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2022-12-24 08:28: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路有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篇1: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人的素质的形成过程,是人将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蓄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对数学教学来说,学生智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将数学的内容、学习数学的方法等进行消化、吸收、积蓄的过程,因此,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认知结构”是什么?奥苏伯尔把它定义为一个人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将儿童智慧、能力的发展,看成是立体在环境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改变认知结构,从而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所谓“同化”,指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便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调整,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功能,只有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发挥作用时才能起作用。如在教学求多位数43865与5427的和时,可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先让学生回答:43865=43800+( )与5427=( )+27,然后让学生顺次做 43800+5400、65+27、43865+5427。这一过程,展示了知识的顺序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使认知结构得以发展。

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法指导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小学生掌握任何学习方法,往往是从教师的示范开始的,因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遵照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领悟。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五年制)第五册应用题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由条件“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作顺向联想→每个书架用25元

②由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作逆向联想→每个书架用多少元?

这样展示分析过程,不仅使学生找到“先求每个书架用多少元,再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围绕题意正确思维。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教学,而不只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学

[1] [2]

篇2: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人的素质的形成过程,是人将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蓄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对数学教学来说,学生智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将数学的内容、学习数学的方法等进行消化、吸收、积蓄的过程,因此,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认知结构”是什么?奥苏伯尔把它定义为一个人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将儿童智慧、能力的发展,看成是立体在环境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改变认知结构,从而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所谓“同化”,指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便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调整,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功能,只有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发挥作用时才能起作用。如在教学求多位数43865与5427的和时,可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先让学生回答:43865=43800+( )与5427=( )+27,然后让学生顺次做 43800+5400、65+27、43865+5427。这一过程,展示了知识的顺序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使认知结构得以发展。

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法指导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小学生掌握任何学习方法,往往是从教师的'示范开始的,因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遵照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领悟。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五年制)第五册应用题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由条件“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作顺向联想→每个书架用25元

②由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作逆向联想→每个书架用多少元?

这样展示分析过程,不仅使学生找到“先求每个书架用多少元,再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围绕题意正确思维。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教学,而不只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教学时,要坚持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规律,形成必要的思维方法和推导结论的能力。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学校图书馆买来27本文艺书和一批科技书,这两种书一共是50本,买来科技书多少本?”教师可先出示三个数量:文艺书本数、科技书本数、两种书的总数,让学生组成数量关系式:

①文艺书本数+科技书本数=两种书的总数

②两种书的总数-文艺书本数=科技书本数

③两种书的总数-科技书本数=文艺书本数按着让学生解答。

大多数学生都利用数量关系②列式为:50-27=23(本)。这是事前估计到的,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试着利用数量关系式①和③解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上。最后组织大家对列方程解题和用算术方法解题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的共同基础都是利用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而不同的是前者让已知数与未知数一起参与列式,而后者只是让已知数量构成算出未知数量的式子,做到了过程清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知识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篇3: 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主持词

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刘局长,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校园。沐浴着三月的阳光,文昌二小的校园姹紫嫣红,文昌二小的气息芬芳醉人,文昌二小的素质教育成果更是硕果累累。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荣幸地迎来了尊敬的.客人,来自梓潼县各个学校的、引领梓潼教育的校长们、以及县教体局的领导们、专家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感谢你们对文昌二小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指导。在此,我们进行全校师生参与的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让各位领导换一个角度,从另一个侧面走进二小,了解二小、支持二小。首先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欢迎教体局刘继安局长作指示:

刘局长的讲话让我们倍受鼓舞,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局长。

下面有请李绍平校长主持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结束语)尊敬的刘局长,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们将以这次展示活动为新的起点,让文昌二小勃发新的生机。文昌二小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的指导。

篇4: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我们要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崔峦同志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面向所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如教学《苦柚》一文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中,我请学生思考:伯父和小姑娘共谈了几次话?都说了些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就衣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然后,指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纯洁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启发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思维越来越清晰,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问”。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果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一言堂教育,则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质疑问难似乎只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实践表明: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看,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一统天下,改变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精神的方向发展。质疑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正如亚里斯多德说的,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如教学《中国石》最后一段时,我设计如下问题: 这一段中,你认为不明白的地方,记上标记,准备发问;在别人提问时,你思考一下,你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吗,试试看。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思疑、质疑、解疑”的氛围当中,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对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如最后一句: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通过质疑学生提出两个“祖国”有什么不同?分别指什么?第一个为什么加引号?通过讨论,学生一一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教给学生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讲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过程,如果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及将来走向社会,他们也将受益无穷。     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如果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因为没有没有学习内容作凭借,不能引起学生对学法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意连接法,然后又启发学生回答,归纳出是怎样一步一步抓住课文内容的,学生明确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加以运用,以至熟练掌握,形成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篇5: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必须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崔峦同志指出: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的开拓性,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我们要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针对学生所具有的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情感和快乐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入情入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满足。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创设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伴着哀乐,进行沉痛而又缓慢的叙述,把学生带入了催人泪下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采用形象吸引法,设置悬念法,提出假设法,编排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导作用。     崔峦同志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面向所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如教学《苦柚》一文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中,我请学生思考:伯父和小姑娘共谈了几次话?都说了些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就衣基础差的同学来回答。然后,指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纯洁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启发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思维越来越清晰,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因材施“问”。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全面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又是个性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如果教师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一言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则很难达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质疑问难似乎只是个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实践表明: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

[1] [2]&

[1] [2]

篇6: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

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

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素,为科学扬弃历史、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考试制度提供借鉴。

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关键时刻,人们越来越关注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重视和寄希望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于是形成了科教兴国的战 略方针。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被提上日程,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勉力实施。应试倾向,把方法变成了目 标,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本身进入到难以突破的怪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并非取消考试,考试本身作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亦应包含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容。中国古代从察举到科举制度即是一种成熟而完备的考试制度,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 制度的考察,分析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涵盖的某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素,从而为我们今天全面认识和实施素 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亚洲东部广袤的土地上,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孕育着古老的中 华民族,在历经了百余万年的'演进之后,较早地进入文明社会。到西周乃至春秋、战国之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一家一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成为可能,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由此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体。在 这样的农业社会中,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万事不求人”,是他们生存方式的生动写照。地主和贵族剥削来的产品,也主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交 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在整个经济生活中不起决定的作用。狭小的生产规模,落后的生产方式,产品经 济的稳定结构,导致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状态的生存 方式代代相传。

三代以降,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纷然杂陈 ,在之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给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乃至社会生活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还 渗透在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些方面,这是不容小视的客观存在。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的确立与巩固, 以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儒家理论正式地确立了它的 统治地位。这是在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基础上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学说中有助于地主阶级统治需要的部分,经 过改造之后而形成的。尔后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变迁,其内函与外延都在不断地丰富与扩展。到宋明时期 产生的理学,是佛教哲学和道家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宋明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 ,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又吸收了唯物主义某些思想资料及若干自然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庞大的唯心主 义哲学体系。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具有宋、明时期时代特征,为封建社会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的地 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它对加强封建专制主义,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统治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 继位,下诏察举, 董仲舒在武帝策问时充分地阐述孔孟儒学,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从此,自两汉而宋明 ,直至晚清,“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理论基础的儒家学说从政治、经济延伸到伦理思想及文化领域。“大一统 ”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思想,“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思想又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 的封

[1] [2] [3] [4]

【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1.计算机技术与素质教育

2.过程与结果

3.化学竞赛与素质教育

4.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5.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6.素质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

7.论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8.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9.过程与结果都重要

10.展示策划书

下载word文档
《展示过程与素质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