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换个身份思考
“Le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哲理故事:换个身份思考,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哲理故事:换个身份思考,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哲理故事:换个身份思考
蜗牛背着它的小房子,缓慢却自由地在世界上游走。人们却常常因为有了一间自己的房子,趴在那里被“按揭”,变成不会游历的蜗居者。
螃蟹永远在为对面的来者让路,举着两个大爪子,就像人举起双手表示没有歹意,然而人们对这个谦谦君子却有另外的解释:蛮不讲理地举着凶器到处横行霸道。弱者得恶名,总有原因,因为秋日的蟹肉实在美味,食之有味,还要食之有理。
和平鸽被叫和平鸽,因为它们在广场上飞翔漫步,一定是和平时期。没有枪声的'惊吓,它们才会在空旷的广场上,悠闲地陪着坐在长椅上读书的老人。现在,老人不坐在长椅上看书,而是在广场上像鸽子一样起舞。鸽子对这样的广场不知所措,飞得远远的,如避战火。
在我赶着毛驴去山那边的小煤窑驮煤的知青岁月,崎岖的山道上,我有一个诗人的梦想:“坐上轰隆隆的社会主义列车,日行千里!”今天,我坐上安静平稳的高铁,望着窗外青山,我觉得如果再骑上毛驴在青山间漫游,真有诗意。请别以为我在讲一个公式:毛驴+速度=诗意。
母亲对我说,你看蚕自己吐出的丝缠住了自己,这是自找的麻烦。它用嘴咬开了茧壳,自己解决自己的麻烦,它就变成另一个模样,开始长着翅膀的新生活。什么叫长大了?就是自己解决自己遇到的麻烦!今天看到30多岁胡子拉碴者说“我作为男孩……”,以及把胸挤得像个圆球者说“我们小女生……”,我知道问题不在他们,在于宠物店里没有蚕。
母鸡是聪明的推销员,它对自己的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前保持沉默,一旦把蛋生出来了,就在场院里咯嗒咯嗒地自我欢叫,让全世界知道一个伟大的作品产生了!至于后面是孵出小鸡还是变成锅里的西红柿鸡蛋汤,从不去追究,它总是憋足劲儿等待下一次生产后的欢叫。后来,我发现电影投资商学了母鸡,他们也是在电影拍完之后、正式上映之前叫得最欢,一上映就都哑巴了。
蚊子在叮人以前,总是要嗡嗡地叫,这是一种宣示,叫师出有名。人向蚊子学习,飞机轰炸以前总要搞点动静,发表些声明。后来人们发明了无人机,不声不响地干见不得人的事。炸了就炸了,炸了没商量。青出于蓝胜于蓝,人道高于蚊道。
一肚子墨水,不等于有学问。我们这个世界常常被一些所谓学问搞得昏天黑地。不信,你上网查一下,就知道了。
长颈鹿去找整形医生,说这脖子太长了,想换马鹿的短脖子。河马说自己身子太笨了不好看,想换斑马的条纹身。医生说,孩子们,回去吧,你们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不要学人类。人类发明了机器,做出了零件,最后发现身体的零件也能换了。于是,人们开始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了。因为换零件的人一旦退化为可以换零件的机器,灵魂就无处安放了。
篇2:换个立场的哲理故事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
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朋友们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不足,帮助改正;他对孩子们很友善,经常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心,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对您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不解地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对柏拉图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是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篇3:换个角度的哲理故事
换个角度的哲理故事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剩下8秒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一般来说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胜出。可要用仅剩的8秒种再赢3分,谈何容易。
这时保加利亚队教练突然请求暂停。暂停后比赛继续进行,球场上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己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全场观众目瞪口呆,比赛时间到。可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三联阅读3lian.com/zl/请保留
保加利亚队这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
寓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保加利亚队教练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不墨守成规,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从而获得了出线,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篇4:换个角度思考
换个角度思考
“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错的这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一位小学老师的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只会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会辨证地去看待事物,从而只会得到片面的观点。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原来多角度的斑斓是这样令我们惊喜不已。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总是喜欢找他人的缺点,而对他人的长处,优点总是视而不见,总是对他人做的`一切感到不满,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完美无缺的。其实不然,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精神,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时,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别人也有如此多的优点,自己却有着许多的不足。有了换位的思考,我们就不再那么悲观,就会发现原来世间存在着许多美好从而对生活怀有积极的态度,演绎出我们精彩的人生!
