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大对比双语
“回南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英美大对比双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英美大对比双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英美大对比双语
英美大对比双语
We all know that Britain and the US are two countries connected by a common language. But in fact, the differences are more fun to observe, as BBC did in a recent story called 8 Situations When Britons Behave Differently From Americans. Below Teens has picked out four for you. Take a look.
众所周知,英国与美国因为使用同一种语言而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事实上,探寻英美文化间的差异更加有趣。近日,BBC就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八种情境:英美人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四种情况:
1. When someone knocks into you
被撞后什么反应?
If someone bumps into an American, the victim will most likely look the accidental aggressor in the face and expect an apology. If, however, the victim happens to be British, chances are that the victim will say “sorry” before the other can make his or her own apology.
如果被撞的是美国人,他们大都会直视冒失者,希望对方道歉。而相反,如果被撞的碰巧是英国人,他们则很可能会在撞人者开口道歉之前先说“对不起”。
2. When you get dressed for dinner
晚宴穿什么?
Britons don’t all change into evening dress for supper like what you may have seen in popular TV shows like Downton Abbey. But they do tend to make an effort when going out for dinner somewhere nice. Americans, however, will probably wear a casual shirt to a fancy eatery.
享用晚餐时,英国人虽然不会像热门英剧《唐顿庄园》中那样人人身着晚礼服,但在去高级餐厅就餐时也会在穿着上颇下一番功夫。而美国人则可能穿一件休闲衬衫就出入高级餐馆。
3. When you don’t finish your food
饭菜没吃完时怎么办?
Britons wouldn’t think to take the leftovers home when dining out at a restaurant. They think the food is somehow “tainted” once they’ve poked at it with a knife and fork. In the US, wrapping it up to take home is a standard practice.
外出就餐时,英国人不会将剩饭剩菜打包带走,因为在他们看来食物一旦被刀叉“染指”后便被“玷污”了。然而对美国人而言,打包剩菜则是一种惯例。
4. When you get into a taxi
乘出租车时什么表现?
Britons will give the cab driver an address, then assume that’s it for the interaction until it’s time to pay. Even if they’re being taken in a roundabout way, they’re very unlikely to say anything. In the US, however, most passengers think nothing of telling the driver what route to take after telling him or her the destination.
英国人在告诉司机目的地之后就会秉承全程“零交流”的原则,直至下车付钱才开口。甚至在看见司机绕路时,他们也会一言不发。而美国人则恰恰相反,大多数乘客都会在告诉司机目的地后,自己指挥行车路线;并且觉得这并无不妥。
篇2:英美英语对比
英美英语对比
英语以美国和英国为两大流系, 两种英语在发音, 拼写和字面上都存在若干的差异. 在中文里同表示一样东西, 却在字面上有所不同.
同意不同字.
UK Word(英国) USA Word(美国)
足球 footballsoccer
帐单 bill check
纸币 note bill
数学 maths math
图钉 drawing pin thumb tack
马甲,背心 waist coat vest
女士紧身裤 tights (panty) hose
男士长裤 trouserspants
吊带 braces suspenders
手提包 purse pocket book
人行道 pavementsidewalk
商店 shop store
许可售酒店铺 off licence liquor store
商业区 town center downtown
车发动机罩盖 bonnet hood
车后箱 boot trunk
车前玻璃 windscreen windshield
高速公路 motorwayfreeway
立交桥 flyoveroverpass
邮件 post mail
饼干 biscuitcookie
果酱 jam jelly
果冻 jelly jello
罐jug pitcher
糖果 sweets candy
橡皮奶嘴 dummy pacifier
尿布 nappy diaper
警察(口语) copper cop
(板球)投球手 bowler pitcher
(水)龙头 tap faucet
电视节目 programme show
国际跳棋 draughscheckers
比赛 match game
句号 full stop period
(日期表示) 11/06/9706/11/97
六月11日
同字不同意.
同一个英文词, 在英,美英语中却有不同意思.
