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启事
“KIK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启事,下面给大家分享“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启事,欢迎阅读!
篇1:“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启事
“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启事
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爱读书的习惯,让生活更精彩。
银川市阅读节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多读书、读好书”的行列,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风尚。
本次征文将在《银川日报》副刊版、《银川晚报》副刊版,及《银川晚报》开卷微信平台开设专栏,投稿作品将择优在三个平台同时刊发。
征文活动结束后,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征文要求:
征文面向宁夏本土读者;体裁除论文外,不作限制;内容须原创,围绕“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写出你与书、与阅读之间的心动、启发、思考、经历、成长……字数800~1200字。
投稿方式:
作品请发送至rain666@163.com,并在标题前注明“遇见书征文”字样(文后务必附上作者姓名、电话、地址);
联系电话:0951—*******
征文时间:3月14日~8月7日
奖项设置:
一等奖:8名奖金10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二等奖:15名奖金8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三等奖:30名奖金5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优秀奖:50名奖金3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篇2:书事
唐代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译文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注释
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 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 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篇3:“遇见书”主题征文大赛启事
“遇见书”主题征文大赛启事
与书为伴,生活更充实;与书相伴,人生更有品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就是希望更多的银川市民加入“多读书,读好书”的行列中,培养“读书·益智·明理”的观念,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风尚。
为了让更多人“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大赛正式启动,以期通过市民个人的读书感悟,带动全社会的读书热情。
“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大赛由银川市委宣传部主办,银川日报社、银川晚报承办。
征文主要面向宁夏本土读者,稿件体裁除论文外,不做任何限制。文章需原创,表达真情实感,写出你与某本书相遇后的心动、启发、沉思、成长,这都是我们这次主题征文大赛最渴望的佳作。
本次征文将在《银川日报》副刊版、《银川晚报》副刊版,及《银川晚报》开卷微信平台开设专栏,投稿作品将择优在三个平台同时刊发。
征文活动结束后,将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征文要求:
内容切合主题,体裁除论文外,不限制。原创,表达真情实感。
投稿方式:
作品请发送至rain666@163.com,并在标题前注明“遇见书征文”字
样,文后附作者通讯联系方式。
征文时间:
203月14日~年8月7日
奖项设置:
一等奖8名,奖金10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二等奖15名,奖金8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三等奖30名,奖金5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优秀奖50名,奖金300元(同等价值购书券)
篇4:王维 书事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 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 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篇5:书事散文
书事散文
许久不曾买书,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了,除了孩子上学用的书,多半也是被自愿购买。
记得中学时,那是八十年代后期,当时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对学生而言更加匮乏。由于没有什么选择,逛书店便成了不二的选择。这样既附庸了风雅,又打发了时间。记得有一回,在新华书店发现了一套《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上下册)《元曲鉴赏辞典》(注:那时好像突然被古典诗词击中)图文并茂,煞是诱人!反复玩味,爱不释手。整套书需要六七十元,这个价钱在当时不算太多但也不是小数。怀着惴惴的`心情回家央求母亲,母亲开始不允,后来见我实在坚持(注:耍了些手段)便开恩了。那是我第一次大手笔购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视若珍宝至今珍藏!
后来有了经济能力后,闲暇时买过《容斋随笔》,据说是毛大爷最钟爱的书,但我始终不得要领。就这样陆陆续续地慕名购置了一批大师级的宝典,但大多束之高阁权作装饰!也许天生慵懒的缘故,我本人对于豆腐块及短篇的较感兴趣,觉得既言简意赅又体现思想。
开始读书时相当盲目,只是奔著名著下手,几番折腾下来,终有所悟。原来不是所有的书都能读懂,这和自身的文化层次知识架构社会阅历以及价值取向有很密切的联系。你在选择书的时候,书其实也在选择你。如果读到头疼,不如搁置,如果一味强攻,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一本作品是有受众群体的,如果这个群体不适合你,与其负累,不如另觅芳草。就像《复活》是世界文坛公认的经典巨著,但是少有人通读,少有人读透!有点说远了,呵呵。我本人比较喜欢既轻松随意又增长知识的调侃类,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是笑着读完的,有时真感觉越读越舍不得读。其间不乏深刻的历史反思,诙谐的冷幽默,二者融汇贯通自成风格!每每惊叹于作者笔锋,犀利时似刀剑,搞笑时又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常使人乐而开怀,既怡了性情,又在谈笑中体会了历史的足迹……
自从网络走进了生活,就很少读书了,好像那已经是上世纪的事了。是呀,干吗要读书呢?是为了“颜如玉“吗?可惜我一介女流,对颜小姐并不感冒,为了”黄金屋“倒值得商榷。想读书能与利益挂钩,唯有经济类。作为一普通小散,也曾跟进过几本股票知识投资理念及投资技巧方面的书,只可惜终是无缘,我选它它不选我,只要一捧起来,就感觉头昏眼乏,周公近矣。
