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忆日记
“故事结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端午记忆日记,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端午记忆日记,欢迎大家分享。
篇1:端午记忆日记
端午记忆日记
快到端午节了,家里领导(我对妻子的尊称)买了几斤粽子。说过节了,买几个尝尝鲜儿。作为北方人,我不喜欢吃粽子。但过端午节了,赶赶时髦吧!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连吃喝都能与时俱进了。想想小时候,那时候生活困难,食物单调。一年四季都是玉米面、高粱米。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客人了,才能吃上一顿。但是,就是这样的粗茶淡饭,不知怎么的,那时候吃饭特别香甜。现在看着满桌的鱼肉,一点儿胃口也没有。人啊,真是奇怪的动物!
提起过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我们这里主要是吃煮鸡蛋。小时候,村子里家家都养鸡。一来平时家里来客人,鸡蛋能做一个菜。二来鸡蛋也能卖点零用钱,补贴一下家用。但是,过节的鸡蛋必须得准备够的。那时,每家都三四个孩子,多的五六个。鸡蛋少了不够吃。
每个孩子都提前好几天,把洋黄历(日历)上的五月初五,过节那天叠上,做个记号。然后每天数一下,看还有几天过节。或者天天问妈妈,盼望着节日的到来。现在想来,那种期盼滋味,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的!
终于到了端午节!早上,天还没亮,父母便起床了。妈妈用大锅煮鸡蛋,爸爸出去弄艾蒿。我们姐弟几人也早早起来了,帮着妈妈填火。爸爸取来新鲜的艾蒿,便把提前用五彩纸叠好的葫芦,系在艾蒿上,插在门上、窗户上。妈妈也拿出五彩线,在我们的手腕上系好。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要系五彩线?但是,眼睛盯着鸡蛋,都乖乖的,很听话!
一切都好了,鸡蛋也熟了。妈妈用笊篱把鸡蛋捞出来,放在凉水里泡泡。然后,给我们分鸡蛋。每人五个或者十个,大小都要匀乎,不然会干仗的.。分好后,让弟弟妹妹先拿,哥哥姐姐再最后拿。
把鸡蛋放在口袋里,舍不得吃。为什么呢?因为,过节的重头戏还没开始呢!到沙坨上去骨碌鸡蛋。这才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
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村北的坨子上已经人声鼎沸。孩子们齐心协力,早已修好了一条小沟,从坡顶直通坡底。沟不宽,一个鸡蛋向下骨碌正好。保证多个鸡蛋一条线向下骨碌。
人多,大家自觉分成几组。大孩子负责指挥,一声开始,我们便争先恐后地把鸡蛋放进小沟。鸡蛋一个个顺沟飞快地向下滚去!孩子们也纷纷向着坡下飞奔。由于事先自己的鸡蛋都做了记号,到坡下,也能分清。
等到了坡下,鸡蛋已经先到了。看吧,蛋壳大多数都碎了,完好的没几个。看到自己的鸡蛋没碎,立刻便神气十足,向别人炫耀起来!鸡蛋碎了呢,也没什么,去了壳儿,狼吞虎咽地吃了,然后再拿出鸡蛋,接着比!
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比完以后,鸡蛋也吃完了!最后,孩子们吃饱了,也玩累了,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童年的乐趣,每一代人都不一样!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许多的童年趣事,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只能用笔记录下来,让后代子孙了解,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依然生活着一群天真快乐的孩子!
