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白散文
“vanil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无声的告白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无声的告白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无声告白散文
无声告白散文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读者会自作聪明,认为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悬疑谋杀案,怀着迫切地想知道莉迪亚的死因,读者不仅经历了这一家五口的喜悲,更掉进了作者深不可测的野心中,让你时而感叹这家失格的家庭教育,时而愤慨于白种人面对“中国佬”的盲目种族歧视,时而揪心于迷失在家庭事业中微弱的女性地位觉醒。你原以为你知道这本书传达的中心思想,结果每翻开新的一页,你会开始怀疑自己,就像每次都会掉下一个作者给你设下的陷阱,让你明白事实并非如此,或者,并非仅仅是如此。整本书完毕,你会震惊于你收获之多,思考之深。以莉迪亚无声的死亡开始,再以以莉迪亚的无声的告白结束。这时作者告诉你:“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这本书的秘密在于,作者如同向你的每一个细胞注入红酒一般将故事娓娓道来,你自醉而不自知,等你合上书页,发现已经在其中品味过久,越品越觉后劲十足。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或者说一个借用邻居姓名的美籍华人,从小便在白人的不屑与嘲笑当中长大。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对学生说“我是美国人”,但也总在受到歧视中不选择反抗而默默忍受。他这辈子最想做到的就是“融入”,所以他凭借便宜的旧刊成为学校里唯一的东方人,来到全新的小镇,娶了一个普通的白种人,生了3个孩子。可是他的肤色,头发,眼睛以及别人异样的眼光都让他显得格格不入,让最不想被特殊对待的他变成了一个特别的人。可悲的他从未变成真正的美国人,只能在明知罪恶深重的出轨亚裔情人身上找到满足感和虚荣心。他生生看着内斯在湖水里遭受孩子们的戏耍而并未制止,他一遍遍地告诉莉迪亚要多去交朋友,常微笑,减少和别人的不同。他把自己完成不了的使命——融入白人强加于孩子肩上,让内斯选择对家庭避之唯恐不及不再对表现“良好”的妹妹和颜悦色,让拿着听筒假装跟朋友聊天实则对着占线声演戏的莉迪亚更加不堪重负。
母亲玛丽琳是一个从小便不甘于平凡却在大背景下不得不归于平凡的女权思想觉醒者。实验室里唯一的女性身份,男导师男同学对自己带有贬义的帮助,广口瓶里可笑的尿液。可她的梦想被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耽误了8年,到后来要复出工作学习丈夫温柔有力的反对,宴会上可以提供工作的男人电话里微笑着说,我以为你有家庭和孩子要照顾。一点一点打击着这么一个凡事要求与众不同的人,终于,她抛弃丈夫以及两个孩子离家出走,却戏剧般的因怀了第三个孩子而不得不重返家庭,面对着锅碗瓢盆,研究不同做法的煎蛋。所以当她回到家,听到莉迪亚丢掉了那本母亲遗留的烹饪书,就感觉是丢弃了注定一代代轮回下去的.女子宿命。自此,她将毕生所学教授给莉迪亚,把自己的梦想全部压在她的肩上,但凡有那么一丝的关切,必然会发现莉迪亚并不喜欢化学更不想当医生。她自我安慰,自己做医生已经来不及了,但是二女儿可以。
所以莉迪亚的自杀就是个必然。她短暂的一生都活在自己厌恶的期待下,为了不让父母希望落空而没有一天为自己而活,活在父母做不到但偏要强加给她的,早已脆弱不堪的伪装下再也不懂得了反抗,宁愿选择走向湖底,留下无声的告白,她用生命告诉家人,她选择做自己。走向极端的她不过是问题父母得牺牲品,问题家庭的替罪羊。
家庭教育究竟要用什么样的姿势才可画出完美的弧线,一对情侣要经过多少年的打磨才会学到做父母的真谛。现如今每天都有多少个新生儿带着众人的欢笑而出生,而又有多少新爸新妈敢拍胸脯保证自己是合格的父母。
学会做父母,再去养孩子。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非完成家长陨落梦想的心里补偿。孩子有自己的路,照亮他们的路,别把他们推向深不见底的湖……
帮你读《无声告白》|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帮你读书系列《无声告白》 全书15万字,本文5300字,帮你节省阅读时间10小时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出版后,销量一路飙升,排到了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
篇2:无声,告白散文
无声,告白散文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 ?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本看似悬疑小说的开头吸引了我的注意。作为伍绮诗的处女作,爆发力惊人,她的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和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如社会学家一样深刻。本书细腻温情,带着读者一起走进这个与当时美国社会格格不入的家庭,揭开莉迪亚死亡的秘密。
鄙人拙见,《无声告白》所要表达的是宣扬自由和平等,要有勇气活出自己。这位美籍华裔对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和个人道路进行了探究,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压力与负担,通常不是塑造一个人,而是摧毁一个人。
自由
承载了太多母亲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的期望的莉迪亚,早就忘了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不能像杰克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在家庭这个庞大的阴影下一开始就已经被套上了枷锁,也许只有一条路才能改变这个现状,改变父母的想法,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