好久不曾买书,好久不曾读书,书于我好像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当看到长江老师对现当代作家精准恰当的点评后,那久已安分的心重又不安分起来,蠢蠢欲动的挑逗着我的爱书情结。
篇6:王维:书事
《书事》
作者:王维
原文: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
1、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2、轻阴:微阴。
3、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4、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5、坐看:坐下来看。
6、欲:简直要。
翻译: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
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篇7:遇见书作文600字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我人生的伴侣,书就如一缕阳光,温暖我的心田;书就如一阵风,为我驱散烦恼。总而言之,遇见书是我的荣幸。
书使我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自从遇见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宛如遇见了一位心灵知音,有喜有乐,有悲有苦,很快就与书结为朋友。从小时候开始,我就与书本打交道,无论是妈妈给我讲童话故事,还是自己看图画书,总是如痴如醉,当我阅读《父与子》时,总能感觉到父子情深。
当我上小学后,认识了一些汉字后,我便会捧起注音的书,专心致志地阅读。当在阅读《西游记》时,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憨态可掬……这些人物的形象我都历历在目。突然脑洞大开,想到:如果自己是孙悟空呢?于是找来几个小凳子当妖精,拿帚把当金箍棒,我拿起帚把,模仿孙悟空当时的样子,冲过去,然后跃起,刚想展示我的威风,结果没想到地上有一点水,刚落地准备去打“妖怪”时,结果脚一滑,扑通一下倒在地上,我一边摸着我的屁股一边哇哇大哭起来。
上中学后,尽管作业增多,但我依旧会抽出一点时间去阅读。读书能使我放松,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读书也使我增长知识,感悟人生。当我再次捧起《三国演义》阅读时,我也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争的无情,也更深一步地领悟了故事的情节。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就像一阵细雨,滋润我的心田。遇见书是我的荣幸。
篇8:韩愈 与陈给事书
韩愈 与陈给事书
愈再拜1: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2。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3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jìn yè]4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5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6,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miǎo]7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8;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9,无所逃避。不敢遂10进,辄[zhé]自疏11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12。《送孟郊13序》一首,生纸14写,不加装饰。皆有揩15[kāi]字注16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17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18再拜。
注释译文
1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2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
3贤者:此处指陈给事。
4进谒:前去拜见。
5闵:同“悯”,怜恤,哀伤。
6妻子:指妻子和儿子。
7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
8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
9诛:责备。
10遂:就,立刻。
11疏:分条陈述。
12标轴:古代用纸或帛做成卷子,中心有轴,故一卷叫一轴。标轴是卷轴上所作的标记。
13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韩愈的朋友。
14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分熟纸与生纸,生纸用于丧事,或作草稿用。
15揩:涂抹。
16注:添加。上述用生纸写信,不加装饰,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和歉意。
17俟(sì):等待。
18恐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译文
韩愈再拜:
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
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我诚惶诚恐,再拜。
文学赏析
韩氏论文素以整饬、谨严、生动形象著称于世。此篇《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8(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年成歉收,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因此得罪了权贵,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此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典,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而且祖宗灵位的排列,以及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可谓宦海扬帆,春风得意。而韩愈却因爱民而被贬,极为苦闷,茫然若失。但他对仕途仍充满了幻想,希望能有人荐举,重返朝廷做官。所以他对这位备受皇帝欣赏的新迁给事中陈京,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其实此信中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要同陈给事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好像通幽曲径,峰回路转;如柳暗花明,若断若续。信中处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篇9:韩愈《与陈给事书》
韩愈《与陈给事书》
韩愈的《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与陈给事书(1)
