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

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

2022-09-11 08:37: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y11021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

篇1: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

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

麦克卢汉首创“地球村”的概念,他把地球村分为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地球村理论的确立是全球化思想的萌芽,对全球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地球村理论来探讨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

作 者:谢军 王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8(3) 分类号:B089.3 关键词:麦克卢汉   地球村   全球化  

篇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传播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传媒形态的变化发展是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

英尼斯是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研究者,在1950年,1951年分别出版了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采用了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反复证明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而在英尼斯之后,麦克卢汉因对媒体在思想和社会上的效应的研究而闻名世界。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体的眼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形态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了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鉴于电子媒体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那时的传播科技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传递的内容。他认为新店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居然缩短,打破了就得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地球村”。麦克卢汉认为,通过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人们重新“部落化”,可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亲情重新燃烧起来。麦克卢汉指出:演讲是人们互相交流最有力的表现方式。因为他是多种感觉的融合,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电视演讲和人们面对面地交谈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因此当电视经常播放谈话节目时,主持人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盯着摄像机,用充满感情的言语与观众交流因此颇受观众欢迎,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在媒介和文明的进程中,麦克卢汉以敏锐的眼光和督导的分析能力,将人类传播历史中的环境特征、正要媒体、文化特征等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即由于使用的主要媒体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脱部落化——再度部落化”这样三个阶段。而文字的普及特别是文字印刷物——书刊的出现,则是导致个人超越他所处的部落或群体、环境,发展起独特个性人格的主要原因。而电子则会“使人们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发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体形式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他打破了人们对媒介(自然也包含数字媒体)的认识。此外,它从新认识了媒介的性质,强调了媒介自身的作用,对媒介的内容和媒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这个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的性质的特点,媒介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媒介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的。

篇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一、媒介即讯息

首先要明确“媒介”这个概念的范围,世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媒介,或有成为媒介的潜质。我们在观察媒介时,关注点往往局限于媒介的“内容”,然而媒介的“内容”并不能概括媒介,“内容”本身也是另一种媒介。媒介的本质——“讯息”要高于“内容”,“讯息”应该对社会结构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够肢解和重构现实。

老麦举了“电”这个例子来阐述媒介,因为“电”是没有“内容”的媒介,它的直接影响就在于对社会的改造作用,而这种作用就是媒介的本质属性,即“讯息”。而像“电视”这种媒介,它给人的直观印象即是由其传递出的“内容”,然而“电视”的本质却并非如此,它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这一章,老麦将媒介的形态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老麦说,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话是冷媒介,照片是热媒介,卡通画是冷媒介。“热媒介”应该具有高清晰度,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小,而“冷媒介”应该具有低清晰度,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大。“热媒介”收音机传达给受众的信息量足够丰富,所以受众参与的空间也就相对较小,电话传达给受众的信息量较为单一(因为仅仅局限在两人之间的讨论),因此它就是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划分,确实对我们观察媒介的本质及其影响具有很大的助益。

三、过热媒介的逆转

要理解“过热媒介的逆转”,首先就要了解“断裂界限的概念。“断裂界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热媒介”清晰度的上限。首先当一种热媒介的清晰度过高,以至于突破了“断裂界限”之后,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期望就会转嫁到与其相对的其他媒介形态上去。比如,电影这种动态的艺术表现手法,随着电影叙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使其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人们在探讨艺术时,就会更多地倾向于去关注绘画一类的静态艺术作品,也就是“冷媒介”。又如,当城市这一热媒介无止尽地扩展其边界,使得城市人的生存空间越发狭小,从而城市人对农村田园这一冷媒介的向往不断滋生,并成群结队地向农村迁移。

四、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难懂)

老麦说“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知”。所谓“自我截除”,即是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感官和中枢神经截除,代之以媒介来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任何延伸都属于“自我截除”。“自我截除”的根本目的在于自我保护,人在面临环境刺激下会主动选择将自己的一部分压力释放出去。此外,人的“自我截除”也表现在动用技术手段来代替人类行为的身体机能上的延伸。人类已经成了技术的“伺服系统”。因此,人类的选择只有麻木地信任技术,将自我的命运托付给延伸于体外的媒介。

