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

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

2023-01-06 08:02: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错过了丸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

篇1: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

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

一、管理会计现状

管理会计在20世纪初伴随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产生而产生,该术语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52年伦敦举行的IFAC年会上,正式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对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深刻影响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获得经济效益。

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内部管理所需的数据资料进行编制和提供。虽然,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有效应用,但从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层次和应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需要迎头赶上。

二、管理会计危机

理论体系不健全。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而来,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完整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实际现实联系性,缺乏统一的准则规范,缺乏明确的原则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只重方法而不重理论结构,研究领域比较狭隘,管理会计信息滞后。此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相对薄弱,高层次理论研究人员的缺乏导致管理会计应用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自身作用的发挥。

长期与实际脱节。管理会计是要落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会计应用要与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管理会计的内容方法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大都基于西方国家经济背景下的管理会计理论,主要集中介绍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这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况且大量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在实务界中缺乏应用和推广,导致我国管理会计应用仍处于零星分散的状态,某些具体方法技术仅存在于纯理论的探讨,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缺乏必要关联支持,缺乏有机结合联系,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要求与动力。当代知识经济时代,行业类型的多样化、经营状况的不定性、风险危机的高发性等都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加强控制,结合实际做好企业管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企尚处主导地位,国企某些领导并非凭借自身能力而是出于某种关系上位,就极有可能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坚持传统,不愿革新迎接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长此以往,会导致公司治理机制和会计准则落后,削弱外部机制和个人对公司的制约,减少使用透明有效的管理控制动力。另外,理论创新跟不上经济环境的各种变化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

从业者素质不高。实现管理会计应用主要由会计人员完成,他们要将管理会计具体运用到日常的企业管理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低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价值观、职业水准、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四个方面。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较低,知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全,应用水平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即便在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大中型国企及县级以上集体企业600多万会计从业者中,具备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占20%左右,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仅占14。5%。多数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处理日常财务仅限事后记账且分析力低。

管理意识待增强。受传统做法和习惯定势影响,我国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管理会计重视度不够,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管理会计属于副业,因此,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投入的精力不足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经营决策者在制定经营目标、进行成本控制时“长官意识”较重,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和成本节约控制等问题,而忽视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长远影响。如此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的行为无疑影响实现管理会计应用。

三、管理会计出路

针对以上限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认真对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打开一条管理会计之路,努力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步伐,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促使我国企业能将管理会计应用自如,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主体性。因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提高:

首先,加强基本理论研究。结合我国企业具体实情,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确定我国管理会计的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新评价现有理论体系,强调行为研究实际应用,拓展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加强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携手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工作者,形成一个由理论研究者、实务应用者、企业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共同推进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热潮。

其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定位我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应用应符合中国式管理思维逻辑。理论界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邀请实务界人员广泛参与,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参与人员向实务界传递推广。理论界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对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上升为理论,并从中找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配合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使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

再者,营造良好应用环境。合理调整管理会计内容,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综合信息系统是向外型的,主要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实现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企业产权,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每个企业都能产生实现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良好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最后,提高从业者的素养。企业经营决策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能否应用自如。目前,我国很多现有会计从业人员都没接受过完整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而若期望管理会计能得以大面积推广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高,所以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层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企业经营管理层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管理会计意识,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建立健全管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认证和选拔。通过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培训等形式不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水平。

综述,管理会计无需多么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关键要有创新思维,将管理会计思想渗透至方方面面,随时保持一双机智而敏锐的眼、一颗聪明而敏感的心。

篇2:发展与危机论文

发展与危机论文

发展与危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地说,人们不会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更不会想到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利害关系。但是,当你打开人类社会历史长卷,研究各民族兴衰史实时,便会自然地认识到,原来,发展与危机一直是一对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有文字记载的,真正称得上人类社会的,从开始到现在,大约五、六千年。在这几千年里,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多种社会形态。而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发展与危机一直在矛盾运动着。简要地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部落、国家之间,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相互争夺,败者面临灭亡危机,或被迫迁移,或沦为奴隶、附庸。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更加强横地抢占生产资料。英国的圈地运动,欧洲移民侵占新大陆美洲,使得大批的农民、牧民,土著民族,或沦为无产者,或濒临灭绝的境地。这里不是为了讲述世界历史,只是用这点事实,说明发展与危机两者矛盾运动的现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现象,通常是世界上某个局部发生的发展与危机的矛盾运动,还不足以构成影响整个人类生存的威胁。

