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
“blablazz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
一、普通妇女的笑
1.“含泪”的笑
《祝福》中说,站在我们面前的祥林嫂“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甚至连悲哀的神色也没有。然而,有一次她破例地笑了。“‘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这笑是祥林嫂唯一的一笑,也是短暂的一笑。然而这笑还来不及闪烁便在柳妈“干枯小眼睛”的逼视下,“立刻敛了笑容”。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她也是无奈的。然而,只要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剖析那残酷的现实,就会感到这笑更是含泪的。
2.奉承的笑
《**》中写了这样的情节,临河土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庭”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中,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她这时的内心是极度复杂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妇女,当自己的丈夫面临杀头的危机,出于对家庭的维护,她只有陪笑,目的就是希望七爷帮他们多说几句好话。因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她这样做也是很无奈的;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这种笑是一种奉承的笑,是对封建势力惧怕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对革命的理解还很肤浅,以致使七斤一家在赵七爷“没有辫子,该当何罪”的威慑下所流露的惶恐、昏暗和茫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群众的麻木,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六七年后,农民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互不相干的两股岔道,这也是辛亥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3.苦涩的笑
《药》中叙写了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为了“人血馒头”这药,华老栓倾出了一生的积蓄,华大妈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他们把小栓的生命寄托在这药上。华大妈“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当听到“痨病”两个字时,“变了一点脸色”然而“又立刻堆上笑”。明明内心悲苦,为什么还要挤出一丝强硬的笑呢?这是出于对康大叔的惧怕,康大叔是个地头蛇、恶霸,华老栓、华大妈不但不敢亏待他,还要强装出苦涩的笑,而且似乎要感激他,这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奴性和精神的麻木,这样的笑是何等的苦涩啊!
二、知识分子的笑
1.悲哀的笑
《在酒楼上》“我”和吕纬甫意外相见,各自审视自己的命运,流露出来的都是丝丝的悲凉。“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很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细想起来,似乎芸芸众生的命运大都不过如此,永远甩不掉命运的枷锁,这里的“笑”是知识分子悲哀的笑。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那个摧残他身心使他变形的'社会。
2.冰冷的笑
《孤独者》中,魏连殳不同于那些对自己悲剧毫无觉察的麻木的灵魂,他是一个觉醒者,是一名苦斗着的战士。他自己的信念是:“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也敢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向那个强大的世界挑战,但他毕竟是孤身一人,他的思想为社会所不容,他的言行为人们所不解,他的觉醒造成了他的孤独。从他的笑声中,我们也感觉到作为知识分子的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决不向黑暗社会屈服的精神。
3.清醒的笑
《长明灯》中,那青年其实就是“革命者”,因为新思想而被众人当成疯子。“革命者”要熄灭他,但是他不为大众所认可。人们想方设法阻挡。他笑了,“笑着将舌头很快地伸”“他嘲笑似的微笑”“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他笑人们的麻木,笑社会的黑暗,笑他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他是麻木人群中清醒的一个,他拥有正确的思想,却在保守的大众中孤掌难鸣。目前,凭借他一人的力量还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在一群稚嫩的孩子身上,他看到了希望。在如此黑暗的社会里,他无法去抗争,只能用笑来证明:灯,终归是要熄灭的,一个自由民主、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会到来的。
归根结底,鲁迅小说所嘲笑的是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思想,是那种吃人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制度。以乐景写哀,更令人悲哀,真是“笑在其外,悲乎其中”!鲁迅先生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一“笑”字,使作品“尽得风流”。
篇2: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用他手中的“投枪”创作出了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魏连殳、单四嫂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在为他的理想而跳跃着最耀眼的光芒。但不可否认他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儿童,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的儿童,虽然大多仅仅出现了几笔,但这简单几笔就将这些孩子在这个“吃与被吃”的历史上所面临的处境描写了出来。鲁迅以此表达了他对这个腐朽的社会对无辜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戕害的愤懑。
鲁迅出生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的。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发而被下狱,鲁迅兄弟避难乡下,父亲久病不愈,随之是长辈的怨恨,亲友的辱骂,同族的倾轧,世人的冷眼。坎坷不幸的童年使他很早的在饱尝世态炎凉中认识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鲁迅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成为了他关注儿童命运的起点。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对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的歌颂,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在鲁迅笔下,儿童成为了苦难的承受者,他们不仅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而且精神生活同样受到压抑,在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在封建历史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中沦为了愚昧麻木与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和帮凶。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大多在无意识间沦为了封建势力下的祭品,成为了那个时期最无辜的苦难承受者。