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

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

2023-03-01 08:33: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平平无奇雅典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欢迎阅读!

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

篇1: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

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

对十多年来儿童青少年信息加工发展的机制以及脑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采用减法反应、指数函数、双曲线函数、微观发生设计、横断设计、脑超慢波等方法,研究了信息加工速度、信息加工策略、信息加工的空间、信息加工的脑机制等问题,对信息加工的发展机制、内部过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模型和策略发展的模型.

作 者:沃建中 WO Jian-zho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1(z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儿童   信息加工   加工速度   加工策略   脑机制  

篇2: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

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

文章主要介绍了语义启动的过程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研究焦点,而语义启动是通过刺激的语义特征来研究启动效应的.语义启动的脑机制研究一般是通过脑损伤、脑成像和ERPs等方法实现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广泛区域都参与着语义启动过程,尤其是脑前区和大脑的左半球.

作 者:宋娟 吕勇 Song Juan Lv Yong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 刊 名: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4 关键词:语义启动   脑成像   脑损伤   颞叶   额叶  

篇3: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

设置儿童与同伴、成人相互作用的三类情景,每类情景又分为模糊情景和清晰情景两种情况,通过对51名小学生进行结构性访谈,比较了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差异.结果发现,无论是模糊情景还是意义清晰情景,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在对权威社会情景进行编码时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不良儿童的编码准确性和全面性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在模糊同伴情景下,学习不良儿童的反应数量显著多于一般儿童,其消极或侵犯性的反应也多于一般儿童.

作 者:俞国良 曾盼盼 辛自强 罗晓路  作者单位:俞国良(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400715;中央教科所,北京,100088)

曾盼盼,辛自强,罗晓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4(5)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学习不良   社会性发展   信息加工  

篇4: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综述

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综述

本文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陈松 陈会昌 CHEN Shong CHEN Huichang  作者单位:陈松,CHEN Shong(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福建,南平,353000)

陈会昌,CHEN Huichang(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南平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21(1)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儿童与青少年   品德心理   研究综述  

篇5: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交通安全设施?

为维护交通秩序,确保交通安全,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功能,依照规定在道路沿线设置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交通隔离护栏等交通硬件的总称。

二、损坏交通设施如何赔偿和处罚?

肇事人损坏交通设施,应主动立即报警,除赔偿恢复受损交通设施所需的全部费用外,依据《汕头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七条,对肇事人处五百元或一千元罚款。损坏交通设施逃逸的,按规定重处。

三、什么是道路交通标志?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的设施。

四、道路交通标志如何分类?

道路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主标志又分为:

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和道路施工安全标志。

五、什么是警告标志?

警告标志是警告车辆和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其形状为正等边三角行,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

六、什么是禁令标志?

禁令标志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其形状通常为圆形,个别为八角形或顶点向下的等边三角行。其颜色通常为白底、红圈、红斜杆和黑图案,“禁止车辆停放标志”为蓝底、红圈、红斜杆。>>父母必知的几条儿童交通安全法则

七、什么是指示标志?

指示标志是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颜色为蓝底白图案。

八、什么是指路标志?

指路标志是传递道路方向、地点和距离信息的标志。其形状,除地点识别标志、里程碑、分合流标志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其颜色,一般道路为蓝底白图案,高速公路为绿底白图案。

九、什么是辅助标志?

辅助标志是指紧靠主标志下缘,起辅助说明作用的标志。其形状为长方形,颜色为白底、黑字、黑边框。用于表示时间、车辆类型、警告和禁令的理由、区域或距离等主标志无法完整表达的信息。

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行走安全

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它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小学生在放学排路队时要头戴小黄帽,在雾、雨、雪天,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骑自行车时,不要骑速过快,要小心避让,要骑在自行车道上。(未满十二岁的,不可骑自行车上路!)

横穿马路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更不能在马路上滑滑板;

(5)骑自行车横穿马路,要下车扶车横穿。(未满十二岁的,不可骑自行车上路!)

认识交通信号灯

交通信号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指挥车辆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设置在交路口显眼的地方,叫做车辆交通指挥灯;另一种是用于指挥行人横过马路的红、绿两色信号灯,设置在人行横道的两端,叫做人行横道灯。我国交通法规也对交通指挥信号灯做出了规定: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的车辆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2、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3、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4、绿色箭头灯亮时,准许车辆按箭头所示方向通行。