到了20世纪中晚期,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等迅猛膨胀,人类生存的危机越来越明显。这时,危机不在单纯是哪一国家、哪一民族的了,而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谁也逃脱不了。

首先,工业厂矿、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加上私人轿车、摩托车无节制地增加,消耗大量煤炭、石油,而煤炭、石油的储藏量不是无限的,结果造成了世界能源紧张,出现了世界能源危机。其次,由于这些能源燃烧,加上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印染工业等生产时,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污水,污染了环境,造成饮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出现了全球性气候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此伏彼起,形成了无法抗拒的气候危机。还有,由于土地沙化、气候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各地掀起的建房热等,农业用地大量减少,出现了全球性的粮食危机。这就是目前世界上人类共同面临的三大危机。

三大危机日益明显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怎么办呢?是停止现代化生产吗?那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别的不说,就以小汽车来说吧,坐习惯了小汽车的,一下子叫他抛车不坐,出门上班,改用两条腿走路,或者骑自行车,那能行吗?只要不是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危险是公众的.,是不会去带头改变的,这是绝大部分人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在节能、减排上做了一些规定。我们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上,也做了具体工作。但这对全世界范围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解铃还需系铃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八国首脑,今年七月上旬,再次举行对话会议。三天对话结果,除去承诺对受粮食问题困扰的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外,其余的,只是在节能、减排目标上达成一致共识而已。这能有什么实际价值呢?美国和日本,不但没有提出自己减排目标,美国甚至还强调把减排的重任压给发展中国家,真是岂有此理?

美国是世界上排放有害气体的头号大国,是不折不扣的造成气候危机的祸首。可是,每次在研究气候问题时,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总是支吾搪塞。为什么呢?说穿了,就是他要保住工业经济的霸主地位,损自利人的事,绝对不会带头去做的。

面对如此冥顽的祸首,为了人类生存,全世界人民应当一道行动起来,申讨挞伐之!

篇3:中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展望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不过在近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且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管理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顿国际CIMA研究中心负责人说:“管理会计在企业中更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财务领军人才将在未来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将会是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师具备了较新的管理技术,已成为一个公司整体运作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见,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作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我们国家的会计队伍与日俱增地扩大,但是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会计团队的数量多,但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相对较少,在我国的部分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存在一些难点,难度的存在只要是因为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到位;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当然,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部分也是由管理会计标准难以确定规范这一特征决定的;我国的市场目前较缺乏对高质量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使管理会计发展的相对比较滞缓。

文章认为目前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两大绊脚石,一是管理会计基础教育有待提高,会计不能单纯地被动地反映企业的运作情况,更应该主动地参与企业的决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目前,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比如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从结构体系到内容,很多种教材的词语,方法不尽统一;另外,管理会计的教材难度没有分层次,不想普通的会计教材,分门别类,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类型企业的需要。但是管理会计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在难度上也没有很大的参差。这也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未与企业需要相适应的一个原因。同样的,这些管理会计教材的理论有些仅是外国教材的翻译版,在某些发面不具有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分析也不够。二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有待发展,虽然说,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会计展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但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仍然是我们管理会计发展的不二法门,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我国缺乏将理论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篇4: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

【摘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普及与推广。在管理会计的导入与发展过程中,许多会计前辈与学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管理会计环境等的不同,各国对管理会计发展的阶段划分存在差异。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会计发展存在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会计工具,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开展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是我国管理会计走向国际,并发挥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发展动态; 评析

时至今日,各国学者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理解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真实、完整的管理会计模式,从而对历史的和国际间的管理会计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困难重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是: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与环境的要求非常紧密,当管理会计的技术与方法的专用性越强时,其局部或全面推广的风险,如错误的含量也就越高。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及不同时期的特征,客观地加以评析,才能有效地降低管理会计成果的“误差”,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导入与发展