篇2:端午记忆
端午记忆
阿琛
我对端午节的美好回忆都还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这记忆与屈原和龙舟无关,它是由彩色葫芦、艾蒿、荷包、五彩线和母亲包的馄饨切割成的一个个记忆碎片。
小时候,端午节是格外被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绝不意味着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从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为这个节日做准备了。
家家户户都要叠葫芦――各种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端午那一天要把这些纸葫芦挂在门和窗户上,据说这样可以消灾免难。母亲们给孩子制作装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线绳。翻出那些经年积攒的碎花布,如果是缎面的更好,跟母亲一起缝制荷包,是那个年代最自然的亲子交流,一点也不刻意。过节时每人脖子上挂一只香喷喷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脚踝处都系上五彩丝线,那也是那个朴素年代难得的装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会把我们从被窝里“拎”出来,然后“赶”我们出门走一走,据说这样可以祛百病。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反正小时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过懒觉。一大早起来尽管还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着着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气息的空气,便顿觉清爽,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姐妹们结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经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细雨。一下雨,母亲就会担心年景不佳,预言会有虫灾。我不知道这两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联系,但母亲的预言几乎每次都能应验。不过顶着蒙蒙细雨去采艾蒿,也是蛮有趣的。
相对于水蒿,艾蒿的叶子比较圆,叶面有白色的小绒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长得也没水蒿高。但那时太小,我们经常会错把水蒿当成艾蒿采回去。回家的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采艾蒿的人,有的刚来,有的则满载而归。总之,不论你起多早,总会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识的见了面相互打个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来越难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过的水洗去一脸污垢,清爽极了。采回来的艾蒿要插在门上一束,再分插于各个窗户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几枝。冲洗几枝叶片饱满的投到水缸里,据说喝了艾蒿泡过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灾。
对于北方人来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鸡蛋。而且尤其以农历五月初一到端午这几天下的蛋为佳。据说这几天下的鸡蛋对祛病消灾更有效。那时母亲养了几十只鸡,家里唯一不缺的营养品便是鸡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鸡蛋要做好标记,待到端午这天,煮上一锅鸡蛋,锅里也不忘放上几片艾叶。尽管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觉得鸡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鸡蛋是必吃的。我向来不爱吃蛋黄,因为觉得太腻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会连黄带清把鸡蛋全部吃掉。
那时,我家乡还没有吃粽子的习惯,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经准备停当。印象最深的端午饭是母亲亲手包的馄饨。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亲一个人包馄饨。洗菜,剁馅儿,和面,包――这些环节要全部在一个清晨完成,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是早上几点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母的辛劳。
都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对母亲的感恩,绝不仅仅因为母亲给了他/她生命,这种情感的维系要靠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做铺垫,再由一个个记忆碎片编织起来。味觉的记忆往往更具体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馄饨的香味儿还飘荡在我脑海深处,那是母亲给我留下的童年记忆之一。
现在城里人极少在端午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粗壮新鲜、卖相极好的艾蒿。也极少有人给孩子们做荷包和五彩线了,这种东西在商场超市甚至地摊儿上都能买到,而且样式也越来越漂亮。葫芦也还有卖,但已经极少有人往门窗上挂了。粽子成了端午节饭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场超市精心包装的礼品,唯一不变的还是要吃鸡蛋,但再也无法区分哪些鸡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期盼各种传统节日,他们向往的或许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年轻人过情人节要比过春节兴致更高。我们过节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种必要的仪式,而现在过节,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发条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选择的单一性,总是让我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经验,多年后也容易唤起同代人的共鸣,于是怀旧的感觉会更强烈;而选择的多样化,则让现在的孩子们经历趋于个性化,却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幸福的阈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满足并感到生活充实。相反的,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却再也找不回那种简单的快乐了。或许这种失落也仅是我一厢情愿的多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只希望每个孩子在如我同样的年纪时,都还能在内心深处保留那一方纯净的空间,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纯粹的幸福记忆。
出自公众号:会诗读诗会
篇3:端午记忆作文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关于端午节的一首民谣。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是个热闹而十分有趣的节日。妈妈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准备粽叶和糯米,亲手包制许多大大的粽子,翠色的粽叶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点缀一颗红枣,然后包成立体的四角形状,用棉线缠紧,一个个精巧的粽子就完成了。儿时的我蹲在旁边,小手不停的在糯米中淘来淘去,比玩沙子好玩多了。也曾尝试着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好,糯米总是漏出来,等煮出来粽叶中的米已所剩无几了。
除了包粽子,还要煮很多的鸡蛋,鸭蛋,鹅蛋。煮熟后我们这群孩子就会欢呼雀跃的拿着煮熟的蛋来碰,看谁的蛋硬。那个屡战屡胜的蛋都要保留好些天的,不舍的吃掉。有时会把这个当时让自个儿在小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的蛋忘在一旁,直至长毛,变质,最后不得不扔掉,想来真是有趣。
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和妈妈一起用桃枝,细的秸秆,五颜六色的碎布和纸板,做成风铃,连同艾叶挂在门前。在纸板上用彩笔画孙悟空,然后剪下来挂在门上,我们叫他”把门猴“。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在东北为什么用孙悟空取代钟馗来避邪,我猜可能孙悟空更神通广大吧。
端午节的清晨,一睁开眼睛,就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手腕脚腕已经缠上了五股色彩不同的线,我们叫”鲁线“,这是妈妈一早起来趁我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系上的,那时所以的小孩端午节都要系上鲁线的,据说也是避邪祛病的。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青蒿水洗脸,特别要洗眼睛周围,妈妈说这样就不会害眼疾了。
儿时的端午节是多么的鲜活而有趣呀,如一股清凉的溪水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中。虽然在端午节这天我们依旧会买些艾叶挂着门前,也会吃粽子,但总会觉得缺乏一种仪式感,一种快乐的感觉。我很庆幸我还有这么美好的关于端午节的美好记忆。端午节快乐!