5、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可以通行。

篇6: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

很多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后,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会出现忧郁、消沉等抑郁症的表现。那么出现儿童抑郁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儿童抑郁症的原因以及表现――原因:心理专家表示,虽然幼儿情绪不稳定,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完全以哭泣或微笑来宣泄内心的感情,但幼儿同样可能会得抑郁症,通常存在着失父母之爱,如父母离异、丧亡、不和等。这些大的家庭动荡会给孩子细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受蔑视和抛弃,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心理长期自卑,抑郁成疾。这些幼儿大多是被遗弃儿童或残疾、低能儿童;家族中有抑郁症病人。抑郁症虽然不被归为遗传性疾病,不过却有遗传家族特性,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父母有抑郁症病史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的几率要比其他正常孩子高出2-3倍。

儿童抑郁症的原因以及表现――表现: 表现为明显的身体不舒服,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常见为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部不适、厌食等,这也是极容易发生误诊的一种症状,需要家长和医生注意识别;急性抑郁反应。幼儿表现为惊恐、绝望、伤心流泪、不进食、失眠、夜惊多恶梦等。大多在受到急剧和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引起,所幸症状持续时间不长,恢复较快;慢性抑郁反应。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幼儿往往出现莫名的情绪持续低沉、抑郁、悲观、寡欢,经久不愈。

篇7: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研究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研究

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人,特别是驾驶员的行为决定了相当一部分系统的.性能.而驾驶行为是一个不断往复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对驾驶员的信息加工模式进行研究是道路交通安全与汽车安全设计的核心基础.随着认知工效研究的深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基于刺激(S)-机体(O)-反应(R)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对交通系统建模与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驾驶员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驾驶员对某一确定认知对象的信息处理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作用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析结果为驾驶员认知过程研究和相关系统开发设计提供了依据.

作 者:贾洪飞 司银霞 唐明 JIA Hong-fei SI Yin-xia TANG M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长春,130025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6(1) 分类号:X911 关键词:驾驶员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   结构模型  

篇8:中国幼儿数数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研究

中国幼儿数数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研究

1 问题与目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心理学家探讨了幼儿数数的信息加工模型,Cinsberg提出,幼儿数数过程包括两种活动,从1数到12是联结活动,而13以后的数数则是运用规则的活动[1];Greeno则认为,幼儿的数数全部是通过联结活动来实现的[2];Fuson  &  Richards提出与Ginsberg相似的模型,但他们认为由联结到运用规则推论进行数数的转折点不是在13,而是在20[3]。

Siegler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以上三个模型进行检验[4-6]。他要求3-5岁的幼儿进行数数,根据Siegler的设想,如果幼儿的数数过程符合Greeno的联结模型,那么他们数数的终止点应该是随机的;如果这个过程符合Ginsberg的模型,那么,被试在1-12的数数过程中终止点是随机的,但从13数到19的时候,就会学习了个位的数列规则,由于从19数到20的时候,无法按照个位的数列规则往下数,因此,第一密集终止点应该是“19”;而后面密集终止点应该是29、30、49等个位数是“9”的数。而如果按照Fuson  &  Richard的模型,那么,幼儿则在1-20以内的终止点是随机的,21到29应该是形成个位数列规则,29则是第一个密集终止点,而后面密集终止点应该是39、49等。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数数的第一个密集终止点在29,符合了Fuson  &  Richards提出的幼儿数数学习的模式。然后,他进一步探讨幼儿数数过程对数列规则掌握与运用情况,结果表明,在数数20以下的幼儿不能掌握数列规则,而可以数到20以上百位数之内的被试,则基本可以掌握个位的数列规则,并在不同程度上初步掌握十位的数列规则。据此,Siegler得出结论,Fuson  &  Richard的模型是正确的,幼儿数数学习过程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到20的数数,这个阶段是联结学习;第二阶段从21以后的数数开始,是数列规则学习与运用阶段,首先在21到29的数数学习中,个体开始学会了个位的'数列规则,随后,在39数到40,49数到50,……等过程中,个体逐步学会十位的数列规则。

Siegler的研究无疑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然而,我们认为,英语国家的幼儿数数的第一个终止点之所以是在29,是因为在英语中,从1到19的读音基本是没有表现出数列规则的,要到20的读音以后才明确出现个位数列规则(如twenty-one,twentytwo,twenty-three……);而中文数字的读音从11到19的读音就表现出个位的数列规则(如11、12、13……),这样,中国幼儿在11到19的数数过程中可能就开始学习个位数列规则,因此,从1数到10是联结学习过程,从11数到19应该是个位数列规则学习过程,第一个密集终结点应该是19;而从19到20,29到30等则是十位应用数列的学习,因此,29、30、49等也是较密集的终结点。

据此,本研究准备探讨中国幼儿数数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与特点,并与Siegler对美国幼儿数数过程的研究结果比较。

