具有商务翻译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为专业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到相应商务翻译领域进行行业实习,确保一线教师有更多实际的从业经验。
参考文献:
[1]刘静.黑龙江“十大重点产业”战略下英语翻译本科跨界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对外经贸,,(03):139-141.
[2]姚迪.基于微课的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2):7-8.
[3]朱楠.基于翻转课堂的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2):3-4.
篇11: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茶叶不仅是供人们购买饮用的商品,而且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因此茶叶名称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茶叶翻译一方面便于国外消费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便于形成统一名称,形成品牌宣传效应。本文主要探讨茶叶出口贸易中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通过对翻译传统、翻译方式和翻译效果的叙述,使读者和消费者对茶业术语翻译的情况有一个简要理解。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茶业术语翻译;问题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播需要翻译成多种文字,因此,文化传统翻译成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茶文化翻译,我国茶文化产生于东晋时期,直到唐朝发展达到全盛,茶叶贸易也随着茶文化发展而不断拓展。但目前关于茶业术语翻译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茶叶名称翻译错误、一茶多译、只取音译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我国茶叶传播和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针对这些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补救。
1出口贸易翻译目的
贸易全球化为我国各个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特别是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全球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冲击,茶叶销售逐年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茶业术语翻译问题。茶业术语翻译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的茶业术语翻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类型翻译充满着茶叶出口市场,使国外消费者看不懂茶叶产品,不能很容易分辨出所购买的茶叶种类,因此也就对茶叶消费产生怀疑,渐渐对茶叶购买失去积极性,这样就损失掉大部分茶叶出口购买群体。茶叶产业要想真正打造世界品牌,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全球化茶叶贸易才能完成,而茶叶出口贸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茶业术语翻译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尤其是茶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和茶叶文化。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被称为中国十大名茶,他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良好口碑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茶叶命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他们根据不同茶叶的颜色、香味、形状和产地进行相关茶叶命名,有的茶叶名称还有着传统的历史渊源。所以茶业术语翻译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问题,不仅要根据其汉语名字进行直译,还要考虑它的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方面因素。最好做到既能使国外消费者清楚自己所买的茶叶种类,又能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出口贸易管理局提出:“出口贸易翻译需要做到,使外国消费者能够理解的情况下,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茶叶文化传播。”
篇12: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研究论文
茶业术语的翻译需要分为几个方面考虑,因为茶业术语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茶叶名称的翻译才有意义。只有表面意义的茶叶名称采用直译方式即可,而具有表面和其他意义的多重意义茶叶名称翻译困难,特别是涉及具体意象和历史典故的茶叶名称最难翻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音形相同意不同
福建工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泡茶工艺,以使用活泉水和中火煮制而闻名,其中又有对中国传统泡茶方式的继承,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出口贸易中,工夫茶一般按照汉语拼音翻译为“KongfuTea”,这种翻译方式已经被大多数国外消费者认同。但我国有另外的“工夫茶”,虽然和闻名海内外的“功夫茶”读音完全相同,却属于两种不同的茶叶产品。“功夫茶”是一种需要多道工序泡制工艺,首先需要选择上等茶的嫩叶,一层一层将小的茶壶塞实,之后用煮沸的活水冲入,直到活水漫出茶壶,此时迅速盖紧茶盖,使水分充分吸收茶叶的精华。最后取一小杯慢慢倒入,轻柔品其茶水,只需一杯,便可使身心舒畅。而“工夫茶”指的是上等的红茶,和“功夫茶”那种繁复的泡茶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工夫茶”的英文名称为congou,这是根据外国词典的翻译得来的。“工夫茶”的意思为“akindofblackteafromChina”,中国红茶中的一种。因此对这两者需要进行仔细的区分,特别是“工夫茶”,congou这样的翻译对于外国的消费者或许难以理解。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花和茶名称混淆问题。如今市面上售卖很多用来冲泡的干花朵,也称为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等。这些茶具有清香典雅的气味和颜色,还有解渴化痰的功效,和茶水的功效很相似,因此被称为茶。但他们不含任何的茶叶成分,仅仅是花泡的水。还有些茶因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广泛使用,也被称为茶,比如桂花茶、玫瑰茶等,这些茶具有明目清肺的功效。这些茶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翻译出花,还要翻译出茶,笼统的花茶可以译为Scentedtea,茉莉茶为Jasminescentedtea,玫瑰茶为rosetea。他们的意思为花的茶,即以花朵为原材料,用以冲泡的方式进行饮用的饮料,因此被称为茶,这样的解释使国外消费者更容易理解。