篇4:端午记忆散文
端午记忆散文】
今年端午节,一大早,经年居家七十二岁的母亲打来电话,柔声问我:“儿子,端午回老家不?娘给你炸爱吃的面泡,还有糖糕。”
回家的大巴车上,我“嘿嘿”一乐,大声说:“娘,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儿子馋了,想吃您炸的面泡和糖糕了。”电话那边,母亲“哈哈”笑着说:“嗯,能回来,真好。娘这就开水烫面去……”
我挂了电话,脸上绽开幸福的花。端午,有太多儿时温馨暖心的记忆,让我没齿难忘……
端午节安康!儿时的端午节,是美好的期待,最真挚的向往。端午节,母亲亲手做的美食,虽然简单,却情浓味浓,是最美的醇香。那时,端午吃粽子好像是城里人的事。印象中的端午节,上午十点左右,偏僻的小村子已是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炸面泡、糖糕。诱人的香气随风弥散,村西头小学里读书的孩子闻香躁动,饥肠辘辘,眼巴巴盼望着早点下课,飞奔回家吃个满嘴流油、肚儿圆。那个时候生活困苦,这面泡、糖糕可是一年里只有这端午才能吃上一次的美食,稀罕得很。
儿时端午,娘会狠下心来,早早和上一盆面,用大锅炸我最喜欢吃的面泡、糖糕。那时,娘对我说:“馋了不?要想早点吃上面泡、糖糕,就得帮娘烧锅。”我流着哈喇子,小头点得如捣蒜,寸步不离屁颠屁颠跟在娘身后。随着娘一声指令,我拉动风箱烧起火。锅里的油烧热了,娘开始炸面泡。面泡刚一出锅,我顾不上洗手,忍不住伸手拿一个面泡,烫得“吃吃哈哈”也要先解馋,哈哈,你说我馋不?
炸好面泡,娘开始炸糖糕。待面泡、糖糕都炸好了,娘会用早早准备好的柳条串上一串串,让我分别给家后的爷爷奶奶、家前的叔叔、伯伯及左邻右舍送过去品尝。
“唉,娘,您咋恁多事?端午节,谁家不炸面泡、糖糕?这送来送去的,烦不烦?”我撅起小嘴嘟囔着。见我不耐烦,娘就唬起脸,点指着我的眉头,耐心说教我:“你小子,就知道馋!孝敬老人是美德。再说了,远亲还不如近邻呢,人家有是人家的,咱送的是咱家的心意,知道不?邻里关系因相互往来,会变得更加融洽,和睦,安详……”
记得那时端午节,爹心情好时,还会用地排车拉着母亲和我去离家六里地远的集镇戏园子里看大戏。买了票进戏院,这地排车能当看戏的凳子,累了还能在上面躺一会,作用可大了。那时候的集上可热闹了,水泄不通的集市街道堆叠的摊点前,人挨人,人挤人,叫卖吆喝声伴着讨价还价争执声此起彼伏,嘈杂纷乱,喧嚣刺耳。那时赶集,对我来说最诱人的还是能解馋。记得入戏院时,父亲会给我称上一两焦花生或两毛钱的葵花籽,一边听戏一边吃,那个香啊,好吃,真解馋!听完了戏回家时,父亲怕饿坏了我,总会给我买个肉煎包,要一碗胡辣汤,让我独自一人享用,那简直是今生最最难忘的美味!我问:“爹、娘,您咋不吃?”父亲笑笑说:“大人肚里油水多,不饿。”母亲乐呵呵:“一会回家吃就行了,你爹娘胃口大,怕他们家的肉煎包和缸子里的的胡辣汤不够喝哩。”直到父母一旁看着我吃完喝好,才匆匆拉起地排车往家赶。那时,少不更事,却看不透父母眼里的无奈和艰辛。如今想来,常常泪眼朦胧,感慨万千。
回家的路上,娘说:“端午节,离家十六里远的义庄有个庙会,人才多呢,多得挤在一起不透风,低头看不见自己的脚,仰脸只能看见天。那庙会上有个杂戏班,换上衣,化上妆,舞狮子,踩高跷,敲锣打鼓“咚咚咚、锵锵锵”响,走街又串巷,小孩跟着满街跑,大人个个笑弯腰,热闹,可热闹啦!”
