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

《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

2022-10-23 08:26: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嘘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

篇1:《繁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

一、激学导思(略)

二、引议释疑(略)

三、点拨提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组对课文进行了议论,理解了部分疑难问题,说明大家学习很认真。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朗读第一段,想想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儿的?他有些什么想法?

(学生朗读课文)

生:作者看到星空是密密麻麻的繁星。

生:作者望着星天,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从作者这些想法里,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不对!应该是怀念他的母亲。

师:这些是不是作者看星空后的思想感情呢?

生:……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拨)大家想一想“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是一句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这比喻句能不能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不能。

师:(点拨难点)这比喻句只能说作者望着星天,忘记了一切,产生了好像回到母亲怀里时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在母亲的怀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温母芯酢?

生:安全的感觉。

生:和蔼、亲切的感觉。

师:在这些感觉中,哪一种才能表达这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后)亲切的感觉。

师:对了!(点拨规律)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理解课文的主要语句;二要联系自己的感觉、体验,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表达的对星空的亲切感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者在看星空时的想法,体会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默读第二段。

(学生默读第二段)

师: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的想法?

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星群密布”的星空,就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因为是在晚上,天是黑的,有了星星,才有了光明,天才变成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除了这一层意思外,我们联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想一想“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旧社会很黑暗。

师:(点拨)旧社会是黑暗的,但作者从星星点点的星光中看到了“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他对什么充满了信心。

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师:对!(点拨规律)从这里可以看出,体会作者的感受,还要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亲切、友好的感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应该是亲切、友好的。

师:讲得好,说明你学习很认真,学到的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了。

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表示作者对星空的亲切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点拨关键)这里,作者感觉到自己是沉睡在星的怀抱里,又比作是睡在母亲的怀里,跟“从前”和“三年前”的感觉对比,一个是比作回到母亲的怀里,一个是把星星当作“朋友”,如今是睡在母亲的怀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变化?

生:有。……

师: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

师:(点拨)第一次有什么感觉?(生:亲切)第二次呢?(生:亲切、友好)第三次呢?睡在母亲的怀里跟回到母亲的怀里,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特别安心、舒服。

师:特别安心,“舒服”应改为“舒适”好。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了。

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星星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生:对星星有感情,是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

师:(点拨规律)说得好!××同学能把星星和大自然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理解问题就深刻了。我们再想一想,作者两次看繁星的感觉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连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师:(点拨)大家运用××同学的理解方法去考虑,母亲和什么联系起来?

生:与祖国联系起来。

师: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很好,进一步考虑,从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爱国主义感情。

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小结)对!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四、精练强化(略)

篇2:《荒岛余生》片断实录

感受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荒岛余生》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因为故事主人公鲁滨孙能在身处海上遇难,同船的其他10人葬身海底,他又自己一个人落难荒岛、孤立无援的逆境中,由起初的悲观绝望变得乐观向上,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不能不归功于他有着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教学中就以此作为全文教学的脉络,来设计本文教学。

下面就是我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A:(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后)从第1自然段“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可以看出他伤心绝望的心情。

生B:另外从“孤立无援”“沮丧无聊”“不幸”这些词句也可以看出他当时那种绝望的心理感受。

师:是的,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的那种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理。然而,鲁滨孙这个人不是那种向命运低头的懦夫,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请大家读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结合下文,思考“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生C:指理智。

师:非常正确,“另外一种力量”指理智。如果说第1自然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他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这一段中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如果分别用中国的一个成语、一句名言来表达是什么?他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请大家进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生D:我认为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塞翁失马”可以表达同鲁滨孙这句话同样的意思。

师:很好,你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吗?

生D:边塞地带住有一个老翁。有一年,他家的一匹马丢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不久,他的马不仅跑回来了,还领来了一群胡人的好马。于是,邻居们又都来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说:“这难道不是坏事吗?”不久,他的儿子在骑一匹胡人的骏马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把腿摔断了。于是,邻居们又来安慰这个老翁 。他却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一年后,这里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的缘故,无法打仗,父子二人都保全了性命。

师:这个“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就告诉我们要辨证地看问题,要从坏事中看到好的、积极的因素。还有一句古人的名言也表达了同样的哲理,这句话是什么?