如《药》中的华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流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 字。”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已经被疾病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孩子。他的父亲华老栓为了给他治病,用他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回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给他治痨病。华老栓怀揣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经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把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华老栓同他周围的人都愚昧麻木的相信只要有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小栓的病,同样的,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功夫,已经全在肚子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吃了人血馒头却茫然的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木偶”一样听从父母的安排。“人血馒头”最终没治好华小栓的病,而华小栓终于还是病死了。华小栓表面上是死于病痛,实际上却是死于父母和周围人的愚昧和封建迷信。《祝福》中的阿毛,他死的令人心寒。由于生活所逼,阿毛过早的分担了家庭的重负。两三岁的幼童,竟能对母亲的话“句句听”,这是何等难能可贵。但他被狼吃后,不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一声悲啼,更成为了人们看热闹、听故事以达到满足自己的空虚和无聊的工具。而听过之后,也就感到了厌倦,人性的冷漠无情在此得到了惊人的表现。
鲁迅笔下这些可怜无辜的孩子,在周围人冷漠麻木的对待下,过早的成为了封建道德、封建迷信下的祭品,他们的父母、周围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在几千年封建历史积淀下,早已成为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麻木的人。他们的行动都无意识的传承着历史上的封建迷信与愚昧麻木,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为了他们封建迷信和愚昧麻木的承受者,毫无意义的死去了。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写了苦难的承受者,同时又写了一批受历史和环境所影响而成为新的如他们父母一样的麻木的继承者。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形象生动的笔墨刻画了几个不同的小看客。卖包子的十二岁的胖男孩,在炎炎夏日里,他昏昏欲睡地细着眼,可当对面马路边刚出现“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和“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时,他睡意全消“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接着,他挤在人群的最里面看犯人的脸、白背心和上面写着的一行行不认识的字。当他看到被示众者正研究着一个读他白背心上字的秃头时,他便也跟着研究,当人群中挤进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时,他又去看学生,后来又随着学生的眼光去看红鼻子胖大汉的奶子和奶头四边几根很长的毫毛,最后由于看得兴起而忘了卖包子,被掌柜的在人群中一掌几乎打到。而那小学生按着自己雪白的小布帽,也向围观示众的人群中挤去,这个学生受过教育是人群中除了秃头老头外识字最多的一个人,但他却偏偏不看犯人白背心上其他人看不懂的字,只顾出神地盯着胖大汉的奶头。而最令人可悲的却是老妈子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当这个小孩子被人碰了一下嚷着要回去时,老妈子却把他转过身来,面对着被示众者的白背心,一手指着说:“啊,啊!看呀!多好看哪!……”如此幼小的一个孩子,却因老妈子把这无聊的示众当成一件好看的东西而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这个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
儿童是一个人人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样一个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被环境和封建麻木的父母用自身的行动教育成了一个又一个象他们父母一样麻木的吃人者与看客。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狂人日记》中的“恶狠狠的看着我”的一伙小孩子、《白光》中七个学生对于落榜的先生陈士成的“小觑”、《长明灯》中从嘴里吐出清脆的一声“吧”的孩子等等,他们本应是未来的主人、是民族的希望,但他们被生存环境和身边的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所毒害,变成了同他们父母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识的“吃人者”。鲁迅这些形象的塑造,是对社会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诉。在《故乡》中,他把少年闰土描写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是鲁迅生命中的“小英雄”,但在经历了30年的艰难生活之后,“小英雄”变成了一个面貌苍老、灵魂呆滞的“木偶”。强烈的对比,愤怒的揭露了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戕害,这也使鲁迅看到了孩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他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榨下变成封建势力“吃人”的帮凶。所以在《狂人日记》的最后,他借狂人之口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希望以此挽救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孩子作为生命的延续、时代的承接,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果继续这样因袭着几千年固有的“吃与被吃”的历史,那么国家将随着这些愚昧麻木的小继承者走向灭亡。
篇3: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
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
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绘画艺术具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对版画更是十分关注。这一点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入和详细的了解,也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小说作品。大家普遍认为鲁迅小说较多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而我却认为,他的小说中更多的是显现了版画的因素。
鲁迅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在文坛独树一帜,鲁迅创作文学的初衷即为唤醒麻木民众,用文字给人以启发。鲁迅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大多有着排斥的情绪,他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陈腐而缺少生命力的,“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鲁迅曾这样说:“士大夫是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 ‘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些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由此可见,鲁迅对于生命力和个性追求的强烈愿望以及他对于一些缺少新意的艺术形式的不满。