我羡慕极了,仰起脸问母亲:“呀呀,恁热闹,咋不带我去看看?”
娘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笑了。她问我:“真想去?”我使劲点着头,说:“想去。”母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等你再长大两岁,就带你去,行不?现在你还小,那庙会人多热闹得很,娘就是怕你走丢了呗!嘿嘿。”
两年后,母亲没有食言,真的带我去了那个庙会,那庙会上喧嚣热闹的场面,入心入耳,至今恍若眼前,让我念念不忘怀。
如今,物质丰富了,端午节的味道却淡了。满城只闻粽子香,不见了昔日端午节气氛的.浓烈欢畅。加上周六、周日,端午三天的假期,我从超市里买回家的粽子虽然可口香甜,却没有母亲炸出的面泡、糖糕味道香。
经年离家,像钟摆一样行走在为理想为生计奔波的城市,不知道被林立的大楼碰撞的支离破碎的心有过多少酸楚和无奈。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拥有灵魂深处最干净的心地善良,当真正体会到人前欢笑,背后落泪的酸楚时,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名字,是人生最幸福的港湾,母亲是儿子生命中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人,有娘便是千般好,没娘的孩子是枯草。每逢端午,我都十分怀念儿时的大铁锅,怀念陪伴在母亲身边拉起风箱烧起的旺火。儿时母亲炸出的面泡和糖糕,是这个世上母亲辛苦操劳带来的最好美食,暖暖的快乐里透着浓浓的幸福味道。
不觉间,到了村口。
渐渐地有炊烟升起,在院落里不时传来的阵阵欢笑中,我笑了,笑地眼里都溢满了幸福的泪水。远远的,我望见了那个生我养我的老屋。阳光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那个篱笆墙围起的大门口,那个满头银发翘首等待的老人,就是俺最最牵挂的亲娘!在她无声却深深的大爱里,无情的岁月催老了娘的容颜,却老不去我对娘的牵挂和无限向往。
脚下生风,快步来到娘身旁。我两眼泪汪汪,迫不及待大声喊:“娘,端午节安康!儿想您了。”
篇5:端午的记忆
六月的阳光带来粽香翩然而至,端午的气息已溢满了家乡。
家乡的端午和别的地方风俗一样。最主要的是吃粽子。
母亲一般在端午的前几天开始忙活。白天,她买粽叶,泡大米,挑红枣,切肉丝,酿酒醅,甚至有空买来花花绿绿的丝线来编织手镯。厨房自然是母亲珍藏食材秘密和幸福的酒缸,她尽心地为今年的端午织就最特别的味觉记忆。
泡好食材后,第二天就可以包粽子了。长而碧绿的粽叶,洁白的大米。圆而红如玛瑙的枣与其他食材默契配合,几种色彩恰到好处地交相辉映。在母亲迅疾的双手下裹成三角形的艺术品。粽子叶香和着米香从母亲的巧手里弥漫出来,在空气中索绕着淡淡地碧影。当夜幕降临时,粽子在锅里静静成熟,文火慢慢熬制,水哗啦啦地翻滚,沉闷如一首无字之曲。我陪母亲守着粽子,等它喷香。当母亲把一天的劳累一股脑儿地抹到面巾上时,粽子也熟了。我捧着烫手的粽子翻来覆去,微黑的粽叶包着已是绿色的米粒,蘸着蜂蜜食用,入口即化。食毕,余香犹存。
到了端午那天,清晨是要采杨柳枝插在门楣上的,用来消灾避邪。街道上熙熙攘攘,一路粽香飘逸。小孩子们戴着五色的线镯,可以去五毒。吃酒醅也是家乡的风俗之一。饱满的麦粒经过微菌的作用和时间的酝酿散发出酒的醇香和粮食的麦香,有的乡下可能还会喝雄黄酒来辟邪。这些古老的风俗无一不是对祖先的赞美和向美好生活的向往。
啊,六月的端午,六月的家乡,这记忆在时间的酝酿下,越来越醇香。自然的,亦是越来越珍贵。
篇6:端午记忆作文
端午期间,在上海待着,并不怎么热。一回到温州,倒像进了火盆,天天三十五六度的`烤着,稍一挪动,便汗如雨下。整天待在室内,一步也不想挪动。就盼着赶紧下场雨,好洗一洗这暑热。为此,特地关注了下天气,失望地发现未来一周都是高温。继续熬吧,总有下雨的日子。
晴天的时候盼雨,雨天的时候盼太阳,总是这么矛盾。在上海那几天,就被雨困了一天,门也没出。一家人窝在家里玩牌,消磨时间。一年之中,也就是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玩玩,所以,那牌技根本是没有。除了父亲和大哥,我们都是凑数的。他俩牌技好点,尤其是大哥,能掐会算,料敌先机。无奈,遇着我们这群不会打的,每次说的嘴干舌燥,结果我们还是一样,毫无进步。因着牌技差,我也就不敢随便发言了。每每打牌,任由他们说,总不争辩,不去给他们添堵。