生E:是老子的“福中祸所伏,祸中福所倚”。

师:没错,我国著名的道家思想开创者老子的这句名言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下文中,有那些故事情节描写进一步证实了鲁滨孙他善于从坏事中寻求好的因素、已变得乐观向上?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找出有关语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生F:第3自然段也说明他善于从坏事中找到积极、好的因素。如“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充足。万一那只大船没有从它搁浅的地方浮起来,漂到海边,让我有时间把那些东西取出来,我又该怎样?假定我现在还像我初上岸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生活必需品,也没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我的情形又会怎么样?……”

生G:第10自然段中鲁滨孙“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并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他在下面列举了相对应的六大坏处和六大好处……

生H:我找的是第11自然段中“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师:(总结)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同学们都从课文中找出了关键语句,充分感受到了鲁滨孙的在逆境中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善于从坏处中寻找积极因素,以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命运的捉弄。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篇3:《兰亭集序》教学片断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片断实录

(师请生朗读文章第一段,并让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师:朗读首先要把握好朗读基调,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基调是清新明朗、“信可乐也”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应是怎样的基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生1:在第二段中有一个关键词──“痛”。

生2:在第三段中有一个关键词──“悲”。

(师请学生推荐朗读第二、三两段)

师:如果我们在朗读全文时配上背景音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乐器?什么基调的曲子?

生1:最好选用二胡演奏的比较深沉的曲子。

生2:最好选用洞箫演奏的意境悠远的曲子。

生3:我想选用古筝演奏的曲子,幽静而富于变化。

师:大家的创意都很好,展示了你们的艺术素养。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探讨音乐的过程也就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风格基调的过程。

(教师节选古筝曲《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饱含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你想象中“会稽兰亭”“暮春之初”的江南景色。

生1:山清水秀,红花欲燃,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生2:杂花盛开,色彩绚丽,像一道五彩的屏障一样。

生3: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一片艳丽的色彩。

师:我们看王羲之笔下江南春色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教师让学生熟读背诵以上语句)

师: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三月的山水之间就像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那样──百花盛开,山花烂漫,鸟语花香,而这些浓艳的东西在《兰亭集序》中却不见踪影,那么王羲之是在着意追求一种什么风格和境界呢?

生1:他是在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

生2:王羲之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的文风。

师:在这篇文章中,一切过于浓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而是清新淡雅,自然为文,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盛会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备,但作者喜悦有度,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调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艺术体现。

(让学生把握好文章基调,齐读第一段)

(教师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朗读)

板书: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作者在文中情绪的变化,我们一块儿来疏通一下文章后半部分的一些语句。请同学们互相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答。

生:我对“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理解得不透彻。

生: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好静的人喜欢在室内清谈,好动的人喜欢在山林遨游。

生:“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意思我不明白。

师:“一”和“齐”都是用作动词,全句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来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妄造的。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问题)

师:作者在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自然中感受到悲哀,作者正当心情舒畅的时候,却说出了非常消极的话,“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大家对作者情绪的变化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认为这种情绪变化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规律。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难常的感触定会使人情绪低落,让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无常。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出现这种情绪的变化还有它的历史渊源。在这里略述几例: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

(教师在补充以上内容时,以课件形式展示提及的诗句)

(教师让学生齐读二、三段文字,以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

篇4:《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

篇5:《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更多教案,论文,课件,试题尽在桃李园课件网

互动交流 充分想象

——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青蛙和小鸟这次为什么事情而争论?青蛙是怎样说的?

生:它们为天的大小而争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什么叫“大话“?谁能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吹牛的话叫大话,像“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就是大话。

生:夸口的话,如“我不学什么都会”也是大话。

师:课文的“大话”指什么?青蛙为什么说“大话”?

生:课文中的“大话”指小鸟说自己飞了100多里,而青蛙不相信,就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天非常小,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小鸟是怎样认为的?

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师:天,“无边无际“是什么样?”

生:“无边无际”就是没有边,大得很。

生:“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看不到边。

师: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无边无际呢?

生:草原辽阔,可以说无边无际。

生:大海很宽,可以说无边无际。

师:谁能用“无边无际”说句话?

生:骏马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奔跑。

生:海鸥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飞翔。

师: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投影第而次对话)

生:读青蛙的话应该用不相信的语气。

生:应该用疑问的语气。

生:读小鸟的话应该用耐心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诚恳的语气。

师:说得很对。读青蛙的话要表现出自以为是,读小鸟的话要表现出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下面同桌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练习读)

师: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它们谁对谁错,错在哪里?

