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小fa章鱼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 培养创新精神
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 培养创新精神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我认为教师力求做到: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创设“生疑”情况,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国,连续碰到三大难题,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没有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教师问一位学生:“你个子不高,因此引来过什么麻烦吗?”“没有。”学生答。老师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那就是: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国派身材矮小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得知,特意作了布置。晏子到来,见城门紧闭,侍者让晏子从城门旁边新开的洞口钻进去。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请先思考然后发表你的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语含义表达出来。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
篇2: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 培养创新精神
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 培养创新精神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我认为教师力求做到: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创设“生疑”情况,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
[1] [2]
篇3: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我认为教师力求做到: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创设“生疑”情况,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
[1] [2]
篇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思考
从论证创新精神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意义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刘军汉 陈桂刚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科部,北京,100083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8)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培养篇5:“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小学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我们提出了“开放”数学课堂。所谓“开放”数学课堂,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达到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基础目标,并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放”数学课堂包括创设“开放性 ”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性”的探索材料、享受“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一、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联系,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 “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从心理方面来看,主要是创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外部环境――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它是课堂教学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因而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促进个性发展。所以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才会高。只有在这样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另外,作为任课老师要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不仅要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展开探讨,还应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有趣的学习材料促动学生的思维。如:上“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课时,我先板书“线”,让学生组词,你能组成几个你学过的词语?学生一听:“咦,数学课上学组词?”顿时感到新奇,新鲜感与好奇心驱使着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学生思想活跃,语汇丰富。运用语文知识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汇其中,揭示课题,又预示着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又如,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拿出了一个鸡蛋问:“怎样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又不像圆柱,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以用割补法,而这鸡蛋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知道知道!”经教师一提醒学生兴奋得欢呼,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马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非常热烈。
A组:向装着水的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的容器中放进鸡蛋,水上升的部分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B组:把鸡蛋放进容器中,再向容器中倒水,再把鸡蛋捞出,水下降的部分就是鸡蛋的体积。
C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鸡蛋,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D组:我们组有更简便的方法,把鸡蛋敲碎,蛋清和蛋黄放入容器中,也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D组计算出的体积虽偏小,可足以反映出孩子们那份执着的精神,那份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乌鸦”先生也好,语文书也好,都没直接告诉我们求鸡蛋体积的方法,可生活经验和别的学科给孩子们和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冲破习以为常的常规,攻克一般以为是无法解决的困难,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二、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习题或新授例题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那么,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材料的改良呢?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要遵循的这样一条原则: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多向思维,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改良后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要能突破学生的常规思维,激活发散思维,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时,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材料多样化,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一般书本上提供的例题和练习,条件比较少,因为常规数学题一般都是把实际生活问题抽象简约而成的。而开放题就应突破这一常规,把数学问题还原成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培养数学技能,又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觉得设计的开放题提供的材料应该多,与生活实际联系应该多,学生选择条件的机会应该多。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新授课时,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因为是与平时的生活有关,学生兴趣很高。因为提供的材料很多,所以学生都自由地列出竖式进行计算。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纠正,从而掌握了小数减法。因为这样的设计融合了生活场景,又让学生有开放性地自由选择条件的机会,所有的学生感到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所以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学习效果明显好。
2、改编材料层次化,提供思维坡度。
新授课中例题的出示总是完整的,教材的目的是用最简单的例题来揭示出一般的规律,而学生在寻找规律时所显示出来的个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但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改编教材,使之在同一学习时间段内既能发挥优生的能力,又照顾困难生的需要。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按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在教学此例时,我们没有直接单一地出示例题,而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出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师问:“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提出要知道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请学生补条件:“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然后让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复习一步计算应用题解题方法。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但得数不变。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学生有的把苹果树的棵数进行了改编;有的把梨树的棵数进行了改编;有的用“比多”,有的用“比少”。第三步观察改编的方法及列出的算式: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这样的改编,由浅入深,提供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3、思考过程自由化,感受多种思维方式。
“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相同的答案或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出不同的答案正是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开放题的设计中,要注重多向思维的培养,注重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的练习:
(A)判断下列各数能否被3整除:3568、938……
(B)在□里填上什么数字,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56□
(B)是在(A)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后的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先确定千位上的数字再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也可以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再确定千位上的数字,不同的思路可得出不同的结果。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很快地把所有答案不遗漏不重复的寻找出来,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又如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设计练习:
(A)封闭式: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是一个底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B)开放性: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B)题中,可以是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也可以是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因此,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其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又如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题:有一些苹果要装箱,如果每箱装50千克,还多160千克:如果每箱多装2千克,正好装完,这些苹果共有多少千克?从不同的寻找等量关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法:
1、解:设这批苹果共有x千克。
