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
“宴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
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
[论文关键词]《聊斋志异》 婚姻 两性关系 情
[论文摘要]《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潘郎人说太情深,事到关情自不禁。”(蒲松龄《读张视旋悼亡诗并传》)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建构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狐鬼花妖的世界,他多是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的创造,个中便蕴含着作者深深的寄托和寓意。《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关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情,是一条主线。
一、把情作为男女结合的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多出于政治、经济、生育等目的的考虑,而非爱慕。从礼教来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六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从法制来说,有“男女不以礼交皆死”(《魏书·刑罚志》)。封建社会讲究“门当户对”,有着森严的门第等级观念,即以男女双方的家世、财产作为婚姻的衡量标准。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历朝历代的和亲之举,就以一种最公开最赤裸的方式集中向我们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婚姻的政治目的。《红楼梦》中贾府的家长们最终选择薛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一是为了薛贾两家“以贵护富和以富补贵”,二是因为宝钗“德言工貌”俱全,可作为宝玉的贤内助,而且身体好,为贾家的子嗣着想,当然不会要体弱多病的黛玉了。
然而,《聊斋志异》中近百篇描写婚姻关系的作品中,大部分是以情为主题的,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又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礼教规定的。作家把这些虽然不合于礼法,但却是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如《晚霞》中一对痴情少年在龙宫禁苑中私合的场所:“见莲花数十亩,皆生平地上,叶大如席,花大如盖,落瓣堆梗下盈尺。”“遂以石压荷盖令侧,雅可障蔽;又匀铺莲瓣而藉之,忻与狎寝。”从古至今,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是洁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作家为素来被视为污秽的私通设计了如此清雅高洁的环境,意在以莲之洁来比喻情之洁。
洛阳牡丹甲天下,历来的传说是武则天令天下百花齐,独牡丹忤旨,被谪洛下所致。但在《葛巾》中,蒲松龄却用爱情之说代替了帝王贬谪之说:“后数日,堕儿处生牡丹二株,一夜径尺,当年而花,一紫一白,朵大如盘,较寻常之葛巾、玉版,瓣尤繁碎。数年茂荫成丛,移分他所,更变异种,莫能识其名。白此,牡丹之盛,洛下无双焉。隋种落地而导致花盛洛下:爱情之花的盛开怒放排挤掉了帝王的尊严与权威,更是把情提到了高于封建王权的地位。
二、赋予男女真情以无限的力量
蒲松龄不仅以最美的构思、意境和语言来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而且赋予爱情以感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小霍桓凭借手中的一把小铲,一夜之间洞穿了数重高墙,而得以接近心爱的姑娘,后来又凿通绝壁悬崖,夺回自己的妻子(《青娥》)。缘于情,孙子楚感动了阎王而被“姑赐再生”(《阿宝》)。秋容,小谢感动道士而得以借尸还魂(《小谢》)。白秋练可以使真君敕命龙王免选(《白秋练》)。黄生可以使“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复降宫中。”(《香玉》)至于连琐的白骨再生(《连琐》),秋月香躯复起(《伍秋月》),这一切无不是情的力量所致。在作家笔下,礼退居次位,情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首要力量,重要力量。以致无物不有情:人世间的男女青年痴于情自不待言,那众多的狐鬼花妖,亦无不为情颠倒,连地下的幽灵也念念不忘于情,“不能自已遂不避私奔之嫌”,即便是洞天仙山的仙女也不免堕入情网,而到人间来寻找爱情:或袖中成鸳鸯(《巩仙》),或情中指迷途(《青娥》),就连那些在冥冥之中维护礼教纲常的阎罗,判官,也为男女之情大开绿灯。由于作家以高度的浪漫主义手法赋予爱情以如此巨大的力量,所以《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作品绝少悲剧,在这里,爱情总是可以战胜一切的`艰难险阻,取得成功!