2.2茶与实物重名
很多茶叶名称是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命名,而这些茶叶的原材料却和它的名字本身没有太大关联,因此会引起歧义。比如福建的水仙茶,很多国外翻译学者将水仙茶用茉莉花茶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翻译为narcissustea。这种翻译方式曲解水仙茶的意义,水仙茶不是用水仙花泡的茶,也和水仙花没有任何的关联,而是和水仙茶的发现地有关。水仙茶是在福建的闽北发现的,这种茶在当时为野生茶苗,经过几代的培育以后,逐渐形成品质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因为闽北的“桃”字和水字的发音很像,那么水仙茶自然而然的被称为水仙茶。国外学者对水仙茶的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法应该仿照普洱茶的翻译,采用拼音加英语的方式,译作Shuixiantea更为合适。
2.3茶名不含茶
还有一类茶,比如上面所说的:君山银针、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这些茶的名字中都没有茶字,他们大多是根据茶叶的形状来命名。因此国外学者在翻译时候,除要翻译出他们的外形以外,还要在后面加上茶,也就是英文的tea。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不仅知道茶叶的'外形,而且知道所购买茶叶的种类和茶的特征,有利于我国的茶文化宣传。与此有同样特点的是西湖的龙井,西湖龙井的名字后面也没有茶字,而且西湖龙井的由来也不是因为“龙和井”。龙井是西湖边上一个山村的名字,这个村子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茶叶,因此这个村子所产的茶也叫龙井茶。而如今的国外学者把龙井茶翻译为“DragonWell”,一方面严重曲解龙井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消费者对这种茶叶产生误解。因此本文建议,龙井茶的名字具有古朴雅致的特点,翻译时候不妨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作“longjingtea”,更能表达龙井茶的味道和特点,也使消费者学会中文龙井茶。
3茶业术语翻译对策
3.1灵活使用翻译方式
茶叶命名需要考虑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茶叶名称的翻译也需要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翻译,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有三种: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但这些方式远远的不能解决茶叶命名的难题,因为有些茶叶名称不仅包含一方面的特征,有些甚至有超过两方面特征的考虑,因此要想翻译出中文博大的文化内涵显然是困难的。目前能够较好的翻译出茶文化内涵的方式为注释法。注释法即先进行直译、音译或者意译,然后在商品的下面或者后面添加注释的方式,来阐明这种茶叶的名称和特性。最好是这三种方式的恰当运用,互为补充,才能真正翻译出茶业术语的精髓。
3.2茶文化背景学习
茶术语翻译不准确,关键在于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能体会汉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国外关联理论大师Gutt讲到,若想较好进行思想的传授,那就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含义,也要考虑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甚至是地域语言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口译或笔译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在翻译上讲究信达雅,“信”则不能违背原文本意,“达”应该挖掘原文深层含义,“雅”指文章要古朴端庄,高雅脱俗。因此学者在翻译茶文化相关术语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每一个地区的每一种茶,进行历史渊源、生物习性和外形颜色味道等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然后才能进行翻译。很多茶的名称和它本身的含义没有太大关联,因此翻译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3.3注重消费者理解
出口贸易茶业术语翻译还要考虑英语母语地区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以英语为母语地区的消费者,因此传达语言要以英文常用词语和语法为主。对于汉语言中存在那些抽象的意象和元素,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英文中与其相对的参照物,再结合以英语为母语地区消费者的语言习惯,翻译出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对于那些实在用几个词语无法翻译出全部意义的茶业术语,我们可以在商品的后面加上小的注释,方便消费者进行了解和选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减小消费者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为茶文化宣传,最重要的是品牌效益形成,我们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4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茶业术语的翻译困难重重,特别是出口贸易乱象频出,众口难调。茶业术语翻译主要是为出口贸易的平稳进行,最终是为增加茶叶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建立知名茶叶品牌,以及保持茶叶产业经济的长久平稳增长。所以茶业术语的翻译应该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品牌效益发挥等等,只有做好这几个方面,茶叶出口贸易才能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萍,谭正新.出口贸易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4]王钰,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3)
【谈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翻译研究系列论文之三】相关文章:
4.科技论文翻译
5.大学生翻译论文
9.论文摘要翻译要求
10.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