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进步
“Yol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进步,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进步,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理念与社会进步
理念与社会进步
进步既非一种时间的未来的进步,亦非一种空间的进步,而是一种理念的'指引和向导.作者通过分析社会进步和崇高目标及人类理念之间的紧密关系,进一步确认了人类崇高目标与人类价值,并且指出建构传统价值观是为了达到人类崇高的目标.
作 者:陈文团 CHEN Wen-tuan 作者单位: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 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018 关键词:进步 社会进步 理念 传统价值篇2: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进步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进步
文化的价值定位不应总是从社会共性中去寻求,文化的价值也在于不同文化现象的独特性,通过比较独特性而体现个性文化的社会价值.落后的`、劣势的文化存在都具有价值.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突现了这种文化的价值.社会进步需要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需要不同程度文化的补充.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各文化间的“和合”,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对社会主体在社会发展遇到曲折时把握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作 者:李长泰 陈海红 作者单位:李长泰(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陈海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6)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10)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化价值 文化发展 不平衡性 社会发展 社会进步篇3:女性发展与社会进步
女性发展与社会进步
女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力量之一.没有女性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女性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状况,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和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1]59
作 者:谭颖 顾莹惠 Tan Ying Gu Ying-hui 作者单位:谭颖,Tan Ying(苏州市政府,江苏,苏州,215004)顾莹惠,Gu Ying-hui(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刊 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8(3) 分类号:H913.68 关键词:篇4:浅议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历史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作 者:钟牧原 蔡娜 作者单位:钟牧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蔡娜(河南省教育厅,河南,郑州,450003)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3) 分类号:B82-061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 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篇5:试论文化的科学性与人道性
试论文化的科学性与人道性
文化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化.文章就文化的基本问题以及文化的科学性与人道性及其特征作一讨论,以对人们认识、把握不同的文化现象,对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作 者:姚立新 YAO Li-xin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海南,海口,571158 刊 名: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6)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 科学性 人道性篇6: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本文就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统一体,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相一致,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光明前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同一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作 者:张景春 Zhang Jingchun 作者单位: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贵州,铜仁,554300 刊 名: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RE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5(4) 分类号:B038 关键词:人 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篇7: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代替了中国落后的教育制度,现代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建立起来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宗教礼俗、生活习俗及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进步的变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教育、外交、文艺几个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奠基者
真正将西方科学整体性面目介绍到中国来,并使之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是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他们不仅将西方科学首次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而且身为之倡,他们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是留学生贡献最大的一个领域。
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各门科学移植到中国来,打破了数千年来经、史、子、集等独占学坛的局面,这些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创始人和早期的学术骨干绝大多数是留学生。
地质学:地质学是较早移入中国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奠基人是章鸿钊(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丁文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比利时罗汶大学理学博士)、李四光(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191月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由章鸿钊担任科长。19,丁文江又创办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丁文江聘请翁文灏为专任讲师,培养了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李学清、王竹泉、谭锡畴等等一批地质学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外闻名的地质学家,活跃在中国地质学界,是中国地质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开拓者。19,北京大学首先设立地质系,留美学生可杰任第一任系主任,李四光应聘担任该系副教授、教授。1922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选举章鸿钊担任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为副会长。
近现代数学:在中国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近现代数学的,也是留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后,创办数学研究机构和刊物,培养数学人才,逐步形成了中国数学研究的骨干队伍。留学生中,最早学习数学的当推冯祖荀(留日)、郑之蕃(留美)、胡明复(留美)、姜立夫(留美)等,胡明复和姜立夫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胡明复在上海大同大学、姜立夫在南开大学创立数学系,为建立中国的数学研究队伍作出了贡献。之后,熊庆来(法国国家理科博士)、陈建功(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华罗庚(英国剑桥大学)、许宝?(伦敦大学哲学博士)、陈省身(德国汉堡大学科学博士)、苏步青(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江泽涵(留美)、吴文俊(留法)等一批留学生相继回国,成为中国近现代数学的最杰出人才。他们通过教学和科研,培养了大批学生,使中国的数学研究队伍迅速扩大。到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近现代数学研究开始成熟,有些成果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物理学:中国人对物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是从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于上海设立物理研究所,1929年,在北平研究院也设立物理研究所。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20多所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物理系,除了进行物理教学外,还开展物理研究。1932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从1932年至1950年,历任会长的是李书华(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叶企孙(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吴有训(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严济慈(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周培源(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
