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

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

2022-11-08 09:58: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想养喵养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

篇1:通过后天努力走向成功的故事

城市的一条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会出现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门前制陶。你看他凝神于转动的台架,两手灵巧地运动,就像搂着一个娇柔的婴孩。再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识字,但他是本市惟一的制陶艺人,名声远播,每年都有外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陶器作品。画报,互联网上,也不乏对他的介绍。

儿童时代,老人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只能每天在田间干杂活。那里的乡野有好土,非常适合制陶器,这样的手工场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对陶器产生了兴趣。可惜,手工场生产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价而粗糙,匠人们也没有出色的。他跟着照葫芦画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

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对陶器的热爱,总想着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这时的父母开始干涉他,认为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谋生。他不听话,屡屡遭到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盛怒之下,挥铁锹砸他制陶的台架,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挡,结果左手断了根小拇指。

父亲过世后,他没有了管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日除了在田间操劳,便是坐在家门口制陶。2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母亲着急,托人说合,但儿子不务正业的“陶痴”名声已经在外,没有谁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期间,一次市革委会搞农民艺术展览,选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还上了报纸,这件事居然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队的城里姑娘倾心于他的艺术,嫁给了他。那时,他已经43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他随太太进城,每天还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场意识”,陶器都是用来换钱的,因为太太一个人在工厂上班,难以养活全家。

又过去十多年,他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制陶的工匠,别人却说他是“老艺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走俏,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市场却把他的作品的价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为此惶恐:怎么,一个陶制的仙女能卖上1200块?

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他那些质朴、生动、精巧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人无法复制、模仿的。他的名字开始进入报纸、电视,他本人也不时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经验,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说: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

是的,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的。

篇2:通过自信走向成功的故事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十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麦蒂,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乐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地走到车厢尾时,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搞的,纽约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这——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达对残疾父子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竞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在顽强不屈的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考验,再有人悲叹自己命运不济的时候,小男孩却用自己的成熟和坚强支撑着自己和全家,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歌声为自己赢得收入。面对别人的嘲笑,他毫无自卑之感,自信坦然的面对。面对这个小男孩,所有的自卑都变成了逃避人生的理由。只要坚持相信自己,掌声一定属于自己。

成功不一定站在智慧的一方,但却会站在自信的一方。相信自己,就会拥有成就有幸福。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梦想,你就一定会成功。因为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到“如何去做”的方法。

篇3:古今中外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故事

乔丹的心理素质 ,无论场上,场下都极为出色,充满自信。 充满自信的阿尔贝,16岁就有自信要证明“四次以上的方程是否有解” 梵高, 人人都认为他是个“红头发的疯子”一无是处,但他却能自信的说:“在我的脑里,在我的大脑中存在着巨大的事物,我将能够给世界某些东西,那也学会是人们关心两个世纪,也许需要一个世纪去思索。”在他诞生100余年后,这高度自信的预言被广泛的证实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农家,早年曾担任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后押送刑徒去服役,他释放了刑徒,自己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七月,趁陈胜,吴广爆发,在沛县主吏萧何,狱椽曹参等人拥戴下聚众响应,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当项羽率起义军与秦军主力决战巨鹿时,刘邦奉楚怀王之派遣,率部向关中挺进。破降宛城,攻占武关,于汉王元年十月进抵灞上。秦王子婴降,秦亡。之后,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项闻讯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之见,亲至鸿门,卑词言好,逃过刺杀之险。之后,项自封楚霸王,封刘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一带。刘不甘心亡秦胜利果实被项独占,率军东出,发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战。战前,刘处于劣势,常常败北。但他自信有加,知人善任,虚心纳柬,注意联合各起义军反对项的力量,不屈不挠,卒反败为胜。又率部于垓下围攻楚军。项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即位称帝。他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奠定了胜利之基础。

