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
“张甜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供大家参考。
篇1:《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
《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
《人琴俱亡》这篇文章也是考点之一,同学们要很好地掌握这篇文章就必须熟读原文和理解翻译的内容。以下是《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欢迎阅览!
【原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④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⑤不悲。便索舆⑥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⑦,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⑧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⑩,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注释】:
①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舆(yú):轿子。调:协调。“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③笃:(病)重。
④都:总,竟。
⑤ 了(liǎo):完全。
⑥舆:(yú)轿子。
⑦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⑧既:已经。
⑨调:协调。
⑩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篇2: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注释】
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献之。俱:都。
病:生病。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左右:手下的人。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dū);总;竟。
此:此时。
语:说话。
了:完全。
便:于是,就。
索:要。
舆:轿子。
奔丧:看望丧事。
都:竟。
素:向来。
琴:弹琴。
径:直往;径直。
入:进入。
既:已经。
调:协调。
掷:扔。
因:于是。
恸:痛哭,极度悲伤。
绝:气息中止。
良.:很。
卒:死亡。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篇3: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④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⑤不悲。便索舆⑥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⑦,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⑧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⑩,月余亦卒。《世说新语 伤逝》
【注释】:
①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舆(yú):轿子。调:协调。“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③笃:(病)重。
④都:总,竟。
⑤ 了(liǎo):完全。
⑥舆:(yú)轿子。
⑦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⑧既:已经。
⑨调:协调。
⑩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篇4:《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
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篇5:《人琴俱亡》
【成语】:人琴俱亡
【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简拼】:rqjw
【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示例】:~,颇劳梦寐。 明・张岱《赠沈歌叙序》
【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顺接】:亡不待夕 亡不旋跬 亡不旋踵 亡人自存 亡可奈何 亡命之徒 亡国三户 亡国之主
【顺接】:兵败将亡 出死断亡 多藏厚亡 刚克消亡 归忌往亡 国破家亡 继绝兴亡 继绝存亡
【逆接】:暗箭中人 暗箭伤人 暗锤打人 百世一人 百年树人 百载树人 暴不肖人 北道主人
【逆接】:人一己百 人丁兴旺 人不聊生 人不自安 人世沧桑 人中之龙 人中狮子 人中豪杰
篇6:《人琴俱亡》
成语名称:人琴俱亡
成语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形容睹物思人,痛悼亡友。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成语造句: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人琴俱亡的成语故事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人字开头的成语
人面逐高 人老心不 人非圣贤 人而无信 人不可貌 人言可畏 人面桃花 人杰地灵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包含有人字的成语
暗箭伤人 床头捉刀 春风风人 解铃还须 解铃须用 黎丘丈人 司马昭之 卧榻之侧 卧榻之旁 卧榻之下
篇7:《人琴俱亡》
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
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
9. 略《管宁割席》
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8:《人琴俱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余亦卒
(2)便索舆来奔丧()
(3)便径入坐灵床上()
(4)弦既不调()
答案:(1)死(2)轿子(3)一直(4)协调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2)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3.用“M”给下列句子断句。
(1)引恸绝良久(2)子敬速好琴
(3)便径入坐灵床上(4)何以都不闻消息
答案:(1)因M恸绝良久(2)子敬M速好琴(3)便M径入坐M灵床上(4)何以M都不闻消息
篇9:《人琴俱亡》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注释】
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献之。俱:都。
病:生病。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左右:手下的人。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dū);总;竟。
此:此时。
语:说话。
了:完全。
便:于是,就。
索:要。
舆:轿子。
奔丧:看望丧事。
都:竟。
素:向来。
琴:弹琴。
径:直往;径直。
入:进入。
既:已经。
调:协调。
掷:扔。
因:于是。
恸:痛哭,极度悲伤。
绝:气息中止。
良.:很。
卒:死亡。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篇10:人琴俱亡读后感
人琴俱亡读后感
子猷何以不哭?
――读《人琴俱亡》有感
初二(14)班 刘思嘉
学了《人琴俱亡》,子敬、子猷两兄弟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子敬、子猷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子猷忍受着病痛来看望弟弟的丧事,可是,“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猷何以不哭?
我想子猷并不是不悲伤,也并不是对自己的兄弟漠不关心,而是太悲伤,太关心了!他此时欲哭无泪,也自知自己在这世间的日子不多了,到时候就又能和他弟弟在天国相见了。可见,子猷不是不悲,而是强力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看似不悲恸欲绝!
“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多么细心的人啊!自己兄弟的喜好,子猷了如指掌,他在亲兄弟归天之际要给予弟弟心灵的慰藉。我想,子敬在天之灵也会深受感动的吧!由此可知,子猷对子敬的情谊,比海还要深,比天还要广。现在,子敬真的离开了他,永久地离开了他……
在走到子敬灵床的那一瞬间,子猷好想唤醒自己最亲爱的弟弟,再和他说上两句话。可是,子敬却无声无息,静静的躺在那里。我想此刻子猷多想放声痛哭,痛哭子敬的.辞世,痛哭自己的不恭,也痛哭自己的处境……可是他却坚毅如钟,强忍悲痛,而他弹琴的手指再也不听使唤了,几根琴弦的声音也已经不协调了。“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子猷的哀叹与绝望,日月动容,天地同悲。他再也支撑不住,眼前一片昏暗,悲痛欲绝的他几乎晕厥过去。
就这样,一个月后,世人再也听不到子猷的哭声了――因为他急着去陪伴他最亲爱的弟弟子敬了。
这是多么可贵而又感人的手足亲情啊!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天国再叙手足之情,永享安康快乐。
盛夕武老师点评:
读书要用心,亦要用情。小作者用善良的心,真挚的情,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亦“揭开”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文章文笔细腻优美,情真意切,堪称佳作。
篇11:《人琴俱亡》 3
《人琴俱亡》 3
《人琴俱亡》.教案
海口二中 范平丽
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
【实词】 笃:du (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 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1知人论世: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2`2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2`3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 ――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2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
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3.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
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 读 (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 2、全班读 3、教师范读
七、背诵
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篇12:人琴俱亡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人琴俱亡》这篇成语故事。我给大家讲讲看:
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一位大书法家,后来,他的两个亲密无间的儿了同时得了重病,小儿了不久便去世了。大儿子听说后,马上来到自己弟弟的床前,抬起头发现一块自己弟弟经常给他弹得琴,他把琴取下来,弹了几次,还弹不成一首曲子,便说:“人和琴都死了!”说完他悲痛欲绝,把琴摔到地上,琴坏了。
【《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相关文章:
1.绝句原文和翻译
5.鹤鸣原文和翻译
6.卖炭翁原文和翻译
7.期行原文和翻译
8.赵普原文和翻译
9.相见欢翻译和原文
10.陋室铭的原文和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