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开展系统研究的时间较短,大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会计界前辈在管理会计的导入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如曹冈(1981)、陈元燮(1982)、杨继良(1982)、余绪缨(1983)、杨时展(1983)、杨纪琬(1984)、李天民(1984)等在当时陆续发表过一些相关的论文或文章,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反观目前国内林林总总的管理会计教材,似乎能给人深刻影响的,还是我国会计前辈们留下的保贵“财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当时著名的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管理会计教材①,开创了我国管理会计学科研究的新领域。相隔不久,著名的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应中央电大的邀请,适应中央电大经济类专业教学的需要编写并出版了一部管理会计教材②,其发行量居全国之首,为中国会计界(管理界)人士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③。其他的前辈也留有大量的代表作,譬如,汪家佑、费文星、温坤、林万祥、欧阳清、易庭源、王文彬等。据此推断,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历史不过20多年,正因为历史短暂,所以目前对许多问题尚无定论④。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的一些管理会计专著开始问世,较有影响的专著有李天民的《管理会计研究》,孟焰的《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陈胜群的《现代成本管理》,等等。此外,分别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一套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成果,其中有一部分(系列)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如《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等。

自我国恢复学位以来,国内具有培养会计学博士资格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始招收会计学博士生,并开始以“管理会计”为方向鼓励学生撰写博士论文,孟焰博士就是当时较早以管理会计为选题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之一。目前,“管理会计”已经成为高校及研究机构在会计专业上常设的研究方向之一。可以说,这些学校及研究机构是管理会计导入与发展的主力军。经过30年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已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只要有一种新的管理会计工具(或理论)出现,无论它在世界的那个国家(当然主要是欧美与日本),我国的学者就会很快将其介绍到国内来,并且有机地将其与本国的的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并尽可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成果,如邯钢经验等⑤,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已经或正在诸如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战略预算管理等领域展开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及其《会计研究》杂志社在管理会计的导入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领导及推动的作用,如在中国会计学会下面成立了管理会计研究机构,并定期组织开展管理会计问题的讨论,《会计研究》杂志还多次就“成本与管理会计”开辟专栏发表国内外学者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如“金蝶杯”等管理会计征文活动等),极大地调动了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积极性⑥。

篇5:中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展望

从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方面来说,首先是管理会计的教材的修订。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化的教材,这是我们应用管理会计的前提条件。这套教材的修订不仅是外国教材的翻版,同时也要融入中国元素,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在教材中多运用一些中国管理会计成功的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本土化的特点。其次,我们要加强我多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模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一个“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中注协的发展,使得近几年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队伍不断扩大,相信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如果成立发展,会成为会计师选择的一种潮流所向。会计证考试,CPA考试,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的教育发展,我们要发展管理会计,也可以开设管理会计师考试。再次,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力开发有关管理会计的软件,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将结合,设计出诸如ERP沙盘模拟的软件让学员们有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

从管理会计理论实践方面来说,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成本计量的目的与结构的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已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不注重“开源节流”。因此,成本的计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管理会计在发挥会计的预测职能时,往往会运用到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目标成本等项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就必须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计量目标。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在预测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以往年度的成本资料以及相关竞争对手,竞争行业的成本。

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双管齐下进行绩效考核。长期以来,杜邦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用较广,其中投资报酬率指标已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筹资、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因而高投资报酬率也往往成为绩效优良的代名词。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已经部门的细化,单纯地以这一项指标评价企业的绩效是片面的。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并不因其投资报酬率的高低而出现同向变动。同时,只重视报酬率指标,而忽视了企业的“软实力”,如顾客的满意度,顾客的忠诚度等等往往会使企业丢失很大的一片发展市场。因此,我们要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综合得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

③智力资产的地位加强深化。目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显著特点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中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以及人才的开发引进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因此智力资产我们不容忽视。

④案例研究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经验,国外的研究重点着重于典型案例的分析。我国的国情与外国不同,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历来有较大的脱节,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中国会计学会在专门成立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举办了全国性的“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而且“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相信这一类的活动给我们的管理会计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军荣,马维成,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10)。

篇6: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划分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各国在总结自身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时,往往由于“依附”的条件有别,而展现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一)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的认识