母亲玛丽琳因为结婚不得不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成为医生。她自己实现不了,她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让人们在听到“医生”这个词的时候不会只想到男人。于是乎,她不断以强标准要求莉迪亚,她认为莉迪亚是有兴趣且有天分成为医生的,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莉迪亚之所以这么顺从的听母亲的话,凡事都“是的”,是因为她明白这一切都是母亲所希望的所喜欢的,她爱的其实不是医生这个职业,爱的是她的母亲玛丽琳。其实当代社会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就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也不问问子女的意见,这种冷漠而愚蠢的行为想法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也都认为自己不会这样,但事实上很多人会在不自觉的这样做而没有意识到。
自由的定义其实很广,我在这里姑且把它定义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受他人的影响。那么不自由的莉迪亚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承担着母亲的梦想,步履艰难,她能用什么办法唤醒母亲,唤醒这个家?作者用莉迪亚的死揭示这个道理,精神与身体不自由的人怎么谈快乐呢?
平等
詹姆斯是以邻居儿子身份从小在美国生长的中国人,有着与白种人不同的黄皮肤,棕色眼睛,受到排挤、孤立,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种族的不同,在这里被作者表现的淋漓尽致。玛丽琳和詹姆斯结婚的时候,玛丽琳的母亲就一直说“这个不对”“你会后悔的”,暗示了后来这个家庭悲剧的发生。其实不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大家都是地球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用异样的目光去看待与自己不同肤色的人了。然而在作者笔下那个时代,人们仍旧会排斥孤立“异类”,许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吧,那种拼命想融入人群的无助真真让人感觉平等的重要。正是因为夫妻两人的`不同,莉迪亚、内斯和汉娜才被要求更加努力,像他们的爸爸詹姆斯一样,拼命融入人群。种族的不同带来的歧视,玛丽琳和詹姆斯都没有太当回事,尤其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在内斯被邻居小孩们欺负时,詹姆斯竟天真地认为也许这个游戏就是这么玩的。而且他们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感受,在收到不平等对待时没能及时弥补内心的创伤。这应当也是莉迪亚死亡的原因之一。
不仅是种族方面不平等,就连性别对待也是不平等的。玛丽琳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听到医生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冒出来都是男性的形象,所以她特别希望莉迪亚可以改变这个现状,成为著名的医生,改变大家的观念。性别的区别对待自古就有,尤其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常常被人所诟病,但或许这已经刻入骨里流传至今吧,这种不平等仍旧在很多地方存在,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提倡女权主义等。而在这本书中,玛丽琳虽是地道的白人,但骨子里却有着不屈从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角色的品格,她梦想着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事业,比男人更卓尔不群。因此对待女儿莉迪亚,她的期望会比儿子内斯更多,给予更多的爱。对性别的这种探究,也需要我们深思。
有勇气活出自己
莉迪亚被亲情绑架,按照母亲的期望生活,奈何自己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也不懂得,更没有天分。从母亲离家出走后回到家里,为了留住母亲的莉迪亚只会说“是的”,也是从那一刻起,她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己了。她不能像哥哥内斯一样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宇宙、天文学,她不像杰克一样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知道自己要什么,她没有勇气说“不”,她不愿意看到父母的失望。于是,她抛弃了自己,忘记了她,戴上了面具,身负千斤巨石前行。最后的最后,莉迪亚决定改变,决定去告诉母亲自己的不喜欢,在湖中心她走下小船,完成了她的蜕变,她改变了她的想法,迎接了那个纯净的自己。
每个时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阻碍你去做自己,去追梦。那么,这些都应该交给每个时代里的每个人去求索,去抗争。封皮上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像针一样扎进我们的心里,告诫我们: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了别他人期待的样子,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