作者: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2),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3),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何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4)。愈也道不加修,面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5)。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6),以不与者之心(7),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8)。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9);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10)。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ll);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12)。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13):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14)。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15),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16)。《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17),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18),急于自解而谢,竢不能更写(19),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愈恐惧再拜。
【注释】
(1)贞元十九年(803)作。陈给事:陈京,字庆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大历元年(821)进士,任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博士、左补阙、膳部员外郎等职,贞元十九年自考功员外迁给事中。给事,给事中,官名,正五品上,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又与御史、中书舍人审理天下冤滞。
(2)阁下:古代本为对尊显者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唐赵璘《因话录·徵》:“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亦曰阁下。”此是对给事中陈京的敬称。
(3)“衣食”句:谓为了衣食而奔走忙碌。
(4)“夫位”四句:此就陈给事方面而言。日隔,日益有隔阂。
(5)“夫道”四句:此就韩愈自己方面而言。与,此指交往。
(6)不专之望:指对方对自己的期望不能专一。
(7)不与者之心:指自己有着不屑与人交往的心态。]
(8)左右:对对方的敬称。不直称对方,而称其左右的执事者,以表尊敬。
(9)“温乎”二句:谓您表情温和,好像接待新交的朋友。
(10)“属乎”二句:谓您说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的失意。属,连续不断。
(11)“邈乎”二句:谓您表情冷淡,好像不体察我的心思。邈,疏远,冷淡。愚,谦称自己之所虑。
(12)“悄乎”二句:谓您沉默无语好像不领会我的情意。悄,无声,无语。
(13)释然:领悟貌。翻然:迅速变动貌。
(14)“不敏”二句:谓对我生性愚钝不明的责怪,我无处逃避。不敏,不明达,不敏捷。
(15)自疏其所以:呈上此信说明情由。疏,通。
(16)标轴:上面作有标记的卷轴。古代把用纸或帛写的书做成卷子,中心安轴,一卷即为一轴。
(17)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纸有生纸、熟纸两种,生纸一般用于草稿或丧事中。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丧故不用。”
(18)揩字:涂改字。揩,抹,擦拭。注字:添注字。
(19)“急于”二句:谓因为急于表白自己的心迹并向您谢罪所以来不及重新誉写清楚。
【译文】
韩愈再次敬礼。我得以拜见阁下已有好多年了,开始也曾经蒙得您的赞誉,因为贫贱。为了衣食而奔走四方,不能够经常不断地拜望您。这以后阁下的地位越来越高,依附奉承您的人越来越多,地位日益尊贵,贫贱的人便日益隔膜;依附奉承您的人日益增多,您所爱重的人多了而感情也就不专注了。我呢,在道义的修养上没有什么进步,而文章越来越有名。道义没有进步,贤德的人不愿和我交往;文章日益有名,同类的人就要嫉妒。于是开头因为日益隔膜疏远,后来又加上您的期望不能专注,以您不屑于与我交往的心思,而听信那嫉妒人的谏言,由此阁下的门庭之中,就再也不见我的踪迹了。
去年春天,我也曾去拜访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接待初次见面的朋友,言语殷切热情,象是同情我落魄失意的处境。从您那儿出来,心里很高兴,并把这种情形告诉他人。那以后,我便到洛阳去搬取家眷了,又不能天天不断拜访您。等到从洛阳回来,也曾经又去拜见阁下一次。您的态度冷淡,好像不体察我的心思,默默无言,好像不理解我的衷情。我回去之后心中不安。不敢再去拜望您了。
【解析】
大凡君子交友,往往有着这样一种怪象,越是心地善良,越是珍视友情的人,常常是因为自己对朋友是真心诚意,而思想负担过重、患得患失,可朋友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和自己疏远了。为了怕失去自己的朋友,有时侯把自己搞得真的是很辛苦。
《与陈给事书》中韩文公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陈给事,本名陈京,给事是其官名给事中的简称。韩文公早年与陈有旧,从文中韩文公与其的牵挂上看,他们过去的友情是不错的。可后来,韩文公被贬去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而陈京却因精通礼仪,在一次朝廷仪式安排上的得体表现而得到了皇帝的欣赏,给事中虽不是宰辅级的大官,但绝对是皇帝日常视线所及的人了。于是乎早年的深交,怎比得上后来的腾达与失落之变。这样,陈京有了自己新的交际圈子,而韩文公唯有到阳山令那么个偏僻的小天地独自苦修去了。
之后,我们不得不感念韩文公心地纯厚,经“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韩文公又回到京师自己昔日的故旧面前,可这时的陈京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寡言,这让极为在乎朋友感受的韩文公一时摸不着头脑。过度相信朋友,韩文公陷入迷惘的境地,他竟一厢情愿地产生了错觉,认为陈京是念旧情的,他对自己的漠然完全是对自己不勤于登门的抱怨。
真是旁观者清而当局者迷啊!读了韩文公的大作,后代学人无一不是为韩文公鸣冤和不平啊!当了大官,就可以轻慢自己的旧友吗?当了大官,就可以无视朋友对自己的一番情谊吗?当了大官,就可以自以为是,让朋友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吗?朋友是“成双成对”的,有多少个无理傲慢的陈京之辈,就有多少为眷顾旧情,而反为其所伤所累的韩文公。陈京之多多是世间的恶态,而韩文公的众众却是古今挥之不去的悲情。
从韩文公给陈京的礼物上,我们看了《送孟郊序》的文章赫然在列,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里程碑之誉的名文。说明这时的韩文公坐镇国子监,已是名声大振的“古文运动”的领袖了,像孟郊,贾岛、李贺等一大批顶级文士都已紧密地团结在了他的周围。以文坛巨匠之尊,不计个人身份,为了挽回旧时的友情,而平白地为小人蒙羞。这到底是值还是不值呢?
