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阿Q同志的信
“不是江湖马扁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写给阿Q同志的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写给阿Q同志的信,欢迎大家分享。
篇1:浅谈阿Q形象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著名的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
最初发表于1912月至1922年2月北京《晨报副镌》,后来被收入到第一部故事集《呐喊》当中。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中的重要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向封建势力妥协,这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在当时还没有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领导力量出现的情况下,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即使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这些阿Q们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文中,作者采用白描、夸张、反讽等写作手法,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主人公阿Q,他那自尊自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的“阿Q精神”更是在那个时代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不愿效仿的榜样。鲁迅为什么要作这么一篇文章呢?因为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篇2:阿Q当老板
一日清晨,啊呆大汗淋淋的跑来未庄的土谷祠里,叫到啊:“阿q我们办厂去”。阿q听到了,翻身起来,像被什么东西拌倒了。
阿q和啊呆跑到了未庄的村委会办事处,找到了赵村长(赵太爷),赵村长见到了阿q,说:“阿q,你也来半厂啊”?阿q像没看见赵村长一样,想到“你当个村长有马上了不起的,想当初要不是我投你一票,你也当不了这个村长”他和阿呆一直往里走,走到了村委会办事处的尽头,见到了王书记(王胡),说:“王书记我和啊呆来你这,没别的事,就是人家,你看那个赵村长的儿子在村头的河边办了个化肥厂,我想我们也不该落后别人,想在村子河流的下游办个造纸厂,那儿什么原料啊都很多,不要白白浪费这先资源啊”。王书记刚听到这,什么也没有说,就在那白白的纸上签上了允许办厂四个大字,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在那张白白的纸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王胡,王胡贰字就像那高空中的飞舞的龙一样,栩栩如生,他想我签的这字真是空前绝后。
阿q和啊呆拿到了证明,风风火火的办起厂来了,阿q当厂长,啊呆做销售员。因为阿q办的厂在河流的下游,上游是赵村长的儿子有化肥厂,那化肥厂每天排放的废水一直从河流的上游流到下游,河流花花绿绿的,脎是好看。阿q看上了这河里的花花绿绿,染色啊什么的就不用那么浪费钱去买了,直接从河里要,不用跑去和那先外地人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几没多久,阿q的造纸厂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没几天的时间在未庄就卖玩了,未庄的居民冲的就是阿q的厂生产的纸花花绿绿。尽管他们知道阿q是用那条花花绿绿的河里的水造的,但是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阿q看到自己的纸就这么卖玩了,心里那个高兴得不得了。他和啊呆商量准备把他们的纸销售到外村去。
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们的纸也一天天的往外和内销售,阿q看着自的腰带一天天的鼓起来,心里个高兴,如今我也是个百万富翁了。这天他闲着没事,出去溜达,看见了赵村长,他装着没看见一样,昂首挺胸的走着,阿q装着没看见赵村长,但是赵村长看见阿q了。赵村长迎和着说到:“阿q行啊,现在成了百万富翁了,你不愧性赵,你是我们赵性的希望啊,是我们的榜样。”阿q像没听见一样,昂首挺胸的一直往前走,但是他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心里喀嚓喀嚓的。
时间过得真快,1个月过去了,这天来了几个头带高帽,身穿制服的人来到了阿q的厂里,把阿q带走了,阿q心里也是一百个不愿意和他们走了,因为他想起了当初的假“洋鬼子”杀人,喀嚓喀嚓喀嚓喀嚓。
阿q被带走了,那几个带高帽的人说,有人举报阿q的厂造假,造的纸是用污水造的。阿q被带走的时候,未庄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当然少不了赵太太,赵村长,王书记,邹七嫂,吴妈,小尼姑这先人了。人们都指责阿q,说他真黑心。赵村长说:“阿q你也配办厂,你还嫩了点。”他的声音超过了当时在场的人的声音,那声音无比的洪亮。阿q理也不理他们,昂首挺胸的走着,走着还不忘和吴妈,小尼姑打招呼呢。他想到,你赵村长的儿子的厂在河流的上游,我我的厂在河流的下游,我被带走了,你赵村长的儿子是罪魁祸首,过不了多久也会被带走的。他想想着,心里那个高兴,还哼起了当初在未庄听到的戏,尽管不是那么的熟悉,因为这次他又胜利了。
这就是阿q,永远都胜利的阿q。为自己开外号为长胜将军的阿q。
篇3:《阿Q正传》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篇4:阿Q正传..
阿Q正传..
