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
“去哦哦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洪洞做客。欢迎大家来到大槐树,来到我们祖先的的“家”,来到我们的寻根问祖地。
今天,我很幸运能够陪伴大家去我们的祭祖园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洪洞县。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洪洞县名的由来,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
【根字影壁】
大家请看影壁上的这一“根”字。“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我们眼前的这座祭祖园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 这一“根”的情结。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于1984年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大移民,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解一点小知识。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就是自发移民。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规模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料记载的。
【二门楹联】
大家请往这里看。二门上这是一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越走越远,回头一顾,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标志。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二门上这幅对联后两句的意思是,迁民们的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谈论起大槐树后裔们脚上的小脚趾盖。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在每个人小脚指上砍一刀做记号。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或两半的,传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迁民壁画】
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画。我们眼前的这幅壁画叫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迁民们的凄惨情景。
我们现在想,明王朝为什么要大移民呢?这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现了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萧条景象,而山西作为“表里山河”,却因为易守难攻,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农业上又连年丰收,于是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大好局面。明王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之后中原人烟稀少,人口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现状,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尤其是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实施大迁徙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于是“老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民们诀别故土时的最后记忆和最后标志。
【古大槐树处】
大家再看看这座碑亭。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
【祭祖堂】
这是祭祖堂。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祭典通四海古树荫蔽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大意为祭典活动连接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树荫蔽万里。祖宗功德庇护九州大地,寻根追踪皆归祭祖堂。每年祭祖节期间,有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万游子都前来祭拜。故乡对于海内外游子来说,虽然只是一种符号或概念而已,但更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寻根认祖情结,祭祖堂正是这样的抒情平台。让我们的祖先保佑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富盛,永远安康,永远幸福吧!
篇2: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洪洞做客。欢迎大家来到大槐树,来到我们祖先的的家,来到我们的寻根问祖地。 今天,我很幸运能够陪伴大家去我们的祭祖园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洪洞县。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洪洞县名的由来,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
【根字影壁】
大家请看影壁上的这一根字。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我们眼前的这座祭祖园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根的情结。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于1984年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大移民,发生于在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篇3: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
一、景点讲解: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专门祭祀“史前三圣”的临汾尧庙。尧庙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是前殿后寝式明清风格古建筑群。这一座集纳50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尧庙为什么建在临汾呢?因为临汾古称“平阳”,帝尧在4000多年前定都于此,划定九州,形成古代中国最早的格局。尧都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帝尧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被誉为“中华文明始祖”。现在我们看到的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宫门】
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道正中的宫门也叫“尧门”。门楣上刻着“古帝尧庙”四字,两边楣额上,东刻“就日”,西刻“瞻云”,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帝王本纪》。司马迁赞誉帝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是说帝尧的功德如天大,智慧如神仙,人民依就他如葵花向着太阳,五谷盼着甘露。东西两边厢门,西为舜门,东为禹门。进入宫门有一幅对联叫“回头联”,请大家回头看看。上联为“进尧庙躬身寻根天地阔”,意思是要用恭敬的心态来拜谒尧庙。下联为“出宫门回首念祖日月长”,意为我们告别尧庙时,不要忘记再回头看一眼尧宫,铭记民族先祖对华夏文明的贡献。
我们脚下中间这条路叫龙凤之脉,是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龙和凤均为唐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
【五凤楼】
前面这座重檐歇山顶式明清建筑叫“五凤楼”。五凤楼始建于1340年前的唐乾封年间,也称“光天阁”。意为帝尧的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帝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并在他们议事的地方建楼纪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
【尧井亭】
尧井亭里的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相传帝尧时期,十日并出,天下大旱。尧命后羿射九日,但仍解除不了旱象。帝尧心焦万分,率人顶着烈日寻找水源。到了伊村在大树之下休息。忽然看见很多蚂蚁聚集于此。帝尧心想蚂蚁也要喝水呀!于是令人在蚁穴挖坑数丈,果然找到了水源。这就是帝尧寻蚁穴而凿井的传说。后来,人们围井而居,至今人们还把城市称为市井。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奇特的古柏。左侧两棵分别为柏抱楸(1600)和柏抱槐(1700)。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右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1600),另一棵叫“夜笑柏”(17000)。相传晋代时一个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此柏为“夜笑柏”。哪位游客有兴趣的话,可在除夕之夜来尧庙,听听“夜笑柏”的笑声,那会使您全家永远笑口常开,幸福和睦。
