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页2]
“棒棒的杰克m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页2],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页2],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页2]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4)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5)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6)重复给药的;
(7)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药物代谢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后果的情况);
(8)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为超常处方:
(1)无正当理由的大处方的;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适应证用药,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根据患者点药开具处方,而患者疾病又无治疗需求的;
(5)其他人情处方和无正当理由的严重不适宜用药的;
(6)医保患者的处方中自费药品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的。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七条 管理方式以总量控制(全院及各科室药品使用比例)、分级管理、动态监控、定期通报、知情告知等相结合,落实各科室用药、单品种用药总量、医师用药情况、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等监控,并通报监控情况。
第八条 将全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控制在0%以内。年初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各临床科室药品使用比例审定后下发,并按所定比例执行考核。
第九条 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并作为考核医师的一项指标。
第十条 分级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收入的`比例,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并负责对本科室合理用药实施管理职责。
(三)药剂科负责监控全院用药情况,并定期将结果汇总上报。临床药师必须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报告。
(四)临床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疗程、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用药方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要充分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进行必要检验和影像监测,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五)临床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和剂量范围,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范围者,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同时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六)使用贵重药品、医保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七)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及临床合理用药督导小组。
第十一条 检查考核
(一)医院分月、季、半年及年度公示各临床科室药品费用占医疗总费用比例。
(二)医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对每个科室的运行病历、出院病历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对象:
1、所有发生投诉的病人病历、死亡病人病历和病危病人病历;
2、当月药品使用比例超标的科室、用量过大有集中使用现象的药品、科室、医师;
3、实行“双十制”管理,即每月用量/金额前十位药品的品规和科室;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1】【2】【3】
篇2: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应开设药械课程【1】
[关键词]药学专业; 药械课程
制药设备是制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制约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一个制药技术人员来说,必须熟悉基本药械知识。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制药行业从事药品生产,工作中机械操作与维修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是较普遍的现状,结合本人这些年从事制药工作的经历及感受,深感具备基本制药机械知识对一个从药人员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建议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开设基础机械理论课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一点这方面的信息反馈及个人见解,以供普通高等医药教育部门参考。
1我国制药行业药械现状
我国制药行业主要分布在药厂,其次部分医院制剂室也从事小批量制剂生产。
各类药厂包括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外资、集体及私有企业,各级医院根据自身条件也有不同规模的制剂室,这些药品生产企业及医院制剂室的制药设备分布在灭菌、空气洁净、粉碎、混合、煎煮、提取、蒸馏、回收、干燥、制粒、压片、摊涂、灌封等方面,各家药品生产单位上述设备条件参差不齐,既有九十年代的先进设备,也有基本处于作坊状态的半手工设备,基本上是处于进口、国产、改装及自制机械并存的局面,这是由各单位的资金,生产规模及厂房等诸多因素限定的。
无论如何作为制药部门一项生产资料的制药机械,是衡量一个制药部门制药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
新时期药品和制剂生产部门都在按GMP标准推行药品生产,并与国标接轨,从而在制药机械方面更加完善,努力推行制药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面对新形势,药学学生必须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
2药学专业开设药械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院校中虽然有专门的医疗器械学府,但这类院校的学生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市场。
中西药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将走向制药行业,现实点来说,限于众多基层单位的资金,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条件,他们不可能在专业性较强的新产品开发上从事工作,由于基层单位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把生产放在首位,大多数毕业生在车间或制剂室从事基层生产。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在校时某些开设的课程与实际生产相矛盾的情况,有些课程运用较少,甚至运用不上,而另外方面的知识象基础药械知识又知之较少。
药学人员在药品生产中从事工作范畴包括制剂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制剂生产、设备养护与革新等。
大部分单位在机械修理与护养方面虽然有专门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但直接从事机械操作的制剂人员对机械有一个更强的感性认识,他们往往能触类旁通,有时能设计或革新出更加符合制剂工艺流程的新产品。
掌握基本药械理论对一个从事药品生产的药学人员来说显得尤其必要。
3药学专业开设药械课程的现实意义