三、蒲氏情的标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蒲松龄既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便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从一般原则上来讲,他并不否定礼教的规定。例如葛太史女是笃守礼教的,当吴生有志于修仙而辞婚约时,她说:“远近无不知儿身许吴郎矣。今改之,是二夫也。”“吴郎贫,我甘其藜藿,吴郎去,我事其姑嫜,定不他适。”(《白于玉》)。狐女辛十四娘非父母之命坚决不嫁(《辛十四娘》)。对此,作者都是给予肯定的。但是一涉及情的领域,他就不拘于此了。只要男女互相爱慕,什么礼教的限制,父母之命,贞操观念都可以打破。比如,连城与乔生的相爱一背父命,二毁成约,而且又未婚即通,可说是完全违礼违法的行为,但作家却给予热情的歌颂(《连城》)。青风和耿生两人互相倾心爱慕,于是礼教和叔父的权威都成了被嘲弄的对象(《青凤》)。在这类作品中,情成为衡量两性关系是否正当合理的主要标准。不过,蒲松龄这一标准的使用,起码有两个禁区:一是对于寡妇,二是对已婚女子同其他男子的爱情。蒲松龄对寡妇改嫁是明显反对的。《耿十八》中即对寡妇改嫁之念颇有非议。到《金生色》、《牛成章》中则给不贞不洁的寡妇以极残酷的惩罚。而对于守节的寡妇作家是甚为褒扬的:对乔女心许孟生却矢志不嫁的行为极为赞赏(《乔女》)。《土偶》则为守节寡妇设计了极好的结局。改嫁既已不许,情奔就更谈不上了。已婚女子同别的男子的爱情,是历来存在的一个事实,但蒲松龄对这一点似乎是否定的,上百篇作品几乎没有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成仙》中有一节写到周生妻与仆私通,颇为作家所厌恶,终被一杀了之。《天宫》是写私通的,但却是用来抨击严嵩父子的,当然是否定性的。这两个禁区的存在,表明了蒲松龄的“情”的思想的不彻底性。
蒲松龄的重情思想是同明中叶以来的主情派思想一脉相承的。明中叶以后,思想、文学界出现新潮流,其代表是李贽、徐渭、公安三袁、冯梦龙等,可被视为主情派。主情派提倡人欲、真情、自然天性。蒲松龄明显继承了主情派的思想。巧娘因“生适阉寺”,而“赍恨如冥”,“没奔标人”而失声痛哭(《巧娘》),秋月死三十年而自荐于人(《伍秋月》),都是公然而大胆地表现人的情欲的。整日憨笑不止的婴宁(《婴宁》),伶牙俐齿、谑语高人的芳云、绿云(《仙人岛》),憨玩无节的小翠(《小翠》),无不天性纯真,言行率直,“从容于礼法之外”(李贽《焚书·又答石阳太守》)。
《聊斋志异》中体现的重情思想多是由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表现出来的,这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发出的幻影。一类情节比较单纯,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进而生出一些波折。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正是蒲松龄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
篇2:现代诗歌重情
现代诗歌重情
重情
如果我们就此别过
或许心里会好受许多
心中的不解让我们相见无法释怀
现实的繁杂让我们无法冷静面对
坦然的笑笑,或许——就这样了吧!
如果我们就这样忘记
或许过往的美好很值得回忆
心灵的死角彼此尘封的太深——太深
伪装之下我们都坦然的相处,坦然的……
却使那份情,那份爱无法舍弃
或许太多的如果让我们很难去了解
很难去!
但情太深让我们学会了释然
释然过去,坦然面对
于是,不再叹息
也不在惋惜
感情的辉煌占据整个心灵忘却了些
对啊!该忘却些了
红尘之中我们有很多事要去做
现实的冷酷让我们平静了心灵的伤痛
在忙碌中体会这份——真心
或许重情才是人间永恒的真理
愚蠢的人类
人类真的很愚蠢
有时,因为得不到才说不想要
平凡的生活,极好
因为得不到,说不想要
爱一个人,很爱
因为得不到,说不爱
人类多么的愚蠢
以为自己高高在上
却因为最细微的事激起心底的涟漪
人类多么的愚蠢
以为自己足够理智
却因为一个等不来的人独坐天明
人类穷尽一生为了摆脱这种愚蠢
最后发现根本就没有输赢成败
有的'只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信徒
大地写满夏天的印象。
时光惊醒了沉睡的人群。
我恰好途径它的绽放。
无限热情模样,
魅惑世间的干涸。
谁是它的信徒?
跟着一同飘散。
篇3:金岳霖《论道》中的重情主义思想
金岳霖《论道》中的重情主义思想
金岳霖的《论道》是用逻辑学的体系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冷峻的理性特色.但《论道》的行文多处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金先生在对情和理关系,以及情和性的关系的`论述中,蕴含了其重情主义的思想.金岳霖重情主义的思想有着时代、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游学经历等多种原因.
