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重阳节的时代价值

重阳节的时代价值

2023-01-17 08:33: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魔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重阳节的时代价值,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重阳节的时代价值,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时代价值

篇1:重阳节的时代价值

重阳节的时代价值:传承孝道、学会感恩、矢志爱国

重阳节,要传承孝道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重阳节之际不妨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放松身心、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事实上,孝亲敬老之心就应常有、常在,要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让重阳节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要学会感恩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这一世的生命。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这种感恩的精神可以感召更多的人。毕竟若我们能够常怀感恩之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则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之更加多彩。

重阳节,要矢志爱国

“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家是温暖幸福的源泉,国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庆祝重阳节,我们不仅仅要延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更应延续家国发展的传承力量。不负这个时代,我们就应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情怀,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换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本职工作,让青春绽放最美华章。

重阳节怎么过才有意义

从史书记载中,从唐诗宋词韵脚间,从儿时记忆里,我们记得登高踏秋、赏菊抒情、关爱老者……传承两千多年的重阳节,随着时代发展融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跨越地域、穿越时光传承和延续其精神。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是对家庭人伦最温馨的解读。世间最无私的感情,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自儿女降生,父母便倾注全部心血。这份感情从未因儿女长大而消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浓烈。羊跪乳,鸦反哺。父母为儿女操劳,为社会奉献,进入老年后理应得到社会和儿女的关心、尊敬和照顾。面对当下逐渐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在倡导全社会敬老孝老的风尚时,我们更应注重给父母长辈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为老人营造更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契合了社会伦理道德需求。人都有垂老之时,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对待老人的态度,则能折射出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底线。事实上,孝亲敬老之心应常有、常在,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

不论是对待“人老”还是“老人”,都是孝文化介入后重阳节文化的扩充。从传统习俗中登高健身、饮菊花酒等延年益寿的行为方式,到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老人节”文化,使得重阳节成为人生至关重要的日子,也让重阳节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正如人文学家所说:“如今,我们要发扬重阳节蕴含的登高志昂、傲霜抗寒的奋斗精神,提高生命的境界。”

篇2:《金刚经》时代价值

《金刚经》时代价值

《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

从公元4《金刚经》由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传入内地,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首次把它译成汉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义净最后一次重译,短短三百年间,《金刚经》在中土先后有六种译本问世,足见这部经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刚经》传入中土时,正值魏晋玄学兴起。中土学人认为般若思想方法,与玄学可以相通,互为发明,所以当时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视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经典,其程度远胜于印度。《金刚经》在中土社会,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颁布《御注金刚般若经》,把它和《孝经》、《道德经》一起颁行天下,明成祖编纂《金刚经集注》,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证。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诵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连目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金刚经》的一段或一句经文。

《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以“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

《大智度论》中说: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中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金刚经》也说: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人的一生,要面对种种复杂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解脱现实中的烦恼……所以这个般若智慧就显得太重要了!而《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圆满幸福的生活。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分是叙述此经的启建缘由,祗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是佛陀演说般若法会的因缘。从如是我闻到佛陀入舍卫大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看起来和一般人一样的去来行住、穿衣吃饭,日用家常生活无异,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众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为什么却以此经文来揭开甚深般若一会的序幕呢?我分四点分别讲说它的内涵和意趣!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闻的我;

三、一时师资合会;

四、生活即是六度。

这四点是了解启建“金刚法会”因缘的眼目,也是般若妙用无穷的流露。经典上说:“见因缘法,即见佛。”若能由此信解法会因缘,那么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一、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缘果熟。就像世间的人事物的成就,其中的每一个因缘都不可或缺。比如:一个人的成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这过程必须有父母养护、师长教导,乃至各行各业供应衣食住行的因缘等等,一个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长大。因此世间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彼此因缘依存的成就,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呢?世尊每每在宣讲法音妙谛时,首先必须具备六种因缘的成就,哪六种成就?