篇4:名人通过努力成功的故事

美国寻金热的时代,吸引了成千上万做黄金梦的人。有些人不惜变卖自己的全部家财,离乡背井,跑到美国去淘金。

有一个异乡人,也把自己在英国家乡的田地卖掉了,只身跑到美国最热门淘金的地方,希望能找到金矿后衣锦还乡。

他首先在当地买了一间屋作栖身之所,安顿之后,便开始他的寻金旅程,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地到处找寻金矿。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满怀希望,相信很快便能找到金矿。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一个壮健的中年人,渐渐变成一个老年人,他找寻金矿的事业还是毫无进展。

最后,到他临死的时候,他的寻金梦终于成为泡影,而他亦客死异乡。当他的后人来到他居住的房子,看过他多年来找寻金矿的记录,发觉他除了自己的房子之外,其它四周的土地几乎都挖掘过,始终一无所获。

他的后人灵机一动,何不尝试挖掘这间房子的地底,看看有没有新发现呢?终于,他们在这间房子的地底,找到当时美国最大的金矿,完成这个异乡人未完的心愿。

篇5:古今中外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说明。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财源。

妙!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地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使他成为富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呢?

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固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让人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篇6:古今中外勤奋成功的人物精选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后经勤奋学习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篇7:古今中外勤奋成功的人物

苏步青,19生,我国着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着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篇8:古今中外勤奋成功的人物经典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的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篇9:古今中外勤奋成功的人物

提起画坛泰斗齐白石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他一生先后娶过两位夫人,家族人丁兴旺,迄今为止繁衍至第六代。又因白石老人的两位夫人,一位在他的故乡湖南湘潭,一位在他生活直至仙逝的北京西城区跨车胡同5号,他的后人在继承了他的“虾”后,又分为“南派”与“北派”。如今,白石老人留下的“南派”、“北派”子孙,在京湘两地精心地固守着一代宗师丰厚的家业。然而,除此之外,在西北新疆的军垦新城石河子市,也有一位白石老人的嫡亲曾孙齐作夫,他与白石老人相处4年,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齐白石作画

那是1953年的冬天,齐作夫跟着二叔齐金平怯生生地走进北京西城跨车胡同5号,一个小四合院,见到了曾祖父齐白石。

这一年齐白石已94岁,见面时,老人正在书房闭目养神,看门的老头上前告诉他老家来人了,他才睁开眼睛打量着他们。二叔齐金平赶紧上前,给老人问好。

因为与二叔见过面,齐白石用右手摆摆算是回应了,随后又用左手拂着自己一把白胡子,上下打量着齐作夫,操着浓浓的乡音问:“你是谁家的娃子?”“我,我爹是次生”,这样回答曾祖父,齐作夫心里真有点害怕。“次生?”齐白石两眼猛然睁开,显得十分有神,“那你叫个什么?”“我,我叫齐作夫。”齐作夫还是十分紧张。当齐白石得知齐作夫念到了初中时,高兴地说:“好,好,有学识,好呀!”这样,齐作夫就在北京曾祖父的家中住了下来。

齐作夫第一次见到齐白石画虾,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齐白石的画室,见他正专注地作画,看着他笔下勾出的虾身,犹如看到在水中游戏的活虾。

“你在家学过画没有?”齐白石问。齐作夫老实回答说:“我没有条件学画。”“那你想不想学呢?想学我就教你。”齐白石又说。“想学,想学”,听到曾祖父这样说,齐作夫喜出望外。

从那以后,齐白石就开始教他画虾,每当齐白石作画时,齐作夫就帮他研墨、拉纸。在画的同时,齐白石也往往边画边给齐作夫讲解,如何下笔,如何用墨。

那时候,齐作夫每画一幅画,曾祖父都要亲自给他讲解、指点,说出他画虾的不正确之处。虽说齐白石当时已94岁,但他的思路仍很清晰,尤其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丝毫未减。譬如,画一只虾要用39至40笔,画一只螃蟹22笔,整张画的结构,用墨的深浅等方面,齐白石都极为认真。

