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悠水黝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孟子之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孟子之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孟子之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之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说各国连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②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③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④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⑤独行其道:行:固守,坚持。
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1) ①方法 ② 这,这样的人 ③ 居住 ④违背 (2)A
9、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0、(1)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2)略
1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 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篇2:《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篇3:《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 ②明:明白地,清楚地 ③使:让
④挞:鞭打 ⑤引:带,带着 ⑥居:居住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篇4:孟子滕文公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说各国连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②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③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④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⑤独行其道:行:固守,坚持。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1、(1) ①方法 ② 这,这样的人 ③ 居住 ④违背 (2)A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1)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2)略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 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景春问孟子:“我想象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完全可以配得上大丈夫之名了吧(关于意,才有诚不诚的问题,诚是意而合实,大丈夫,就是个意,是个人格区分的人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概念,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大丈夫”这个概念的质点是什么,是势大还是力大?是权大还是钱大?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的最主要标准的问题是什么,景春在此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因为不能确定,所以来学问于孟子)?他们两人不安则天下必有难眠之诸侯(有国家和地区就要遭灾受难),他们两个人不闹了天下人民才能安生安眠(权力大势力大社会影响重大,是景春在此为“大丈夫”概念提出的主要标志点)。”
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在我看来,它应该是需要具备这样一个人格属性:就是要“有大志”。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要有为太平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主人之理想和觉悟,要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务德于道的人生努力和奋斗事迹。
时势适宜(政治理性或者说社会理性的情况下,大丈夫可以得到外势外力的支持的情况下),大丈夫(秉志者)会与百姓同行其道而务德;时势不宜,大丈夫一样会秉志独行其道而务德。
内在的心中之志立于道德,它无比坚硬、无比牢固、无比梗直,所以内部因素之人的复杂欲望的干扰、外部因素比如说权力和金钱诱惑等等 ,都不能浸润软化它;所以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都不能非道不德地移动和改变它;所以不论什么样的力量,不论是软势力或者是硬实力,都不能让它被动弯曲-----心中立有这样的志的人,才是我们所谓的真正的大丈夫。
篇5:孟子滕文公下阅读附答案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篇6:孟子滕文公下阅读附答案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面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一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说明把顺从当作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谋而合。
(2)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前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
(2)(3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并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 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 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 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篇7:《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注】①后稷:人名。②树艺:种植。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文段中无此内容)
(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意思对即可)
【译文】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篇8:《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注】
①后稷:人名。
②树艺:种植。
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
(1)C(文段中无此内容)
(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意思对即可)
【译文】
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篇9:《孟子万章下》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万章下》阅读题及答案
(万章)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孟子)曰:“以君命将①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②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注】①将:拿去、送。②廪人:管粮仓的官吏。
(1)选段中孟子引用尧尊重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2分)
(2)下面选段孟子所说的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4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参考答案:
(1)孟子取尧尊重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统治者应学习尧对待贤士的态度、真诚,而不是要照搬他的方法。
(2)孟子认为,君王尊重、任用贤能之士,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乐意为朝廷效力,这与上面文段强调的国君和诸侯尊贤应该采取的方法。因此两段文字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为政者要尊贤的主张。
【译文】
(万章)说:‘请问,国君想要供养君子,怎样做可算是(真正的)供养呢?”
(孟子)说:“(开始时,)以国君名义送去,他便拱手拜两拜,跪下磕头接受。以后就让粮仓的小吏不断送粮去,厨师不断送肉去。而不必再以国君名义去送。(这样可以免掉烦琐的礼节。)子思认为,那点儿肉,使得自己一次接一次地跪拜行礼,这不是供养君子的恰当做法。尧对于舜,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食都齐备,在田野中供养他,然后提拔他,让他居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天子诸侯尊敬贤人的正确方法。”
【孟子之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7.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