五、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这一章的内容算是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媒介杂交在当前媒介生态内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融合,以迸发出超越单一媒介形态的更大的能量和更广泛影响。电力和光的杂交,促使“电光”产生,电光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诗人通过收音机朗诵诗歌,诗与收音机这两种媒介的杂交,促进了诗歌的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接触和理解诗歌。而具体到当下,互联网技术与媒体的杂交,促使自媒体产生,拉开了Web2.0的序幕,这同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媒介杂交带来的能量,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六、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一切技术都是媒介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的转换器。而媒介的这种形态上的`过渡,往往是向着好的趋势。因此,技术对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技术毫无疑问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对事物的普遍认识。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们的精神和意志向着趋同的方向发展。老麦在这一章中乐观地展望了未来由技术主导的电子世界的图景,在那里,自然世界和电子世界的界限将不复存在,科技是万能的,而人类通过媒介,这一自我的延伸,将更加了解世界和自我的本质。老麦还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其终归是人类意识的延伸,它在人类手中失控的情况,似乎并不容易实现。就像车轮的转动一定依赖于我们腿脚的运动一样,技术也要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社会制定理性的行为标准、统一的意识规范,并最终帮助人类摆脱对技术麻木的状态。

七、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信息量超大……)

上一章对技术发展不吝赞美之词的老麦在这里忽然把脸一转,开始数落起技术发展的种种不是。他认为,“新技术的形态关闭了判断和感知的大门”。与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的是人类的麻木状态,在新技术面前,产生强烈的“自恋式”的幻觉。新技术的产生就像对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手术,它的影响并不发生于手术的创口处,而在于手术之外,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就是“广播冲击视觉,照片冲击听觉”。老麦还在这里为艺术家辩护,他认为,技术对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并不会为创造技术和享用技术的人发觉,而艺术家则能站在理性的旁观者立场,全面地审视技术为社会带来的新变化。“专门化的任务总是看不见社会良心的作用”,而艺术家在这里就是“社会良心”。

“任何新技术最明显的感知‘关闭’或心理影响,正是人对它的需求。”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伴之以人们对一种新事物的难以克服的需求。如电视、汽车的诞生,都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但在它们产生之前,人类对其的需求却自然而然地被其他技术所取代。此外,技术带来的人类的细化分工,不可避免地使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而缺少专门技术的非奴隶,则被排挤在主流社会场域之外。

“机械化工业的专业分工和市场组织给西方人提出的挑战,是单一裂面的制造业的挑战,是每次一丁点地对付一切事物和一切操作过程的挑战。”“它渗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非常成功地膨胀了。”

篇4:艺术的视角dd理解麦克卢汉

[内容摘要] 本文从麦克卢汉的学术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的传播学研究的实际出发,提出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出发来理解麦克卢汉,将为我们理解他那些奇诡的理论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 媒介;麦克卢汉;艺术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在传播史上石破天惊的说法:“媒介就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此言一出,众议纷纷。 一些人把它视为神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不过是哗众取宠的无稽之谈。几十年来,麦克卢汉的这句“格言”不但不断地被人引用,而且一直为人们所争论,各国的传播学者都曾试图从各个角度来对其进行解释,这种探索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

鉴于麦克卢汉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来理解他的思想。换句话说,把他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来看待可能会使一切更容易理解。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试图回答为什么麦克卢汉的思维方式是艺术家的;在此基础上,尝试着解释他的主要理论“媒介就是讯息”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回答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方面所做的贡献。笔者还将分析他对媒介结构所做的澄清。最后,还将讨论麦克卢汉在中国的传播学界倍受重视的原因,并对他的研究方法和“媒介就是讯息”的含义做一番归纳。

一、麦克卢汉的文学背景

麦克卢汉的教育背景基本上是文学方面的。1933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然后他学了很短时间的工程,可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于是又回过头来学文学。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Mcluhan, Nov. 1955:109―110)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他又一次强调他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观点:“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1964:18)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麦克卢汉这样写道:

“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7)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讯息”之所以令世人震惊,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媒介本身的观察和研究。

在麦克卢汉以前的五六十年间,大众传播研究一直被效果分析所统治。北美的大众传播研究一向侧重于研究媒介的内容和受众。他们的大众传播学者之所以对媒介的内容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媒介的内容可以被用来控制受众。例如,政治传播学者对有关宣传的研究、传播对选民投票影响等等感兴趣,另外一些学者则从经济角度出发,研究劝服和消费行为。除此以外,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用在研究大众电子媒介的内容对社会暴力和犯罪的影响。①

正是北美乃至全世界的大众传播学界的这种忽略对媒介自身研究的现状使得麦克卢汉觉得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走入了误区。换句话说,他认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大众传播到底是怎么回事。

施拉姆观察到,麦克卢汉对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非常蔑视,他认为传统的实证式的研究方法不能论述电子传播的概念。(Schramm,1973:128)正因为此,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就是说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