【木】
广运殿前两侧的木柱是唐尧设立的木的复制品。木也称华表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的含义现指,不实之词,但在当初却是大胆提意见的意思。随着时代的推移,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品和帝王尊严的标志。
【广运殿】
我们面对的广运殿也叫“尧殿”。相传这里是帝尧召见群臣的殿堂。殿名“广运”是歌颂帝尧的功德和仁贤广以配天,运以载地之意。这座大殿宽9间,进深5间,周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殿内正中是尧铜像,通高5米,重8吨。表面贴金,神采奕奕。西边四大臣的铜像分别高4.1米,重两吨。帝尧高寿114岁,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
在中国道教里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所谓“三官大帝”。因尧住在紫微宫,也称紫微大帝。紫微大帝管人间赐福降财。为什么世上有的人很有钱财,可他过得却并不幸福呢?就是因为他光敬财神,未敬帝尧。殿堂上这四位肃立的大臣就是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大臣。右边长须老者叫四岳,是尧时期主管祭祀山岳的官儿;右边持谷穗的叫后稷,是主管农业的大臣;右边另一位大臣叫作羲和是唐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左边持法绳的是皋陶,任大理之职,是主管刑律的大臣。
【虞舜殿】
请游客朋友们随我沿着右边往回走,参观广运殿右侧的虞舜殿。虞舜殿是明清风格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大家看到的舜的塑像取材于“舜耕历山”,突出了祖先对农业的贡献。塑像古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尧庙的祖庙特征。
【大禹殿】
现在我们再看看对称的大禹殿,该殿建筑风格与虞舜殿相同。因禹治水有功,所以他的塑像取材于“大禹治水”。突出了其对水利的贡献。塑像古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尧庙的祖庙特征。
篇4: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了。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县名的由来传说是取城南的南洪崖和城北古洞得名。出名则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更以迁民之鉴证古大槐树而闻名全国。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这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曾经目睹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壮举。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故乡。
【根字影壁】
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根”的思想和眷恋之情。这座祭祖园中的“根”字影壁中的“根”字,是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字。您再看“饮水思源”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在这里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思,您要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移民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可据的。
【二门楹联】
请看二门上的这幅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当迁民们离家越走越远时,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记忆里最后的家乡标志。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二门上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迁民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自然而然地谈论起大槐树后裔脚上的小脚趾盖是两半的事情。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使用刀在每个人脚小指上砍一刀做记号。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的,传说就是被砍了一刀的缘故。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反映了当时的凄惨情景。明王朝为什么要移民呢?这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现了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萧条景象,而“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因为易守难攻,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农业上又连年丰收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局面。明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之后中原草莽,人烟稀少,人口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的建议,决定了实施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对于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去世代养育自己故乡的时候。他们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和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于是老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民们诀别故土时最后的标志。
【古大槐树处】
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槐树。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代繁衍。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
【祭祖堂】
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祭典通四海树荫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意为祭典活动连接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树荫蔽万里。祖宗功德庇护九州大地,寻根追踪皆归祭祖堂。每年祭祖节期间,十几万来自海内外的游子们都前来祭拜。故乡对于海内外游子来说,虽然只是一种符号概念。但却又是一大缸用怀念氛围酿造的常忆常新的老酒。酒逢游子千杯少,寻根追踪祭祖堂。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先保佑万事如意,全家安康。
篇5:大槐树导游词
大槐树导游词
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大瀑布相比,黄果树大瀑布虽然没有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北美洲尼亚加拉大瀑布、委内瑞拉安赫尔大瀑布那般宽阔、高深和雄伟,但是,黄果树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处,它是世界上处在喀斯特地区最在瀑布,也是最壮观的瀑布。这个大瀑布就像是一块奇异的磁 石,在它的地面、地下、水上、水中还吸附着一连串丰姿绰约的景致。其中最神奇的一处,就是隐藏在大瀑布半腰的崖廊洞穴,由于洞外藤萝攀附,水挂珠帘,故曰“水帘洞”。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没有的奇特景观。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同时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携带的东西,保管好自己随身的物品,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参观一楼中央大厅。南北长76米,东西宽48米,高16米,面积3600平方米,地面全部是天然大理石铺成,周围20根柱子由汉白玉大理石镶砌,上挂5盏水晶玻璃吊灯,整个大厅建筑装修简洁大方。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洪洞做客。欢迎大家来到大槐树,来到我们祖先的的“家”,来到我们的寻根问祖地。