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阶段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观点。管理会计学科的阶段划分通常有三种方式:以工具或方法为依据;以理论学派的形成为依据;以时期为依据。尽管前两种的划分依据,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更强,然而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推广与应用的历史较短,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阶段的划分大都以“世纪”为单位,进行笼统的划分,创新性不强。

胡玉明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版)一书中,用了两章的篇幅(第1与第2章),就管理会计的阶段性特征作了阐述。这种论述也可以从余绪缨和毛付根等厦大教授的著作及文章中观察与体会出来⑦。对于“20世纪管理会计”发展,他们认为: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围绕公司制度建设、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推进而同步发展的,具有“共融性”的特征。从表象上看,管理会计是在与财务会计的“同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是成本会计,因为成本会计既是管理会计的前身,又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中介。这种解释似乎可以说明,为什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具有较多交叉性问题存在的原因⑧。

对于“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他们认为: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氛围已越来越明显,国际化、金融化、知识化、信息化已扑面而来。本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将是以核心竞争力培植为特征的发展。这种认识是基于管理学派的能力理论而延伸得来的。但是,这种理论目前也受到挑战。中文版的《哈佛商业评论》曾经有过一篇文章,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业绩较为逊色的公司在战略思维上往往被一种思想所支配,即务必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增长的公司对于赶超或打败对手并不感兴趣。相反,它们通过利用“价值创新”这一种战略逻辑,大力拓展行业的边界,让竞争对手变得无关紧要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人员不再独立拥有会计系统的全部设计权。工程师和经营管理者等的共同参与将是本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会计实务部门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不断提升。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交融开始增强。即有时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转化为了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而有时,一些管理会计的创新内容却是从财务会计的实践中萌生出来的。譬如:1.适应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增值会计有可能转化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2.适应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原来属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会计可能转化为对外报告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3.适应表外信息披露的需求,财务分析将成为财务会计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企业集群、物流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财务会计对供应链会计、碳会计等提出了进一步控制与监督的需求,进而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范畴,等等。

(二)日本学者对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的认识

日本国内对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是观点纷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村明教授的观点。它通过国际比较,以管理会计工具为阶段划分的着眼点,分析并提出了管理会计发展的四个阶段,见表1。

随着管理会计工具的不断创新与整合,笔者认为,无论在日本还是国内,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即“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阶段。这一阶段的思考特征包括会计管理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价值链优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其方法由IT技术、供应链、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等组成。如表2所示。

经济泡沫化之后,日本管理会计界对管理会计发展阶段中的代表性工具“成本企画”产生了怀疑,质疑声或提出完善之策的文章时有出现。对于“成本企画”,20当选日本成本研究会会长的田中雅康先生应该是跟踪研究得比较多的代表性人物之一⑩。当前,成本企画的创始单位——丰田公司,正面临“召回门”事件的考验{11},日本管理会计界迫切需要对包括“成本企画”等在内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学者偏重于规范性研究,从日本会计界代表性杂志,如《会计》、《企业会计》等中进行归纳,较为集中的研究课题主要有:1.亚洲各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比较研究;2.各类案例研究{12};3.环境管理会计研究{13};4.物流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5.内部控制研究;6.组织结构相关的管理会计研究;7.将经济学应用于管理会计的有效性研究,以及对欧美国家管理会计的介绍与评判,等等。尽管在日本的管理会计教师中留美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居多,但回国后从事实证研究的学者却相当稀少。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基于实用性的考虑,如何将日本企业中的典型案例加以总结并推广应用,始终是日本学者的期望之一;二是普遍认为,实证研究的成果对会计管理当局的政策影响不大;三是由于报表数据存在的“盈利管理”等现象的客观存在,进行实证研究缺乏实际意义;四是基于分工考虑。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应当由经济学家或证券、金融专家去研究,会计属于商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搞一些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原创性)研究才是正题。正因为他们的专注,才会使日本的成本企画等管理会计工具在国际会计界发挥积极影响。此外,还有一种原因是,目前主导管理会计研究的权威性人物大都在60岁左右(或以上),这批老前辈们几乎不看好实证研究。按照西村明教授的管理会计发展阶段来看,似乎日本会计界一直以来就放弃了这一块的研究,即在会计的发展历史中跳过了这一环节。

