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哲理文章
“豆苗同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哲理文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哲理文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哲理文章
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哲理文章
1
一个朋友辞职了,“人设”崩塌式的辞职:从做互联网产品转行做了音乐培训。
学市场营销的他两年前来到北京,在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做得不错,工资不菲。但他的”人设“,也就是他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只会做产品。
他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很”戏剧“,领导问他下一份工作准备去哪,他说,自己办了个音乐培训学校,准备教学生弹吉他。
领导的下巴差点没脱臼,说,你想明白了吗?这跨界跨的……
他说,想清楚了。
这回换领导没说话,签了字。他看到领导的眼神里透着一句话:你会音乐吗?靠谱不靠谱啊!
有疑惑无可厚非,只是领导不知道的是,他从来北京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自学吉他。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自己在房间里打开视频,跟着电脑学,一学就坚持了两年多。
这两年里,他组过乐队,还参加过比赛,从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到能弹奏复杂的歌谣。直到发现自己很爱音乐并且可以通过音乐谋生,于是他跟几位做教育培训的老师合作,招了第一期的班,他用业余时间去授课。第一批学生很喜欢他,还给他介绍了不少生源。
就这样,他们开了第二期、第三期,直到他发现自己没有坐班的时间了,他决定辞职。
公司的同事说他是个天才,什么都会。而他知道,这世上没有毫无准备的横空出世,只有背水一战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他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正在他的班上学习,我明显看到了他那种自豪——那种突破了生活枷锁后的自豪,那种打破“人设”后的自豪,那种逆风不惧的自豪。
他说:谁规定我不能突破自己,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呢?
2
这些年火了一个词,就是“人设”。
所谓“人设”,就像你的标签、你的面具,有时候,也像你身上的枷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男人,在家是父亲、是丈夫,在公司是员工、是老板;一个女人,在家是母亲、是妻子,在外同样可以是职场人、是领导……
我们不少人也在微博上、朋友圈里经营着自己的“人设”,塑造一种近乎完美的形象。逐渐地,我们似乎开始越来越忘记真正的自己是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谁说学了市场营销,就不能教音乐;谁说你现在处于这种状况,未来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我们常常用某些固定思维,去设定我们的一生。却忘了,人这一生,如果想要过好,终究还是要靠努力和决心,以及敢于改变的勇气。
我经常会鼓励身边的人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可很多人觉得,我已经是目前这个状态了,不可能改变了吧?
可你是否有问过自己,如果你学的'是不喜欢的专业,为什么不愿意在课后去自学另一项技能?为什么你明明喜欢那个专业,却不愿意在课后努力去接触那个领域?为什么你明明不喜欢现在这份工作,还不用闲暇的时间去了解你喜欢领域的规则?为什么,为什么啊?
我们,太容易被这些设定弄得焦头烂额、困得动弹不得了。
3
心理学上有个特别有趣的实验,当你手上拿着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干嘛?答案很多,有人说喝了,有人说倒了,有人说泼到什么地方去。而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管这杯水,他们接下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这杯水无关。
我们经常会因为我们拥有的一点东西,而放弃追寻更大的世界。到头来,反而可能会被牢牢地控制在了舒适区。
而那些看起来在轻松跨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经受过多少煎熬、付出过多少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改变自己不满意的轨迹,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们总喜欢用一些标签化的东西去限制人生,因为这样更容易记住别人,也更容易辨别自己。于是,我们常常在这一个个的标签中,丢掉了自己,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生命的美好,不就是因为,它具备无限的可能吗?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朋友圈的“人设”再完美也只是干瘪的标签,一个真实的自我建立在丰盈生活、真实奋斗的基础之上。
今天,正好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年轻的一天。那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你还具备哪些可能?
你还那么年轻,别早早框定了自己的人生。勇敢地去和那个真实的自己见上一面吧。那个自己,或许更美。
篇2:《不给自己设限,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励志文章
不给自己设限,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
我最大的正能量源泉是一个肤白貌美的勤奋姑娘。她就读于北京某高校,两年制的金融学硕士,现在已经毕业,在某银行北京分行上班。在研一的这一年间,她做了如下事情:(1)专业排名前3%,关键是最让我头痛的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她都考了90+,其中一门甚至是95+;(2)考过了CFA的一级和二级,考过了CPA的五门;(3)学习之余,她还从从容容地实习着,两家公司都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券商。
去年冬天,在如此严峻的找工作形势下,她也不免磕磕绊绊,在家乡省会城市拿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offer之后,家人难免劝她:“回来罢了,何必强留北京。”可她悄悄地跟朋友说:“我不是非得留在北京不可,但是我在北京读研这一年多的收获,比我大学四年收获的都多,有时想想甚至比我前面二十几年的收获都多。这种成长的充盈感,让我舍不得放弃。”
如今,她已经入职。刚刚工作时偶尔跟朋友絮叨,自己疲惫到一开家门就要睡倒在床上。我眯着眼睛,想她考研时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雷打不动枯坐12个小时的侧影,想她如今白衫西服正襟危坐地工作。我觉得即便如她所说,生活非常疲惫,我也仿佛看到她的未来,一定是光芒万丈。
看到这里,连我都误以为这是一个学霸故事。不过,我上高中的妹妹立马跟我说:“我们学校今年的高考状元,以723分的总分荣膺省榜眼之后,对自己的成绩居然各种不满,分数出来没几天就回学校上自习学英语了……这才叫学霸好不好!”