让药学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药械知识,并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这样他们在以后走向生产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岗位中的机械操作与检修工作,并能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机械故障,或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环境及实际生产状况,同机械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或单独设计、革新、自制出更切合制剂工艺或本单位生产现状的新机械及小产品,做一个全面性实用技术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新购设备由于某些部件设计不合理,或者不太适合本单位的`生产现状,往往需要作一些适当改进,有些小型药厂和医院制剂室的制剂产量不大,而市场上又无适应生产量的机械产品,或基于资金紧张无力购买同类制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自制或改进的简易制药设备有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方面节省了资金,同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方面的信息在有关药学专业杂志上辟有专门栏目进行报道,需要很好地整理收集,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用人方面,基层单位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用性,其中就包括机械操作与维修技能,并把它作为一个药学人员基本素质的衡量标准。
由于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基层单位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与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药学大学生学习基本的药械理论,掌握实用的机械操作与维修技能,无论从工作需要或者经济效益方面都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4药械课程的内容及时间按排
药学专业开设基本药械课程是让学生具备一些机械方面的基本知识,象能熟练地看懂、绘制并简单设计机械制图,了解与制药联系较紧的机械原理,虽然在现在有的《中药药剂学》书本中串插有相应的制药机械内容,但其讲述过于浅显,不能应付实际生产。
在实验技能方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维修技能,象焊、车、钳、切、割、砂、磨等。
针对这些,理论课程上可并设与制药联系较紧密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工艺、机械原理、机械维修及制药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时上这些课程总时数可按排200学时左右,其中课堂教学为150学时左右,实验教学为50学时左右,具体各门课程的学时在总学时基础上根据各自内容进行协调。
这些课目的开设如果冲击了总个教学课时的安排,可考虑将四年制药学本科改为五年制;或者重新调整教学大纲,根据情况压缩、删减某些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多的课目;或者将上述药械课目内容压缩成一本书,课时上再适当调整。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医药院校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新时期形势的变化做到及时调整,保证为生产、教学、科研服务。
篇3: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伴随着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不断传承及发展,中药的临床应用也随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是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因而借鉴西药PC方法合理监督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中药临床更加合理用药新途径。
对此,本文就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中药的药学监护(PC)、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和PC的相关性等内容做了具体阐述。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对3月~7月随机抽取的我院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2 结果
203月~207月我院随机抽取的857例门诊服用中药患者的临床用药咨询情况见表1
表1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用药咨询情况 例(%)
通过表1当中857例门诊服用中药患者的临床用药咨询情况的调查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临床中药咨询总人数为532人,总用药咨询率约为62.08%,其中患者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者可以多达346人,约占40. 37% ; 而咨询中药的煎煮方法者有186人,约占服用中药病人的21. 70%。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于中药的用法用量以及煎煮方法并不十分清楚。
3 讨论
3.1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学监护的概念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应用中医学综合知识、管理学知识来指导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物,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合理组方,以达治疗疾病及保健目的。
PC亦称药学保健、药疗保健,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和患者、其他的专业人员合作而设计治疗的计划,其执行会对患者产生特殊治疗效果。
其中包括三种功能:①发现实际存在或潜在用药问题; ②对发生的用药问题予以解决;③防止潜在用药问题发生。
3.2 做好中药学全程监护与促近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性
中医用药讲辨证论治,实质为个体化用药,与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的核心一致。
当前中药临床用药存在不规律用药、超剂量等问题。
因而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及时调整用药,将PC应用到中药合理用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PC结合的有效措施
3.3.1 规范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临床意义主要是保证中药质量,掌握各种不同的炮制品疗效差异是中药合理用药前提条件。
炮制方法得当与否关系中药的疗效,如生黄柏清下焦湿热,酒炙黄柏清上焦之热,盐黄柏则退虚热;生附子毒性大,制附子则毒性明显降低,且强心作用增强,炮制过程中应强调规范化的操作。
作为PC实施主体,药师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认真监督炮制中出现的问题,以更好的实施PC。
3.3.2 用量准确,方精药专
大剂量、大方是临床较普遍的现象。
用药取效与所用药量并不成正比,而与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用药合理有密切关系。
处方用药规律具有传统性,用药应遵循规定的剂量。
医师可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病势缓急、发病季节、患者体质强弱酌情增减,但剂量要适中,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师要对中医师处方进行监督,共同协商,以更好的实施PC,有效加强中药临床的合理用药。
3.3.3 药物配伍、联合应用合理
药物配伍联用得当,功效则倍增;反之不但无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中药联用,尤其是含有毒性成份的中成药联用,要注意有毒成份增量及蓄积[1~2]。
中西药联用能增强西药疗效,如:枳实能增强庆大霉素抗感染的作用,银花和青霉素有协调作用[3],但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使用中药时应特别注意。
比如清开灵联合青霉素静滴可引起休克。
药师应当运用其专业的知识并且借鉴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认真审核药物配伍联用,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药源性的疾病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最终达到临床合理用药目的。
3.3.4 煎、服方法科学规范
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药的有效成份也随之不断的被提取及分离,中药的临床药理效用也得到了证实, 但是汤剂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随症加减,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且内服后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制备简单易行)在现代中药剂型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科学地掌握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至关重要.历代医家对于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的重视。