韩文公熟读太史公的`文章,自然明了“同明相照,同类相求”的道理。欧阳修是为韩文公思想学风一脉相承的追随者,在他的《朋党论》中有过“君子以同道为朋”的论述。而作为古文运动的开山鼻祖、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文公岂会不知这样的道理?
篇10:与书的二三事散文
与书的二三事散文
藏书之乐
从古至今,书籍便与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结下了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那书籍不仅是他们孤寂时的心灵慰藉,可以倾诉的朋友,更成为他们一种不可缺少日常的生活方式。而除了买书、读书之外,那收藏书籍对每个一个喜爱书籍的人们来说是更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视书籍为最宝贵的财富,视书籍为亲密的伙伴,终生与书籍朝夕相伴,爱不释手,情深意切。而在中国古代,藏书更是历代文人最大的兴趣之一,他们往往不在乎良田千顷、黄金万两,却在意家有藏书万卷,并为此乐此不疲,终生为之。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十六岁时就开始自己购书,累积达万卷以上,其中多有珍藏之本。他曾称:“余毕生唯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唯此耳。可见其爱书之心深切,藏书之乐自怡。近代的鲁迅、郁达夫、梁实秋等文学大家,也无疑都是藏书大家,藏书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特别是在宋朝之后,随着印刷技术的推广,书籍的大量出品,更增加了整个社会藏书的风气,那上至皇家官府,下至一介书生,都以藏书为荣,于是出现了管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寺院藏书等不同藏书的类别,这些也都为我们后人能够阅读到古代书籍,了解古代的社会与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和可靠的基础。而古代的一些名门望族、商贾巨富,也不以家财万贯遗留子孙,则以收藏的万卷书籍遗泽后人,并告诫子孙善待藏书、懂得知书达礼,借此提升整个家族的文化道德修养。而且他们为此还修建了藏书楼,用来保存书籍,以便遗留子孙后人,供他们阅读学习。其中特别出名的藏书楼,便是浙江瑞安的玉海楼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浙江杭州的文澜阁浙江湖州的嘉业堂,它们号称中国四大藏书名楼,都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众多,建筑精美等等闻名于世。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阅读的逐渐兴起,书籍价格的节节高升,一度上使纸质书籍的阅读与购买,开始慢慢下降,这使藏书的生活方式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买书、藏书依旧是每一个喜欢书籍的人们最大的乐趣,那家存的万卷书籍更是他们无与伦比的财富和朝夕相伴的伙伴。那一本本好书,就如一坛老酒,一壶清茶。藏之愈久,品之愈香。而我自己这十余年的藏书经历,对我来说也一种快乐的享受与收获。最初的时候,由喜爱读书,我便对与书籍结下了那剪不断的情缘,但当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更多的是去图书馆里借阅书籍为主。之后,在工作后有了固定的收入以后,我并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买书、藏书的生活方式,并养成了每月每周购买书籍的习惯。那从书店的书架上、地摊的书群中,将一本本的好书带回自己的书柜里,如同有将文物古董收藏回家般的喜悦,令人十分兴奋。那每日闲暇时,打理自己收藏的那千百本的书籍,随手翻阅那些爱不释手的好书的时候,更让人拥有一种精神上的惬意享受,怡人自得,乐在其中。尽管现在我藏书的数量、质量、时间还微不足道,但我依旧会在藏书这条道路上,藏书这种生活方式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享受下去。而那些一本本收藏的好书,也会伴随我终生,成为我一辈子不离不弃的知己与好友。
寻书之乐
自幼喜欢读书,不知不觉间,那些书籍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已经成为我一个可以朝夕相伴的知己朋友,陪我度过了一个个寂寞的时光。那种捧书在手的感觉,就像与亲密的爱人相亲相拥,是如此的愉悦,是如此的惬意。特别是寻找书籍的过程,更是一场令人愉快的旅程。那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寻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就如同有在深邃的密室中发现宝藏般的惊喜;就如同有在擦肩的人群中邂逅爱人般的幸福,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实体书店里购买纸质书籍,已经不是人们的首选或唯一的途径了。网上购书、网络阅读和电子书籍等新式阅读方式逐渐地蓬勃兴起,开始渐渐成为年轻一代主要的.阅读方式,但是到书店或书摊里找寻书籍的乐趣,却是它们始终无法代替,它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喜欢书籍的人们的一种愉快的休闲方式、文化体验。酷爱读书的我,十分喜欢利用闲暇之余,去遍访城市中每一个书店,去找寻那一本本自己中意的书籍。喜欢那种浸在书店的感觉,在书香四溢的环境里,从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随手拿下一本书,静静地翻阅着,那从书页间飘逸着缕缕墨香,早已在顷刻间让我的心慢慢地沉醉其中,如果再加之配上书店典雅的装潢,整个感觉更给人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十几年下来的寻书过程,对着我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寻书的种种经历也会带着我不同亲身的感受。比如说有一种是慕名而来的,就是当知道自己喜欢的作家又出了新书的消息,那种第一时间去书店购买下来阅读的冲动心情是急切,而当自己在第一时间拿到了书籍的时候,整个人的心情则更是喜悦万分。还有一种是意外的收获,这种情况多半发在旧书市场的书摊闲逛上,当你从纷乱的书群中,无意碰见自己中意的书籍,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更给你带着一种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虽然现代,受到网络的冲击,实体书店的经营越发艰难,城市中书店的比列也在逐年下降,但去书店买书依旧是每一个爱好书籍的人们的最佳选择。那种浸在书店中寻书的过程,对每一个喜爱书籍的人们,更是一场文化的享受、一常快乐的旅程,它也成就了每个爱书人的梦。
