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

2022-11-22 08:51: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阿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

篇1: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和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焉”,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19、文中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旧时代学者是怎样的形象(4分)

20、赏析画线语句(4分)

(1)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

(2)“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

21、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2、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答案: 勤奋好学、注重实学、关心民族命运、有宏大理想、有毅力、博览群书又重视实践、淡泊名利。(答出任4点即得全分。)

20.(1)答案:行动描写,刻画了郑樵以坚强的毅力,博览群书,为通史的编纂做充分的准各。(2分)(2)答案:语言描写(答比喻亦可),是借粱启超对他高度的评价.突出他的巨大成就及对史学界的贡献。(2分)

21.答案:①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在夹漈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②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③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宄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部成为《通志》的底本。 (答出任两点,即得4分)

22.答案:观点。: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宫,是出于他的研宄学问的需要。①他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不值得学习;②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③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①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②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③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

篇2:郑辰阅读理解答案

郑辰阅读理解答案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译文: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译文:

答案 (1)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

(2)(郑辰)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解析 (1)“蜚语”,流言;“谤讪”,诽谤;“变”,变故;“验”,调查;句意对。

(2)“振”,通“赈”,赈济;“河”,黄河;“伺便”,趁便;“塞”,堤防;句意对。

参考译文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1406)中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江西安福的百姓报告有人谋逆,朝廷命郑辰前往查访,全部查清诬告的情况。福建外番杀人,又命郑辰前往。郑辰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放了。皇帝下诏在南京建报恩寺,役使囚犯上万人。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谣言不合事实,没有一人获罪。谷庶人图谋不轨,又命郑辰察访,郑辰全部查清了他的情况。正统二年(1437),郑辰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篇3:读书与治学阅读理解附答案

读书与治学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做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②第一,是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③第二,是写信人和送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这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送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送信人的角色。

④章先生打的这个比方,大意无非是说,学习别人的知识,要经过思考,要消化吸收,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滋生出新的见解,以有益于世道人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甲】,方法刻板,不知变通;【乙】,读了一些无实际用处的 书;【丙】,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问再渊博,也只不过是贩卖二手货。

⑤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 ”叔本华的本意,当然并非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书不动脑筋的迂腐之举。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

⑥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或是炮制一些伪问题,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惟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是照亮世界的明灯——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只是星星之火,也会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希望。

20.①—③段举出章太炎演讲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答案要点:①—③段举出章太炎先生关于读书与治学的一段演讲,用本钱与利息、写信人与送信人两个有趣的比方,引出下文对学习知识要经过思考的论述,从而得出“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的中心论点。

2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死读书 ②读书死 ③读死书

答案:【甲】处填:① 【乙】处填:③ 【丙】处填:②

22.阅读第⑤段,具体阐述叔本华的言论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3分)

答案示例:叔本华的言论首先提出假设只阅读不思考,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接着用总骑马的人最终不会走路的比喻,指出不独立思考的危害,然后用现实中学究将自己读蠢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3分,有层次地分析叔本华言论内容2分,总结出从反面印证中心论点1分)

篇4:郑人逃暑阅读理解及答案

郑人逃暑阅读理解及答案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答案:

1.⑴:移动 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篇5:《郑玄对应劭》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

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参考答案: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劭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篇6:精神之树阅读理解答案

精神之树阅读理解答案

精神之树

张栓固

(1)走过古柏掩映的神路,已感到无形的凉意扑面,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

(2)在神路的引导下,我们走向这向往已久的老祖宗的庭院,跨越过青石牌坊,走过石桥,我和人们一道虔诚地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3)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檐壁,更显出了它的厚重和深不可测,阳光透过森森古柏,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冥冥的云烟氤氲。头脑里蓦地没有了时常缠绕的世俗的浮躁,哪怕是一时的忘却,心灵也算是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如同寻找到一座小憩的港湾。心不再有往时的漂泊和游离。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柏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开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巨书,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4)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了的;反而,它却包含了一切帝王和英雄。

(5)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者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6)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7)大约从明朝开始,那些帝王们除了不断地来这里拜谒,还大兴土木,扩修庭院,建筑宫殿,每每都要立碑纪念。一座座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

(8)更多的平民百姓来到这里,是要沾上文化的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一个文雅文明的人,希望走出愚昧,走出无知,让自身多一点高尚。而且这种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孔子这位儒文化的祖先,在他生前,并不那么富有,并不那么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使身后的岁月辉煌了。

(9)万世师表,这一座无形却巍峨的丰碑永远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散文选刊》7期)

1.“精神之树”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解释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孔庙的树对人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列举。(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中“领悟”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的?(6分)

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孔子的思想。这是一种精神学说,是一种规范人生的尺度。

2.①远离世事的喧闹。②感受到心灵的亮堂。③寻找到心灵的宁静。④心不再漂浮、游离。

3.不自傲、不以功臣自居,高昂向上、不屈不挠。

4.对孔子精神的敬仰、赞美。

对作者的这种观点,看法可能有两种:一是赞同,认为孔子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一是辨证分析,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后人要学会扬弃,要有所选择、理性地看待孔子的思想。