如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我国古代积累下来的煎煮方法,大多数是科学而合理的,如“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煎药水多用雨水、腊雪、露水等,这些都是天然蒸馏水,含矿物质少、比较洁净。
煎药前应浸泡,煎药次数一般2-3次,需特殊处理的应按规定处理。
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温度,服用的时间、剂量和服药食忌等。[3]
参考文献
[1] 张新萍,郭海平,杨智敏.药学监护与临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5):236-237.
[2] 曾昭全.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J].海峡药学, 2010,(1):70-7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中药学》(中级):925-929.
篇4: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摘要] 目的 探讨药学监护对于中药临床合理用药 的实际意义。
方法对年3月~2010年7月随机抽取的我院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 临床中药咨询总人数为532人,总用药咨询率约为62.08%,其中患者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者可以多达346人,约占40. 37% ; 而咨询中药的煎煮方法者有186人,约占服用中药病人的21. 70%。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于中药的用法用量以及煎煮方法并不十分清楚。
结论 借鉴西药PC方法加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是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对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及中医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篇5:医院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二、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三、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四、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五、注意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六、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七、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和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八、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适应症和疗程。
九、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十、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
篇6:医院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医院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中、西药剂科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中、西药剂科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六、严格控制门诊大处方
门诊处方注射剂为1日用量,口服及外用制剂为3~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一日用量;慢性病口服制剂处方用量可延长到15~30日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门诊处方每张处方金额不得超过150元;如超过必须经过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的记录。违反上述规定的处方,药师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重新开具处方。如果医师拒绝重新开具处方,药师有权拒发,并向病人说明情况。
七、实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每月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和院内公示。合理用药指标如下:
(一)处方指标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6、抗菌药物特殊品种使用量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
7、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
(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
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4、重点外科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5、具体指标由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另行制定。
八、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从而确保抗菌药物等药品使用趋于合理。
继续执行《关于控制药品占医疗业务收入比例的暂行规定》,各科室要把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下同)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全院控制药占比低于42%。
各科室药占比由财务科统计。药占比超额部分按金额的20%从处方医生的效益工资中扣除。
九、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
每月对医院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公示,对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
每月对药品使用量前50名的医生中药占比超标的前10位医生在院内公示。对第二次进入前10位的医生进行诫勉谈话,三次进入前10位的医生暂停处方权一月。
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
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并按规定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表”,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扣当事医生一次50元。
十一、本制度自20xx年8月起执行。
篇7: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协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且有应急用血库存,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2、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和临床输血审批制,按要求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前临床医师能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
4、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5、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能正确识别、处理输血不良反应;能及时回报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表交输血科保存。
6、输血后24小时内应详实、准确记录输血病程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方式,异体输血品种、ABO、RhD血型和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处理与转归,输血
疗效评估;术中输血的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输血护理记录至少包括异体输血的献血码、品种、ABO、RhD血型、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及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处理与转归等。输血完毕,及时保存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等于病历中。