2 实验1

2.1 目的

探讨中国幼儿数数的终结点分布状况,并与美国幼儿进行比较。

2.2 方法

2.2.1 被试

从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出3岁儿童17名(实际年龄36~42个月),4岁儿童15名(实际年龄48~54个月),5岁儿童15名(实际年龄60~65个月)。男女大致相等。

2.2.2 研究步骤

与Siegler的做法与要求相同。实验个别进行,主试对被试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数游戏,我要求你从1开始不停地往下数,看你最多能数到多少。”被试开始数数,当数到某一点停下来时,主试重复他刚刚数到的那个数,鼓励他往下数,如果幼儿在主试的鼓励后仍不再往下数,则停止该次数数任务。每个被试要数4次,每次相隔5天。

2.3 结果与分析

按照Sigler的做法与标准,确定幼儿每次数数的最高终止点,每次数数中包含在连续3个以上顺序正确的数列中最高的那个终止数被作为最高终止点。然后统计出各次数数的最高终止点在每个数字上的频率,图1绘制出中国3-5岁幼儿数数终止点分布图(图1a),同时引用了Sigler的研究中美国3-5岁幼儿数数的终止点分布图(图1b),以进行比较分析。

图1可见,中国幼儿数数的最大的密集终止点是“19”,频率达30%以上;“19”之后的个位是“9”的数频率都较高。中国幼儿数数的终止点的分布状况表明,从“1”数到“10”是联结学习活动,而从“11”数到“19”则开始形成了个位的数列规则,从“19”到“20”,“29”到“30”等则是形成十位的数列规则。

这个结果与本研究设想相符合。根据本研究的设想,由于英语中数字的语音构成要在20以后才明确出现个位的数列规则,因此美国幼儿数数第一个密集终止点在“29”;而汉语的数字的读音从“10”之后个位的数列规则就明确出现了,因此,幼儿从“11”到“19”的数数过程中就开始形成个位的数列规则,这样就会出现最大的密集终止点在“19”的结果。

附图

图1a 中国3-5岁儿童数数终止分布图

附图

图1b 美国3-5岁儿童数数终止分布图(Sigler  &  Robinson,1982)[4]

实验1只是根据对幼儿数数过程终止点分布情况对这个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作出推断,实验2准备进一步对幼儿数数的信息加工模型作出验证,并与Siegler的研究进行比较。

3 实验2

3.1 目的

Siegler在对幼儿数数过程的研究中,要求幼儿从给定的起点往下数数,这些起点有的在幼儿数数的范围内,有的在他们数数的范围外。根据他的思路,如果幼儿只是靠联结活动来学习数数的话,那么,所给定的起点假定在幼儿的数数范围之外,他们就无法往下数;如果幼儿确定是形成了数列规则并根据规则作推论进行数数,那么,即使所给定的起点是在幼儿的数数范围之外,他们也能根据个位的数列规则从起点数到第一个“9”或“0”。本实验准备根据这个思路进行设计,考察不同数数范围的幼儿在范围内与外的起点进行数数的成绩,探讨其掌握数列规则的情况。

3.2 方法

3.2.1 被试

从普通幼儿园选出3岁、4岁、5岁儿童各15人,按照实验1的程序要求他们数数,根据他们数数最好的1次成绩为依据进行分组,终止点在1-10的儿童为第一组(14人),终止点在11-19为第二组(12人),终止点在30-99为第三组(12人),终止点在100以上为第四组(7人)。

3.2.2 研究步骤

四组被试从不同的起点开始数数。第一组被试分别从11、31、41、21开始往下数;第二、三组被试分别从

71、31、91、51开始往下数;第四组被试分别从31、171、91、151开始往下数。实验个别进行。当被试停止时,如实验1一样进行提示。主试记录下被试的终止点。

3.3 结果与分析

分别统计起点在幼儿数数范围内与范围外两种情况下各组被试数到“9”和“0”的频次百分率,见表1,表2列出了Siegler的对美国幼儿数数研究的相应结果以进行对比。

表1 中国幼儿从数数范围内外使用数列规则情况

1-10   11-19   20-99   100+

(n=14) (n=12) (n=12) (n=7)

在幼儿数数范围内使用数列规则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9”(%)-   - 76 100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0”(%)-   - 50   88

在幼儿数数范围外使用数列规则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9”(%)5   32   50   68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0”(%)2 2 9   17

表2 美国幼儿从数数范围内外使用数列规则情况[4]

1-19 20-99   100+

(n=6)   (n=25) (n=8)

在幼儿数数范围外使用数列规则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9”(%) 0 75100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0”(%) 0 17  75

在幼儿数数范围外使用数列规则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9”(%) 0 90  100