师:谁愿意就这两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生:这次对话主要讲青蛙坚持自己是对的,小鸟再次说它弄错了。

生:青蛙说它不会弄错,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生:青蛙自以为是,从青蛙边说边笑中可以看出。

师:谁还能接着读。

生: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是因为青蛙不相信它的话。

生:小鸟是想让青蛙亲自看一看天的大小,来证明青蛙错了。

师:大家看投影,(活动投影,青蛙跳出井口)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见天无边无际,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同桌分别配戴头饰,分角色练习对话。

生:(青蛙)哇!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对不起小鸟,是我弄错了。

生:(小鸟)没关系,你能知道错就改我真为你高兴。

生:(青蛙)咦,这天怎么和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小鸟,你说对了,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那!

生:(小鸟)朋友,这回你知道了把!坐在井口看天,只看到那么一点点是不对的。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坐在井口看天是不对行的,只能看到一点。

生: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看清了再说。

师: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评析:本课教学有两个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篇6:《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

《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

注:本片断为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实录。

1、播放课件

星期天,米老鼠和唐老鸭在草地上跑步,米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唐老鸭沿着圆形路线跑。

2、揭示课题

(1)师: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生:只要量出它的周长就可以了。

师:能说出你的依据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师:那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

生:就是求圆的周长。

(师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评析:在新课的开始,播放学生熟悉的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的课件,既创设了融融的教学情境场,演示了周长的概念,较好地激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圆的周长,一举多得,既有承继,又有创新)

年、月、日片断与评析

3、判断平年、闰年

(1)师: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同样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生:信!

生:不信!

……

师:你们就用课前准备的年历卡片考考老师吧!

生:?

师:闰年。

生:1983年?

师:平年。

……

(2)师:老师为什么判断的又对又快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方法?

生:想!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出示课件)

师:这是一些连续的年份,闰年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些连续的年份中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3)师:看来闰年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在这些年份中任意选一个闰年年份和一个平年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看除得的结果怎样?

生:1995÷4=498---3

÷4=500

师:用闰年年份数和平年年份数除以4有什么不同?

生:平年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闰年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

师:根据这一点,你觉得可以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呢?

生: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师小结:平年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我们就说平年年份数不是4的倍数。闰年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我们就说,闰年年份数是4的倍数。

(4)师:193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师指出:要看1932是不是4的倍数,老师教你个小技巧,就可以口算了,看一个多位数是不是4的位数,只要看它的后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就可以了,这是什么道理?上数学活动课的时候,老师再和大家一起研究。1932后两位数是32,32÷4=8,没有余数,也就是1932÷4

没有余数,所以1932年是闰年。

(5)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下面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840年192000年

生:(答略)

师: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平年。

生:闰年。

师:像这样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有点特殊,必须是400的倍数才?

是闰年。

让生阅读教材P82面最下面的两行小字。

师:1900年是什么年?

生:平年。

师:2000年呢?为什么?

生:闰年,因为1900不是400的倍数,2000是400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

(6)师:这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4年一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整千数,那就是特殊情况了,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也就是说:“四年一闰,百年不全闰,四百年才闰。”(出示课件)

评析:在判断平年、闰年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形、色等多种渠道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电脑先显示一些连续的年份(1989年--2000年),是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然后观察闰年年份出现的规律(每4年有1个闰年),屏幕就任意闪烁四个连续的年份,让学生看看是不是四年一闰,紧接着通过试除找到了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并将得到的结论显示在屏幕上。最后的练习也很有趣,学生判断出现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若判断对了电脑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这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优化了课堂结构,还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7:《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生:非常。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儿?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狼真想吃小羊。狼可想吃小羊。狼极想吃小羊。狼特别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狼心里想:看,小羊长得肥乎乎的,他的肉一定又嫩又香。要是捉住他,我就能美餐一顿了!

生:狼心里想:我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嗯!可不能放掉他。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图,说一说。

生:狼嘴里的口水往下滴。

生: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两眼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说的有意见:眼不会转,应该说眼珠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他说的还有意见:他前面说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后面又说滴溜溜地转,怎么又动了呢?

师:你们的意见提得好,说话用词要准确,前后不能矛盾。

生:我补充:狼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办法。

生:我再补充:狼两眼闪着凶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主意。

师:现在谁能把狼心里想的,外部的表现,连起来说说?

