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朗读者周记200字

朗读者周记200字

2022-11-02 08:46: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元气满满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朗读者周记2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朗读者周记200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者周记200字

篇1:朗读者周记200字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的就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就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就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就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这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就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篇2:朗读者周记200字

很多人认为,在娱乐综艺泛滥的'当下,文化类节目走红是大势所趋,可董卿却表示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

濮存昕张梓琳的朗读带来清流朗读者这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等嘉宾。

首期节目首先出场的是濮存昕,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

濮存昕曾患小儿麻痹症,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

直到三年级时,积水潭医院的大夫荣国威帮他做了整形手术,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荣国威大夫。

在和董卿交流时,濮存昕还感恩了给过自己帮助的很多人,包括父亲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导演林兆华等,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要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一切都事不关己。

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在娱乐至死的各类综艺节目中,这就是又一股清流董卿用真情扭转真人秀霸屏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

篇3: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独特的气质,董卿更邀请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节目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温度,还巧妙地将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对于观众将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篇4: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朗读者》本期以“陪伴”为主题,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从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600字

2.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3.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300字

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篇5:朗读者读后感200字

在去义乌前就想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但因为公款出差的缘故,浮躁了几日,现在把这篇补上。

看完这本书很有感觉,卖书的大姐问我有什么感觉,一时无语,于是搪塞道,感觉是无以言状的。可自己也在想,是什么感觉让人如沐春呢?

有一个老师――一个让我觉的除了专业老师外唯一一个像老师的老师――我很尊敬他。他常说我们这一带是最操蛋的一代(原话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知道要什么,没有目标,却时常快乐时而迷茫。不是因为得到而快乐,不是因为无路而迷茫。别人不知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自己一样不知到。个例子::老师问同学,什么是历史。学生答,历史就是单行道不能掉头往回开,但开的够快的话别的车量会往回退得,你便看到了过去。学生答的对吗??对!!他说了什么呢???谁他妈也不知道,这是非主流。此处的非主流是个名词,要从定性方面来说的话,那这学生就是主流了吧。

在烦乱的文化中::欲望小说,商业小说,武侠(包括所有人打人的书),还有就是自我倾诉的书(非主流的自己说自己的话让别人想去吧)出来一本豪不调侃严肃认真的小说――朗读者。一个明确的意志干净的文字都让人清爽舒服,因为他拥有主题。

在极力强调个性的当今,一本拥有主题的小说显的尤为可贵。就像团长,拍的不错,但为何观众不买账,因为导演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过多游离在主题和情节外的自我倾诉让观众不知所云。其实,这本朗读者要表达的东西各个方面还不是太清楚,可是在我唯一读懂的一个反战主题后便可以静心去体味一种多年后的忏悔。

我想努力的解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如何一阵春风化积雪的,可功底还尚浅,但,此书真的值得一读,看完后心里会有片刻的安静,因为,

我们需要主题,那样我们不会慌张,心如止水。

篇6:朗读者读后感200字

《朗读者》故事的叙事语言纯净清澈,严谨缜密,很有德国人的民族个性。而且我很喜欢北大出身的作家钱定平的翻译,一看就是有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在这样的外文小说里很多处妙用唐诗宋词的佳句,那么贴切而富有韵味和激情。比如P16米夏在多年后回忆和汉娜的灵肉际会的感受时,就用了一句李商隐《锦瑟》里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年已惘然”;还有那句“家乡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还有米夏和汉娜热恋时,他写的情诗“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与君同死,人生相互来占有;与君分诀,各自东西不回首”。我也读出了和《诗经》里“冬雷阵阵夏雨雪”一样味道的铮铮誓言。

[朗读者读后感200字]

篇7: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00字

赖敏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她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广度。二人从广西出发,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开启“心形之旅”,见识更多的风景。在布达拉宫前,丁一舟向赖敏求婚,自此,牵绊在他们的生命中无法抹去。今天,赖敏朗读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献给深爱的丈夫丁一舟。丁一舟和赖敏与三毛一样,一直在旅途路上。“毕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爱情。”

眼泪是上帝送个我们每一个人的礼物,我们带着这个礼物来到世间,最后又在人们的礼物中告别。哭泣并不都是悲伤和懦弱,它只是我们每一个人来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就像昨天的朗读者,他们的眼泪,就是一种对爱、对生命最真实的表达。

篇8: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朗读者》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来自一对年轻的夫妇丁一舟和赖敏。赖敏因患有家族遗传病,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丁一舟却选择了向她求婚,并用轮椅推着她,一边打工一边周游各地,他们的愿望是要在祖国的版图上,留下一个“心”形的轨迹!就在带着这一愿望艰难前行的时候,赖敏怀孕了,母爱让赖敏更加坚强和乐观,但当她在现场读着写给未来孩子的信的时候,却泪流满面,数度哽咽,最终甚至没法读完。坚强乐观的赖敏朗读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梦》送给自己的丈夫丁一舟,一起感受三毛与荷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荷西仍然忘不了用一束花来表达对三毛的爱,而当三毛把鲜花摆满房间的时候,荷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篇9: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00字

被称为“不哭的男人”的张鲁新,在一次高原外出考察,与同事勘察地貌时迷了路,生命全部托付在三根燃烧的火柴上,在燃尽最后十秒时,他们得以被发现,那时张鲁新流下了庆幸的眼泪。今天,张鲁新的学生朗读塞缪尔·乌尔曼的《青春》献给老师,将自己的年华奉献给冻土科研研究,看着青藏铁路从无到有,这是青春的见证。张鲁新也与全场观众共同朗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篇10: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00字

导演陆川讲述在可可西里的拍摄,那种生存的艰难,那种在广袤自然下个体的渺小,一向坚强的他,当朋友因车祸失去生命的时候,也忍不住放声大哭。即便这样,在拍摄完成后,他仍然剪掉了那些流泪的镜头,他要告诉大家的是,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不相信眼泪!在朗读阶段,他读了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一只怀孕的藏羚羊,在面对猎人枪口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含着眼泪跪倒在猎人面前,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最终,猎人扔掉了猎枪。

在我的印象中,斯琴高娃一直是以一个高冷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现实生活中的她,同样是自立、坚忍、要强。拍摄影视剧时数次从马匹上掉下来摔伤,她都没有流过一滴泪。当主持人问及流泪的体验,她竟然说不记得流过眼泪。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读贾平凹在母亲去世三周年前的散文《写给母亲》时,却流泪了,读到最后甚至泣不成声。我们才知道,在她坚强的躯体里面,包裹着一颗多么柔软的心!

篇11: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00字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

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

篇12: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00字

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

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

篇13: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200字

这一期的朗读者,徐静蕾作为唯一的女性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对“选择”二字别样的认知。

她从做演员到当导演,从唱歌到写书又到北影教书,在诸多角色的变换之间,她早已从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变做集众多奖项和荣誉于一身的女演员、青年导演,开始被大家称为“老徐”了。

她说自己是一个“善变”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什么东西做的不错的时候,她就会尝试着去选择另一种可能,朋友都说她有事业自毁倾向。

她听从朋友的建议,开始尝试做导演,但选择一个新的工作方式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沟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个三分理想,七分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却也是十头牛也拉不回的。

【朗读者周记200字】相关文章:

1.朗读者观后感不少200字

2.朗读者开场白

3.朗读者心得体会

4.朗读者摘抄

5.朗读者影评

6.朗读者读后感

7.朗读者 影评

8.《朗读者》观后感精选

9.《朗读者》告别观后感

10.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下载word文档
《朗读者周记2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