对于莉迪亚的死,我想我们都是惋惜的,但正是因为她的死亡才可以让这个有裂缝早已失去平衡的家庭,重新审视自己,让这个家清醒过来。玛丽琳和詹姆斯因为爱情结合,但其实他们彼此并不太了解对方,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由误解产生的期待。最终醒悟过来的他们,说出了深藏已久内心想说的话,化解了误会。内斯也许是唯一一个理解莉迪亚的人,但他虽然明白却不能感同身受。内斯急不可耐的想逃离这个家,抛下莉迪亚紧握的手,深深刺痛了莉迪亚的心,这也是莉迪亚死亡的原因之一。最后醒悟过来的内斯明白了亲情的重要性,他明白了莉迪亚对他的依恋,将这种思念转移到妹妹汉娜身上,永远不会忘记莉迪亚和这个家。汉娜早熟,很早就明白了这个家的奇怪的平衡,她渴望父母的爱,哥哥姐姐的关心,但却明白很难得到,于是她隐藏自己,把自己定位小,也是唯一明白莉迪亚是自杀的人。最后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与关心,代替莉迪亚活下去,可以纯粹的做自己。
无声告白,被黑暗的幕布遮挡的房间里,阳光在最后倾洒铺满。感悟很多,唯有自己亲自品味方能尝出苦茶中的甜味。最后,愿我们都能有勇气活出自己。
篇3:无声的告白散文
无声的告白散文
唐人《琵琶行》里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是无声,但因有了个“胜”字,便觉哀而不伤,不觉其苦。今人有作品《无声告白》,却因其无声,让人读来眼角不知不觉被忧伤浸满。
人终于是孤独的,不管世界多么喧嚣,与你相关的其实就那么一点,你所在意的人,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莉迪娅长着一头东方人的黑发,却有着西方人的蓝眼睛,大而闪亮的眸子里透出的是天使的光芒。是的,她是个混血儿,在美国的小镇上出生长大,她和她的哥哥妹妹是学校里仅有的东方面孔,这让他们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父亲李教授是第一代贫困华工的孩子,他希望融入所处的族群,但却始终不能解除种族不同带来的困扰。他们的母亲是典型的美国人,虽然在单亲家庭长大,却总是希望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渴望与众不同的母亲对自己日复一日平淡的人生万分地不甘心,所以在莉迪娅五岁的时候,母亲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她回到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想找回自己的医生梦。在美国人看来,这样的追逐梦想是可以理解的,但东方父亲却认为是自己的东方面孔让妻子心生不满才离家出走的,小小的女孩认为母亲离家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好,不能让母亲对家庭满意。母亲回家后,把自己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女儿莉迪娅身上。那么问题来了,家人们是相爱的,因为相爱,才各自把重负都加诸自己,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克已复礼。莉迪娅满足了母亲的希望和要求,压抑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所有喜好,勤奋用功读书,满足父亲所有的要求,假装融入学校,假装有很多好朋友。就像一根时刻紧绷的弦,当作为最可靠的同盟的哥哥考入大学准备离家的那一刻,这根弦崩了,小小的天使决定蹈水而去。这个看似温馨和睦的家庭内在真实的痛苦才被一一揭开,我想小天使离开的时候其实是明白的,她希望自己的离开可以促使父母打开心门,解除文化背景带来的误会。
种族、文化背景,是需要聚居生活的人绕不开的,像某位“香蕉人”说的,自己觉得有一颗美国心,但同学吵架却经常被骂“滚回中国去”。是啊,在人家的族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挺难的`,所以才会有唐人街这样的中国人聚落。突然想到另一本书《追风筝的人》,为了远离战争离开故乡来到美国的阿拉伯人,融入,背离,一样的心路历程,一样内心撕裂的痛楚。
美籍华人作家伍绮诗作品,值得一看,行文细腻流畅,内心描写犹为动人,罗列了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心灵创伤等现实问题,却没讨论出解决的办法,但也许,无解就是作者想通过《无声告白》告诉我们的吧。
其实我更愿意这样理解故事的结尾,父母因为孩子的离世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面对各自的问题,他们曾经选择以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自舐伤口拒绝沟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篇4:116、无声告白
116、无声告白
岳升杰每日分享:无声告白。春节期间,和儿子聊天,他告诉我他在看一本电子书《无声告白》,他说,这本书是一位年轻的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从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角度写的。我问他怎么看了这样的书?他说,他加入了一个读书群,这个群每周推荐一本书,并要求群成员每周写一篇200字的分享,如果连续两周不写就会被清退。接着,儿子将《无声告白》的大致内容给我做了介绍,我很感兴趣,前一段我将电子书看了一遍。
成绩优异的.哈弗白人女孩玛丽琳嫁给了年轻的美籍华裔代课教授詹姆斯。因为未婚先孕,玛丽琳放弃学位,过起了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7年后,她抛弃了7岁的儿子内斯,5岁的女儿莉迪亚,离家出走,继续自己未完成的医学课程。两个小孩恐慌了,他们深信从此失去了妈妈,尤其莉迪亚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让妈妈离家出走了。在医学院学习两个月后,玛丽琳发现自己又怀孕了,终于还是被詹姆斯接回了家,她所有的医学梦想破灭。从此,玛丽琳把自己所有的希冀放到了莉迪亚身上,她幻想着她的女儿继承了她所有的优秀,最终成为著名的医学家。而莉迪亚也暗自承诺:她要实现母亲全部心愿,无论它是什么,只要母亲留在她身边。当她发现,如果自己对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感兴趣,母亲就会很高兴,她觉得只要母亲高兴就不会离开。于是莉迪亚就将自己扮演一个立志想要成为女医生的小女孩,一演就是十年,终于在十六岁那年,内心汁水全部榨干,投湖自尽。还有那可怜的二女儿汉娜,她是母亲放弃梦想的直接原因,她也是多余而不被关注的,她的命运还是一个谜。