鲁迅对于新兴的版画艺术持有赞赏韵态度,他认为:“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太众的艺术。”他在新兴的版画艺术中发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中缺失的生命,因此能给予人民希望和生命感的版画成为了他喜爱的艺术形式。从鲁迅极力推崇的“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发被侮辱和损害者的悲哀、抗议、愤怒、斗争”的珂勒惠支的版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版画中斗争色彩的赞同,这与他创作文学的初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创作者的表现,抒发强烈的斗争精神。特别是珂勒惠支的版画《农民战争》、《织工的起义》等等,这些以下层人民的反抗为图画的版画传递着与鲁迅十分相近的情感。“鲁迅不是一个新思想底介绍者或解说者,而是用新思想作武器,向‘旧垒’‘反戈’的一刀一血的战士。”带着这种战斗精神,他选择了版画作为斗争的武器,同时自然地把版画的特质渗入了他的文学创作中。
在以往的观念中,鲁迅的小说作品如自描,但我认为白描未免过于单薄和简单,版画则更贴切,从某种程度上讲黑白版画是鲁迅思想与艺术创作灵魂的体现。鲁迅有着出神入化的笔力,他作品中的线条是不断变化并富有情感的,随着线条的变化故事层次和布局而自成特色。以《孔乙己》为例,当孔乙己以破旧长衫和一脸伤痕出现在酒店中时,作者的线条是单薄的,只是勾勒出了一个落魄的书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孔乙己被酒店的人揭露出是因为偷书而脸添新伤时,线条开始变得骤然锋利和凌厉起来,“君子固穷”“之乎者也”几个字中尖刻的笔锋暴露无遗,作者刻画的是腐朽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斯文扫地的尴尬和对于封建和愚昧的痛斥。时而力透纸背,时而单薄硬瘦,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现着这样的线条。在《药》中有一段这样描写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描写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铜丝”与“铁铸”分明反应的是作家的气骨和精神。若细细品味这有力的线条,在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在《反抗》的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洋溢着复仇的愤怒但是背影坚定而勇敢的妇人,她虽然是以背影示人,但是在背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内心强大的反抗力量。在《面包》中,我们能够看到饥饿的孩子们徒然地张着希望的双眼,而无能为力的母亲却只能背转过身去无声地饮泣这样一幅揪心的图景。在刻画孩子和母亲的外形时画家的笔触是柔和而灵活细腻的,她的刻刀充满了同情和怜悯,然而在刻画孩子的双眼时却是锋利而深刻的,一幅画中不同的线条刻画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不同情感色彩以及十足的表现张力。
在版画中,鲜明的对比给太众以最直观的体验和心灵上的冲撞感。鲁迅小说中为了达到“利匕”一般的效果,不仅仅把对比色彩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颜色对比,而是把这种色彩拓宽到了感情色彩以及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和作家心理方面。
鲁迅的小说有着黑色和白色的强烈反差,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呼之欲出。如《药》中的“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在《明天》里,单四嫂子并没有因为“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而救活她的宝儿,结果她的宝儿死在“黑沉沉的”“铁屋予”里。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刻画了一个“黑漆漆的”黑色弥漫的“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以及小说中头发全白脸色黄中带黑的祥林嫂,这些频繁使用的黑色,反应了作者沉闷的心情以及人物在黑屋子里备受压抑的状态。鲁迅的小说中还存在着迥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的对比。《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孤身一人消失在众人哄笑之中,以一对多,这样明显的对比,让我们产生一些对于孔乙己的同情和怜悯。孔乙己是用手慢慢走去的,这样的苍凉和酒店中的热闹气氛也形成了对比,是麻木的人的心灵在作祟,这样一群愚昧而混沌的愚民,让人强烈哀叹。同样在《药》中,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时的胆小、怯懦与英雄就义时的英勇形成对比,英烈的死亡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这样的对比实在是滑稽却不失真实。《故乡》中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见到多年未见的闰土时,他麻木的表情以及话语使主人公“打了一个寒噤”,这样温馨的时候却出现寒冷的感受,这样的情感冲击不免让我们唏嘘不已。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对比色彩无形地运用在小说中所产生效果,让人融入其中而又有观赏的意味。
此外,通过观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续编》中收录的版画,我们可以看出版画是通过画家画笔的简单刻画在木板上形成的线条简洁而明了,人物形象突出而极富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画作。鲁迅小说通过有特色的笔法和特征,在描绘外在表现的同时对于内在意味也进行书写和表达,从而达到语言隽永而言简意赅的`境界。
艺术手段的经济、简洁,一向是鲁迅自己在创作中的严格要求,重视眼睛的描写方法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同样是方脸浓黑的眉毛,但是《长明灯》中的阔亭的眼中闪着的是“异样的光芒”,而吕纬甫的眼中却没有这样的光芒。同样是眼中闪耀着光芒,魏连殳是“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而另外一位人物却是“死鱼眼在发光”,《白光》中的陈士成则是“疲乏的红肿的两眼有着古怪的闪光”。从这些同而不同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的人物特征和随之而来的不同性格、命运,比如陈士成的狂妄,吕纬甫的颓废,魏连殳的孤独,孔乙己的迂腐等。同样,在鲁迅介绍的珂勒惠支的版画申也有这样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眼睛,《死亡》中弱小的孩子睁大着他们的眼睛,《磨镰刀》中饱尝苦楚的女人小眼睛中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俘虏》中有的绝望、有的倔强或愤怒,《面包》中饥饿的孩子是长着悲伤而希望的眼睛。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眼睛,有谁会否认他们和鲁迅小说中的眼睛一样有着难以让人忘怀的传神和准确呢?这些画中的眼睛让我们不禁在脑海中构成了一幅幅有关鲁迅小说的人物的画,是的,这就是鲁迅小说中如版画一般让人感动和震撼的神奇力量。
仔细分析了鲁迅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诸多灵活的笔法和手段,鲁迅先生虽然文风犀利,但是他的表现形式却是平易近人。在简单而有力的人物刻画中,读者有了深刻的记忆和清晰的认识;在一幅幅有代表性的画面中,我们留恋于作家为我们创造的这样一个世界:在诸多的对比中,普通大众感受到了深层次的内质、唤人深思。鲁迅先生的小说是如同版画一般的艺术作品,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版画因素,他的小说与版画可谓水乳交融、联系紧密,它们都以最大众的形式给大众以启迪,都以最简明的方式给人们以觉醒。