今天,我很幸运能够陪伴大家去我们的祭祖园去走走,看看。
在看之前,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洪洞县。
天子山有四大奇观:峰林、云海、日出、冬雪。一幅幅雄伟壮观、奇特迷人的景象,相信会让大家大饱眼福而流边忘返。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张家界天子山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洪洞县名的由来,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祖宗的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
【根字影壁】
大家请看影壁上的这一“根”字。“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我们眼前的这座祭祖园中影壁上的“根”字,正是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根”的情结。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于1984年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大家再看“饮水思原”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它的含义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让我们追本溯源,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大移民,发生于在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
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解一点小知识。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就是自发移民。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规模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料记载的。
【二门楹联】
大家请往这里看。二门上这是一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越走越远,回头一顾,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标志。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二门上这幅对联后两句的意思是,迁民们的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谈论起大槐树后裔们脚上的小脚趾盖。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在每个人小脚指上砍一刀做记号。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或两半的,传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迁民壁画】
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画。我们眼前的这幅壁画叫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迁民们的凄惨情景。
我们现在想,明王朝为什么要大移民呢?这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现了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萧条景象,而山西作为“表里山河”,却因为易守难攻,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农业上又连年丰收,于是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大好局面。明王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之后中原人烟稀少,人口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现状,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尤其是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了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实施大迁徙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具体到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离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有那一棵清晰而高大的老槐树,还有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于是“老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民们诀别故土时的最后记忆和最后标志。
谢谢大家的关照和配合,我们的江山大峡谷半日游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在下次再欣赏这美丽的江山大峡谷,并坐上飞天绳索,观看碧水蓝天。还有就是,品尝这里纯正野菜和可口的土鸡,再见!跟这里的所有精灵再见吧!
【古大槐树处】
石龛:“滴水穿石”贵在水的执著,眼前这个洞再次让我们见证了流水的伟大力量,在绝壁的底部由于水流长期的冲涮旋蚀形成了一个顶部小、肚子大的洞,在地质学上叫石龛。说到这儿大家肯定疑惑了,这个洞怎么会升到那么高的位置?这就又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神奇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的抬升,水流的不断下蚀,才把石龛抬升到陡崖的中间。
该礼堂南总计可容纳1万人。礼堂平面呈扇面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一层为代表席,每个座位均设有12种语言的译意风及电子表决器,代表们可即席发言或表决。三层的每个座位中则装有小喇叭,均可清晰听到主席台 的声音。礼堂顶棚微微窿起,其与墙面呈圆弧型,形成“水天一色,浑然一体”之势。顶部中央饰有巨型红色五星灯,周围点缀有馏金的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三 环水波式暗灯槽,一环大于一环,象征中国革命从胜利 走向更大的胜利。整个顶棚纵横密布有500个满天星灯,灯火齐明,宛如“众星捧月”,蔚为绚丽壮观。
大家再看看这座碑亭。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
【祭祖堂】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这是祭祖堂。这座祭祖堂上的对联“祭典通四海古树荫蔽万里,祖德庇九州大地谱归一堂。”大意为祭典活动连接五湖四海,好似古槐树荫蔽万里。祖宗功德庇护九州大地,寻根追踪皆归祭祖堂。每年祭祖节期间,有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万游子都前来祭拜。故乡对于海内外游子来说,虽然只是一种符号或概念而已,但更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寻根认祖情结,祭祖堂正是这样的抒情平台。让我们的祖先保佑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富盛,永远安康,永远幸福吧!
人民大礼堂属于典型的民族建筑形式,建筑主体前面的牌坊正对中心主体,中轴线对称向两翼发展的塔楼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格局。同时,它还完美地体现出了现代建筑的四个特点:实用性,礼堂内部直径仅46米,但却能容纳4000多人;坚固性,它经历50年的风雨至今仍然亭亭屹立;经济性,它当时花费了437亿元修建完成,折合到现在有400多万元人民币,在今天看来不会太多,但在当时为了修这座礼堂,重庆人民真可谓是有钱..有力..所以,说它是人民的礼堂一点不为过。美观,屋顶的绿色、大柱的朱红色和栏杆的玉白色,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篇6:山西大槐树导游词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篇7: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大槐树景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6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景区(点)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同年12月,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点)”;2000年档案管理达省一级机关档案管理标准;同年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的中心;2001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槐树的旅游导游词】相关文章:
2.旅游导游词
3.深圳旅游导游词
4.长岛旅游导游词
6.泉州旅游导游词
7.石钟山旅游导游词
8.东北旅游导游词
9.浙江旅游导游词
10.青岛旅游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