说到添堵,大概跟父亲逛街也算得上是一件添堵的事。端午节那天午饭后,我们一行人去了上海南站商城,准备添些行头。母亲见着好看的衣服都想试试,父亲却总是给泼冷水,不是说不漂亮就是说不合适,总嚷嚷着要走。母亲早已习惯,也就听而不闻,继续看,继续试。父亲是怕多花钱,其实,遇着贵的,母亲自己就不会要,父亲的担忧倒是多余了。父亲是个很俭省的人,居家过日子,精打细算是一等一的好手。他总说赚钱辛苦,不应随便挥霍,不必要的钱也就不应随便花费。这不,商城的衣服有点偏贵,他也就不想买了。
逛男装店的时候,我们叫他看衣服,有合适的就试试,买两件。他说没有,不需要。好不容易说动他去试一条西裤,他先问人家价格,一听要两百多,立马掉头就走,喊也喊不回来。无奈之余,也只得作罢。后来去逛鞋店,好说歹说才让他答应买了一双。回去的路上,他说第二天就穿这鞋。然而,第二天舅舅一家人过来玩,父亲和母亲忙着张罗饭菜,我则忙着陪客,也不知道父亲到底穿没穿这鞋。
许是曾经走过艰辛的岁月,知道生活的不易,才养成了这种节俭。每每和父亲待在一起,我心里都升起一种敬意,同时也觉得惭愧。在我们,虽然不至挥金如土,却也没有这般节俭。就说这买衣服,一年四季时时添加,一百二百根本就不会觉得贵。有时候虚荣心作祟,也去买一些名牌的衣服。这时候,早忘了老父的满手老茧和苍苍白发,忘了那是他眼里惊人的数字。
也许,只有母亲明白,因为走过相同的路。虽偶有分歧,大方向上他们还是保持一致的。单说这买火车票,每次我们要替他们买动车或者高铁票,他们都不同意。他们坚持坐普快,愿意多花四五个小时去省几百块钱。于我们,却从来没有这样x想法,总想着多花点钱,省时间,在外面活动总比火车上枯坐好。当然,父母从没有就我们选择坐什么车发表意见。毕竟,他们总是宁愿苦自己,而让我们去享受更优质的生活。
就拿这洗衣做饭搞卫生来说,有他们在,我们就不需要动手。餐桌上总有母亲做好的美味饭菜,衣柜里总有母亲洗干净的衣服,脚下也总有父亲擦的亮亮的地板......算起来,总是他们为我们做的多,我们为他们做的少。而我们,总嫌他们思想老,嫌他们什么也不懂,嫌他们啰嗦,嫌他们......,然,他们嫌过我们什么呢?没有。
岁月无情,老了容颜。风霜打上父母亲的脸庞,勾勒出深深浅浅的印记,抹不平,拂不去。沧海走不出眉宇,桑田平不了皱纹。这时间如天神之手,翻雨覆雨,我们无能为力。只愿那手掌的姿势可以轻柔一点,不要给饱经忧患的他们再添加太多的病痛,享现世之安好。
篇7: 端午日记
习俗是每一个地方的法定节日。而在中国,令我最喜欢的节日还是端午节。在端午节,人们看着赛龙舟,津津有味地品慰着绿里透着红肉的粽子,这可真是何等悠闲的生活啊!难道你么却一点儿也不喜欢吗?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时,担任楚怀王大臣的屈原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却遭到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言免去了职位,赶出都城被流放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方。屈原报国无望,便投江自尽。屈原死后,百姓们纷纷为屈原的死感到伤心。为了不让鱼吃掉他的尸体,渔夫们把一些食物和粽子投入江中,所以端午节就被流传至今,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粽子虽然好吃,却也来之不易,需要一道道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挑选好新鲜的食材,清洗那绿油油的粽叶,在一滴滴清水的湿润下显得格外气质蓬勃。水声,滔米声,人们的欢呼声,绘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曲。话不多说,我们卷起粽叶,把新鲜的糯米倒入,再配上香喷喷的五花肉,说到这我忍俊不禁地咽了咽口水。最后,用细绳捆绑。就这样,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迎面而来。倒入高压锅中,煮至40分钟。我微吸了一口,一阵阵粽叶的清香迎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糯米的香甜和五花肉的肥美在我的嘴里回味无穷。
在端午节除了吃棕子,我们还可以欣赏赛龙舟比赛,在人们的欢呼声和呐喊声中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我的最爱!