一天,齐白石对齐作夫说:“你叫作夫,再起艺名叫亮夫吧!”他见齐作夫点头应允,很是高兴。

丧失与周合影的机会

齐白石的画很值钱,这一点齐作夫是知道的。因为齐白石在教他画画的日子里,每作一幅画,都锁在柜子里,卖出去或是送出去的画,都亲自拿。

有一次,齐白石画好一幅虾给齐作夫又讲了一番要领后,一时高兴,便对他说:“这幅画你就拿去吧!”齐作夫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千恩万谢地拿上画,转身就卖给了看门的老太监,卖了300块钱。因为齐白石爱吃包子,于是他就拿着钱,买了几个“人参包子”孝敬齐白石。齐白石高兴极了,夸奖他说:“你还挺有孝心的嘛!”随后,又假怒说:“买这么贵的包子,是不是把我的画卖了?”齐作夫挠着头跑开了。

有天下午,齐作夫因为贪玩,在北京的几个公园逛得很晚才回来,得知周恩来来看望过曾祖父,来了很长时间,还拍了许多相片。感到十分后悔,他失去了一生惟一见到周的机会。那时候,齐作夫知道和曾祖父是好朋友,建国后,对曾祖父一直从生活上、身体上多方关照,齐白石也很敬重和信赖,有什么事都要找。

齐白石“抠门”但不吝啬

齐白石出身穷苦,少年时放过牛,年轻时靠做木工养家 口,还当过“烟客”。他做一个烟斗,烟嘴是活的,好几米长,别人在楼上吸,他就在楼下点烟,别人吸完了,就赏他几个铜板。也许穷怕了,因此,齐白石“抠门”得要命,他的裤腰带里总藏着金子,家里大小柜子的钥匙都由他自己掌管。他生怕别人偷他的金子和钱,还有画。尤其对他的画,他轻易不给家人,生怕家人拿去换钱胡花。齐作夫就见过曾祖父的“小气”样子,一次,他给家人6角钱买虾皮回来做汤,东西买回来后,他又用手掂一掂问:“这够6角钱的吗?”

齐白石虽说有些“抠门”,但对小辈却一点也不吝啬,他每月给齐作夫30块钱用于吃早餐、中餐,晚上在家里吃。虽然他90多岁了却一点也不糊涂,每个月给齐作夫零用钱,从不错一天,即便家里人带来的客人住下,他也每月给30块早餐钱。

1957年5月,齐作夫和一批北京青年加入了支援大西北修铁路的行列,结束了与曾祖父相处的4年难忘的生活,告别时,曾祖父说:“你走了,别忘了画画啊。”随后,他送给了齐作夫他的五卷《荣宝斋画册》和《齐白石画谱》。

虾欢人亦乐,白石有传人

1957年10月16日,白石老人在北京仙逝时,齐作夫正奋战在兰新铁路工地上。1960年初,齐作夫被分配到乌鲁木齐铁路局西山电力段。

在边疆的几十年中,齐作夫始终没有忘记曾祖父的那句话“不要忘了画画”,由于当时工作条件艰苦,他以红柳枝、木炭作画笔,以戈壁大地、工棚墙壁为画纸,时不时地画着,研习默诵齐白石画谱,从未间断过。

齐作夫退休以后,更是全心扑在泼墨作画里。齐作夫根据新疆丝绸之路的特点,不光画虾,还开始画骆驼,后又专攻画哈密瓜,他独创了一种画哈密瓜的技法,除瓜纹路、蔓、叶、花是正面着笔,其余6道画序都在画纸背面画就。

在对艺术的追求上,齐作夫信奉自然独到。他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他的花鸟鱼虫,笔意稳练、古朴,任行云自流、清泉直泻,率真而无掩饰。尤其是他画的虾,平淡中透着几分天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被一些老艺术家谓之“颇具白石画之遗风”。

【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1.努力走向成功作文

2.通过努力成功的作文

3.古今中外残疾人励志成功故事

4.通过努力终于成功的诗句

5.关于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

6.形容通过努力而成功的格言

7.古今中外道德故事

8.通过奋斗成功的简短故事

9.明星努力成功的故事

10.走向成功的哲理小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古今中外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人物经典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