花开花落,这些是人类所阻挡不了的自然现象,怒放的鲜花固然会得到人们的喜爱、欣赏,而那些残败的花瓣却受到人们的忽略。我们是否想过每一朵凋零的花儿都曾有过盛放的时候,都有过让人赞不绝口的美丽,而如今“红颜衰退”了荸美丽自然地随之消失。我欣赏残缺的美,因为我喜欢多角度地看待事物,每个残缺的物品背后一定有过自然的美,关键是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去发现,因为一切美都源于内心。
我喜欢换一个角度去看另一个地球,在当今世界,如果我们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东西,世间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悲欢也有离合,世界并不单调,它是复杂多变的:我喜欢倒立着欣赏周围景物,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平时所察觉不到的事物,天空是如此蔚蓝,草儿是如此碧绿;我喜欢闭上眼睛去感受事物,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是要用单纯而善感的心去体会,用宁静、平和的呼吸去感受,风是轻盈的,空气是清新的,鸟声是悦耳的,我喜欢!
来吧!让我们都换个角度,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和谐的美。
篇5:换个颜色又何妨哲理故事
换个颜色又何妨哲理故事
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昨天开会时,老总还说,年底商场促销活动方案由我负责,另外一个新来的女孩做我的助手。今年大家的福利奖金有多少全看我这次活动成功与否。
老总说完这话的时候,不仅我自己不敢相信,全会议室的人都愣了。怎么可能?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这个刚过试用期毫无经验的小女孩负责?
晚上,躺在床上,头脑一片空白,辗转难眠。打电话给我一位待我亦母亦友的老师,问她,这老总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是委我重任,还是不想发大家奖金,让我背黑锅?老师听后笑着说,甭管他卖的什么药,你现在能做的是,喝下去,好好做。
我听后不服气地说,肯定是想找个借口赶我走人。听说,我那个助手就是老总的什么亲戚。到时,费了这么大力气,做好就是那个人的功劳,做不好就是我背黑锅,真划不来。想想,做不做结果无异,不如省点力。
老师听后停了一会说,别想这么多,好好休息,明天上午你来我这一趟。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宽心了。这么多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她总有办法引导我圆满解决。
第二天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赶到老师家去讨“灵丹妙药”。本以为到了之后,老师会像往常一样和我说故事、讲道理。结果,她只是端了杯水给我,不急不徐地从衣橱里取出一件粉红色的大衣。我一看,愣了,这,不是前几天和她去逛街时看中的那款吗?连蝴蝶花纹的纽扣都一模一样,肯定错不了。当时因没有绿色,才没买。
老师示意我穿上试试。我看了看她手中的粉红色大衣,很为难地说,老师,你也知道我……老师接口道,我知道你喜欢绿色,想做一株清新淡雅的竹子,衣物和生活用品也非绿色不买。但为什么不能换种颜色呢?你这个年龄,穿粉红色很水灵。试一下,反正都买回来了。
心不甘情不愿地穿上之后,被老师推到镜前,自己都吓了一跳。镜子里是白里透红的脸,微微漾着一丝不满,但眸子里闪出的'却是惊喜。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有点不习惯,但的确比绿色映衬下略黄的脸要水灵,人也可爱很多。
老师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看到没?换个颜色未必不适合你。这次要不是自作主张帮你先买了,你怕是要习惯性地穿一辈子的绿衣,多亏呀!看,固定思维多可怕。生活原本就丰富多彩,是你把其他的颜色都给抹去了。
我听后不好意思地点头。老师又笑着说,工作也和买衣服一样,如果你喜欢那个款式,或许只是颜色不称心,那么换个颜色又何妨?你喜欢那份工作,就要好好做,你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多试几次,总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至于老总作出这样大胆的决策,我想是因为每年商家促销方法大同小异,效果不明显。如果用有经验的人,和你一样走不出喜欢绿色的固定思维模式,想出奇制胜会很难。用新人,说不定就有新收获。不试就永远不知道哪种方式效果最好。凡事往好的方面想,才有好结果!
