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
“回声江湖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
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②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⑤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③,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④,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注释】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佣直:指劳务收入。 ④贞惠:此指廉洁。⑤役:差遣、使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侠躬履俭素 (2)为官市马
(3)乃悉罢之 (4)谓诸牧守曰
【小题2】下列句中与“侠亦不以入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以土砾凸者为丘C.祭以尉首 D.以其境过清
【小题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裴侠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以前专门给郡守捕鱼打猎的人,都被他撤消了。 B.文中引用老百姓的歌谣,是从侧面赞美裴侠的廉洁奉公,是世人的楷模。 C.裴侠之所以被称为“独立君”,是因为太守将他“别立”,与其他官员分开。D.此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裴侠的事迹;二是世人对裴侠赞美和太祖对他的赏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2分)
译:
(2)去职之日,一无所取。(2分)
译:
答案
【小题1】 ①朴素 ②买 ③ 全、都 ④ 对……说 (4分)
【小题2】B (2分)
【小题3】C (2分)
【小题4】①因为(满足自己的)口福而役使人,(这)是我不做的事。(2分)② (裴侠)离开职位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拿。(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辨析古义异义字词,比如本题中的“谓”“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句中的“以”与例句相同,都是“把”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读懂短文,然后抓住各项表达的信息,与短文相关内容一一比照。裴侠之所以被称为“独立君”,是因为他“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C句理解错误。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役”“为”“去”“取”,翻译后疏通语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
④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
⑤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
⑥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横线处按原文内容填空。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想一想,这雕刻的句子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顺着;②做标记;③计划;④渡口;⑤零数;⑥大约
2.①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船篷覆盖在上面。
3.答案要点;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美好的理想而已。(意对即可)
4.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后赤壁赋》《赤壁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篇3: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注: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乃:________________
学书不成,去,学剑 去:________________
足以记名姓而已 足: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学 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本选文可能告诉我们一些他失败的原因,你能对此作些概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乃:于是,就 去:放弃学书 足:够 足:值得
2、项羽稍稍知道了它的大意,又不肯完成学业。
3、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意对即可)
篇4: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⑴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⑵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⑶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⑷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⑸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⑴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⑵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⑶乘(shè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⑷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⑸泗(sì)上:泗水之滨。⑹特:只,仅。⑺怿(yì):高兴,快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若寡人国小也 ( )
(2)使守南城( )
(3)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
(4)则道不拾遗( )
【小题2】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魏王会田于郊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将以照千里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
D.徙而从者七千馀家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2)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小题4】选文中威王与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小题1】(1)像 (2)派(3)朝拜(4)遗失的东西(名词性质)(各1分)
【小题2】C(3分)
【小题3】(各2分)(1)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你的明珠不一样。(关键词“以为”“异”)
魏惠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惭”“去”)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倒装句要翻译出来)
【小题4】魏王把宝珠、宝物、有宝珠的车当做“宝”;威王把人才和贤臣当做“宝”。(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若”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在此应译为“像”。“使、朝”都是动词,应译为“派(让)、朝拜”。“ 遗”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近,根据语境也可知道应为名词,应译为“遗失的东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于”前者是“在”,后者是“对”。B中的“以”后者译为“认为”,而前者不是。C中的“则”都是“就”的意思。D中的“而”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因此应选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以为宝” “惭”“去”“微”等。“以为宝”应译为“认为的宝贝”,“惭”与现代汉语一致,译为“惭愧”,“去”意思固定,是“离开”的意思。“微”应译为“没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中内容可一,他们一个认为能“照车前后各十二乘”“径寸之珠”是宝贝,一个认为檀子、肦子、黔夫等这样的人才是宝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文章的相关语句做出切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注意根据分值分点做答,写出各自的认识(看法、特点)。
篇5: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伸长 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二: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1)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孩子挟着弹丸就站在榆树下,等着要击下它。
(2)这都是贪恋前面的小利,却不顾后面的害处的做法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篇6:语文文言文例题赏析
语文文言文例题赏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先:祖先
B. 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 存:存放
C.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视:视察
D.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发:检举揭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与官属言,若恐伤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D. 顷之,守长史/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2、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B.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C.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D.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第II卷 (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共28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12分)
