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优质学案
“渚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孙权劝学》优质学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孙权劝学》优质学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孙权劝学》优质学案
《孙权劝学》优质学案
《孙权劝学》是一篇故事简单的文言文,分享了《孙权劝学》的学案,一起来学习吧!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2.积累“孤、卿、孰、及”等文言实词和“邪 、耳、乎”几个虚词,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口吻、情态、心理,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治通鉴》以及司马光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 家和 家,《资治通鉴》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初读。(正字音 明节奏)
1)给加点注音:
卿( ) 涉猎( ) 邪( ) 遂( )
即更刮目相待( )
2)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非复吴下阿蒙
3.细读。(会字义 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权谓吕蒙曰( ) ②卿今当涂掌事( )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④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⑤遂拜蒙母( ) ⑥但当涉猎( )( )
⑦孰若孤( )( ) ⑧及鲁肃过寻阳( )
⑨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③非复吴下阿蒙
4复述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二、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理结构 品人物)
1.本文课题可以改为“吕蒙就学”吗?请说说理由。
2.假如你是吕蒙,你会心悦诚服听劝吗?为什么?
3.反复朗读描写人物的句子,揣摩人物语气、神态、心理。准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三、展示提升
演读:(扩写与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加上你合理的.想象,扩写一个内容更丰富的故事,然后小组合作表演,准备展示。
(方法提示:要紧扣原文,人物神态、动作、心里话的补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四、小结反馈
1.各抒己见:说说收获和感受。
2.比一比:尝试背诵。
附录:《孙权劝学》简析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篇2:《孙权劝学》学案
《孙权劝学》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辞、乃、孤”等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学法指导: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一、课前检测:
1、文学常识:
①《资治通鉴》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
②司马光,字 ,陕州夏县人, (朝代) 家 家。
用一句话评价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
1、朗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
2、翻译课文并解释下列字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4、诵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
(分角色朗读)
三、合作学习: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 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学习本后我们会想到《伤仲永》一文,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四、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
资料积累:
⒈文学常识: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人物:
孙权:
吴国大帝。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孙权的历史评价:◆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随史策征战。18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便代兄为江东统帅,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巩固并发展了江东根据地。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 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
陆逊[(183-245),字伯言,东吴四英将第四位,孙策的女婿。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 2,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4.典故:
悬梁刺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成语解释】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典 故】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chēyìn) 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释 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抱着的萤火虫
【出 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典 故】:“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篇3:《孙权劝学》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1、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 ) 邪( ) 涉( )
猎( ) 孰( ) 遂( )
2、解词。
多务:
治经:
博士:
往事:
若:
见事:
二、理解探究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由北宋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肃遂辞蒙母。
③但当涉猎。 ④及鲁肃过寻阳
3、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非复吴下阿蒙。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合作释疑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
5、本文主要是通过 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 描写。
四、课内精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2、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4、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篇4:《孙权劝学》学案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4、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任写两句吗?
答案:
15课
理解探究
1、《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2、①当道,当权 ②于是 ③粗略地阅读④到了……的时候 到 3、①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②古时王侯的自称。③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④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合作释疑
4、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5、对话 侧面。
课内精读
1、“初”到“蒙乃始就学”为第一层,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第二层为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②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 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需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拓展迁移
1、①迟、晚 ②怎么
2、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③只是应该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学习总结: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篇5:《劝学》优质学案
《劝学》优质学案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青( ) 中( ) 舆 ( ) 有 ( ) 槁暴( ) 、.
砺 ( )参省( ) 须臾( ) 跂( ) 舟楫( ) .
跬(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蟮( ) 螯(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
第二段:论述 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
第三段:论述 学习的作用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 第四段:论述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善于积累 ,二是 坚持不懈 ,三是 用心专一 。
3、熟读课文1-2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学不可以已:停止
取之于蓝: 提取 .
木直中绳: 合乎 .
参省乎己:检查、省察 ..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且 .
虽有槁暴: .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輮以为轮: 輮 通 “煣” ,释义: 使弯曲 。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释义: 再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智”,释义: 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作状 .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 .