篇8:端午日记
今年的端午节过得很快,三天假一下就过了,现在看来,在家真好。
第一天,大扫除,厨房里进了老鼠,真是太恶心了,星期四晚上我就收拾到凌晨5点,把厨房全部收拾干净,孩子二点起床看欧洲杯,问我怎么还不睡,我说要收拾,等他球赛看完了,我还在收拾,他叫我睡了,也影响他休息,我想一鼓作气收拾完,东西全部洗了,柜子全部抹了,该仍了全部仍了,一看时间,5点了,也收拾差不多了,把粘鼠版放好,等老鼠上勾,我去睡了,当6点过时,我仿佛听到了老鼠叫,没有起来,等我8点起床时,孩子也起来了,问我怎么不多睡下,我去厨房,我一下傻了,老鼠光顾了粘鼠版,清楚的留下了印子,可它跑脱了,我气晕了,人鼠战争与它的胜利而结束了,我在想,其实它真是聪明,之前的一天,我就骂,我要打你,要让你滚出我家。我一骂,就没有声音,等我一走,就在厨房咬东西。我断续收拾,其实都有点累,看见收出来一大堆不要的东西,头都大了,姐姐过来,说是在一起吃饭,主要是陪妈妈,妈妈是端午过生,她早上去医院看病,中午一起吃饭,妈妈没有什么精神,吃完饭后,我又找收废品的把东西收走,想到妈妈精神不好,心中很压抑,中午同学叫我出去玩,我没有去,我也没有告诉她们妈妈不好,我不想给她们添麻烦。晚上打电话给医生,说可以住院,和姐姐一起劝妈妈去住院了。晚上又去买了个粘鼠版,比较好的,晚上起来几次,怕它又跑掉,可它没有光顾。
第二天,一早去练车,6点就起床了,天很热,四人当中,我年龄大,也练得不好,因为二天没有睡好,就想睡,整天都是昏的,开车开得也不好。妈妈是姐夫送去的,真是感谢他。
第三天,还是想休息,而且腰疼,下午去医院陪妈妈,老公和孩子都不在,自己在家很清静。
三天假一晃就过了,在第三天的早上,终于把老鼠粘到了,是孩子告诉我的,我一下很高兴。
篇9:有关端午的随笔:端午记忆
端午的艾香,丝丝缕缕,氤氲在每个角落。幼年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它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温馨。
有一年的端午节,似乎来得特别晚。端午的时候,玉米苗已经长到了我的膝盖高。端午的一大早,父亲就把我们兄妹三个叫了起来,说是要到地里间玉米苗。
我们三个眯着朦胧的睡眼,跟着父亲一摇三晃到了地里。点睛一看,只见那一排排整齐的玉米苗,绿油油的,随风在跳着曼妙的舞蹈;草尖上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闪着七色光;小路边,田埂上,各色的小花争妍斗艳。看到这些,我们的睡意全消了。
父亲先给我们说说间苗的要领,又给我们每个人都分了任务。这下好了,我们三个像撒开了花儿一样,争先恐后,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间到地头了。地头下面是一条小河,河水在晨光的掩映下,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我们三个一下子就跑到了河底下,“扑通扑通”就跳到了河里。父亲这时候也跟着到了下面,说:“你们都洗洗吧!据说,月宫里住的那一位老人,昨天晚上就把药洒到了水里。这水是有灵性的,洗洗不得病。”父亲话音一落,我们可就像得了圣旨一样,你泼我一下,我撩你一下。整条河里都荡漾着我们欢快的笑声。
不一会儿,忽见二哥一下子跳到了岸上,拿着鞋摁住了一个东西,并大声说“快来,快来。”我和大哥赶紧也跳到了岸上。一看,原来二哥用他的鞋子摁住了一只癞蛤蟆,癞蛤蟆在鞋子下面用力的挣扎着。二哥说:“快,快去找根绳子拴住。”我赶紧到河滩上,去寻找洗衣服的人留下的线之类的东西,还真让我找到了一根缝被子的线。二哥说:“快,快,快拴住。”只见二哥一只手放在鞋壳里摁着癞蛤蟆,一只手从癞蛤蟆的肚子下面拉出了一条后腿。可我看着这个可怕的家伙,实在不敢去下手。于是,大哥把线接了过去,拴在了癞蛤蟆的后腿上。拴好后,二哥接过线,一下子把癞蛤蟆扔到了我的脚面上。我吓得又蹦又跳哇哇乱叫,跑到父亲的背后躲起来,而他们俩则笑得前仰后合。父亲嗔怪到:“你妹妹害怕,别吓她。走吧,回家吧,你妈妈该等急了。”于是二哥拉着他的癞蛤蟆,大哥捏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小螃蟹,我拿着几颗晶莹剔透的小石子,一行人有说有笑回家了。
