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区提高非京籍学生报考村官门槛
“老板来一刀老板来一碗香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北京多区提高非京籍学生报考村官门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北京多区提高非京籍学生报考村官门槛,希望您能喜欢!
篇1:北京多区提高非京籍学生报考村官门槛
本报讯(记者 解丽)今日9时,北京大学生村官报名将正式启动。京外院校非京籍应届毕业生(双外生)此次无缘报考。北京青年报记者从13个区发布的招聘方案中发现,对于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报考者,大部分区都各自提高了招录门槛,像中心城区对非北京生源的学历要求都限定在研究生及以上,同时,各区在所需提交材料中,要求非北京生源全部必修课程无补考、重修和不及格记录以及额外出具英语四级成绩单。
据了解,20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将于今日9时正式启动。此次招聘仍涉及除东城、西城、石景山之外的所有13个区,共计800个名额。其中,大兴、房山招聘人数最多,各需要100人。丰台、海淀、朝阳三城区各自拿出20个、20个及40个名额,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垫底”位置。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选聘双外生未被列入可报考范围。在统一的选聘公告中,对可报名者是这样描述的: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含定向、委培)的普通高校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和北京地区普通高校非北京生源本科以上(含本科)应届毕业生。而从各区制定的招聘方案中北青报记者发现,与统一的选聘公告相比,三个中心城区对非京籍毕业生提高了学历门槛,一律要求非北京生源要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而其他8个远郊区,虽未像城三区一样提高学历门槛,但还是从学习成绩、英语成绩等方面将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报考条件区别对待。从13个区的招聘方案中可以看到,对于北京生源,其所要提供的材料很简单,无非是身份证、户口本、报名表之类。而对于非北京生源,需提供的材料就相对复杂,门槛也更高。
像通州,就要求非北京生源还要额外提供所学全部课程成绩单原件(须校级教务主管部门盖章,必修课程不能有补考、重修、不及格,科目成绩单打印日期为年5月),专升本的本科毕业生,专科成绩单需要复印一份,并由专科院校教务主管部门盖章;四级或六级成绩单原件(英语四级达到或超过425分;艺术、体育等专业不要求四级成绩的,须由院校就业主管部门出具外语水平符合毕业要求的证明),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需提供相关外语专业等级证书。密云则要求北京地区普通高校非北京生源(不含独立学院),除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和第一外语为非英语语种的情况外,英语水平应达到国家四级考试425分(含)以上;全部课程无不及格、补考或重修记录;修学期间未与任何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聘用、任用关系,未缴纳社会保险。
据悉,大学生村官报名将截止到本月13日17时。
篇2:非京籍北京私立学校可以高考吗
非京籍北京私立学校可以高考吗
首先选择国际高中的家庭,基本都是未来都是明确出国留学的,所以对于就读高中阶段的同学来说,很少有家庭会考虑学籍的问题。
非京籍读国际学校即使有学籍也不能参加国内高考的,除非是满足九类人(详细点击查看:非京籍孩子在北京高考所需满足条件(九类人))的要求才能参加高职高专的考试。不论是选择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政策上的要求都是一样。
温馨提示:非京籍在北京从幼儿园到中高考,需要度过一个有一个难关,不同学龄段孩子升学的入学条件及入学途径要求不同。
在私立学校读高中可以参加高考吗
参加高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只不过是要看你的情况以什么身份参加高考。你在私立学校如果是普高学籍,正好又是即将毕业,你当然就可以参加了。如果没有学籍也可以以社会青年身份参加高考。总之只要不是在校生都可以的。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含应届生)或具有同等学历;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高中上公立学校好还是上私立学校好
高中首选公立省重点。高中也是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有高考,进入好的学校能增加你考上大学的几率。因此在选择高中时,优先选择公立的重点高中。当然了,高中是中考考上的,也不能随意选择,只能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
选择的原则是:先是公立省重点,然后是比普通高中分数高的私立高中,最后是公办普高。如果分数太低成绩太差的建议上公办职业学校。
初中建议选择重点中学。初中阶段一定要好好择校,不可马虎。因为初中的学业成绩分化严重,一定要选择好的学校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初中优先选择重点初中重点班,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只要是排名靠前,都可成为优先选择。
篇3:京籍PK非京籍 异地高考政策“门槛”博弈
京籍PK非京籍 异地高考政策“门槛”博弈
又逢星期四。
10月18日,上午9时,20余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希望能约见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交流。
不久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发布。但在“通知”中,对上海、北京这样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则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而在向地方教委递交的公开信中,家长们则明确提出,“随迁子女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就学记录的,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京籍PK非京籍