UK Usage USA Usage
bill 帐单 钞票
vest 背心 马甲
bum(口语) 屁股 懒鬼
asian 印,巴,孟人 日, 越, 韩, 菲
indian 印度人 印第安人
fag 香烟 男同性恋
queen 女皇 男同性恋
football (英式)足球 橄榄球
pants 底裤 长裤
tea (热,加牛奶)茶(冷,lemon)茶
smart 衣着整洁的' 聪明的
mad疯 愤怒
篇3:英美政府首长名称汉译对比
英美政府首长名称汉译对比
英美虽都是讲英语国家,但同一政府部门的首长名称不同: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King )或女王(Queen),而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President)。两国重要的行政部门,都是内阁(Cabinet)
英国内阁的首脑为首相(Prime Minister),其他组成人员有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第一财政大臣(首相兼任)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 外交大臣
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枢密院大臣
Lord Chancellor 大法官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and Minister for Welsh Affairs 内政和威尔士事务大臣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财政大臣
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 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
Lord Privy Seal and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掌皇大臣兼下院领袖
Minister of Defence 国防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ommonwealth Relations 联邦关系事务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殖民地事务大臣
Secretarv of State for Scotland 苏格兰事务大臣
Minister of Labour and National Service 劳工大臣
Minister for Housingand Local Government 住房及地方政府事物大臣
Minister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都市及乡村计划大臣
Minister of Health 卫生大臣
Minlster oi Education 教育大臣
Presl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 贸易大臣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农业和渔业大臣
Minister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 年金及国民保险大臣
此外还有非内阁阁员的政府部门首长
First Lord Of the Admiralty 海军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陆军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 空军大臣
Minister of Fuel and Power 燃料电力大臣
Minister of Transport 运输大臣
Minlster of Supply 供应大臣
Minister of Economic Affairs 经济事务大臣
Minister of Food 粮食大臣
Minister of Civil Aviation 民航大臣
Minister of Works 工程大臣
Paymaster General 主计大臣
Labor secretary 劳工部长
Postmaster General 邮政大臣
Attorney一General 检查总长
Sollcitor一General 副检查总长
Lord Advocate 苏格兰检察总长
美国总统以下设十个行政主管,分掌国政,形成一个内阁:
Secretary of State 国务卿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财政部长
Secretary of Defense 国防部长
Attorney General 司法部长
Postmaster General 邮政管理局长
Interior Secretary 内政部长
Agriculture Secretary 农业部长
Commerce Secretary 商务部长
蜜月的来历
对于“爱情坟墓说”,大家往往莫衷一是;但对于婚后最初那段时光,很少有人否认它的甜蜜。瞧!单词honeymoon(蜂蜜+月)就是明证,很形象地形容了新婚感觉如蜂蜜般甘甜醇美……
有一种说法认为,“honeymoon”源于巴比伦的民情风俗。这个古老的国家一直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在女儿出嫁的第一个月,女孩的父亲每天都会让女婿喝mead(蜂蜜酒),以此希望女儿的婚姻永远幸福甜蜜。
不过,词源学家否认了这种说法。正统词源学认为,honeymoon并非指婚后一个月。虽然honey喻指新婚的甜蜜,但moon指代的是“月亮的盈亏”,这种苦涩的暗示旨在告诫人们:婚姻固然幸福甜美,但这种甜蜜就像月亮的盈亏只是暂时的,婚姻更多的意味着双方要一起肩负生活的重担,一起承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一起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
英国的爵位制度
英国的封建体系与爵士制度有其久远的历史背景,以往在古代只针对政治、军事上的功勋,近代则扩及到科学、文学、艺术等其他领域。
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peerage)与平民两大部分。而除了英国王室以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男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他们属於平民,而非贵族;但在中国周朝的大夫与士,仍属於贵族。
英国爵位的授予与继承
英王行使荣典权原为英王的特权之一,但在现今的宪政体制下,英王行使荣典权只有名义上的意义,荣典的授予必须依据内阁阁员的建议,每一个人都可以向英国首相办公室推荐英国国民接受荣典的授予。通常每年会公布两次名单,一次是新年(称为New Year Honours),一次是英王生日(称为Birthday Honours),在英王即位及佳节庆典时得举行特别授予。
属於平民阶级的准男爵与骑士爵位并无额外的封号,只有贵族爵位才有类似中国诸侯的封号,例如:诸葛亮的封号是武乡侯。英王可以授予任何封号,但有下列规则:通常是以议员的选区、贵族封地或是与受封者有某种关联,或是具有某种重要性的地名,做为封号的一部分,亦可以要求以姓(surname)做为封号的一部分,封号的授予会徵询当事人的意见,如:英国科学家、小说家及政治家史诺(C .P. Snow)於1957年受封为骑士,1964年受封为终生男爵,封号为Baron Snow of the City of Leicester,很明显,Snow是他的姓,Leicester是他的出生地,同时他也是毕业自University of Leicester,C. P. Snow可能因此而选择以Leicester做为他封号的一部分。
爵位是否可以世袭?答案是不一定的。一般贵族的爵位可以世袭,至於是长子或是其他亲属继承,再由英王授予的封授状(patent)或敕令(writ)上会有记载。但依据1876年的上诉审判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及1958年的终身贵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两法案所授予的终身贵族(只能授以男爵爵位)不能世袭。而属於平民的准男爵爵位可以世袭;骑士爵位则不能世袭,荣耀仅限其一生,子女不能继续享有。而在1963年的贵族法案(Peerage Act)通过后,女性才得以继承爵位。
伯,男,公,子,侯.这是依次出现的顺序.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
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英国的男爵出现于11世纪。
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篇4:英美音乐
作者:诸献文
英美人民都非常喜欢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中的圆舞曲(waltz)、小夜曲(serenade)、狂想曲 (rhapsody)、浪漫曲(romance)、奏鸣曲 (sonata)、交响曲(symphony)等还是现代音乐(modern music)中的乡村音乐( country music)、爵士乐(jazz)、摇滚乐(rock and roll)和流行音乐 (pop music)等都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在英美青少年中,大多数都喜欢现代音乐。
美国乡村音乐又称乡村和西部音乐 (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属于通俗交响乐,是19世纪早期的传统音乐。到20世纪60年代,曾和摇滚乐一起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乡村音乐所使用的乐器有吉他 (guitar)、小提琴 (violin)、班卓琴 (banjo)和鼓(drum)等。歌曲节奏强烈,歌词率直真实,主题有抒发思乡的愁绪和爱情的喜悦等。
爵士乐于20世纪初期在美国新奥尔良产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即兴表演及强烈的切分音,乐器用萨克斯管(saxophone)、单簧管(clarinet)、小号(trumpet)、长号(trombone)、小提琴、钢琴(piano)、吉他和鼓等。
摇滚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音乐风格热情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今摇滚乐已成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流行音乐不像严肃音乐那样百听不厌、长盛不衰,但流行音乐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态,所以特别受年轻人的欢迎。
篇5: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学批评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理由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理由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作用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神话故事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制约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定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定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制约,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经验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策略。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篇6:英美文学论文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派中,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并且被广泛的使用。隐喻不仅融入了语言学的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隐喻性的语言是对语文自身进行隐秘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与认知语言学派的源头,一般都会让想到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隐喻具有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其不同的隐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深刻内涵,但是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使得在中文和英文学习中隐喻具有相似的功能,对于隐喻的作用及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观点,对于提高学生英美文章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喻 语言文化 社会背景 文章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篇7:英美文学教育