听了老师的话,心里犹如打开一扇窗,阳光洒满心房。很多时候,不管遇到什么事,多给自己一点选择的空间,往自己认为最好的方面去努力,一定会成功。如同一件衣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颜色,才能展现自己最动人的一面。当一种颜色穿在身上不理想时,不妨换个颜色试试。
篇6:哲理故事:思考死
哲理故事:思考死
又是一个白天,我在慵懒的空气里睁开眼睛,没有意识的起床,洗脸,然后重复每一个相似的昨天。
我生活的每时每刻,都静静地流淌在大自然的河床里,那样的悄无声息,在我的不知不觉里,慢慢的缩短着与时间尽头的距离。
在我们的周围,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死,因为看起来总有那么多未曾经历过的明天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的脚步。思考死,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仿佛已经成为哲学家们的专责,因为我们总是轻易可以看到哲学家们对于死亡问题的各种解读和探讨。另一种情况则是,某些在生活中的沦落的失意者,遍尝生的苦涩,开始了一种被迫意义上的人生思考。
对于我们这些别于以上两者的人来说,死亡的话题仿佛总是带有一种杞人忧天式的讽刺。我说我在思考死,有谁不会鄙夷我并认为我有病呢?毕竟死亡总是让人感觉那么遥远,而我们心中的愿望和追求斗气存在那些不可获知的明天,我们的热切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绝不会轻易的允许我们的头脑做出和这些相悖的假设,那就是死亡先于梦想的来临。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死亡归结于天命,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想再伟大的先知也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人类越来越穷究于自然,各种各样的秘密已经暴露在我们的面前,自然界变得前所未有的温顺,我们的手掌,正随心所欲的滤过她的每一寸土壤。
可是当死亡站在了面前,我们才明白,未曾有一刻,我们曾逃离自然的安排。我们原来是如此的.渺小和孱弱,我们左右的了各种物质和生命,却阻止不了一场简简单单的死亡。我们创造的了各种文明和繁荣,却延续不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
死亡,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幻灭。思考死,当死亡从哲学的神坛上跌落在我们这些普通人面前,我们又该做如何的感想呢?
对于死亡的畏惧应该是常人共有的心绪。死亡最可怕的或许并不是带走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而是带走的这一切,将永远在没有机会再重来。生命是这样的一场旅行,我们手拿着车票欣喜地启程,却在途中发现,手中的票是一去不返的单程。
死亡和出生是彼此唯一对应的映射,而我们只是在生命的数轴上走完那一段注定的轨道。
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是一件幸事,它催发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无尽探索,也催生了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狂热。生命在死亡面前尤显得短暂和珍贵。
另一种相反的心态则是漠视死亡,就是相信明天无尽的人们,就像和我一样年轻的人们,仿佛完全没有死亡的负担,倔强的挥霍着可怜的光阴,残忍的透支着年轻的身体。你猜得到明天不是死亡,猜得到后天不是死亡,但你永远也猜不到,死亡何时与你生命的预约。
使命才是生命的意义,使命感的缺失正在让我们麻痹,平静的生活正在把我们平静的过渡给死亡,但我们却还在陶醉,还在若无其事的陶醉。
一群不能交心的朋友,说着妙语连珠的话,脸上堆满或幼稚或虚伪的微笑,我低下头,不敢承认这沦陷在世俗中的自己。
死亡在我看不到的街头,可有时自己还是会颤抖。当人群散尽的时候,我跟着我自己,想自己的事,然后安静的走。我承认自己已经沾染太多的恶俗,已经沉溺太多的安逸。我写下这些文字,都是在逼迫自己思考。
或许没有人能认真的读过我的文字,生命的喧嚣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充斥急不可耐的味道。匆匆忙忙的赶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是否还会有必要……
【哲理故事:换个身份思考】相关文章:
1.哲理故事:思考死
3.身份读后感
4.哲理故事:三小时
5.搞笑哲理故事
6.哲理故事:宽容
8.心灵哲理故事
9.简短哲理故事
10.哲理故事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