邓浩
鲁迅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 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
[4] [5] [6]
篇5:阿Q再传
阿Q再传
阿Q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那件事而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
在阿Q成为明星之前,他只不过是未庄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吃饱喝足了就到墙根底下晒太阳,有了钱就去赌几把,虽然有一次确实是赢了,但不知道怎么就打起架来,赢的钱丢了不说,自己还被打了几拳。阿Q恼怒万分,伸手打了自己几个嘴巴,心里想这是打了抢我钱的人,这才安然在土谷祠里一觉睡到大天亮。
阿Q遇到那件事完全是一个意外。那一天,阿Q与王胡、小D一起在墙根底下晒太阳。王胡和小D都脱了衣服捉虱子,他们捉到的虱子又肥又大,放在嘴里一咬各嘣直响。而阿Q捉到的虱子又瘦又小,放在嘴里一咬又不如他们的响。阿Q怒了,骂道:“毛虫。”王胡揪住阿Q的辫子拉住他的头往墙上撞去,阿Q吃了痛,便指着小D说:“我说的是他。”于是小D也上前打了阿Q一顿。阿Q挨了打,怒气冲冲,想还手又打不过,便嘟赌囔囔地自己走了。阿Q心想:儿子总算打了老子了,真是没有王法了,儿子竟然敢打老子了。阿Q虽然在心里占了王胡和小D的便宜,但几句安慰话毕竟抵消不了头上的疼痛。阿Q气鼓鼓地走在大街上,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光头女人,阿Q以为是小尼姑,心想:怪不得今天挨了打,原来遇到了小尼姑。真他妈的晦气。阿Q于是跑到光头女人前面狠狠在女人脸上捏了一把。女人尖叫起来。阿Q仔细一看光头女人并不是小尼姑,而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人。阿Q惊慌失措,连忙逃走了。
到了晚上,阿Q却失眠了,他觉得自己的拇指和食指上粘粘滑滑的,阿Q心想:女人……阿Q去年曾经在戏台下捏过一个女人的大腿,但毕竟隔着一层裤子,手指没有粘粘滑滑的,阿Q心想:女人……更何况还是一个漂亮女人,比未庄上任何一个女人都漂亮,阿Q第一次对女人动心了,阿Q 躺在地上心想:女人……阿Q直到快天亮的时候才睡着了,他梦见那个漂亮女人朝他跑过来,正要扑到他怀里的时候,管土谷祠的老头把他叫醒了。阿Q恼怒地问: “有什么事?”老头讨好地说:“阿……Q哥,你上报纸了。”阿Q说:“上什么报纸?”老头从衣服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递给阿Q看。阿Q一看,呆了。在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一张照片,照的就是阿Q捏光头女人的.事情,旁边用黑体三号大字写道:当红影星刘妈有男友?阿Q忙看下去才知道,原来他昨天捏的是当红影星刘妈。照片看上去像阿Q亲热地捏了捏刘妈的脸,而刘妈则幸福的一脸的红晕。其实那红晕是刘妈吓出来的,却被够仔队以为刘妈有男友而偷拍了下来。
照片一经暴光,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派出首席记者来采访阿Q想知道这么丑的阿Q是如何得到刘妈的芳心的?土谷祠的老头很有生意头脑,每一个来采访的记者都要先付给他200元钱才能见到阿Q。阿Q由此名声大振,频频出现于报纸杂志上。一些导演抓住时机,邀请阿Q出演电视剧。阿Q主演的《恋上你的床》、《有了快感你就喊》、《花心不是我的错》等影片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阿Q成为了一个红得发紫的明星。阿Q闲暇时喜欢唱两句“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一个名为“子虚乌有”的唱片公司决定为阿Q出唱片,阿Q也十分热衷把演戏挣来的100多万全投入了唱片之中。后来刘妈控告阿Q借她的名气出名,侵害了她的名誉权,要求阿Q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50万。法院经过审理,判决阿Q败诉。阿Q于是不得不把刚购置的房子和奥迪车拍卖来还钱。阿Q去找“子虚乌有” 唱片公司想收回自己的投资,当他到唱片公司所在的大楼时,已经人去楼空。阿Q一下子一无所有了。阿Q去找那些他认识的导演想继续拍戏,但他们不是以“没有合适他的剧本”就是以“人已经选好了”来搪塞他。阿Q没法只好又回到了未庄。
阿Q又像以前那样吃饱喝足了就到墙根底下晒太阳、咬虱子。每当有人说阿Q你真穷的时候,阿Q便会气得头上的癞疮疤发红,愤愤地说:“以前我可比你阔多了……”
篇6:阿Q正传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q(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 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2.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 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
篇7:《阿Q正传》读书笔记
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写给阿Q同志的信】相关文章:
2.阿q正传摘抄
3.阿q正传观后感
4.阿q正传读书笔记
5.阿q正传教案
6.《阿Q正传》 3
7.阿q正传读后感
10.阿q正传文学批评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