(三)美国及欧洲国家的管理会计发展状况

对国内管理会计学者来说,卡普兰(Kaplan)应该是无人不知的,其与阿特金森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吕长江主译,),以及他与诺顿著的《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刘俊勇、孙薇译,)这两本书对中国的管理会计学者影响较大。当然,英文版的其他著作和学术论文也对中国管理会计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KEith Ward于1992年出版的《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以及Johnk,Shank于1993年出版的《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等{14},近年来,我国一些会计博士生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如涉及战略管理会计、战略预算管理、战略环境会计等方面的研究,大都参考了欧美等国家学者的相关著作。

从时间上对美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加以划分,大致有以下的界限:一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有:成本计算、预算、标准成本、责任会计、转移价格等。二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投资决策、最优存货量等。三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方法有:ABC/ABM、TQM/JIT、ERP/intranet等。四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方法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战略管理会计、价值链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等。

近年来,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以下简称IMA)积极地推广、介绍德国的成本会计方法{15}。同时,欧美各国正在以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为契机,加快提升管理会计文告在世界管理会计界的影响力{16}。以往和近年来的文献都说明,在美国,偏重于财务报表的心态在会计上居凌驾地位。美国有两种会计执行资格,即CPA(注册会计师)与CMA(执业管理会计师)。长期以来,美国把重点放在编制财务报表上,公众普遍认为,CPA证书是会计人员能力的唯一证明。CMA的人数只及英国及加拿大和德国的十分之一。因而,使美国公司提供良好的管理会计技术的能力大大受损,使企业为决策、计划和对增加价值的业务控制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下降,这一现状的持续发展极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失败。

在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上,自二十多年前Kaplan教授号召学术界人士走出“象牙塔”,多年从事案例研究,他自己也确实身体力行,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17}。然而,学术界的反响并不很热烈,大部分学者的态度仍然只推崇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常常看低这一类的案例研究。应该说,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由IMA资助所作的一项案例研究,在的AAA年会上,被宣布获得“卓越的会计文献”奖。可见,案例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然而,从事案例研究是很难的,“成本”很高,学术界人士从视为畏途进而贬低它的价值,在美国成了一种普遍现象(Raef A. Lawson、杨继良,)。

篇7: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

四、高水平本土研究与管理会计发展

综观几十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学者的研究成果,其管理会计研究课题的形成大致有三个路径:1.国内外管理会计的研究文献及启示。对现有文献进行研读、评论和综述可以产生对已有研究成果或主题的新观点、新看法。2.其他与管理会计相关领域已有的学科成果。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成果。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进展为管理会计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源泉。3.企业管理实务界的需求。管理会计实务界对管理会计信息需求的增加或变化会产生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课题。如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管理会计政策制定,股权激励与股利分配制度,企业集群中的成本管理战略,企业环境变迁对管理会计的影响等等。

高水平管理会计研究,就是要取得为全球管理会计发展作出贡献的成果。本土化的特征是指,在这些研究中,情境因素无论作为自变量还是调节变量已经明显成为理论构建的因素之一(徐淑英等,2005)。理论研究具有两大功能,即解释功能和预测功能。高水平的管理会计研究不仅要在理论上创新或实践中有用,同时还要为国内外理论同行或实践部门广泛认同,具有普及性等特征。在全球管理会计的知识海洋中,如果我们不能将中国的情境(现实经验数据的分析等)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能就不会得到表述我们发现的机会,也无法对学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White(2002)分析了1998年到2000年发表的在30种刊物上的有关亚洲管理的研究文献。他发现,多数研究局限于简单的比较和相关分析,无法为了解潜在的过程和偏好以及独特的样本提供新的见解。他认为,这些与管理实践关联很少的研究结果,也无法为超出亚洲范围的理论发展和概念探讨做出贡献。高水平的本土研究,就是将具体“情境”融入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之中,并具备为全球管理会计知识做出贡献的潜力,不能局限于对西方理论或发现作简单的复制与验证。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者选择的问题及其预期假设可能大都是从国外学者那里照搬过来的,所以对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不很重视,如果运用中国样本得到的结果与假设预期不一致,一些学者往往会用中国特殊国情为理由来加以解释。这样实际上我们对中国现实的解释并没有真正通过统计检验。即,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情境”特征。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还很年轻,管理会计自身没有或较少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取得高水平本土研究成果的概率。以组织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为例,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分支理论有:1.组织决策理论与权变理论,强调组织控制和协调的方法,带有比较强的系统建设指导性;2.解释性理论,包括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政策观和职业社会学等;3.批评性观点,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如冲突和权利问题,主要有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福柯学派理论。