(1)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2)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3)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
参考答案:
10.B(看望,问候)
11.C(连词,都表因果)A(前句表并列,后句表转折)B(前好像,后表假设)D(前语气助词,无实义;后主谓之间)
12.D
13、(1)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
(2)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
(3)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
【文言文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
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
【原文】【注解】
①此句是说汉高祖有意让项籍的旧僚属犯其名讳,以这种大不敬的行为来表示对旧主子的背叛和对自己的臣服。②任侠:好仗义行侠。③洗沐:沐浴,此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例得休假。④存:存问,看望问候。⑤大父:祖父。行:辈。⑥这是指郑当时在武安侯的田蚡和魏其侯窦婴在廷中为灌夫事发生尖锐冲突,武帝征询群臣意见时,他先是肯定支持窦婴,后又怯懦动摇,因此触怒武帝被贬官。详见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⑦太史:疑为内史之误。前已言郑为右内史,居九卿之尊;后继言以其贵下人,正相切合。一说当从《汉书·张冯汲郑列传》为大吏。 ⑧诸公:对年长者的称谓。⑨馈遗:赠送。⑩算器:竹制器皿。(11)推毂:推车,此处借言推举人才。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与车幅相接。常用作车轮或车的代称。(12)名吏:直呼吏员的名字。(13)山东:古时泛指肴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翕:(xī,西)然:和同一致。(14)治行:准备行装。(15)赍:携带。(16)甚引:很明确地表示意见。引,引决,决定。当否:是非。此句是说郑当时在皇上面前不敢明确坚持自己的主张。(17)僦:运输。(18)逋负:拖欠,此指亏欠承办运输的钱款。(19)发:检举揭发。(20)赎:纳钱赎罪。
篇7:语文文言文阅读例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缺。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 所以:的原因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占据
C.更益精锐 精锐:精练勇锐
D.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 敝:破旧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药之设也攻疾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B.以草木之偏性 斧斤以时入山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不如因而厚遇之
12.下列各项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设置军队与准备药物在道理上并不相同,前者用来除害,后者用来治病。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外在的转换成内在的,浅显易懂。
C.用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要根据身体的状况用不同性质的药;要注意药材、器具、时间。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
①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4分)
译文:
②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3分)
译文:
③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5分)
篇8:阅读例题及答案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伯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士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伯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爱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伯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伯桑在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伯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1、作者在这篇悼词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莫伯桑的?
2、第4段末一句“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3、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指的是什么让“我”“忧虑不安”?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⑵.结尾一句“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是什么意思?
篇9:阅读例题及答案
1、两方面:谦恭的为人和完美无缺的作品。
2、比喻,作者的意思是说莫伯桑的作品正派的、纯朴的、明晰的文学作品,是我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3、(1)是“我们时代”的文学现状让“我”“忧虑不安”。用对比的方法衬托莫伯桑作品是时代的杰作。(2)意思是莫伯桑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短小精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篇10: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②两儿齐哭。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⑤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⑦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______________
(2)曳()屋许许声 曳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挥着衣袖,伸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打算提前走掉。
B.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改变脸色,离开座位,张开衣袖,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的样子,几乎想要争先恐后的跑走。
C.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D.客人们没有一个不脸色煞白,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抖得站不稳,好几次准备提前退场
3.用文章的原句回答问题。
(1)从忽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四口之家突遭意外变故,气氛骤然变化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由内景转为外景,表现人们惊恐万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着表现火势德猛烈和火场纷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描写声响的.复杂,赞美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文中第③④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并且通过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逃得神态,从_____________描写了口技表演者技巧的精妙绝伦。
参考答案:
1.(1)jiàn、夹杂(2)yè、拉
2.C
3.(1)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2)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排比、双重否定、侧面
篇11:梨酒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梨酒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仲宾又云: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有所谓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初不杂以他物。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
[注释]①瓮:陶制的容器。②泥:涂抹。
【小题1】“因启观所藏梨”中的'“启”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小题2】仲宾赞美梨酒“真佳酿也”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3】梨酒酿成,实属偶然。假如再酿梨酒,请你简要介绍酿酒的步骤。(2分)
答案
【小题1】开或打开。
【小题2】围绕“清澈、甜美、酒力大”或用原文“清冷可爱、湛然甘美、饮之辄醉”回答即可。
【小题3】围绕“将山梨装入大瓮,密封瓮口,久藏”回答即可
篇12: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朝代)文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蔚然而深秀者 (2)名之者谁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答案:
10、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11、(1)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2)命名或取名。
12、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文言文习题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