麦克卢汉的文学背景,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说明了“媒介就是讯息”这一警句的出现以及它为何震动了传播学界。然而,这也意味着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要遭到冷遇。

篇5:艺术的视角dd理解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理论起码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是离经叛道的东西,因此传统的实证学派不喜欢他也就在情理之中。问题是不但实证学派不欢迎他,而且批判学派也不欣赏他。大家知道,西方学术界主要只有两大学派: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都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不感兴趣,事实上也就意味着麦克卢汉在学术圈并没有得到承认或者说陷入了孤立。

著名传播学批判学家赫伯特・切拉(Herbert I.Schiller)曾经说过:“传播之所以发展起来了,是因为它是支持和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全球环境。”(1970:76)但麦克卢汉的论述对这些只字不提。他并不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去考虑问题 ,而是从人和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如果我们接受麦克卢汉的方法,我们就必须忽略政治、经济、军事、权利和阶级利益等因素。问题是,起码对批判学派来说,这些因素形成传播的发源地。由于麦克卢汉对这些因素视而不见,他的理论就被传统的批判学派理解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这种意识形状的主要趋向是对二次大战后期的操纵和霸权结构的修饰。(Tekete,1977:135―38)③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批判学派的学者对麦克卢汉的批评还是传统实证学派学者对他的冷淡都没有影响麦克卢汉成为一个名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麦克卢汉凭着他的警句般的理论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他甚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施拉姆在谈到他在传播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时说,说不定正是麦克卢汉,才使得“媒介这个曾经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学家和大众传播学家才使用的词风靡一时。”([美]W.施拉姆:《传播学概论》,136页)④

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本质的探索被他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们给予极高的评价,美国《新闻周刊》1967年3月的一篇文章盛赞麦克卢汉“思路开阔”,认为“他的传播理论不啻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人类文化提出一种解释。”《纽约先驱论坛报》甚至言过其实地把他列为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⑤那么,支持和追随麦克卢汉的主要都是些什么人呢?

事实上,追随麦克卢汉左右的大多数是学术圈子以外的人,包括中小学教师、画家、雕刻师、建筑师、工程师、一些头脑发热的商人、广告代理人、图书馆管理人员、电影制片人、电视制片人、公关人员、报纸新闻记者、诗人和嬉皮士。(Rockman,Nov.1968:28)

以上这些人对麦克卢汉十分感激,对他的妙言警句赞不绝口。因为,麦克卢汉为他们参与讨论媒介影响的问题打开了一扇门。而在此之前这一直被认为是学院派内部的事情.他们把麦克卢汉当成一位电视明星一样来看待,要想了解他的观点,用不着读什么书,从电视上看他谈话就行了。简单地说,麦克卢汉被所有那些想参与但被传统标准的学院派人士挡在门外的人当成了一位知音(Rockman,Nov.1968:28)这些人中当然包括在传统学术界不受欢迎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正是麦克卢汉一手挑起了全世界的关于媒介效果的学术争论。(Katz,March,1988:20),反过来他也受到了学术圈的大量批评。笔者认为,试图用传统的实证方法来检验麦克卢汉的理论可能会劳而无功;但若换个思路,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理论和方法,则有豁然开朗之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麦克卢汉当作一位艺术家而不是传统的社会科学家来看待,可能更有助于理解他的理论探索。

三、从艺术角度理解“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待麦克卢汉,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对他的理论进行任何科学的试验,尤其是“媒介就是讯息”这样的警句。蒋森(Jansonn)曾经说过:“艺术不是真实的,艺术是使我们认识真实的一个谎言,至少,(从中获得的)这种真实将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Jansonn,1976:122)举个例子说,毕加索的绘画中有许多扭曲、夸张、变形乃至残破的女人脸和女人身体。很明显,对于真实的女性身体来说,毕加索的画是一个谎言。然而不但没有人指责毕加索的做法,而且大家还把他当作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这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他的“谎言”我们发现了一些真实。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毕加索的画是对人欲物欲极端膨胀的西方社会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映。

篇6:艺术的视角dd理解麦克卢汉

从常识来看,“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一种错觉。常识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看电视还是读报纸,我们关心的都是其内容而非媒介本身。媒介并不就是讯息,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极度夸张,就是在这种夸张中,我们发现了媒介影响的某种真实性。(Ouinton,1969:192)可见,无论是麦克卢汉的“错觉”还是毕加索的“歪曲”,在艺术这个领域都有其合法性。重要的是,我们有可能从他们的“谎言”中挖出尽可能多的真实。

那么“媒介就是讯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麦克卢汉说:‘媒介就是讯息’指的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964:7)