篇4: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抒情语言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抒情语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是优秀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小说,唤醒了沉睡的人民,深刻的描绘了近代中国国民灵魂,塑造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借以振奋民族精神。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就小说的语言风格来说也独具特色:冷峻、深沉、谐谑。这种其中的抒情语言,既是丰富多彩,又寓意深刻。本文从“以事显情,以景写情,心里独白”三个方面试谈鲁迅小说中的主要抒情语言特点。
一、以事显情。这一方式,在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比较多。他通过对人对事的叙述,从字里行间自然显示出来,让读者感到情来得真实可信
如《一件小事》中车夫搀扶老女人起来的事:
车夫听了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着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鲁迅全集》第一卷459页)
这段描写,把车夫主动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刻画出来了,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如在《社戏》中对农家孩子开船去看社戏的描叙: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描写,很自然的把农家孩子的聪明干练,活泼热情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了,也流露作者从心底里对这样的孩子的赞美之情。在鲁迅的小说里,他还通过叙事表达出对不同人物的'感情,在同一人物中表达不同的感情。如《故乡》中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叙就是这样。中年闰土的厚道朴实,勤劳善良,就是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描叙体现出来的。“我”回到故乡后,杨二嫂的出场是这样写的:
“哈!这模样!胡子这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双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越加愕然了。……(《鲁迅全集》第一卷480页)
这段描写,把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心怀叵测的小市民习气表现出来了。在介绍杨二嫂豆腐西施的由来时,既有讽刺,又有同情。鲁迅小说以事显情的过程,看似轻松,实为凝炼。如《孔乙己》中掌柜挂念孔乙己的情形: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鲁迅全集》第一卷438页)
这里记叙,看似反复,实为凝炼。孔乙己不在酒店已多时,在与不在已经无所谓了,只是想起他欠的钱,掌柜才记着他。这就把科举制度害人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二、以景写情。在鲁迅的小说里,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主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社戏》写农家孩子得到家长许可划船去看戏的情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景物的描写,衬托农家孩子们得到看戏的愉快心情和划船的速度之快,也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夜色之美。在鲁迅小说里有许多关于夜景的描写。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在黑暗社会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如《故乡》末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全集》第一卷485页)
这句描写海边沙地的景象,表层是怀恋和闰土在一起的日子,更深层的是对美好境界的畅想,表达出对美好明天的追求。
《药》是鲁迅探索中国前途的名篇,开头的景物描写是这样: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山,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出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鲁迅全集》第一卷440页)
写秋天后半夜的景象,沉寂,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这就是华老栓茶馆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当时黑暗中国环境的缩影,对衬托故事的悲剧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运用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写人,但也有写景的,同样达到语简意丰的效果。如《祝福》的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迅全集》第二卷5页)
鲁镇过年祝福的景象隆重热烈,这一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更悲。祥林嫂是在众人的祝福中死去的,足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是什么世道?这种反衬法在抒情中的运用,感情显得更强烈。
三、心里独白。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能使读者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在鲁迅小说里,有许多运用第一人称写的。第一人称的运用,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给读者感受非常真切。我认为,用心里独白来抒情,《伤逝》这片小说通篇都是。小说通过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但忽略了整个社会的解放带来的问题。这篇通过涓生内心的独白抒发出个性的解放要依赖整个社会的解放的感受。例如:……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为了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而开的活路,我也未敢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鲁迅全集》第二卷121页)
在《一件小事》里“我”看到了车夫主动搀扶老女人后,对照自己的渺小,有着这样的内心独白:
独有这件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叫我惭愧,催我自新,而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作者从一件小事,看到了工人阶级不自私,品格高,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面貌。通过议论抒情,小说反映的主题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由“我”离乡之路,自然联想到广阔的人生之路,自然、真切、抒发出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奋斗实践,这富于哲理的理念通过实际真切的联想感受表达出来,令人折服。