事实证明:一个内在匮乏的人,往往会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让自己安稳。书中母亲对自己失望了,转而在女儿身上寻找希望,却完全没有想到那所谓的母爱最后成为戕害女儿的凶手。愿每位父母读读这本书,明白孩子内心的无声告白!
篇5:《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1.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经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义不明、单纯无害。
2.在她面前,他觉得从容自信,这似乎是他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感觉
3.他开始猜测她的心意,做出她可能会喜欢的改变
4.他害怕告诉玛丽琳这些事,担心一旦和盘托出,她就会像他一直以来看待自己那样看待他——瘦骨嶙峋的弃儿,吃剩饭长大,只会背诵课文和考试,还是冒名顶替的骗子。他怕她形成了这个印象之后,就再也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
5.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决不向后看
6.他的父母从不出门交际,也不在家请客,没办过晚餐派对,没有桥牌牌友、猎友或者午餐会上认识的哥们。和莉迪亚一样,他们没有真正的朋友。
7.葬礼之后的第二天早晨,太阳一出他就醒了,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光滑的棺木,路易莎的肌肤在他身上摩擦,他爬到她身上时她的柔声呻吟——他突然觉得自己脏,身上像是沾满了厚厚的污泥。
8.她的毕生追求黯然消散,犹如微风吹拂下的薄雾。
9.她想起她的母亲,那些年里,她一个人守着一座空房子生活,除了卧室的床单是新的,别的东西都没有变化,因为她女儿再也不会回来,她丈夫也早就消失,现在睡在别的女人床上。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
篇6:《无声告白》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歧视感很强的美国二十世纪。其实,这种歧视现在也是还在的,一年也会有几十个因为种族歧视杀人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开始,我以为他会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但这本推理小说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说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它比推理小说的情感要更细腻,更能让人感动。这本书的题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过—华裔歧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其实很简单,作者也是一个华裔,她虽然没有这样被别人对待过,但她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最佳人选。
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写。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个女孩不应该被杀;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吗?每个人都冲着别人的好来努力,但你真的有尝试着去寻找你的自己吗?你的最真实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过,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实,你肯定我会后悔的。因为美好的永远是短暂的,可能就是一瞬间,就像书中一个情节:莉迪亚的妈妈在厨房做家务,他一回头就发现莉迪亚已经站在了厨房门口。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错过了莉迪亚一生中最有意义,也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连莉迪亚已经可以站起来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现在她现在应该是高兴,还是悲伤。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忙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们专注于这个,错过了那个;成长就好像一个取舍的过程。
这本书的结尾出乎意料的感人,还好莉迪亚走的时候没有带着愁恨,还好他们还拥有彼此。当找到答案成为一种解放的时候,那莉迪亚临走前失去的一声晚安就是最后开门的钥匙了吧。
“莉迪亚死了,但没有人知道……”
篇7:《无声告白》读后感
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自从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总结归纳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骚用140个字就能发表完。就像现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觉自身知识升华的假象下,很难静下心来系统的看完一本书。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篇8:《无声告白》读后感
