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

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

2022-10-13 08:38: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旧城以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分享。

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

篇1: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

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

徙木偾表(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译文】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课后习题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 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6.(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3分)(1)就,便  (2)拜见,拜访  (3)认为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8.(2分)D

19.(2分)(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2分)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篇2:徙木偾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徙木偾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 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5.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3分)(1)就,便 (2)拜见,拜访 (3)认为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3.(2分)D

4.(2分)(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5.(2分)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翻译: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便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名词知识点

名词: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名词可以独立成句。是表示人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根据其词汇意义,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1.专有名词:指表示人、地方、机构、组织等的专有名称。具体说来,它包括人名、地名、月份、星期、节日、书名、电影名以及某些抽象名词等。

2.普通名词:指表示一类人或东西或抽象性概念的名词。

阅读如何把握整体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篇3:《徙木偾表》阅读答案

《徙木偾表》阅读答案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 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来谒吴起 (2)予谓鞅本魏人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6.(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

17.(2分)(1)拜见,拜访 (2)认为

评分标准:共2分,每个1分。

18.(2分)D

19.(2分)(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2分)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篇4: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

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

原文: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

注释

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篇5: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

《鲁人徙越》翻译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它们的用途的更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鲁人徙越》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jù),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篇6:文言文枭将东徙原文及翻译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见斑鸠。斑鸠说:“您打算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打算到东边去。”斑鸠说:“您因为什么缘故向东边搬呢?”猫头鹰说:“乡村里的人都讨厌我叫,我因为这个缘故才搬到东边去。”斑鸠说:“要是您能改变叫的声音,那就行了;要是您不能改变叫的声音,那么就是您搬到东边去,那儿的人还是会讨厌您的叫声。”

枭将东徙,典故,常被用来表示“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毕竟“治根不治本”不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任何事都应从其本身着手,从而解决问题,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白花功夫。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 。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1、《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3、《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篇7:枭将东徙的文言文翻译

枭将东徙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翻译: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注释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逢:遇见,遇到。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更(gēng):改变。

犹(yóu):仍旧,还。

启示

1 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2 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篇8:临终遗表文言文翻译

临终遗表文言文翻译

原文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阴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

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注解

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

伐:讨伐

赋性:天性

何期:谁料

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

寰宇:天下

余:多余的

仰:仰仗,依靠

【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枭将东徙的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 翻译

3.文言文翻译

4.活版文言文翻译

5.语文文言文翻译

6.《三峡》文言文翻译

7.威武不能屈文言文翻译

8.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9.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

10.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