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主要是上述三种方式,在具体的作品里,还有其他方式(如描写)。各种抒情语言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体现了鲁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篇5: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文笔十分犀利,从不畏惧恶势力,直接把血淋淋的事实撕开给人看。在鲁迅的小说中,这种精神也一样得到体现。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民病态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示众》中,对于人物只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描写,没有对他们的性格刻画,没有情感偏向,只是直接描写他们的行为和神态。在这近似白描的手法中,暗含了讽刺和批判。小说提前描写了这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天气,这一群人为了巡警手中一个被绑着的男人,不惧烈日出来围观。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一窝蜂地前来围观,唯恐失去了看的机会。虽然鲁迅的笔触并没有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但已经把中国人性格中麻木的灵魂体现了出来。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充满血泪的一生。来自于鲁四老爷的嫌恶和婆家的夫权,让她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却仍然得不到做人的尊严。甚至她自己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改嫁的反抗实则是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因为这违背了她心里的人伦道德。而在她失去阿毛之后,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内心的悲伤和凄凉,那些听祥林嫂故事的人不过是特意寻来听这悲惨故事,叹息几声,然后满足地走了。正是这些旁观者的冷漠和她自己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把她送上了绝路,祥林嫂和这些人物的迂腐和麻木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看完《呐喊》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药》,华老栓十分担心儿子的病,但他选择的不是去看病,而是选择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他不关心革命、不关心造反,一心想治好儿子。但他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国民的代表。在夏瑜被处死时,那群围观的群众“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对革命的热情和理解,有的只是好奇心和围观的看客心理而已。思想启蒙者被处死,麻木的公民只是充当旁观者,看着鲜血流淌,甚至怂恿懦弱者吃人血馒头,他们永远不明白启蒙者付出的鲜血意义何在,这是何等的悲哀。
在鲁迅的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有孔乙己,他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哀其不幸但又怒其不争的人。他接受过教育,但直至沦为乞丐也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穷困潦倒却孤芳自赏。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子都看不起他,等级观念渗透得如此之深,足可见社会有多冷漠。还有丁举人和掌柜,丁举人考取功名后仗着特权随意拷打丁举人,同为读书人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在掌柜的眼中,孔乙己更是一文不值,当孔乙己最后爬来的时候,掌柜记住的只是他还欠了十九个钱,甚至在那个时候,还要拿“偷”来嘲笑他,抹杀了孔乙己最后的.自尊。
鲁迅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带有典型性,他们表现的不是个人状态,反映的是集体意识和病态心理。曾经鲁迅先生东渡日本去学习医术,希望给更多的中国人以强健的体魄,但在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国民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之后,便果断地弃医从文。鲁迅将创作视角聚焦到这群人身上必定是有原因的,通过塑造这些病态的人物形象,中国国民的奴性和愚昧一览无遗。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面,发现了潜藏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的民族弱点。那些习惯于赏鉴别人痛苦与悲哀的人把祥林嫂、孔乙己他们逼入了绝境,同时自己也在被别人嘲笑着,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国民的精神世界被封建吞噬,他们表现出来的病态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痛苦,更是国家的悲哀。
篇6: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赏析
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赏析
一、一举一动饱涵对子女浓浓的爱
小说《社戏》中有这么几个片断:“我”要和伙伴们去看社戏,但母亲却以怕外祖母担心而不允许“去”。岂止是外祖母担心!只不过母亲借怕外祖母担心而表现自己的担心罢了。是啊,“我”又不会凫水,陪去的又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去的路线又是水路,去的方式当然是船,甚至连看社戏的环境也得是在船上,这怎能不让母亲担心呢?这不,夜深回来,“我”和伙伴们叽叽喳喳有说有笑,船进平桥时,却看到月下桥上有一个身影,正是 “我”的母亲。至此母亲对“我”的爱展现无遗。这时母亲的出现既体现了她对儿子的关爱,“我”平安回来了,她也就放心了,又照应了上文对“我”与伙伴们出去看戏的安全担忧。活脱脱的一个农家传统慈母形象。
再看《故乡》中,也不乏这种深沉的爱。“我”20余年未回乡,这次回乡是来别她的,信是早就捎到家了,因此“我”到家时,母亲――一个垂老妇人早迎了出来。一个早字,不亚于施耐庵《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节之“此时雪正下得紧”之 “紧”字之妙。试想,一个母亲,面对一个20多年未谋面的骨肉,怎能不朝思暮想,魂牵梦萦呢?因而当她接到儿子将要返家的消息,于是日日算计着,期待着,向门外打量着,只要那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一出现,她就要迎上去,有太多的内容想要表达。虽然儿子离家已几十年,形象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母亲,不仅记得儿子离家时的形象,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长高长大了的形象也在母亲的脑海里与日变化着。因此,当儿子一出现,她还是立即认出来并迎了上去。可见一个“早”字写尽母亲的心意。
二、一言一行体现出传统妇女朴素的阶级意识
母亲是平凡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的平凡表现在她对子女的关爱里,她的伟大又展现在她对邻里的关怀之中。这从母亲对闰土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闰土是《故乡》中的主要人物,也是“我”最好的伙伴。因而“我”回家的消息,母亲早早的告诉了他,好让他在“我”到家与别家的间隙里能够与我见上一面。 “我”抵家的第二日中午,阔别多年的闰土果然便到家了。闰土到来,母亲让他自个儿到厨下去炒饭吃,闰土是客呀,为什么叫一个客人自己去厨房炒饭,况且是炒而不是煮呢?从这不难看出母亲那颗朴素的具有阶级意识的心。闰土与“我”是多年前的好友,又是“我”家的一个下人之子,本与“我”家门不当户不对。对一般的所谓上层人士而言根本谈不上和用不着如此对待。然而正是母亲的平易近人,才导致母亲在“我”没在家的日子里依然把闰土当作“我”的好朋友而不把他当外人看。倘若母亲不具备这种朴素的`阶级精神,又岂会让这样一个下人几乎不间断的与“我”家往来?也正是她没有把闰土当下人、外人看待,才叫他自个儿去炒饭吃,叫他把想要的东西运走。再看闰土与“我”分别数十年,和现在的“我”的身份地位更是天壤之别,闰土本人也知道这一现实。所以一见到“我”时,闰土犹豫半天还是恭敬地叫了“我”一声“老爷”。母亲听到闰土这样称呼“我”,立即阻止,什么“老爷”,还是照旧,叫“迅哥儿”。在此,又一次突显了母亲看重的是闰土和“我”的友情。而不是“我”现在的所谓身份地位。