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的回忆与反思。插叙倒叙穿插其中。对于此书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彻,但是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三点。第一,父母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不能强行塞给下一代,他们只顾着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没真正的问过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强大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忍耐着负重前行,只会适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总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和课余的生活,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结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单,不至于一个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第三,父母应该学会聆听,聆听家中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无论他们是否优秀,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绩的进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再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涉及到一部分对华人的歧视,混血黑发蓝眼睛女主与周围黄头发的美国同学存在差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内斯,也是黑发,学游泳时被周围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课后被同学捉弄,这让其父亲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让她的白人母亲和华人父亲反思了他们遭到反对的婚姻是否正确?最近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视,给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开始质疑自己与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确,怀疑正是khan 这个后缀,这个穆斯林的代表,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如果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种族歧视,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视,多一些关心和爱,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篇9:《无声告白》读后感
曼德拉这个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胸怀,每每成为我文章最精华闪耀的部分。然而仅作论据引用,大多对曼德拉的认识是浅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领袖,他是黑人反种族隔离的先锋,他因此被构陷入狱27年......
这首《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所创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颂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极简的歌词,勾勒出一个曼德拉,勾勒出一种精神,勾勒出一种形象——为种族歧视不断斗争的战士。
《无声告白》一书,文字代替画面,描绘了香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的生活缩影。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种种问题拷问着在蓝眼睛王国中生存的黄眼睛一家。
小群体尚且排外,不用说一个种族。不论他们来自何方,说的是不是纯正的英文。只要是与本人种不同,在那个年代就是异类。排异目光,差别待遇,成就不了一个人,却能毁掉一个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牺牲的、追求的、维护的到底是什么,说得出写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听着这首歌,凝视那句肤色斗争,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黄种人,中国人,我的发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肤灿烂着阳光的颜色。
生于祖国强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可我们黄色皮肤的先辈们,在那个惨淡的时代,所遭受的隔离与歧视,比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委屈与痛苦,隔着时代的万水千山,隐隐传来。他们斗争、反抗,让不屈的嘶吼回荡在阳光灿烂的光辉岁月。
不仅仅是如此,歧视无处不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疾病歧视......一个群体合起来异化另一个群体,同时自己却又受着另一个阶层的群体压迫。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歧视的意义是什么呢?
脱去皮发,掩去外貌,众人皆为白骨一架。舍去种性,抛开世俗,死后不过黄土一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为何要歧视呢?
【无声的告白散文】相关文章:
1.无声告白读后感
3.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6.无声散文
7.逝水无声散文
8.初恋无声散文
9.无声角落散文
10.父爱无声的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