读书之乐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俄国的大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古代也有“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之乐关于读书的格言诗句。的确,好书的韵味凝练如古诗,超越时代,超越空间,与心灵直接沟通,与人类最高贵的情感共鸣。读书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位良师益友,你将受益非浅。翱游在浩瀚的书海里,你将享受无边的乐趣。然而,古人与今人在对读书的观念上却不尽相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古代人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功名利禄,是为了获得黄金屋、颜如玉、千种黍。而我们今天读书更多的是兴趣使然,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启迪、心灵的交流。读书可以引起我们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读书可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书可以教我们生活的窍门,读书可以教我们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读书教可以我们怎样理开生活的乱麻……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知识,沉淀我们的情感,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睿智、更理性、更加富有感情。
此外,读书除了能启迪我们的智慧思想,还能带给我们一种快乐惬意的享受。古诗曾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确实读书的快乐,其中的趣味,只有每个喜欢读书的人身临其境才可领会,才能感悟。喜欢在静静的午后读书,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慢慢地打开那一页页的书卷,此刻,那书香伴着咖啡的味道,随着那一缕温暖的阳光轻轻散落温柔,开始了一段惬意的时光。而我静静沉醉在那书的海洋里,仿佛是与智者互相畅谈,又像在与朋友彼此倾诉,让我暂时忘却了人世里的纷争,远离了尘嚣的浮躁,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着读书带来的那份轻松和快乐。而那一本书,依旧被我轻轻地捧在手中,伴着那咖啡浓浓的香气中,飘逸着缕缕的墨香,而我也在这休闲的暇光里,轻轻抚摸你的身体,从陌生到熟悉,从陌路到亲密,阅你,那笔笔的墨字,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篇11:我与书的那些事作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题记
我从小时起,就喜欢上了书,到现在,我已经看了许许多多的书了,比如:《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小说,尤其是法国科幻小说的奠基人——凡尔纳所写的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前几个月,爸爸送了我一本《海底两万里》,我便在家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随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随着此起彼伏,我读完了,还了解了那本书的作者凡尔纳。没过多久,我又恳求爸、妈带我去书店再买一本凡尔纳的小说,没想到爸、妈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一蹦三尺高。
来到书店,我又买了凡尔纳的《神秘岛》,我对这本书又是爱不释手,在家看,在学校看,睡前看,甚至蹲在马桶上,手里还捧着那本书。
为了把这本书尽快读完,星期天我在金笔作文上课。我坐在21路公交车上,又拿出了那本让我痴迷的《神秘岛》,我看得入了迷,直到坐到了21路的终点站——老车站,司机让我下车,我才从书中拔出来,发现已经到了终点站,只好尴尬地继续坐21路返回再去上课,到了教室,已经一节课快下了……
爸爸看我对书这样痴迷,又奖励了我一本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就是《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虽然我现在还写不出像凡尔纳所写的这样的科幻小说,但他却给我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愿意继续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并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遇见书-与书相关的事”主题征文启事】相关文章:
2.书事感怀散文
6.书与文化作文
7.《与妻书》读后感
8.作文与书同行
9.作文 与书拥抱
10.与妻书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