生:狼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心里想:我饿得肚子咕咕叫,恰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要是捉住他,我一定能饱餐一顿。想着,想着,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两眼直盯着小羊。

师:好?谁能先说狼的表现,再说狼心里想的。

生:狼看小羊正在小溪边喝水,眼珠滴溜溜地乱转,嘴张着,血红的舌头翻卷着,口水顺着嘴角流淌。他心里想:这只小羊可真肥啊!我正饿得心慌呢,哈!今天我可以吃个饱了。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生:狼故意找碴儿吃小羊。

师:什么叫找碴儿?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碴儿就是掰错儿。找碴儿就是挑刺儿。找碴儿就是找麻烦。找碴儿就是找不正当的理由。找碴儿就是找假理由。

师:故意找碴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找碴就是存心挑刺儿。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狼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生有感情地读狼说的话。)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生:安的什么心,就是存的什么心。

生:安的什么心,就是怀的什么心。

师:安的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打的什么主意,怀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一学生重读狼说的话。)

师:大家一齐把第二小节读读。读时要把“非常”“故意”“弄脏”“什么”读重些,还要注意狼说话的语气。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小节。)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生:两句。

---------------------------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师:对,“怎么会”就是“不会”。反问句的答案在句子里含着,不需要别人回答。用反问句比用一般叙述句更有力量,这里更加强调小羊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小羊不会把水弄脏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读小羊说的第二句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

篇8:《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同组人主动补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这宝剑是在船过江的时候掉的,而这个人却在上岸后从刻记号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动了,而宝剑没有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生:(刚才紧张的`同学)我想好了。因为船、船舷上的记号、人都移动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移动,所以等上岸后从刻记号处跳下去肯定捞不上来。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有你们这样聪明而好学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1、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2、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教师注意用简洁、真挚的话语给学生以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培养了学生自信新、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篇9:《果园机器人》实录片断及反思

《果园机器人》实录片断及反思

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其实这些聪明能干的机器人却有个非常大的麻烦让果农们很头疼呢,你能找到吗?

生:是的,没电了怎么办。

师:嗯,大家的反应十分灵敏啊。好,老师先想了个办法,用上电线怎么样?同不同意?

生异口同声:不同意!

师:为什么啊?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一:那么多的机器人,那么大的果园,都用电线还不很浪费!

生二:长长的电线绕来绕去,机器人要被绊倒的。

生笑。

生三:拖着长长的电线也很不方便的。

生四:万一电线破了,自己踩到或者其他机器人碰到还不触电!(该生很有科学常识)

生五:万一电线不够长,走不到的地方怎么办呀!

……

师:大家七嘴八舌、情不自禁就说出这么多不同意的理由来,老师服了,看来此路确实不通啊。那既然用电线有这么多的麻烦,用电池总行了吧?

生摇头:也不行的!

师:那又为什么呢?谁来说说理由?

生一:电池是很污染环境的东西,要是机器人用电池,就会有大量的废电池,不利于保护环境。(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已深入人心)

师竖起大拇指:嗯,相当有说服力!

生二:还有,电池的电都不多的,一下子就用完了,果农们换换电池都要忙坏挖!(后面的“挖”字,航埠腔。)

生笑。

生三:还有还有,要是存着的电池都用完了,再有没电的机器人在果园里,那还不要一个个把他们背回来,还不累死。

生大笑。

反思:其实让同学们讨论机器人用电线和电池有什么弊端这样的问题并不在教学目标里面,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很欣赏本节课上的这个环节,也许我本就是个不想被任何东西束缚的人,我觉得课上只要是能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能够开口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问题都是好问题,而且孩子们所说出的这些不同意的理由,都是很有道理的,有的是他们从书上学得的,有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的,很真实。最重要的经过课上这样一番酣畅淋漓的讨论,将他们探索机器人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于是接下来,当我布置的周末日记――设计一款你最需要的机器人,它会遇到哪些麻烦,你会如何解决它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我想就从这次孩子们写日记的反应上看,这堂课也是成功的。

【《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相关文章:

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实录

2.《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4.丑小鸭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5.《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6.《天地人》名师教学实录片断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7.《秦陵兵马俑》教学片断及反思

8.《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9.《雨点儿》名师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10.《春夏秋冬》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