所以,我讲的并不是一个学霸故事。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用更短的时间复习,考出更高的分数。我只是想说,在相同的成长环境中,总有人因为清醒自知而走得更快更远。
可能在更优秀的人眼中,她的成绩简直是手到擒来。他们甚至不用视死如归地考试,便能顺利保研到名校,也不用拼尽全力地准备,便能拿到让众人羡慕嫉妒恨的offer。但是三年前,她和我一样从大学毕业,之前的四年里,我们在一个教室里,听同样的课写同样的作业,发同样的牢骚做同样的试题。
三年之后的今天,我已经被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甚至只看到前面尘土飞扬,连人影都找寻不见了。那一片尘土背后,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匮乏和欠缺,我缺失的,还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追求。
以前,不知是由于天生的惰性,还是恐慌挫败感,我习惯了给自己设各种各样的人生界限。譬如,我就是不懂会计的记账思维,我就是不会期货市场上纷繁复杂的操作,我就是听不懂计量经济学的课……
越长大我甚至越学会了逃避,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总是用“反正以后也不会从事这个工作”或者“反正写论文也用不到那些理论推导”来安慰自己,找了名目繁多的理由避开那些知识体系里的硬伤。我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会不会因为现在的懒惰和逃避栽跟头,但是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即使不栽跟头,我也差了别人太多太多。
世界变得太快,别人都在一路飞奔,如果只有你止步不前,因为啰里吧嗦的理由给自己找借口逃避学习和积累,你不仅会被同龄人甩在后面,以后更会有大批大批的后来居上者超越你的水平。那时候再后悔,就真的晚了。
大一时,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曾在开会时说“你们这个年龄的学生和青年,都可以看做一棵成长中的树。如今对于你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关注那树枝有多繁盛,而是如何把根扎得更深。因为,只有根扎得更深更牢固,这棵树才能愈加挺拔茂盛。”
那时候听不进去,觉得这道理谁不懂呢。如今呐,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我六七年之后才明白。我想老师话语中隐含的意思是:年轻时决不能为自己设限,当竭尽全力汲取知识,尽其所能尝试新事物与新体验,一点一滴地积累生而为人的经验与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扎下牢固和坚实的根基,吸收养分,挺拔成长。可回头看自己摇摇晃晃的脆弱的根须和营养不良的枝干,只觉得辜负了当年老师的殷切教诲。
上个月,我关注的一个公共微信号召集了一个活动,叫做“未来30天,每天都有新改变”,其中列举了很多件可以做出改变的事情。作为一个经常抱怨、满腹牢骚的人,我挑选了“每天不抱怨”这件小事。
一个月过去了,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不仅保持了每天顺畅平静的心情,摆脱了经常困扰自己的焦虑,更为重要的是,对整个人生和未来的态度都变得积极了起来。
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经常抱怨、满腹牢骚”的缺点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后来才觉得也许生活中的焦虑、易于放弃、不自信等等负面情绪都源于此。
原来,不仅仅是在知识结构和学习上,生活中我给自己的“设限”也无处不在。比如因为自己的身体比较僵硬,大学第一次上瑜伽课时,很多简单的动作做不了,但当时的瑜伽教练误以为我不愿意认真做,很严厉地训斥我:“你就不能认真地完成一个动作么?”
于是,直到现在,我都牢牢地记得当时的难堪和尴尬,不愿意再学瑜伽。别人一问起,我总自暴自弃地说:“我就是那种僵硬的身体,我就是做不了瑜伽。”其实认真想想,当时瑜伽教练可能只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让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年,就这样一直错过了通过瑜伽这项运动来改变自己身体素质的机会。借用一个朋友比较凌厉的骂法,就是“别瞎叨叨了,你就是天天碎在地上粘不起来的玻璃心!”
如今,我不愿意再以身体僵硬为借口拒绝练习瑜伽,也不愿意再以身材不好为借口拒绝学习游泳,不愿意再以麻烦没时间为借口拒绝在出门前化个淡妆,也不愿意再以太远了天气不好为借口拒绝计划一场旅行。
以前总说一句话,青春如此宝贵,好像怎么度过都是浪掷。不知是要泡在图书馆自习室里,还是要阅读旅行去看波澜壮阔的世界。学霸们仍然被众人敬仰,辞职休学去旅行者也宣扬着他们的价值观,众说纷纭之外,其实大多数的我们是迷茫的,对安身立命的方式心存怀疑。于是,才有了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推翻,最终找到自己的道路。
我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或者究竟怎样活着才是“不会后悔的”“正确”的一生。我只是想,不断地去尝试生活中的新事物,不轻易放弃,不轻易say no,保持一颗好奇心,将生活过得越来越丰盛,将狭窄的人生越走越宽。
抛弃那些“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来”的精神细菌,去更广阔的人生里摸爬滚打吧!
【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哲理文章】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