摘要: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进行阐述,旨在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学;必要性;人文素质;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并且文化多元的社会。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美文学从其发展来看,经历了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学为工具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是对人生经历与体验的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隐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
人们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西方、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了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方面的教育。
英美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的学习、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的提高。
一、可行性
首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面向世界。
英语的学习也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范围扩大,词汇量明显增加。
因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英语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生希望在学校中开展英美文学的教育,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英美文学选修课,并且受到大多数喜爱英语、热爱文学的学生的欢迎。
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可行性。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使英美文学教育有了切实保障。
据我们所知,近些年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大提升。
每年各高校招收大量的英语教师,并且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博士学历的,其中很多教师的主攻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
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学生刻苦的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上很费力,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译义不准确等各种毛病凸现出来。
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以语言形式的教学,只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英美文学教育,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比重,扩大英美文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其次,英美文学教育对于语言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目前,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在背单词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
而英美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文学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于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并且能体会具体的语境,这样就容易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在英语作品和电影中发音纯正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绝佳材料。
有利于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实施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必要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在英语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英美文学教育。
而文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英美文化教育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道路,起到了引导作用。
其次,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出这一作品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反映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习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学习;正确地评判某种精神,如批评和赞扬。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镀金时代》,它标志着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人们希望的“黄金时代”化为泡影,出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镀金时代”;19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勃朗蒂姐妹在她们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苗珊瑚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从而狠狠地揭露社会现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忠实记录,描述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美国当时黑奴制的严重性。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或欣赏话剧、电影能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培养坚强的性格,合理分析事情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过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塑造人的品格,在大多数的英美文学中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倡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德行、品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使学生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从而培养出特质体美各方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学
读经典作品。
这里指的读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而最好是读名家的完整作品。
在教学中加设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课,教师通过事先了解并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指导。
这样同学在认认真真读完一部完整的文学名著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作品的特色及反应的社会现实,加上老师的指导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师也应向学生推荐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如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许许多多的作品。
在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扩展视野。
例如观赏英语经典电影,听西方音乐歌剧,欣赏西方艺术作品,了解西方宗教及风俗民情。
从而使我们的知识积累增加,在学习中感悟人生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等。
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讲述了进行英美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产生的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祖国的栋梁面临着各种挑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
英美文学肯定会从中受益匪浅,学习英美文学对于当代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学习它也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话说英美贺卡
话说英美贺卡
英美贺卡一般可分为节庆卡(seasonal card)和日常卡(everydaycard)两种.节庆卡是指庆祝圣诞节(Christmas)、新年(NewYear)、情人节(St.Valentine's Day)、复活节(Easter)、母亲节(Mother's Day)、父亲节(Father's Day)、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giving)等节日的卡片.
作 者:京西 作者单位: 刊 名:初中生 英文刊名: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 关键词:【英美大对比双语】相关文章:
2.英美姓氏探源
3.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4.英美文学论文答辩
5.对比作文
6.双语教学计划
7.双语名人名言
9.对比写作法
10.对比论证 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