化学:1912月,留学欧洲的7位中国学生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选举了会长、书记、会员,发展会员,开展了一些活动。1922年9月,留学美国的庄长恭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化学会,1925年5月,选举了中华化学会理事会,首任会长王箴(美国密执安大学)。1932年8月,在南京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化学会,推选陈裕光为首届会长。从1932年至1949年,中国化学会的历任会长是陈裕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吴承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张洪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范旭东(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都是留学生出身。
生物学:我国生物学的奠基人是留美学生秉志(美国康耐尔哲学博士)、胡先?(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钱崇澍(美国伊利诺大学学士、康耐尔大学硕士)等人。1922年,秉志与胡先?、钱崇澍等发起,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由秉志任第一任所长。该所主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丛刊》。1928年,北平建立了静生生物调查所,秉志任所长。秉志、胡先?、殷宏章(美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张景钺(美利兹大学博士)、童第周(比利时比京大学物理学博士)、陈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贝时璋(德国士滨根大学博士)等有突出成就的生物学家都是留学生出身。
社会科学: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各门学科移植到中国来的,也是留学生。以哲学为例,一批留学生将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介绍到中国来,胡适宣扬杜威的实验主义,张君劢、张东荪宣传德国柏格森学说,陈大齐、冯友兰、金岳霖等人宣传新实在论。在输入西方哲学思潮的同时,西方哲学的一套严密的思维方法也随之引入,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整合。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以留学生为媒介进行的。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上是一批留日学生,随后留法、留苏学生对宣传马克思主义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社会学方面,据1947年12月的调查,全国144名社会学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中,有10名美国人,其余134名中国教师中,有107名是留学生出身。
'p>
留学生是近代收回主权外交活动的主持者'p>
留学生熟悉国外情况,熟悉外国语言,西方制度也惯常把外交、军事独立起来,称职业外交官和职业军人,他们较少受政府内阁更迭影响,以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事实上,清末留美幼童回国后,很快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到民国时期,留学生出身的外交官成为外交队伍的主体,在外交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98“ 62U 9886YT /` *t[0 d= I '?_: & 66WEN.COM | .BoiP /cDH?b p?0| dN o
清末的100名留美幼童回国后,从事外交行政工作的有24名,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梁敦彦、梁如浩、唐绍仪是他们中的`佼佼者。19,唐绍仪担任驻英公使,赴印度加尔各答和英方代表就《拉萨条约》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唐绍仪坚持中国在西藏的主权,迫使英国政府作出“让步”,部分地挽回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195月8日,清政府宣布成立内阁,梁敦彦出任外务大臣,留学生出身的外交官第一次成为外交最高主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先后归国,服务于外交界。据1935年出版的《中国外交年鉴》中的《现任重要外交官及领事官》记载,在外交部86名重要职员中,留学生出身的有73人,占84.88%。从1912年起,正式担任过外交总长的有王宠惠、陆征祥、梁如浩、孙宝琦、曹汝霖、唐绍仪、陈锦涛、伍廷芳、汪大燮、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沈瑞麟、胡惟德、施肇基。除陆征祥、孙宝琦、汪大燮、沈瑞麟等少数几人外,其余全是留学生出身。民国时期一批享有盛誉的职业外交家,如顾维钧、颜惠庆、王正廷、施肇基,全是留美学生出身。论文中国留学生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留学生出身的外交家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他们大多具有爱心,在外交工作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收回部分主权作了很大努力。
在19召开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据理力争,驳斥日本代表的无理要求,获得各方面广泛的同情和赞扬。顾维钧也因此一举成名。
198月,颜惠庆出任外交总长后,首先取消对帝俄之承认,停止对帝俄支付庚子赔款,同时派人接收了天津、汉口和在华俄人的治外法权。苏维埃政府为此声明表示满意,并希望互派代表建立外交关系。195月20日,颜惠庆主持签订中德复交条约,废止战前德国在华一切特权,并以巨款赔偿我国参战损失,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签订平等条约。同年7月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提出关税自主、交还山东、取消“二十一条”等八项要求。3位留学生出身的外交官,在会上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在会下则进行广泛交往折冲,争得不少同情,孤立了日本。尽管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不多,但它终究是一次维护主权的外交胜利。
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传播者
首先,留学生是西方近代化教育思想的主要传播者。
清末和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有军国民教育思想、实利主义教育思想、义务教育思想、平民主义教育思想,这些西方的教育思想大多是以留学生为媒介传播到中国来的。以平民主义教育思想为例,最早鼓吹平民教育的是章太炎、李大钊等人。19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创办《教育今语杂志》,他提出办刊宗旨之一是“提倡平民普及教育”。辛亥革命后,要求民主的呼声日高,平民教育思想也随之更多受到重视。李大钊于1919年2月发表《劳动教育》一文,主张广泛设立劳工补习教育机关,给工人以知识教育。接着,胡适、蒋梦麟、晏阳初、傅葆琛等一批留美学生回国,也加入了鼓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行列。1919年9月,《教育杂志》出版专号,刊登了数篇留美学生撰写的有关平民主义教育的文章。他们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军国民教育曾使日本一战而败中国,再战而败俄国。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却败于平民主义教育的美国及协约国。由此可见,军国民教育已不适于世界潮流,因而提倡平民主义教育。
在中国提倡平民主义教育,且身体力行的是留美学生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等人。他们分别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其次,留学生是新式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科举制度废除后,知识分子走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独木桥,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不过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产业不发达科学文化事业也很落后,这在客观上又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就业选择的范围。留学生回国后,就业的主要是从政或教书。尤其教育界是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高等教育界之人员十分之九以上(据民国十四年东南大学、北京师大同学录)为留学生……高等以上学校之科学教师,更无非留学生,现在国内学校科学教师、科学用品与科学教科书者,亦莫不由留学生间接直接传衍而来。”
另有人对 193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进行统计发现,在该书收录的 1103位教育界名人中,留学生出身的多达 904人,占 82%。其中留美学生又占了 51%。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中,十有八九均是留学生出身。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留学生确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
篇8: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联的统一体.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并规定着人的本质.反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存在与进步离不开人的存在及其活动.没有人的活动及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作 者:张景春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 刊 名:北方经济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9: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
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
善恶评价的标准是判断道德行为或观念善恶的标准.社会进步的标准则既包含物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尺度,不仅包含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含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并不存在二律背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并不否认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分离,但这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 者:倪愫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东南学术 PKU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0 ”"(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善恶评价的标准 社会进步的标准 二律背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进步】相关文章:
3.翻译与文化迁移
4.书与文化作文
7.酒消费与文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