1.大众对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2.大众都已具备听闻佛法的资粮──闻成就;3.讲说的时***也最为确当──时成就;4.讲经的处所是非常的适合──处成就;5.说法主佛陀正欢喜宣讲──主成就;6.听众都全部集合到齐──众成就。

要启建一场法会,必须有六种因缘的成就。宇宙间无一事无一物是违背因缘法则,而可以单一的存在。《长阿含经》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缘和合的关系。

二、如是我闻的我

佛法诸多的经论都讲“无我”,也都一再强调“我’是烦恼的根源。为什么佛经里却都要安置一句“如是我闻”的“我”呢?佛经里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为什么不是其它的大弟子?因为佛陀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嘱咐,经藏之卷首必须置有“如是我闻”,一是区别外道的经典。二表示是阿难听闻佛陀亲口所说的。

这是事相上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但在一个真如理体上,不过是随顺世谛,假立宾主。我闻,主要是令众生启发信心,显示般若实相。

三、一时师资合会

佛经里一概没有交代讲经的年月日,都用“一时”来交代。为什么佛陀不明确表明时间?因为所谓的时间概念,不过是缘于众生业感果报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时间都不一样,北京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钟,美国已经是凌晨了。一个地球因为地域不同,就有“时差”的分别,更何况佛经里的“十法界”的时空,又哪里能用娑婆世界的时间涵盖得了?

佛经的“一时”泯除众生对有限时空的观念。在诸法平等性中,只要我们和佛陀能师资合会,虽然只是“一时”感应,在法性里却是亘古无穷的受用。

四、生活即是六度

《金刚经》的第一分,主要叙述佛陀著衣持钵、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寻常事。已经觉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种神通,为什么还要穿衣吃饭?吾人若欲信解《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圆满《金刚经》,要能会得佛陀这一段般若风光,要能明白般若无二般,一切现成而已。

佛陀于《金刚经》中示现的日用行住生活,旨要吾人打开昏矇的心眼,在穿街过巷,觅食求衣,当下那个即是,因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间生活展现般若的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种波罗蜜。这些呈现于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从般若的“体”流露的,应用于生活的行住坐卧则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以般若为导,修行以般若为炬,佛陀示现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没有扭捏作怪的展现神通,是要我们自己往内心去觅求。如何过一个“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内在的黑闇执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师的灌顶加持;也不是求圣水符咒就能消灾免难。《地藏经》云:“下心含笑,亲手遍布。”诸佛菩萨要成就度化的志业,是谦卑如地,含笑亲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没有染污,清净自在的。放光不是诸佛菩萨才有的,只要在生活里,我们说柔软的爱语,不也是口里放光?能亲手为别人服务劳动,不也是手掌放光?对于他人的轻贱垢秽能含容不二,这难道不是通身放光吗?《楞伽经》说:

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这一念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开悟见性,别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能代替”这则公案,做这一分的结语。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行脚参学,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两次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发心来参学,现在半途而废实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么从今以后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劳,只是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笑答:“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领悟,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既然别人代替不得!那么就从你我的生活中寻找吧!从中体悟佛法,感悟人生!

篇3:重阳节的时代价值_重阳节怎么过才有意义

重阳节的时代价值

传承孝道、学会感恩、矢志爱国

重阳节,要传承孝道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重阳节之际不妨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放松身心、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事实上,孝亲敬老之心就应常有、常在,要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让重阳节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要学会感恩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这一世的生命。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这种感恩的精神可以感召更多的人。毕竟若我们能够常怀感恩之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则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之更加多彩。

重阳节,要矢志爱国

“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家是温暖幸福的源泉,国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庆祝重阳节,我们不仅仅要延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更应延续家国发展的传承力量。不负这个时代,我们就应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情怀,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换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本职工作,让青春绽放最美华章。

重阳节怎么过才有意义

从史书记载中,从唐诗宋词韵脚间,从儿时记忆里,我们记得登高踏秋、赏菊抒情、关爱老者……传承两千多年的重阳节,随着时代发展融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跨越地域、穿越时光传承和延续其精神。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是对家庭人伦最温馨的解读。世间最无私的感情,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自儿女降生,父母便倾注全部心血。这份感情从未因儿女长大而消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浓烈。羊跪乳,鸦反哺。父母为儿女操劳,为社会奉献,进入老年后理应得到社会和儿女的关心、尊敬和照顾。面对当下逐渐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在倡导全社会敬老孝老的风尚时,我们更应注重给父母长辈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为老人营造更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契合了社会伦理道德需求。人都有垂老之时,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对待老人的态度,则能折射出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底线。事实上,孝亲敬老之心应常有、常在,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

不论是对待“人老”还是“老人”,都是孝文化介入后重阳节文化的扩充。从传统习俗中登高健身、饮菊花酒等延年益寿的行为方式,到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老人节”文化,使得重阳节成为人生至关重要的日子,也让重阳节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正如人文学家所说:“如今,我们要发扬重阳节蕴含的登高志昂、傲霜抗寒的奋斗精神,提高生命的境界。”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的一些传统活动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传下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出游赏景、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代替茱萸。