此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不大的小村庄宛若仙境一般,时不时还有几股诱人的味道飘来。在这香味儿的引领下。我们也回到了的家。
刚进大门儿,就看到在庭院当中一个石桌上,已经满满地摆放了食物。有新出锅的黄澄澄的油条,有鸡蛋,有鸭蛋,还有平时都没有见过的粽子。一看这,我们几个人都扔下手中的东西,奔到了桌旁。大哥抓起了一根油条,二哥拿起了一个粽子。我站在那,找我想要的东西。这时,妈妈从厨房端了一碗煮熟的大蒜出来。一看我们这样,就说:“快去洗手去。”大哥嘴里一边咬着油条一边咕哝到:“我们用一河水洗的,还不干净?”二哥也咕哝着嘴说:“就是就是。”父亲笑着说:“吃吧吃吧!真的洗过了。”我没有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就问妈妈:“妈,我想吃鹅蛋。”妈妈说:“鹅蛋有点儿大,怕煮不熟。再煮一会儿就好了。”好不容易等到鹅蛋上桌了。我伸手就拿了一个。妈妈说:“刚好三个你们一人一个。”我们这个地方不养鹅,所以对于鹅蛋这种东西非常的稀罕。大哥二哥三下五去二就把一个大大的鹅蛋给报销了。我拿着属于我的鹅蛋,在手里摆弄了几圈,从小头打开,抠掉一小块蛋壳,用筷子一点一点挑着,揭开了上面的蛋白,露出了下面冒着油的黄澄澄的蛋黄,看着真的很诱人。我小心翼翼地挑着蛋白,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一个完整的蛋黄,留在了蛋壳里面,圆滚滚, 黄澄澄,油汪汪,有一个鸡蛋那么大。我拿着给妈妈看,妈妈说:“嗯,好,赶紧吃了吧!”大哥伸过头来说:“什么,什么让我来看看。”我拿着伸到了哥哥的面前 ,哥哥伸头看了,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用筷子夹着蛋黄放到了自己的嘴里。等我反应过来,蛋黄都已经下肚了。我拿着蛋壳扔到了哥哥身上,并大声说:“你赔我,你赔我。”说着说着就已经眼泪汪汪了。父亲瞪了大哥一眼 ,说:“你还小啊!”妈妈看情形不对,就把我拉到了身边,小声说:“你忘啦 ,一共是五个鹅蛋,还有两个,不让他俩吃,都给你。”于是,我瞪着大哥,用“哼”的一声,表达了我的不满和得意。大哥呢,做着鬼脸,吐着舌头,把一家人都又逗乐了。至于后来剩余的两个鹅蛋,还是我们兄妹三人分着吃的。现在想想,那时端午节的鹅蛋吃着真是香啊!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都已经过去了,父母离开我们也已经好久了。可父亲那嗔怪地笑声,妈妈那慈爱的话语,哥哥那搞怪的表情,那吓人的癞蛤蟆,那冒着油的鹅蛋黄,时常浮现在记忆里,时常显现在梦境里……
公众号:随笔美文
篇10:端午的记忆作文
嘴里咀嚼着香甜的粽子,鼻内散发着艾草的清香,心中回想着五班的双优,手上则写着三周的种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
忆出真假班会优。这三周,班内发生的事情中最重大、最有意义、最引人深思的便是开展真假主题班会。开展真假主题班会之前,班上有不少假学现象,如:上课眼望课本,心想电脑、游戏。因此,万老师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假学者,发表感想。周末,再让每位学生写篇《假学.真学》的议论文,让大家回想,回想自己究竟是哪类人,让大家反思,反思自己究竟有没有做错;让大家发誓,发誓自己以后定要弃假求真。在看班会时,万老师用学生作文里的语句作为观点来提醒我们,告诫我们,启迪我们。班会召开后,还要由各个小组上台做出今后的誓言,“签”下保证书。真心希望通过这个班会,五班的同学都能弃假求真!