作 者:游庆括 YOU Qing-kuo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000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26 关键词:金岳霖 论道 重情主义篇4: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虽说已经是清代小说了,但本人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故事大意虽能读懂,但个中情节究竟怎样迂回曲折,个中许多具体的词语所指的人或物在如今的我看来也是不懂的。所以读书的时候,读完一遍文言,我不由得还得去看一看后人所写下的注解。
《王六郎》,这是我看这本书以来,感到有意思的第一个故事。
因为之前的故事,大都十分短小,内容也十分简单,或者是那种异常恐怖的描写。虽说看的时候确实觉得蒲松龄描写的恐怖场景和情节十分精彩,但读来总是让人感到战栗和排斥。
这篇故事则不同,虽然也是写人鬼之事,但却少了恐怖,多了温情,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
讲的是一人一鬼之间的深厚友谊。
这个故事也改变了我之前对所谓溺死鬼的印象。往常看到的志怪小说或故事,总是把溺死鬼描述得十分可怖,它时时刻刻想要抓人偿命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故事中的溺死鬼却不一样,虽然已经没有了生命,但仍有着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并且有情有义。讽刺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许多人甚至都没有王六郎这个鬼品德高尚,不说高尚吧,有些人的所作所为都让人不愿称之为一个“人”。
王六郎和主人公之前的情谊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刚看开头我以为这会是个以悲剧收尾的故事,王六郎会因为慈悲之心而长久地被困河中。然而小说却来了一个翻转,让仁慈之人得到他应有的善果——当官,或者是当神了。这就让本来压抑的读者心情豁然开朗,从正面宣扬了善有善报的道理。
而王六郎在他镇当神,主人公不远千里前去探望的故事,更表明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主人公的敦厚守信与王六郎的知恩图报。
故事最后以美满结局结束,也是给予了读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想象吧。
篇5:《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共包括491篇短篇灵异小说。聊斋志异,顾名思义,“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则指奇异的故事。小说中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中,看起来偏重讲鬼、狐、仙、怪等奇异故事,其实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确,《聊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的腐坏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缚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庙为父申冤无果后,愤恨不平,无奈之下,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进入冥府。不料,整个地府全被羊惧收买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铮铮铁骨,硬是不从,面对威风毫不屈服,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而鬼吏、狱吏、城隍、阎罗王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残酷压榨下层劳动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过伸冤的方式对其抗争。《席方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申冤,而是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这种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劳苦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鼓励着人们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体现了下层人民受压迫无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层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种苦涩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时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们在蒲松龄笔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学、重情重义、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为世俗所羁,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罕见的可贵的品质,当时风气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清朝对女性的压迫也是达到了顶峰,更出现了为了迎合男子审美而自残己身的缠足行为。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说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更能说明了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体。让我情有独钟的是《聂小倩》,它写出了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真挚爱情。聂小倩在十八岁病死,被葬在破庙旁,被恶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当。而宁采臣为人正直,不受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他的品行感动了小倩。可以看到,宁采臣的这种品行,也是世间难能可贵的,作者最终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对社会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电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据《聂小倩》而改编拍成的,但其实质没有改编,即歌颂人间真爱以及反对封建压迫。影片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真心相爱,却总是受到树妖姥姥的阻碍,最后他们齐心战胜树妖,小倩也得以重生。其实,树妖姥姥代表的就是封建阶级的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着下层劳动群众。而最终宁采臣和聂小倩用他们的真爱冲破一切阻挠,也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去反抗封建阶级统治,真正获得幸福。然而,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自由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抑或说是痴人说梦,所以《聂小倩》中所反映的也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将他的美好愿望融入了《聂小倩》中,用这种虚拟中的美满讽刺现实中的黑暗与腐坏。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句话是《盗墓笔记》里的。《聊斋》也是如此。不难发现,《聊斋》表面写鬼怪,实则以鬼怪影射现实中的人,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而且这些人的内心往往更加可怕。《聊斋志异》作为一本说鬼道神的小说,能够为世人所传颂且经久不衰,与它的内涵息息相关。正是关注到人性以及社会,聊斋才能在广大人群广受欢迎,小孩爱听它的鬼故事,大人则从中领悟道理。可以说,一本聊斋,说鬼道神,写尽人心。