纵观鲁迅的小说,不论是《社戏》、《故乡》,还是其他的篇章,母亲虽都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但她的形象却绝不可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有了母亲的存在,使得文章的内容得以更充实完善;因为有了母亲的存在,使文章读来显得更加有血有肉,充满亲和力。总之,读鲁迅小说,“母亲”这一形象以及那厚重的爱河深沉的阶级意识便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心里。
篇7:鲁迅小说中模糊副词的妙用
鲁迅小说中模糊副词的妙用
一.妙在形象地刻画人物
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如孔乙己、啊Q、祥林嫂等多个典型性形象。模糊副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此句是对孔乙己长衫的描写,作者着力刻画它的“脏”“破”。“脏”说明孔乙己好逸恶劳,“破”表现其穷。模糊副词“似乎”的运用进一步强调出孔乙己的懒散。既脏又破、“十余年”没补没洗的长衫,孔乙己却舍不得脱去,视它如命,就是为了标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一个自命清高、穷酸迂腐的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
2、“他(赵七爷)两手同时捏起拳头,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你能抵挡他么!”――《**》
句中“仿佛”一词刻画了赵七爷得知“皇帝做了龙庭了”后得意猖狂之态。赵七爷“一个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竟然向一个寡妇(八一嫂)“抢进”,此种滑稽动作与其身份大相径庭,透露出他可耻的灵魂。模糊副词“仿佛”的运用巧妙地揶揄与讽刺了人物的思想行为,把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刻画出来。
二.妙在含蓄地揭示主题
鲁迅先生深感近代民众的麻木、愚昧,痛心于民族的落后,就借其作品进行启蒙教育,揭露封建教育的弊端,批判民族的劣根性,借此来救亡、救国、复兴民族。这样的主题贯穿于他的小说中。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一个人是生是死是非常明确的,而此句中竟用了“大约”和“的.确”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词语。“大约”表不确定,“的确”表确定,用这两个表面看似矛盾的模糊副词来说明孔乙己的生死,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两词看似矛盾,实则表义精确,用“大约”是因为从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到咸亨酒店一直到现在,20多年来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消息;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做出的肯定判断。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用在同一语境中互为补充,深刻地揭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2、“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祝福》
“似乎又”与上文中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和大家谈她儿子阿毛悲惨的故事相照应。阿毛的故事,祥林嫂第一次讲时人们还颇感兴趣,有些老女人还“特意”来听。但不久,“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了,没有人愿意和她再多说一句话。知道柳妈给她出了“捐门槛”赎前世罪名的主意后,鲁镇的人才对祥林嫂“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但说话的内容“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仍是“嘲笑”她的再嫁,认为她不符合封建妇女道德。“似乎”一词写出了鲁镇的人前前后后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
三.妙在连用副词表达丰厚的意蕴
鲁迅小说中经常几个模糊副词连用,这并非是故弄玄虚或故作高深,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如:
“我不知道阿Q叫什么,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他大约未必姓赵――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么。”――《阿Q正传》
“似乎姓赵”,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经赵太爷一顿大骂。阿Q就不敢抗辩了。这是因为赵太爷使赵姓成了未庄的高贵姓氏,赵太爷说阿Q“不配姓赵了”未庄人也有理由怀疑阿Q姓赵的准确性――“大约未必姓赵了”。所以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么”。
一个人的姓氏是准确和明了的,鲁迅却用“似乎”、“大约”、“究竟”三个模糊副词来介绍,由于作者把它们运用在具体的特定的人物和情境中,便准确而又含蓄地揭示出阿Q卑贱的出身、低下的地位、麻木的神情,勾勒出赵太爷专横残暴的嘴脸,烘托出未庄阿谀奉承、欺凌良善的典型环境。三个模糊副词连用表达了如此丰富的意蕴,真让人叹服。
篇8:鲁迅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翻译
鲁迅小说中的动物隐喻翻译
一、认知隐喻与翻译
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认知语言学建立标志是认知语言学奠基人Lakoff and Johnson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的出版。从此隐喻的研究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不同于传统隐喻理论,该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而且是重要的思维方式。认知语言学从译者思维层面入手,为隐喻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译本对比分析
例1)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的蓬蓬松松像一个麻雀窝,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衣服确是中国装,……(《幸福的家庭》《彷徨》P94)
杨译:His wife’s hair is always curled up like a sparrow’s nest in front, her pearly white teeth are always peeping out, but she wears Chinese dress…
蓝译:The wife’s hair is perfectly permed and set, her perfect white teeth permanently arranged into a perfect smile. But she dresses in the Chinese style―
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广泛分布在中国和欧亚大陆。麻雀以谷物,昆虫为食,因此常栖息在居民点和田野附近。它们用草、树叶、枯枝、羽毛筑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为人们所熟悉。杨译本中运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动物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与杨译本不同,蓝诗玲认为直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原文中主妇的形象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蓝译本中删掉了麻雀的意象,把主妇的发型描述为烫过后的样子。
例2)伙计本来是势利鬼,眼睛生在额角上的,早就撅着狗嘴的了;(《肥皂》《彷徨》P126)
杨译: The assistant was one of these supercilious young fellows with eyes on the tops of his head, so he pulled a long dog’s face.