在高水平管理会计知识的建立时,首先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必须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规范;其次,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我国的管理会计学者完全能够通过在本国进行高水平本土研究为全球管理会计知识做出贡献。高水平的本土研究是使用本土语言和具有本土意义的概念对本土现象进行的科学研究,旨在检验或建立能够解释并预测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特定现象的理论。高水平本土研究必须遵循科学方法,坚持严格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方法。建立全球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急需高水平地针对单个国家的本土研究。正是欧美和日本的这种本土研究构筑了今天的管理会计知识大厦。全球管理会计知识的三类理论模式分别是:1.与情境无关的理论。适用于任何社会、文化或政治情境;2.受情境制约的理论。适用于部分而非全部情境;3.针对具体情境的理论。只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效。

五、结束语

当今世界,不论是成熟的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和生产条件都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日本等国的管理会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方法。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是以西方的生产组织革新和科技进步为背景的,从这个层面上讲,了解和认识管理会计在西方社会的进程,对推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析我国及国外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认识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与作用(如怎样设计新的会计技术解决企业中的特殊问题等),使我们感受到,面对当前的环境变化,需要管理会计做出相应的改变。然而,即便在欧美、日本等国,对于管理会计应进行什么性质的变革还没有形成任何一种主流的观点,在实务中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改革。

实施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需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差异。如何将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展示给世人,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从一些国际性的研究报告中,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的文告中,经常提及的管理会计成果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中国几乎没有出现过。价值观的传播是中国主导世界经济的充要条件,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日益崛起的大国形象为我们进行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提供了条件与保证,我们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冈等.变动成本法[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1(2).

[2] 陈元燮.成本控制理论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2(3).

[3] 杨继良.零基预算法及其效果[J].外国经济参考资料,1982(5).

[4] 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J].中国经济问题,1983(4).

[5] 杨时展.管理会计向传统的挑战[J].江西会计,1983(1).

[6] 杨纪琬.努力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84(1).

[7] 余绪缨.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新世纪发展的展望[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4).

[8] 李天民.浅谈“影子价格”在决策分析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1984(4).

[9] 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10]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1] 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12] 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第二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3] 胡玉明,王悦,李倩,等.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1978年至2008年[J].会计研究,2008(9).

[14] 潘飞,王悦,李倩,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2008(9).

[15] Raef A. Lawson,杨继良.管理会计面临挑战[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管理会计年会,2006.

[16] [日]西村明,大下丈平.管理会计的国际展望[M].福冈:九州大学出版会,2003.

[17] 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吕长江,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8] 罗伯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刘俊勇,孙薇,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19] 何玲.超企业成本管理研究:基于丰田“召回门”的启示[Z].工作论文,2010.

[20] [日]上总康行.京瓷大家族主义经营和管理会计——阿米巴经营和单位时间核算制度[J].管理会计学,2007(3).

[21] [日]上总康行,渡边纪生.次世代管理会计的构想[M].东京:中央经济社,2006.

[22] 徐淑英,张志学.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J].南大商学论坛,2005(12).

[23] Chandler,A.D.,Jr.1962.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

[24] Cooper,R.1994.Kyocera Corporation:The Ameba Management Syste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5] Solomons,D.1965.Divisional Performance:Measurement and Control,Homewood,Illionois:Dow Jones-Irwin.

[26] Jay D.White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Refle ctions on Theory and Practice,management research,12,2001,389-402.

【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相关文章:

1.21世纪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毕业论文

2.危机管理策划书

3.企业危机管理 体会

4.中国保险会计管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对比

5.构建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服务医院发展

6.浅议如何加强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7.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

8.新疆旅游业危机管理论文

9.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的关系发展的会计毕业论文

10.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探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浅谈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