忆出英语默写优。在以前,英语默写部分人质量不高,甚至还在默写时作弊。万老师了解了情况后,开始优化本班默写。首先,万老师选出了七八个英语默写不认真的人,让他们每天默写时要么在大报告厅,要么在操场,按照质量,奖罚分明。这样一来,让班上原本不认真的同学态度转变,让原本认真的同学更加细心。默写质量也是蹭蹭蹭的往上升。后来,万老师又让全班的同学都到报告厅默写,默写完毕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收起来,各个小组互相批改,批改完毕后,再逐一公布默写得分,让大家能够自动定位,合理安排,制定计划,争夺奖励。看来万老师的招数还真管用呢!
忆出量化计分优。“量化计分数,诚信定座位”是五班的一大特色。可有时有些小组因不知哪些分数该加哪些分数不该加而导致被他人误解。因此,值周班长陈安琪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在每日夕会时,陈安琪会将前一天量化分数最高的两个小组的计分纸展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看别个小组是怎样计分的,好吸取经验;再一个便是看看这些分数哪些是不能加的,有哪些分是可以加的,好规范量化分数。经过陈安琪的调整、规范,在这个周内,量化分规范了许多,某些落后的小组也吸收了经验,量化分也在上升呢!看来,量化分在大家的心中还是非常重要的。规范、优化量化分是不容有误的。
在喜庆的端午节里,在热情的盛夏中,我回忆着五班的双优。忆出了大家的承诺,忆出了大家的态度,忆出了大家的聪明,更忆出了大家内心的双优。
篇11:端午的记忆作文
我记忆中的端午节,没有春节那般隆重热闹的景象,没有清明节那样的悲伤,没有七夕节的浪漫,没有国庆节的激动…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有无法代替的地位。
端午前,妈妈带我上街买绒线,鱼食。吃玩饭,妈妈又带我们去河边割艾草。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傻孩子,你知道吗?用艾草洗澡,带艾草是为了驱魔避邪。撒鱼食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虽然屈原投江是一个传说,但经过日积月累,它已成为人们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程序。
终于到了端午节!上午,我帮奶奶包粽子。看奶奶那灵活娴熟的动作,可真让我羡慕啊!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的粽子便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问奶奶:“奶奶,你怎么这么会包粽子啊!教教我呗?”奶奶笑着说:“好啊!”于是,我便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先那一片荷叶,舀点糯米在上面,又挑了几个我爱吃的蜜枣,往中间这么一放。果真像玛瑙一般,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的流口水。接下来的重点来了。我笨拙的将荷叶围绕糯米弄起来。啊,惨!糯米弄多了,都露出来了!我赶忙向奶奶求救。幸好及时送到,经过抢救,平安脱险。我望着眼前这个形状不怎么规则的粽子,心里既有喜也有悲。
吃完午饭后,妈妈让我们去洗艾草澡。这是我的弟弟怎样都不去。我便取笑他胆小鬼,他便和我闹起来。我们两人在奶奶旁边打打闹闹。妈妈也只是说:“小心点,别伤着奶奶!”这时奶奶忽然唱起了一首歌谣:“端午节,快来到,大人小孩乞手盼,粽叶青青糯米香,欢乐融融盼佳节。端午节,已来到,剥壳尝棕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红绸黄袍做香囊。”我和弟弟也不闹了,坐下来静静地听奶奶唱歌。过了一会儿,弟弟吵着说:“奶奶,奶奶,我还要听!”奶奶和妈妈笑着说:“好啊,不过你得先去洗澡哦!”弟弟嘟着小嘴说:“那好吧!”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我们洗完澡后,妈妈给我们扣绒线,看着手上五颜六色的绒线,我们开心极了!
现在的孩子们,渐渐的遗忘了传统节日。他们就得传统节日毫无乐趣可言,反之坐进他们心中的却是西方的节日,即所谓的“洋节”。我自认为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根”,是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因此,我呼吁:不要遗忘传统节日。吸收西方的文化固然没错,但也不要忘记我们的“根”,要时刻谨记我们是炎黄子孙!
【端午记忆日记】相关文章:
1.端午记忆作文
2.端午的记忆作文
3.记忆的端午散文
10.记忆深处初中日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