与此前教育部维权不同,自“教育公平志愿者”在北京市教委约访姜沛民,一批京籍人士也陆续出现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门口,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诉求。这批京籍人士,以年轻人为主,只有少数家长参加。
“这是第二次正面交锋了。”有参与维权的家长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她介绍,第一次是上周四,对方到场人数要少一些,大概七八人,这次到场的京籍人士大概有20多人,明显比上次要人多一些。
不到九点钟,北京市教委信访办接待人员到岗后,一位身材高大的京籍青年就带着准备好的材料走进了办公室。
虽然信访办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他,接待时间是自九点开始,但对方仍然按照手头的材料读完,并向信访办工作人员阐述了自己之所以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
在这位京籍人士看来,外籍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除此之外,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要想享受作为北京人的权利,必须先要承担责任”。
按照信访流程,本次共有5位京籍人士向负责接待的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工作人员反映了自己的诉求。
在互联网上,京籍人士将支持开放异地高考的家长称之为“异闹”。明确申明,北京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本来十分充裕,正是因为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口,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而开放异地高考则会促使更多外地人口涌入北京。
本次京籍人士到场,也再三强调了类似的诉求。对于“教育公平志愿者”的维权举措,有京籍人士表示,“这是在胁迫北京市教委”。
对于本地居民的反弹,其实政策制定者在最初时即已考虑到这种可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明确表示“既要解决这些外来人口子女的考试就学问题,但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当地学生的权益不受影响”。
而“教育公平志愿者”们则担心,这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留下口实,以“参加社会保险年限”门槛把大部分非户籍常住居民排除在外。
“门槛”是关键
如果把开放异地高考视作是一个大的政策方向,现在争论的焦点,更多其实是关于“门槛”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参加异地高考的政策。
此前颁布的《通知》中,明确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
但对上海、北京这样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也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这其实是把制定政策的门槛,下放给地方政府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而在《通知》中,亦给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方案厘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即“原则上应于年底前出台”。
地方政府如何设定门槛,将成为这项政策是否可以执行的关键。
类似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其实早在今年2月份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从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但是对于京沪这样的人口集中流入地,政策的博弈过程就显得异常艰难。
此前,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三十位专家学者曾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部门领导递交的一份名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
在这份方案中,对于“门槛”也有类似的表述:对于京沪等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考虑增加一年与义务教育的衔接;随迁子女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就学记录的,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此外,最令这些“教育公平志愿者”们忧心的是那批明年要参加高考的非户籍学生。据这些家长介绍,目前高中以上的学生,基本都是因为父母有北京绿卡或者家里实在无人照应不得已随父母读书,由于在户籍地没有学籍甚至面临无处高考的困境,打破户籍隔离首先要考虑这个最无奈的群体。
“具体办法应自开始实施,并确保20现有在京高三学生不分户籍平等参加20北京高考及录取。”有家长表示。
对于上述诉求,出面接待的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表示,“政策还在研究中。其他的答案都给不了。”
显然,上述回复断然难让家长们满意。新一轮博弈,还将持续进行。
篇4:非京籍家长担心“异地高考”门槛高
非京籍家长担心“异地高考”门槛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金松) 自教育部四部委制定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后,各地如何落实意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9月22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大会议中心举办“随迁子女高考准入条件研讨会”,呼吁从年开始实施“异地高考”,并不得设置过高准入门槛。