篇4:《金刚经》社会时代价值

《金刚经》社会时代价值

经常持诵《金刚经》会开启智慧、消除罪业,身体也会强健。

从公元4《金刚经》由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传入内地,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首次把它译成汉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义净最后一次重译,短短三百年间,《金刚经》在中土先后有六种译本问世,足见这部经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刚经》传入中土时,正值魏晋玄学兴起。中土学人认为般若思想方法,与玄学可以相通,互为发明,所以当时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视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经典,其程度远胜于印度。《金刚经》在中土社会,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颁布《御注金刚般若经》,把它和《孝经》、《道德经》一起颁行天下,明成祖编纂《金刚经集注》,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证。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诵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连目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金刚经》的一段或一句经文。

《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以“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

《大智度论》中说: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中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金刚经》也说: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人的一生,要面对种种复杂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解脱现实中的烦恼……所以这个般若智慧就显得太重要了!而《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圆满幸福的生活。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分是叙述此经的启建缘由,祗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是佛陀演说般若法会的因缘。从如是我闻到佛陀入舍卫大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看起来和一般人一样的去来行住、穿衣吃饭,日用家常生活无异,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众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为什么却以此经文来揭开甚深般若一会的序幕呢?我分四点分别讲说它的内涵和意趣!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闻的我;

三、一时师资合会;

四、生活即是六度。

这四点是了解启建“金刚法会”因缘的眼目,也是般若妙用无穷的流露。经典上说:“见因缘法,即见佛。”若能由此信解法会因缘,那么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一、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缘果熟。就像世间的人事物的成就,其中的每一个因缘都不可或缺。比如:一个人的成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这过程必须有父母养护、师长教导,乃至各行各业供应衣食住行的因缘等等,一个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长大。因此世间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彼此因缘依存的成就,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呢?世尊每每在宣讲法音妙谛时,首先必须具备六种因缘的成就,哪六种成就?

1.大众对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2.大众都已具备听闻佛法的资粮──闻成就;3.讲说的时***也最为确当──时成就;4.讲经的.处所是非常的适合──处成就;5.说法主佛陀正欢喜宣讲──主成就;6.听众都全部集合到齐──众成就。

要启建一场法会,必须有六种因缘的成就。宇宙间无一事无一物是违背因缘法则,而可以单一的存在。《长阿含经》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缘和合的关系。

二、如是我闻的我

佛法诸多的经论都讲“无我”,也都一再强调“我’是烦恼的根源。为什么佛经里却都要安置一句“如是我闻”的“我”呢?佛经里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为什么不是其它的大弟子?因为佛陀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嘱咐,经藏之卷首必须置有“如是我闻”,一是区别外道的经典。二表示是阿难听闻佛陀亲口所说的。

这是事相上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但在一个真如理体上,不过是随顺世谛,假立宾主。我闻,主要是令众生启发信心,显示般若实相。

三、一时师资合会

佛经里一概没有交代讲经的年月日,都用“一时”来交代。为什么佛陀不明确表明时间?因为所谓的时间概念,不过是缘于众生业感果报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时间都不一样,北京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钟,美国已经是凌晨了。一个地球因为地域不同,就有“时差”的分别,更何况佛经里的“十法界”的时空,又哪里能用娑婆世界的时间涵盖得了?

篇5:女排精神时代价值

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午,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3-1逆转塞尔维亚女排,强势夺冠,这是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后,时隔再次摘得奥运会金牌,也是第三次夺得奥运冠军。

年轻的女排姑娘们用她们的实力诠释了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三十年前的女排精神,融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排姑娘们的血液里,引导她们不断拼搏,创造奇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女排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在今天,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我们改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泥沙俱下,有些人难免存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时候,就需要发扬女排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金钱和诱惑面前,心怀国家和人民利益,守住底线不动摇。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有安定幸福的生活,因此要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小康社会美好理想的实现。中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弘扬女排艰苦创业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开拓进取,奋斗不止,

这既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应当像女排姑娘们那样团结协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激励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是畏难退缩还是迎难而上决定了最终是否能够战胜困难。意志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发扬女排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才有希望战胜困难。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中华民族只有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

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它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推荐:

1.女排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

3.女排精神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4.女排精神【特荐】

5.女排精神论文

6.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7.中国女排精神是什么

8.女排精神黑板报

9.中国女排精神作文汇总10篇【特别推荐】

10.中国女排精神励志演讲稿5篇【头条】

篇6: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事迹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培育的先进典型。雷锋精神最具有时代意义、最具有永恒价值、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八种“精神”。