(4)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学习今义: 知识、学识渊博
(5)翻译以下几个句子,注意其中的语言现象。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问题探究:
1、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
意思?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2课文的第二段采用了怎么样的说理方式?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其内在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篇6:《孙权劝学》导学案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孙权劝学》叙事简练生动,对话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典范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在探寻名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了解不多,而且许多信息来自《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准确、直观的印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感知人物个性特点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孙权劝学》要力求当堂能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理解文意,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描摹出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语言描写的精品按照“朗读——译读——品读——研读”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对话,当堂成诵
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情态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在朗读指导中加深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结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疑点:
1.孙权的“善劝”体现在何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史料进行了合理剪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
l 基础层级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
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如下:
⑴读准下列字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
⑵掌握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⑶记住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只是;今:表转折的连词)
⑷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学(从事)
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懂得)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⑸翻译重点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⑹积累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3.阐述发现,提出疑问:
示例1:概述文章故事情节(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示例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叹学)
示例3: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
示例4:疑问(见上文“重点·难点·疑点”)
l 能力提升
三、品读课文,思考揣摩
1.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揣摩人物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在原文上圈点评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交流探讨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
探究话题一:孙权善劝
示例:①“卿今当涂掌事”,身居要职,职责所在;“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陈述学习的必要性,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理由正当,但不充分,于是孙权二次相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字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耳”字语气又变得委婉,讲明劝学目的,消除吕蒙的畏惧、抵触情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锋相对,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孙权循循善诱,语重心长,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探究话题二:鲁肃叹学
示例: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的惊奇、诧异,吕蒙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情不自禁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衬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见进步之快,变化之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语幽默,流露出吕蒙的自得、自豪,和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③“结友而别”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折服、钦佩,再衬吕蒙的才学精进
2.我看千古风流人物
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交流,再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发现、感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并在熟读中背诵课文
四、研读文本,拓展延伸
结合原文,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多媒体显示: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探讨话题一:吕蒙变化的启示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伤仲永》,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吕蒙才能的精进不能忘记孙权劝学之功从文中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向别人提出恰当的意见,并且提建议要有针对性,语气委婉,使对方容易接受
2.探讨话题二: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却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作者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相比,本文仅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反思与强化】
1.阅读本文及《伤仲永》,然后以《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借鉴本文写法,力求能够通过对话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2.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勤学的典故,然后写写自己的心得。
篇7:《孙权劝学》导学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导言】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
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
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
C. 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E.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 邪 孰 遂
2.简介作者作品。
3. 指名朗读课文。学生从字音、节奏、语气等角度订正、评价。
四、读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或放录音,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人物语气。
3.指名大声朗读课文,师生评价并完善其朗读水平。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师生交流下面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分排、分角色比赛朗读课文。
6.指名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
7. 默读课文,概括情节,理清思路。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译译:疏通文意,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结合注解自译课文。不理解之处标注出来。
2.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不理解的词句。
3.学生对小组讨论中没有解答的疑难问题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学生帮助解答,教师引导。
4.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强化理解。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一字多义:为 之 见 若
⑷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⑸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造句。
①吴下阿蒙
②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明已考上研究生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成员“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六、说说: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哪句话证明吕蒙学有所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表现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是用什么手法?(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侧面描写)
④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课本剧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登台表演。
(1)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2)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①孙权: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 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②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3.理解主旨。
学习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七、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1.联系《伤仲永》一课,你觉得本文和《伤仲永》有什么异同?你还能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方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通过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学生联想有关人物与名言。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
名言: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
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可不可以共同分享?
八、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体会。
3.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板书:
(一)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叹学 结友而别
【教后反思】
【教学补充】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语言(人物对话)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
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假设你也有个朋友象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
才略大有长进。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导学案》拓展训练
1、①迟、晚 ②怎么
2、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③只是应该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篇8:《孙权劝学》学案设计
《孙权劝学》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知识链接】
一、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家居涑水乡(山西省西南部),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元年(1086),起任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请君入瓮 口蜜腹剑 桃李满天下 冰山难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资治通鉴( ) 卿( ) 邪( ) 涉猎( ) 孰( ) 遂(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孤:古义_____ 今义______ 博士:古义 今义 )
(2)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耳: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往事: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辨析一词多义
当:①当窗理云鬓( ) 就:①蒙乃始就学( )
②但当涉猎( ) ②指物作诗立就( )
③当涂掌事( )
见:①见往事耳(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 吕蒙( )学—— 鲁肃( )学
2、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
4、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合作理解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堂检测:1、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称谓是不一样的:“卿”是___;“孤”是_________;“寡人”是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4)但当涉猎 涉猎 ;
(5)见往事耳 见: 。 (6)蒙乃使就学 乃: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2、翻译下列各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4、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
(2)吕蒙:
(3)鲁肃:
拓展延伸: 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 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 今(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 )
(3)但当涉猎 但( ) (4)恐已暮矣 暮( )
(5) 盲臣安( )敢戏君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 晋平公担心学欠好的原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肯学的原由是____________.(不超出五个字)
4.比较赏析:
(1)《孙权劝学》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孙权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鲁肃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__。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指____________,他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的意思,他这样理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平公曰:“善哉!”句中“善”字有哪些含义。
6.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现在 (2)用 (3)只是 (4)晚了,迟了
2.(1)我难道想要爱卿你学习经书礼法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吗?
(2)少年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光明亮。
3. 年纪大 事务多 4.(1)语言(对话) 有政治远见、善于劝学 敬才、爱才 对比
(2)对“暮”的含义说法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吾年七十”,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引出秉烛之喻。
5. 字面: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
6、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孙权劝学》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篇9:《孙权劝学》学案及答案
理解探究
1、《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2、①当道,当权 ②于是 ③粗略地阅读④到了??的时候 到 3、①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
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②古时王侯的自称。③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④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合作释疑
4、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5、对话 侧面。
6、
7、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
课内精读
1、“初”到“蒙乃始就学”为第一层,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第二层为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②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 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需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拓展迁移
1、①迟、晚 ②怎么
2、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③只是应该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孙权劝学》优质学案】相关文章:
2.《孙权劝学》
3.孙权劝学教案
4.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5.孙权劝学翻译
6.孙权劝学练习题
7.《孙权劝学》教案
10.《孙权劝学》翻译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