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主要原则,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相关条件,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
异地高考 学生家长均有门槛 [相关]异地高考准入设3项门槛.. | 全国异地高考破冰设3门..随着各地即将在11月份进入2013年高考报名阶段,一些与会的学生家长代表呼吁各省市均应在本地2013年高考报名方案出台之前制定异地高考方案,并明确规定从2013年开始执行,以避免对2013年升学的学生的`权益造成损害。
北京大学法院教授张千帆表示,《意见》规定还是比较抽象,遗留下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明年就要高考,现在还不知道到底是去哪里高考,家长都非常地焦虑。
一位孩子在北京就读高二的非京籍学生家长表示,《意见》设定了太多限制条件,限制孩子、限制家长,最后还要看城市是否需要。她虽然来北京工作20多年,仅社保一项条件就足以将其孩子挡“异地高考”的门外。她从就开始在山西上社保,来北京工作后,由于当时社保不能跨区转移,就一直在山西交社保。从去年开始,虽然社保可以跨区转移,但对年龄做了限制,由于其年龄超过了规定的年限,不能再办理社保转移。
该家长表示,“我北京工作20多年,不是不想在北京上社保,是因为户口政策和社保政策不让我上,也不让我转。如果再拿社保这个条件跟孩子高考扯在一起的,就非常不合理。”
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很同情这些家长的处境,“过去曾经有一段,考大学时候要看家长的出身、成分,当时是阶级不平等;到现在是等级不平等,这个等级表现在户籍上,是农村的,城市的,本地的还是外地的。这是很落后的一种管理方式,到现在还这么做很没有道理的。”对于《意见》中,以城市需要作为“异地高考”的准入条件,郭道晖认为,这是在鼓励地方保护主义。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教授徐昕认为,人口流入地政府不应该设定过于苛刻的条件,绝大多数的本地市民,是愿意支持“异地高考”这样一种平等教育权的实施。在其看来,“异地高考”涉及到不同群体之间的一些利益关系,政府可以很中立看待这个问题,而不应该搅在中间去,扮演当事人的角色。
篇5:北京教委人士建议非京籍考生:回家报考等消息
北京教委人士建议非京籍考生:回家报考等消息
12月5日,北京市高考报名的最后一天,在这个城市读高三的小杜、小林和小王却仍然不知道自己明年在哪里高考、还能不能参加高考。12月6日,是北京市教委的公开日,一位工作人员以个人身份建议非京籍家长做两手准备:回原籍报名高考,等北京消息。
本报驻京记者 孙磊
小王:为了参加高考,再远也得跑
小王已经报名了,是在七八百公里之外的内蒙古包头市,那里是她的老家。在她的印象中,爷爷、奶奶和叔叔是包头最直接的含义,每年春节会回去一趟和大家团聚。然而她心目中的家在北京。爸爸、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带她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她生活、上学,有自己的朋友和老师,奶奶说她的北京话特别地道,就像一个北京孩子。
尽管如此,小王心里很明白,自己和其他的北京孩子不同,她没有北京户口。在平时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学,她在班里的成绩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升高中那年,第一次为户口犯了愁。尽管成绩很棒,可是因为不是北京户口,想在北京读高中变得很难,爸妈几经周折,托了许多人,终于进入了一所北京的高中。当然了,这其中也有那几万元赞助费的功劳。
上了高中后,小王的成绩在班里仍然名列前茅。这让她的爸爸又喜又忧。喜的是女儿聪明伶俐,知道努力;忧的是,没有北京户口,就意味着女儿只能回包头考试。内蒙古和北京的课本不一样,高考试题也不一样,女儿回去考试肯定要受到影响。女儿考不上一个好大学,会耽误了她的前程。
在北京工作十余年的王先生,仍然没有北京户口。他总是说,这无所谓,咱靠自己的本事在北京扎根立足,就是没有户口,也仍然能够生存下去。可每当女儿因为没有户口而不能在北京升学考试时,他又变得不那么淡然。
王先生在报纸、电视上也听说过异地高考的事,今年8月份,看到国家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王先生心里就在琢磨,北京要是明年就放开异地高考,女儿就可以直接在北京参加高考;要是才放开,他还得联系包头的学校,让女儿回包头报名。
9月、10月、11月,经历了消沉又漫长的等待,11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发布了《北京市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通知》。通知明确,报名参加2013年高考的人员的资格:须具有本市(北京)正式户口,其中,外地转京户口限12月5日前在京落户者。
王先生没有犹豫,立刻替女儿联系了包头的一所学校。进入12月份,小王已经回了包头两次。一次是去采集信息,为高考准考证照相;一次是去体检。她今年17岁,每次回去都是妈妈陪着她。从包头到北京没有动车组列车,两个人就坐普通列车回去,从北京回包头要用13个小时,回来又是13个小时。这个月已经来回跑了两趟,月底还要回去一趟,进行高考报名的现场确认。王先生不愿意多说这些,只是说:“为了参加高考,再远也得跑。”
按照他们的计划,小王读完这个学期后,就要回包头去复习,课本都不一样,她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小杜:不能在京高考就复习一年
和小王一样,小杜的老家也是包头的。他在海淀区一所高中读高三,同学和老师都特别喜欢他。从高一开始,他就担任班里的班长和年级的学生会主席。可对他来说,这些都抵不上一张北京户口来得实在。因为不是北京户口,他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可小杜拿定了主意,说什么也不回去报名了,他说,假如明年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他就准备复习一年。
12月5日,距离明年的高考只有6个月的时间,别的'孩子都在加班加点地复习备考,小杜却必须做出这么艰难的决定,他的父母既感动又辛酸。
小林:为上学迁徙