7、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实施血液保护措施,对符合自体输血适应症患者,经治医师应积极动员患者自体输血。
8、医院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医疗机构之间不自行调剂血液。除自体输血外,无非法采集血液;科研用血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篇8: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合理用药临床
摘 要 目的:了解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为理论依据,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限定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对住院病房用药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临床应用是否合理。
结果:住院病房11~12月2个月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医嘱数为4970次;其中一般感染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医嘱数为3222次,严重感染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医嘱数为1748次。
篇9: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合理用药临床
结论:本院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随着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因此临床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 临床应用 限定日剂量 药物利用指数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为头孢霉素衍生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及败血症、扁桃体炎等,其不良反应较少。
该药尤其对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sup】[1]【/sup】。
为了合理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本组对我院临床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统计我院2010年11~12月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医嘱数为4970,分别记录病房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数量、日剂量、用药总量、用法、用药天数等情况,并分析其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根据流行病统计方法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本院用药是否合理的依据。
本文DDD值以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的《临床用药须知》为参考,结合药品说明书和实际用药情况而定的限定日剂量为准,以其标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
DDDS总用药量/DDD,DUIDDDS/总用药天数。
判断标准:DUI≤1.0为用药基本合理。
结 果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用药频率:在整个疗程中,严重感染的总用药量高于一般感染,这主要是因为治疗中可能先期控制性治疗,但后期仍需进行巩固性治疗,这种序贯疗法,病人的依从性较好,所受痛苦降低,同时也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
但一般感染的用药频率高于严重感染用于常规治疗。
依据该药的药品说明书可见,注射用头孢米诺钠规格为1.0g,一般感染常用量为2g/日,严重感染剂量可增至6g/日的规定,我们将一般感染的.限定日剂量定为2g,严重感染的限定日剂量定为6g。
本组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临床用药统计显示,其结果是DUI<1.0,故此可判断该院急诊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但同时也发现在一般感染和严重感染的诊断上,一般不是很严格,虽然结果DUI都<1.0,但用药的合理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见表1。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临床应用结果:应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排名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泌尿外科和心内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普外科的应用。
据统计,所有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住院用药是用于普外科与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
推荐常用剂量为成人2次/日,1g/次,可随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对于败血症、难治性或重症感染症,可增至6g/日,分3~4次给药。见表2。
讨 论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为头霉素类,相当于3代头孢,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适应证多等特点【sup】[2]【/sup】。
但也应注意其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前应仔细问诊,如欲使用,应进行皮试,并做好休克急救准备,给药后注意观察。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史的患者慎用,且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严密监护,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品联用在体内会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
本品与氨茶碱、磷酸吡哆醛配伍会降低效价或着色,所以不得配伍;与呋喃硫胺、硫辛酸、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及腺苷钴胺配伍后,时间稍长会变色,故配伍后应尽快使用;与利尿剂(呋喃苯胺酸等)合用有可能增加肾毒性,为此应谨慎使用。
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影响酒精代谢,使血中乙醛浓度上升,显示双硫仑样作用,故用药期间或用药后禁酒,且特别注意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与其他药物共同联合使用时的情况变化。
本组统计表明,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DUI值<1.0,DDDS也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给药剂量是基本合理的。
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合理或滥用等给治疗带来了严重问题。
总的来说,我院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应用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是合理应用的。
参考文献
1 蒋云根,朱宁江,付庆华,等.输液中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的稳定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1):971.
2 黄晨,诸林俏.头孢米诺钠与利巴韦林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业,2008,17(12):22-27. 表1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 表2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临床统计结果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页2]】相关文章:
2.医院管理制度
6.医院卫生管理制度
7.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8.医院工作管理制度
9.医院管理制度制度
10.医院医保管理制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