篇6:《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篇7:《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我在暑假中读了一本书《聊斋志异》,使我受义匪浅,心潮彭湃。这比看电视过瘾多了,电视上,每到精彩、激动人心的时候,它总要明天再放了,可书不一样,我被它生动的描写深深地吸引着。
“聊斋”是清朝贡生蒲松龄的书屋,本书由此得名。书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塑造了善良可爱的狐仙花妖,神异灵怪,人鬼之间的恋爱,神怪之间的私情,表现了新颖脱俗的想象,瑰丽多姿的图景,生动传神的感情。
我的第一点感受是,聊斋志异的人物生动感人。“小谢与秋容”中的小谢活泼开朗,秋容冷漠而又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婴宁”开朗,活泼好动,整天笑嘻嘻的。“罗刹海市”的小乔本为龙女,因贪玩并丢了回穴令牌,回不了龙穴。马骥是一个文弱书生,因为他把小乔的令牌扔了,为了帮小乔而三番四次的中毒,最后都由小乔用龙血来救他。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小谢与秋容”因为秋容为了让小谢变成人,牺牲了自己。蒲松龄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它们虽然是鬼、狐,可是有的为了报恩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有的为了帮助人们而被陆判发现。她们都是心地善良,纯洁的鬼、妖。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情节离奇曲折。胭霞为了让自己青春永驻,听从石妖的吩咐,三番四次想破胭脂额头上的护身封印,可每次都下不了手,但是最后胭脂知道胭霞和石妖是一伙的,石妖知道胭霞没把封印解破就用法术把胭脂的脸弄得的血淋淋的,胭脂为了保护姐姐的脸,被破了封印,在石妖想把定海神珠从胭脂身体吸出来,可是鄂子川和一位叶捕头赶来把石妖杀了。
第三个感受是描写细致生动。在聊斋志异中,“小谢与秋容”是最让人感动的了,秋容,小谢和一些小鬼们为了不被陆判发现,就躲在一个小茅屋中。可是陆判借着一个凡人的身体发现了他们,其他的小鬼都被抓走了,只有小谢和秋容逃了出来。道士这他们写了两道还阳符,哪想到在路上竟遇到了陆判,他们拼命的跑,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可是一拿出来只剩一张符,还有一张破了,秋容为了不让小谢再推辞,就站在太阳下灰烟灭了,小谢投了胎和陶望三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读了这本书,让我觉得鬼和妖,不一定都是坏的,也不一定都是害人的,也有善良、纯洁的鬼和妖。
篇8: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鬼怪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使我们了解到蒲松龄在当时不得志情况下的苦闷,及对现实朝廷腐朽的不满。当代大作家郭沫若先生为这部作品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在内容上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政治方面,它揭露了清末时期黑暗腐朽的政治,社会腐化,统治阶级残害压迫人民,如:《促织》;
二、在科举制度方面,他反对现有的科举制度,在他的作品中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昏庸,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如:《王子安》;
三、在婚姻爱情方面,他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提出了新的爱情观: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如:《婴宁》。
除上述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刻画人心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它所展示的人生图画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同十分丰富。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堕落社会,所以他向往没有压迫、没有封建残害、婚姻爱情自主的生活,他希望改革社会,但他的改革方案是不成功,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幻想着有朝一日当朝者能倾听百姓的声音,救百姓于水火,而我们知道,他的这些幻想在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抨击黑暗社会的同时本文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这也是蒲松龄作为清末文人所表现出的思想局限性。
篇9: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我呀,不太喜欢读长篇巨著,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我喜欢读短小精悍,情节又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为此,妈妈特意为我买了本《聊斋志异》,并笑称这书最适合我的口味。
《聊斋志异》这本书里描写了许许多多关于鬼怪、狐仙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聂小倩》这篇,它讲述了一段人鬼恋的感人故事。聂小倩是一个善良、美丽、心灵纯洁的女鬼,在阴间她常受到其它恶鬼的欺凌,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她非常渴望过上正常的人类生活。在一天夜里,她偶然遇上了性情豪爽,品行端正的书生宁采臣。通过接触、相互了解,彼此产生了感情。最后,凭借他们俩的坚贞纯洁的爱情力量,宁采臣历尽千辛万苦帮助小倩变成了人,并和小倩过上了安定的幸福日子。因为彼此的恩爱,使得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变为真实,爱的力量还真是伟大呀!这种美好结局也正是我这个看故事的人最想要看到的结果。
还有让我感动的是《蛇人》这篇,这是一篇非常短小并简单的故事,它讲述了蛇人与他喂养的两条小蛇之间的情感故事。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相依为命,蛇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对待小蛇,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在蛇人放生小蛇的几年后,小蛇竟然还记得蛇人的养育之恩,并回到他的身边来报答他。这虽然是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但也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所应该有的真情、真心、真意,要有知恩图报,善待他人的美德。
《聊斋志异》这本书里的故事虽然都不是很长,但情节曲折离奇,给了我很大的幻想空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喜欢这本书。另外,我根据里面的人物描写,还画了几幅古代美女图呢!
篇10: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看过了《聊斋志异》,也让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有情有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有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想到这里,还有谁没有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相关文章:
1.聊斋志异读后感
10.《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