所以我们可以把“媒介就是讯息”理解成描绘媒介影响的一幅图像,也就是说,媒介不是中性的。我们不能忽略媒介的属性。媒介一直在对我们发生作用。从麦克卢汉给我们描绘的.那幅图,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人类已经被新技术带来的延伸改变得扭曲变形。换句话说,我们的延伸长期以来处于不平衡状态。让我们从印刷时代开始讨论这种不平衡。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印刷媒介是人们眼睛的延伸(Mcluhan,1967),在印刷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读书读报了解他人的思想,知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这种延伸依赖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问题是,眼睛被延伸了,而其他感官(如耳朵、嘴等)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状态。换句话说,它们依然停留在口语时代。如果我们认为人体是一个完美的创造物,人体能够很协调地发挥功能,感官能以互补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话和传播(起码在口语社会里是这样),那么,由于印刷时代的到来,人的眼睛被延伸,这种协调被扭曲了。具有印刷时代特征的畸形人,由于眼睛的增大而变得对空间、地域的胃口大了起来。这也就是对空间的倾向性(biased towards space)。在麦克卢汉的笔下,印刷时代的人就像一个怪物一样,至少称得上是一个陌生人。

当我们步入电的时代时,情形变得更复杂,新的交通传播技术急速地改变了人们使用5种感觉的整个方式。飞机和车辆延伸了我们的腿脚,收音机延伸了我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电影、特别是电视同时延伸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然而这些延伸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感觉器官达到了新的平衡或者说能以协调互补的方式行使它们的职能。当然,我们这是和口语社会相比较。换句话说,在电的时代,我们人的形象如果不是畸形的话,就是很丑的。

不过,对人体的机械延伸使人感到自身力量的增强。然而,就传播而言,大多数能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延伸的新媒介基本上都是单向的。这种延伸只适用于一种目的,那就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例如,人们从电视上看到无数的广告,广告不但告诉我们去商场,而且告诉我们应该买什么。可是很少有人能找到那些试图通过电视广告卖东西给我们的人。所以我们也不能为电子时代的人们描绘出一幅匀称的图像。想一想这个时代人的形态,长长的四肢,巨大的眼睛和耳朵,但嘴小到几乎无意义的程度(因为它发不出有意义的声音)。在电子时代,单向传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种感官延伸极不平衡的情况下,人们感到更加灰心丧气和异化。

然而,麦克卢汉认为,所谓的不平衡(延伸的不平衡、传播系统的不平衡)由于电视的出现而矫正过来。由于电能使传输瞬间完成,使得先后顺序不存在了。换句话说,“非专家(性质的)电技术重新恢复部落(社会)。”(McLuhan,1964:12,24)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不太容易懂,他的进一步解释涉及媒介结构,我们将在下面讨论这一点。

至此,我们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讨论了人的感官的机械延伸。要想进一步弄清楚来自媒介的影响或者讯息,我们首先需要澄清各种延伸以及延伸之间的关系。理由很简单,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要想发现媒介对我们的环境和我们有何影响,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媒介是怎样构造的。”(Stearn,1967:297)

四、麦克卢汉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含义的澄清,“热”和“凉”的分类。

麦克卢汉通过把媒介区分为热媒介和凉媒介来试图对媒介的结构作一澄清。按照他的说法,热媒介属于那种具有高清晰度并能延伸我们单一感官的媒介,如无线电收音机、照片、电影等,这些媒介提供大量的数据供接收者吸收。凉媒介是那种具有低清晰度和高参与性的媒介,比如电话和电视,特别是后者能提供的数据非常少。(McLuhan,964:22―40)

麦克卢汉就是在这类区分上遇到了困难。比方说电影和电视的区分,麦克卢汉把前者归类于“热媒介”而把后者划分为“凉媒介”,这种牵强的分类后来一直困扰着麦克卢汉。在1967年,他宣布“热”和“凉”并不是一种分类,他只是试图对媒介的结构作一些澄清。我们在下边将会看到,麦克卢汉的澄清实际上是有争议的。至少,麦克卢汉为了澄清媒介的属性而进行的论述很明显已经使他不仅远离了艺术的探索,而且跨入了实证的行列。⑦

【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相关文章:

1.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2.全球化之我见英语作文

3.全球化、教育与技术革命

4.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5.《魔法保姆麦克菲》观后感300字

6.全球化 Globalization英语口语情景对话

7.魔法保姆麦克菲系列电影中小学观后感

8.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家间正义

9.全球化时代中国儒家文化的得与失

10.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word文档
《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