(X-160)÷50=x÷(50+2)
2、解:设这批苹果有x箱。
50x+160=(50+2)x (计算出箱数后再计算千克数)
3、160÷2=80(箱) 50×80+160=4160(千克)
象这样的练习题的改编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巩固和拓展相结合、新知和旧知相结合,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的练习中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再学习的态度。通过这样的经常性的多向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奠定了学生创新的基础,创造了创新的空间。
三、享受“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为了在课堂上能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活动。这样的开放式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行为贯穿于整个课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应该是不断的,可以在完成新授知识的某个略有难度的内容之后,也可以是某个学生的精彩提问时等。
2、评价内容注重个性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自己对所做行为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而教师给予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既是对学生行为本身的肯定,更让学生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所获得的内容是充满个性特征的,不尽相同的,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学习的评价着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另外,个性化的评价语言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语言。
3、评价形式多样性
教师给予学生的口头评价,是比较常用的,有效的,而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这两种评价形式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要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更能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听课效率,促进个性发展。
总之,“开放”数学课堂,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在新时期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放性”学习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
篇6:深化课堂改革,培养创新精神
深化课堂改革,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d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本文由论文先生网首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造情感和个性品质。
篇7:“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小学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我们提出了“开放”数学课堂。所谓“开放”数学课堂,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达到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基础目标,并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放”数学课堂包括创设“开放性 ”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性”的探索材料、享受“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一、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联系,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 “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从心理方面来看,主要是创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外部环境――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它是课堂教学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因而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促进个
[1] [2] [3] [4] [5]
篇8:运用课改精神机智把握课堂
运用课改精神机智把握课堂
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我身不由己地被推上课改的前沿阵地,刚转回教学岗位时,为了尽快的适应新的数学教学,我不知疲倦地钻研教材,运用课改精神费尽心思地备好每一节课,唯恐自己稍有遗漏,就会贻误了孩子们。记得参加的第一次数学教研,我执教的一节研讨课“看一看(一)”。在认真研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我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特别宣布:同学们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在一番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由于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由,所以在前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时,课堂气氛就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回答。我也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回答是否沾边,都报以鼓励的微笑。老师的鼓励,像一剂兴奋剂,把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出来了,等到小组合作学习:“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许多学生就得意忘形,无心探究了。小组报告时,很多人抢着举手,根本无心听别人的`发言,有的同学似乎觉得课堂的热闹与他们无关,自顾摆弄着桌上的学具;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在那边打闹……课堂乱如市场,我不断地发出号令,竭力地想调控课堂。然而,我孤立无援的声音早已被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嚷声淹没了。渐渐地,课堂变得无序了……
这一堂失败的课让我备感失望。我想:我按照新课程理念来上,可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痛定思痛,原来是我没有深刻的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注重表扬和鼓励,但不能滥用;给学生自由是对的,但仍然需要我们机智地把握课堂,巧妙地捕捉有益的信息资源,不露痕迹地化解问题,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而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多么不易啊!这需要为师者有浑厚的功力、深厚的积淀……这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唯有切切实实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搏激流。
篇9: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学习应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智力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一个积极主动,有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如果教师对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主体辅以科学的指导,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提出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论题,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观念的更新
从行政措施、激励机制、业务指导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
2.教学的改进
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收集信息、指导探究、反馈调节等相关的教学方法。
3.学法的改进
实施创新教育,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一般性地学习,而且要学会研究性地学习,创新性的学习,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讨论,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进行专题讲座等。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认清了当前的教育形势,为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究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1)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且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贬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辅垫。 (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分析、综合、发散、聚合、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法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
2.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
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处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只要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形式上不拘一格,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篇10:遵循课改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遵循课改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便变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创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实践课、创新发展课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在课改实验中的体味谈点浅见。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为了尽快适应课改,使教学改革走在课改前沿,我校成立了课改小组,将改革方案课题化,并逐一分解到每个组员身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作为组员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功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兰州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表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去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我注意找出文章中的扩充之点,针对以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重点部分详讲,对次要部分略讲,而对没有的内容则干脆不讲的状况,我觉得文章的次要内容和没有的内容就是创新的空间,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知识延伸的课件:你还知道了草原的哪些知识,能告诉大家吗?很多学生将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讲出来,同学们从这些小资料中知道了我国四大草原的状况。草原的占地面积、草原人民的民风习俗,还知道了目前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扩充了知识,而且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对知识面广、喜欢读书读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学及时给予了鼓励,这又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主动收集课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质疑的关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问,在质疑中重过程,不只重结果,而应重意识、重过程、重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了抓异点,尤其注重主体的个人感受。如对“春天”一词的解释,词典中的解释是“春季”,而学生说,春天就是草绿了,种子发芽了,冰河解冻了,春暖花开,小朋友们脱棉衣了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再比如在欣赏优美的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哪些句段,为什么喜欢,将喜欢读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再让其他学生评评读得怎么样,应该注意什么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情感,注重了个体感受,学会了自主探索。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课改思考: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相关文章:
4.课改总结
5.课改计划
6.课改学习心得
7.课改论文
8.课改工作总结
9.课改体会
10.课改感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