蓝译:The shop assistant was one of those snotty imps with eyes in the top of their heads―he’d been sneering at me all the white.(P 199)
狗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非常驯服,忠实于自己的主人。大多数与狗有关的成语都是带有轻蔑的意思,如“狗头军师,狗胆包天,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在汉语中,狗也可以叫做犬,如“愿效犬马之劳,犬子”,这些短语多指地位较低或者自我贬低的意思。相反,在西方,狗被视作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大多数与狗相关的谚语多为褒义词。比如,幸运儿在英语里叫做“a lucky dog”; 女孩会会对自己的男朋友说“love me, love my dog”; 今天运气很好,可以说成“Every dog has his day”。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英汉文化的.差异,蓝译本运用了意译的方法省略了“狗”这个动物的意象,避免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例3)还是“杳如黄鹤”。你去簿子上补画一个“到”就是了。(《弟兄》《彷徨》P376)
杨译:No, still not a sign―“gone like the yellow stork.” Go and sign the register and that will that.
蓝译:Ha! Does he ever? Just mark yourself down as present in the logbook.
“杳如黄鹤”来源于唐代诗人崔浩的诗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它原意指的是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在小说中指的是没有出现,消失的无影无踪。由于文化的差异,加上西方读者缺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因此蓝译本中佘略了“黄鹤”这个意象。而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因此保留了该意象的翻译。
三、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杨译本及蓝译本均能够根据不同的认知结果,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法。但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杨译本运用直译及加注的翻译方法明显高于蓝诗玲,译本有效地传递了原著的微妙信息,成功地再现了原语的民族文化,使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了原文中那些趣味横生的隐喻之美。通过对文学作品不同译本间隐喻翻译的对比分析,深化了读者对鲁迅作品的整体认识,加快了鲁迅作品的传播和译本的接受。
篇9: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社会的想象常常与人体官能相关,社会的稳定合理对人们而言就象征着一个健全的肌体,而社会的失范则意味着身体的某一部分生了疾病。而疾病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是必须被控制或根除的,这是疾病的最直接的隐喻意义。一旦把人类为了应对和超越痛苦、死亡以至生活本身而展开的想象努力都视为多余、额外的铺垫,所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副纯粹的肉身,而这副肉身同时也就宣告了疾病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终结,正是这种形式的主体性终系着诸种关于疾病的隐喻性思维。如此自主自足、纯粹生理的人体,同时却也向我们暗示出这样一个辩证法:现代人的主体性存在,本身即一种疾病,源自人们所目睹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鸿沟,或者说是言与行之问的断裂;现代主体性最富于创造性而又最根深蒂固的表现方式,则当推尼采所说的“怨恨”。而鲁迅对受疾病折磨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他对疾病的一般象征意义的探索,则成为鲁迅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
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鲁迅将医学的知识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在具有医学病理学的“症候”真实的基础上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从中透射出“意在医外”的文学主题,寄托和隐喻作者与作品的双重“所指”。如《狂人日记》“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1](p35)林毓生认为,“用现代医学中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状态描写狂人有系统的幻觉,使故事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写实,实际上却是作者为控诉中国传统而作的寓意的构思。”[2](p52)
除了医学的专业知识外,鲁迅始终还怀有一种医生的职业精神和治疗者心理。鲁迅选择学医是为“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的疾苦”,后来弃医从文是源于他对人精神疾病的痛心。“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3](p542)成为他的创作动因。如丁玲说过:“鲁迅先生因为要从医治人类的心灵下手,所以放弃了医学而从事文学。”[4](p383) 鲁迅在回忆自己“弃医从文”的最初的想法时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5](p416)在这时的鲁迅看来,“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而鲁迅弃医之后,所要从事的正是文艺,鲁迅是想用文艺来开具其独特的“药方”以医治国民精神之“病”。
二
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程式有三种:精神病隐喻着愚昧的民众与先觉者之间身份角色的颠倒,身心畸形隐喻着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拙劣的医生和医术隐喻着传统秩序的统治者与庸众之间的荒诞。
人们把思想和言论离经叛道的人,很随意地描述为疯子。疯子的病理学意义是指精神失常,它的隐喻意义就是应该被放逐出正常人世界的人,疯子的话是不可信的,因此正常人就可以剥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这种对疾病隐喻意义的使用会让那些思想上的先知先觉者不战而败,他们话语的内涵被策略性地悬置,操作疾病隐喻意义的人并不与他们所界定的疯子作正面的思想上的交锋,而是以“疯子”的命名来直接剥夺他们话语资格。而一个被舆论看作是疯子的人,他的言论和思想也就很难被周围的人信服。事实上,任何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几乎全由疯狂替这种思想开导先路、打破习惯与迷信的陈规。这就是鲁迅塑造“精神病”类型知识分子形象的契机。他认为这些自大的狂人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6](p17)。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长明灯》里的疯子就是旧的封建专制文化叛逆者的艺术象征。狂人能从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吃人”二字,并且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而疯子要不顾一切地熄掉吉光屯社庙里象征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长明灯。疯子和狂人都无名无姓、身份不清,更不知他们病从何起、病到哪种程度,显然作者是有意虚置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从而昭示他们不过是那个时代不被庸众所认同的思想先驱者的化身。