从起点数到第一个“0”(%) 0   6 31

从表1可见,第一组(1-10)幼儿基本不能在数数范围外从给定的某一起点数到“9”与“0”,此表明,该组幼儿还没有掌握个位数的数列规则,与Sigeler的研究中第一组(1-19)幼儿情况相同。第三组(20-99)幼儿数到“9”的频次为50%,数到“0”的频次为9%,与Siegler的研究相对应组的情况基本相同,他们均能部分掌握了个位数列规则,基本未能掌握十位的数列规则。然而,本研究第二组被试数数终结点在11到19之间,本来他们的成绩应该与Sigeler的研究中的第一组相对应,但是,该组被试从数数范围外给定的某一起点数到“9”的频次达32%,而数到“0”的频次是2%,这个成绩与第三组相似,即与Siegler的研究的第二组(20-99)相似。这个结果表明,中国幼儿数数发展过程中,个位数列掌握是从学习11数到19的过程就开始实现的,而美国幼儿却要在学习从21数到29的过程才开始。

4 讨论

本研究根据Siegler的思路对中国幼儿数数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结论。

首先,无论是探讨幼儿自然数数的终止点,还是探讨其从给定起点的数数过程,都表明了幼儿学习数数有两种信息加工活动,一种是联结学习活动,另一种是数列规则的学习掌握活动,这与Siegler的研究结论相符。当数字的构成(不是指数概念的构成,而是指数字读音的构成)没有出现数列规则的情况下,数数就是一种联结活动,幼儿只需要将数字按顺序形成联结则可以掌握(如学会数“1、2、3、4”等)。而当数字的读音构成出现了数列规则(如中文的11,12,13……19出现了个位数的数列规则)时,幼儿则要掌握这种个位的数列规则,然后再根据这个规则数“21-29”、“31-39”……;而从19到20,29到30……等,则是十位的数列规则;此时,数数成为掌握与运用数列规则的信息加工活动。规则掌握学习在数数的哪一段开始起作用,取决于数列规则出现的位置。由于不同语言的数字读音开始出现数列规则的位置可能不同,因此,不同母语的幼儿数数学习过程由联结学习到数列规则学习的转换发生的位置可能不同,Siegler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幼儿数数从“21”数到“29”开始学习个位的数列规则,其第一个密集终止点是“29”;而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幼儿从“11”数到“19”就开始学习个位的数列规则,因此,其第一个密集终止点是“19”。这样,母语为英语的幼儿,他可能知道14后面是15,但这纯属依靠数字联结关系记忆得来,而母语为汉语的幼儿知道14后面是15,而可能是已掌握个位数列规则,知道在个位应按照从“1-9”的数列。据此,我们可以预测不同语言的幼儿数数数的密集终止点的位置。

其次,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Siegler对美国幼儿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数数过程在学会在个位运用数列规则后,还需要进一步学会将这个规则运用到十位、百位中去,无论中国幼儿还是美国幼儿,他们数数过程的第一个最密集的终点之后,还在“39”、“49”…、“99”等处也形成较明显的密集终止点,就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幼儿数数过程第一个最大密集终止点为19。2.从数数范围为11-19的幼儿开始,就有部分人次可以将个位的数列规则运用到其数数范围以外。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幼儿的数数活动与美国幼儿一样,同样包括联结学习与数列规则学习两种信息加工活动,但是中国幼儿数列规则的学习活动在“11-19”数数过程开始的。

【参考文献】

1 Ginsburg  H.Children's  arithmetic:The  learning  proces.  NewYork:  Van  Nostrand,1977

2 Greeno  J  GRiley  M  S,Gelman  R.Young  children's  counting  andunderstanding  of

principles.In:R  S  Siegler.M &nb

sp;Robinson  (Ed).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uderstandings.

Academic  Press.1982:242-245

3 Fuson  K  C,Richards  J.Children's  construction  of  thecounting  numbers:From  a

spibidirectional  chain.Paperpresented  at  the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Sociation,Boston.1982

4 Siegler  R  S,Robinson  M.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understandings.In:ReeseHw.LipsittL(Ed).Advancesin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Academic  Press.1982:248-311

5 Siegler  R  S,Cognitive  variability:a  key  to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4;3:1-5

6 Siegler  R  S.Children's  thinking:hw  does  change  occur?In:Schneider  Weinert  F  E(Ed).Memory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ies:issues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ilLsdale,N.J:Erlbaum.1995:147-238

【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相关文章:

1.信息加工

2.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

3.表格信息加工说课稿

4.2022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心得体会

5.青少年的价值观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6.青少年情感体验缺失心理学研究论文

7.青少年心得体会

8.室内设计中儿童家具的研究论文

9.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10.青少年科技节欢迎辞

下载word文档
《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