与小杜和小王不同,小林本来就是一个北京人。前,他刚出生不久,父母离婚了。虽然亲生父亲是北京人,可小林还是跟着妈妈落了四川的户口。离婚后,小林的妈妈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后来又和一位北京人结了婚,生活回到了正轨,可小林的户口成了一件麻烦事,母子俩因为这件事还产生了隔阂。
,小林初中毕业后,妈妈担心他不能在北京高考,就在四川广元老家找了一所学校。小林从来没有独自生活过,妈妈就辞去北京的工作,全程陪读。就是这样,去四川读书仍然成为了小林的一场灾难。
首先就是气候不适应,四川湿热的天气让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的小林生病了,发了一个月的高烧。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听不懂老师的话。刚到四川时,学校进行了摸底考试,小林在100来人的大班级里排在上游;可到了期末考试时,他在班里的成绩已经掉到了下游。
小林的妈妈坐不住了,这样下去,小林的身体垮了,学习也落下了。她又让丈夫在北京市房山区找到了一所学校,让小林插班进去。这显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小林的妈妈只是说,想尽了一切办法。
小林回到了北京,学习成绩却难再回到从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浮动很大。小林的妈妈说,回四川那段时间落下了许多课程,影响了小林的成绩,可最重要的还是户口的事儿对他的影响。
升高三的时候,学校按照成绩把学生分到了“本科班”和“专科班”。“本科班”主科(语数外)和副科(文、理综合)都学,“专科班”只学主科(语数外)。小林被分到了“专科班”。他常埋怨妈妈:“都怪你没给我找人托关系,我特别想上‘本科班’。”最近一段时间,一想到自己不能在北京高考,小林情绪就变得特别低落,有时候甚至不想上学。妈妈也不敢责怪他,只是在家里没人时偷偷地抹泪。
12月1日高考报名开始后,因为小林没有北京户口,学校领导不让他在网上报名。班主任老师平时特别喜欢小林,就在学校的电教室尝试着给他报名,结果被学校领导点名批评。小林跑回家自己报名,这对于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轻松就报名成功了,不过还有审核这一关是他和其他人都无法轻松逾越的。
小林今年17岁,已经是一个懂事的小伙子了,他安慰妈妈说:“我不怕,我要让所有人都看看,我是怎么用专科班的成绩考一所本科学校的。”
孩子们的声音
小李:我从小就来到北京,从六环兴建到申奥成功,见证了北京这么多年的发展。小升初的时候,因为不是北京户口,被挡在了面试的门口;中考的时候,因为不是北京户口,就没办法填报志愿;我本来以为命运可以改变,因为北京现在还在发展,我想北京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可以接受我们。没想到到了最后,还是卡在了高考的大门前。
小张:,我父亲因为工作调到了北京,我和母亲两个人在老家,那时总感觉身边缺了点什么。一年以后在北京的外公身体不好,妈妈必须过来照顾他。我自己留在老家,那种一个人的感觉真不好受。暑假、寒假来北京和爸妈团聚,回去的时候,他们都是含着泪把我送上车,不敢回头多看;当我上车的时候,叔叔阿姨对我说,别伤心了,下次还会再见的。
小刘:我曾经感到很伤心,也觉得非常不公平。人人生而平等,我们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不是吗?
搜狐教育策划:异地高考破冰倒计时专题:全国各省市异地高考方案细则
北京市民网上就异地高考与非京籍家长辩论
京沪粤进展:
北京市教委建议:非京籍高考生回户籍地报名
四部委将派员赴北京上海广东督查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广东外地户籍高考考生明年不能就地报名
教育部督促京沪粤落实异地高考 明年两会前落实
其他各省市进展:
深圳发布2013高考借考通知:异地高考无望
黑龙江启动异地高考报名 已189名考生符合条件
重庆不允许外地高考生和户籍考生异地借考
安徽异地中高考方案对考生不设户籍门槛
江西异地高考方案后年实施 外省户籍仍回原籍
辽宁实施异地高考最早时间要等到20
湖南异地高考政策:户籍与学籍冲突以学籍为主
15省区市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细则
人物:
外地来京母亲盼异地高考方案:愿用生命换考桌
评论:
人民日报:京沪异地高考实施难度大急不得
北上广不解决异地高考等于中国未解决
异地高考是场利益的拉锯战
篇6:九类非京籍学生可在京报名中考
本市2016年中考网上报名将于2月23日启动。记者昨天从市教育考试院获悉,2016年仍有9类无本市户口的中考生可在北京报名中考。
除7类非京籍可报名中考的学生外,另有两类考生可报考规定的学校。即具有河北省户籍的首钢矿业公司职工子女考生可报名并报考从石景山区招生的普通高中和首钢高级技工学校,以及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北京分公司职工的外省市户籍子女考生可报名并报考通州区普通高中。
考试院相关负责人提醒,考生要留意相关证件有效期。如博士后子女和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人员子女两类证件的有效期均为2016年3月25日,考生在报名前要仔细核对。
7类非京籍可报名中考的学生
有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知青管理部门开具的“原北京下乡知青子女”身份证明者。
有区县教委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者。
有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开具的介绍信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批准函”(有效期至2016年3月25日)的人员子女。
有人民解放军相关政治部门开具证明的随军子女。
有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开具的父母一方为北京市正式常住户籍证明者。
有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具的“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子女身份证明”的非农业户籍者。
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有效期至2016年3月25日)的人员子女。 (记者任珊)
【北京多区提高非京籍学生报考村官门槛】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