鲁迅在小说中以社会学与医学的双重目光,关注和表现人的肢体的畸形存在。九斤老太和杨二嫂的病态的小脚和保守自私的思想行为异形同构,她们的精神和身体共同受到摧残从而呈现畸形,但可怕的是她们对此甘之若饴,将受虐视为正常并以此规范他人。孔乙己的身体最后被打致残,不仅仅是个偶然事件,其实是内化在身心之内、对人的精神和身体进行双重摧残的封建传统导致的必然结果,封建传统必然造成大批带有病理症候的身体畸形者。在一定意义上,那些封建传统的维护者和孔乙己这样的中毒者,都是“废物”、残疾者、不正常者和病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性与医学性病症。孔乙己伤残后用手支撑身体走路的细节,就是一种“医学真实”的描绘。
封建传统思想和伦理在人性欲望与压抑强制上的病态结构和规训要求,不仅使民众“中毒”而变得愚弱麻木,成为患病而不自知的“愚弱的国人”,也必然使四铭、高尔础、七大人此类所谓的维护者而实际上的伪君子变态与畸形,成为自以为正常而其实心理畸形的“病人”。这些人物的身心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的象征,隐喻着旧的社会制度的崩溃、旧的文化精神的衰落。
篇10: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 天生苦命,饱受摧残
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在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凄然死去。
二 封建礼教,毒害妇女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宣扬“以贞励天下”的伦理道德观,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对于不节烈的妇女,不但给其加上“害了国家”的罪名,还造出许多无端的故事来加以恫吓。长期以来这种封建节烈观宛如一把杀戳妇女的利刀戕害着许许多多善良的女性,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这把利刀下的羔羊。
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一样,都是死去丈夫的寡妇,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首先是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下,她们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在家从夫,夫死从子”。其次是她们都是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寡妇。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当女佣,出卖自己劳动力,养活自己;单四嫂子是靠纺纱糊口。第三是她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都是被人欺负的奴隶。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卖给贺老六,她成了换成八十千吊钱的物品,蓝皮阿五借故帮单四嫂子抱宝儿,只是为了占点便宜。第四是她们都遇上悲惨的恶运。丈夫早逝,只有寄情于儿子,而儿子又夭折,鬼神把她们推向更悲惨的境地。
但是,她们又有着自己不同的遭遇。
在《明天》中,通过凸现出神祗、庸医、无赖、蓝皮、邻居以及众帮人,构成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尤其是在那塞满诱惑、欺骗、暴力的混浊险恶的环境中,单四嫂子不是死在悬梁自戕的绳索上而是淹死在这个封建礼教的桎梏下。
《祝福》中的祥林嫂,首先是族权和夫权统治下的牺牲品。从她嫁之日起,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定了悲剧的命运。丈夫死后,她想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鲁家做工。然而祥林嫂自食其力的理想,在族权统治下只不过是一个梦。她被当作一件物品卖给山里的贺老六。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
其次,祥林嫂是神权摧残下的殉葬品。千百年来,阎罗王、土地庙组成鬼神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精神,左右着中国人的灵魂。为了避免因“失节”而到阴间被“锯开”,祥林嫂相信所谓“神”的力量。她将辛苦积存的十二千大钱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求“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自我安慰。但她仍然是一个不洁之人。鲁四爷歧视她,不准她参加祭祀活动,怕败坏风俗。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使她的精神彻底的崩溃。
鲁迅正是通过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形象,谴责了封建宗法制度对劳动妇女的吞噬、绞杀,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想改变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积极彻底地推毁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推翻“节”和“烈”这两座压在妇女头上的'大山,受迫害的妇女才能真正解放出来。
三 反抗无果,难逃厄运
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怎样做出了不同形式的反抗呢?
我们再来回顾单四嫂子在丧夫失子之后仍然呆呆地“等待明天”,不难看出,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她总是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
对于单四嫂子的逆来顺受,祥林嫂进行了盲目的反抗,结果却是惨重的。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临死前大胆的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怕死后被据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
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预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小说,继续研究其思想内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浅析鲁迅小说中“笑”的艺术】相关文章:
2.小说中的经典语句
4.小说中的优美语句
10.鲁迅的自题小像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