1. 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忠诚精神。

雷锋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处以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为重。他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并非只停留在口头上、日记里,而是体现在坚决听党的话,照党的指示办事,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具体行动上。党号召大办农业,雷锋就主动申请从县委机关下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当一名新式农民;党需要加强工业建设,他就离开可爱的家乡,从南方来到北方当一名好工人;党号召青年应征服役,他又经过多次恳求,参军到部队。党要他干啥他就干啥,干啥就一定要干好啥。有人说雷锋是个“傻子”,在雷锋看来,当这样的“傻子”是光荣的。他说:“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雷锋的这种“傻子”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博大胸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执著追求。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雷锋精神最值得学习的灵魂所在。

2. 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雷锋的一生,表现于雷锋的一言一行。他说:“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在他牺牲的前几天,他解答的仍是这个人生话题:“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这就是雷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对自己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两个要求体现的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奉献”精神铸就了雷锋,这种精神也是当今人们学习雷锋精神的重点。

3.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

众所周知,雷锋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找到了一个秘诀——学习。无论是当农民、公务员,还是当工人、战士,他都坚持不断地学习。他不仅向书本学习,还注意向实践学习;不仅学习一般知识,而且注重学习革命理论。雷锋参加革命后,很快认识到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他把革命理论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他说:“人不吃饭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在学习上,他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非常善于学习。在鞍钢工作时,他制定了早晨学一小时,晚上学到10点至11点的自学计划。到部队后工作更忙,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他就把学习的书本放在挎包里,人到哪里书到哪里,有空就看上一点。熄灯号响后,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休息,他就到工棚、车场、厨房、司务长的宿舍去读书,并且一读就是大半夜。雷锋有时还把灯拉到自己的枕头边,用报纸遮盖起来看书。由于雷锋有这种挤劲,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当雷锋听到有的同志说工作忙,实在没有时间学习时,他便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这就是人们广为称道的“钉子”精神。当今的世界,谁不勤奋学习、刻苦学习,谁就会落伍,谁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像雷锋一样在学习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大力发扬“钉子”精神,以这样一种钻劲和挤劲,抓紧学习,追求新知,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百宝箱”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内容,它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发扬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雷锋在工作上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精打细算。他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收集了他捡拾到的各式各样的物件,这些东西随时随地可以派上用场。这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今天更是可贵。近年来,随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加剧,以及各种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有些人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再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不合时宜了,因而滋生了贪图安逸、铺张浪费的习气。学习雷锋的“百宝箱”精神,就要反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 尤其是那种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自觉克服奢侈腐朽、不思进取的思想。

5.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

不怕苦、不怕累,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是雷锋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雷锋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雷锋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甘当一颗螺丝钉是雷锋的一种执著追求。党把他放在哪里,他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的这种“螺丝钉”精神对于促进人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6.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互助精神。

先人后己,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雷锋做人的基本方式,也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数不胜数,例如,他把平时积存的200元钱无私奉献给抚顺市的人民公社建设和辽阳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补票;利用闲暇时间义务担当校外辅导员,等等。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助人济困不图利、舍己救人不求回报、互助合作不计报酬,对于当时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到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分工、公平竞争,竞争不但不能取代互助合作,反而更需要雷锋的这种“互助”精神,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7. 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雷锋从入伍的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以董存瑞、黄继光为榜样,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祖国。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上世纪60年代初,当我国东南沿海形势紧张的时候,他向党组织表示,革命需要我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革命需要我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当辽阳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水灾的时候,他寄去了仅有的100元钱以表达他的赤子之心;他还带病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奋战了七天七夜,直至战胜洪水。雷锋的这种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值得和平时期的所有人学习。

8.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实精神。

雷锋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和实干家,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大量的点滴小事和平凡之事体现和证明了他的伟大与崇高。他坚持理想与现实相一致,既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又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在政治上要求严格,自觉经受思想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学习雷锋的“诚实”精神,对于建设诚信社会,发展信用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上八种精神是雷锋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是雷锋精神的主要构成,也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重阳节的时代价值】相关文章:

1.女排精神时代价值

2.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3.论兵团精神的时代价值

4.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5.《价值》读书笔记

6.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7.价值决定价格

8.人生的价值_

9.价值的文章

10.价值优秀精选

下载word文档
《重阳节的时代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