两种观点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但必须能自圆其说。

篇7: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茶道之精神

佚 名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

②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③茶道追求“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④“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指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虚怀若谷、心中常乐。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⑤“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 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 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 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8.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 (2分)

19.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方框内。(2分)

A.品茶 B.茶道 C.喝茶 D.茶艺

20.下边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还原到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1分)

句子: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21.作者认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那么,“和”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分)

22.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第⑥段的方框内。(3分)

A.情 B.性 C.道

2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浣溪沙》中有关“酒困思茶”的两句诗。(2分)

参考答案

18.(2分)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答案表明“不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只用开水泡喝”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已有信息给特定事物下定义的能力。)

19.(2分)① C ② A ③ D ④ 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示辨析近义词细微差异的能力。)

20.(1分)还原到①和②自然段之间最合适。(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部分关键语段关键作用的掌握情况。)

21.(2分)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或“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任意答对一点即得全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22.(3分)①C ②A ③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炼中心词句的能力。)

23.(2分)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篇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和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和答案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X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X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2.王X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答: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温暖城市的细节

参考答案:

1.怀疑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篇9:《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厶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源于推理,也非产之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的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和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1、B 2、C 3、C

篇10:先秦理性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 ) (3分)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14.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

15.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4分)

【答案及解析】

12.【答案】 A E(A:认知错误,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E:以偏概全,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的仅仅是儒家,并且儒家的这种“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被道家冲击、解脱和否定。B:老庄哲学发展至魏晋称为“玄学”,在本文中“抽象玄思”是相对于关注世俗人生来说的,从本文中也可以看出道家的“抽象玄思”的特点。如“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都属于“抽象玄思”。C:原文“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庄子的泛神论、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出世思想)都来自孔子。D:儒道两家在塑造中华文明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之外还有“非决定性作用”,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诸子百家在塑造中华文明上都起了作用)

13.【答案】 B. 为道家的艺术和审美观念

14.【答案】(1) 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 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在现实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3)孔子思想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独立人格理想。

(4)儒(先秦孔学)道互补, 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每点一分,答对要点即可)

15.【答案】(1) 世界观上,儒家的入世、乐观进取和道家的出世、消极退避表面上是对立的,(1分)但实际上刚好互相补充协调,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1分)

(2) 审美兴趣上,儒家以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1分)道家则以其对美和艺术是独立的认识,从内容到形式,冲击、解脱和否定了这种框架和束缚。(1分)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篇11:《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自戒 郑思肖》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有行,即使至贫至贱,处于社会最底层,仍是亲近之人;无行,至富至贵,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行之人,寂然不动时,武道为纲,文理为纪,内敛于制度文件中,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篡改一个字,谓之纲纪森然;君子儒,一旦行动起来,动皆法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恣其所行,且不敢一毫越理犯分)。这种君子,超越世俗的贫富观,无功不受禄是这类人的操守,君子儒,怎么会妄谋国家大事!君子儒,以忠孝仁义为本,有利于国家,爱惜其家族在故乡的好名声,这类人做事严密,能为国家培根固本,不遗后患。无行之人,心胸间充满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戾气;一心一意想的是,巧言令色犯奸坐科之事,贪婪的口水都流到嘴外了,诡异、献媚、凶残、嫉贤妒能之心,犹如炽烈的火焰,经久不息。如果这种人得势,国本都会被其劫空。这种人,为争权夺利,有勇有谋;这种人在位,即使被铲除,其政治影响,难以收回,不慎用了这样的小人儒,必有余殃于社稷。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以其美名在故乡广为流传为荣;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以遗臭为后世笑为荣。简单判断: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有行匹夫而交之,不仅无损朝廷名声,实在有利于向世人昭示朝廷之英明。我担心的是,这样的人,或许不臣、不仕、不奉诏,怎么让这些德智俱佳的君子,能为我朝所用?与其怕别人拒我,不如找出德智君子为什么拒绝我的根本所在,明白这个理,就可以找到具体措施了。随所有人都执怀疑之心,德之弃也,这样的执政思想,跟小人没有区别;能自检有否有失德的言行,则不失君子风范。我要终身信守孔子儒行中的这些精要之处!年轻时,我不太明白这些道理。是我父亲的高风亮节,感染了我,我经常警醒自己,唯恐违背父母的教诲给父母脸上抹黑。但愿我能以此立志,学圣人之道,成为一个真君子,书以自戒。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1.读书与治学阅读理解附答案

2.《大师治学》 阅读答案

3.《海棠花》阅读理解答案

4.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5.《萌芽》阅读理解答案

6.“魂”阅读理解答案

7.如梦令阅读理解答案

8.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9.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10.感觉阅读理解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阅读理解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