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朱山想出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红军鞋历史典故品读
红军鞋历史典故品读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篇2:一个“红小鬼”的长征历史典故
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路经贵州时参军的一个“红小鬼”,现已是84岁的耄耋老人,虽已过去70年了,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艰苦转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特别是过草地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红六军团长征中走了两段草地,第一段是从西康色达到四川阿坝,走过了渺无人烟的干草地;第二段是从阿坝到甘肃哈达铺,走过了连鸟兽也难以见到的水草地。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央军委电令正式成立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从甘孜北进。我们红六军团当时在原西康省的甘海子,于1936年7月初出发,经西康色达县绕道青海省南部到四川阿坝。本来计划10天的路程,整整走了20天。由于部队刚通过了几座雪山,指战员们体力消耗严重,又缺少粮食,当我们第一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后,虽然这里还只是干草地,但已面临到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行军中,草地露营,经常遇到大风和雨雪袭击,气候恶劣,又没有粮食,指战员们有时连野菜也找不到,还有的战士因吃了毒蘑菇而致死。军团首长心急如焚,把马杀了给战士们充饥,但杯水车薪,部队天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行进,而且还要和突然来袭的敌人骑兵作战。不少同志,在这第一段草地行军中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20天的艰难行军,到达四川阿坝,在阿坝部队稍事休整补充,准备过大草地(水草地),这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苦的一段行程。在这里首先是补充粮食,我们军团想尽办法筹集到一批青稞麦,加工成炒面发给每个人,作为过草地的全部口粮。我们于7月30日开始进入水草地,第一天就遭到暴风雨和冰雹的袭击。这里的气候,真如神话一般,变化莫测。本来万里无云,突然一片黑云会在头顶出现,于是大雨冰雹猛落下来,无处可躲,把大家打得浑身湿透,有人头上还被冰雹打起了包包。就这样,我们天天都在茫茫的水草地里艰难地跋涉,行进中每个人都要小心翼翼地沿着前面部队踩出的路前进,稍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沼,活活被草地吞没。
水草地行军,我们军团遇到的最大困难仍是缺粮。前段过干草地,指战员们饿着肚子走路,体力普遍下降,大家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通过环境非常恶劣的水草地,再加上缺粮,极度困难。当时我们的战斗口号是“走出草地就是胜利”。因此,我们军团行进中,只要一休营,大家都不顾疲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找吃的,有的挖野菜,有的'捉鱼虾,有的拣死牛死马的骨头砸来煮水喝。总之,“为吃奋斗”,为争取活着走出草地干革命。
我们红六军团在这茫茫的水草地中整整走了9天,每天不仅要为“吃”奋斗,而且还要为“宿”担忧。我们宿营时的所谓“帐篷”,都是指战员们用自己的床单支撑起来的,既不遮风,也难御寒,更挡不了大雨夹着冰雹的袭击,有时碰上整夜下雨,大家只能背靠背地蹲在水里等待天明,有的体弱有病的同志支持不住而倒下,当场死去。我当时是红十八师三营七连的卫生员,我们连的二排长,江西人,是党支部委员,原来身体很好,打仗勇敢,很能干,行军中他经常帮助体弱有病的战士背枪,有时把两三个战士的枪都背上,叫“背架枪”,全连同志都很喜欢他。一天晚上经雨淋后,第二天他怎么也站不起来了,咬紧牙关挣扎也无济于事。指导员和我要搀他走,他不要,战士们要背他走,他也不要。他说:“我不行了,你们难道想要多牺牲几个人吗?能多活着一个人走出草地就多一份革命力量牎”当天我们连是后卫,部队已经走了,指导员要照顾整个连队,就要我等一下二排长。我蹲在二排长身边,两人眼望着远去的部队,这时二排长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我讲:“卫生员,你快走,等会儿你赶不上队伍了。”又指指身上还剩有一点炒面的干粮袋说:“炒面我用不着了,你拿上,你还小,一定要活着走出去……”看着二排长慢慢瘫倒在草地上,我已泣不成声,连连呼叫“二排长牎二排长……”可他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了。我们可爱的二排长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茫茫的水草地上。
饥饿寒冷压不倒红军的英雄气概,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8月8日我们终于走出了水草地,到达四川省的包座。从这里往前又走了十几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山间隘路,通过了“八里卡子”“腊子口”等天险,才到达了甘肃的哈达铺。
经过雪山、草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转战,我们红六军团与其他军团一样,牺牲了很多优秀指战员,就拿我们连队来讲,原来有100多人,到走出草地时仅剩下17人。虽然人员减少了,但大家锻炼得更坚强了。“走出草地就是胜利”。指战员们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地高唱着“大踏步,向前进,解放大西北……”勇往直前,奔赴抗日前线。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过草地只是其中一节。无数先烈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要牢记历史,学习先烈们,学习当年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承、发扬光大他们的革命精神,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篇3:红军鞋阅读答案
江耀辉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留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又在耳旁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下绣了七个字,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把“量天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着一件夹衣的身上,真像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坐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流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力量,好像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先写雪山的神奇、险要,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2.简要概括第④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红军鞋”在“我”的经历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选出正确的三项 [ ]
A.战斗负伤后,“红军鞋”使“我”忘记伤痛。
B.“红军鞋”使“我”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同敌人血战到底。
C.老大爷送“我”“红军鞋”,使“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D.战斗中“红军鞋”救了“我”的命。
E.“红军鞋”把“我”和战士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不掉队。
F.“红军鞋”激励“我”战胜冰雪,终于翻过了大雪山。
4.这篇文章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穿着“红军鞋”翻越大雪山的事情,表现了怎样的中心?
参考答案
1.文章开头先写雪山的神奇、险恶,突出了红军长征翻越大雪山的艰险,从而突出了鞋的重要。
2.主要内容:老根据地的一位老大爷送给“我”一双“红军鞋”,交代“红军鞋”的来历。
3.ADF
4.表现了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说明人民群众给了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篇4:酣战直罗镇的长征历史典故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胜利到达了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
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共约一万一千余人,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然而,蒋介石却并不甘心失败,九月二十六日,他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指挥陕、甘、宁、青四省的国民党军作战。由于没能拦住红军,他又改了政策。
10月28日,得知红军主力已到达了陕北,蒋介石调整了国民党西北“剿总”的部署。改以五个师的兵力,采取东西对进、南进北堵的作战方针,企图围歼红军部队于洛河以西的地区。
他的`计划,以董英斌部四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而以王以哲部一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
当时,红一方面军刚刚经过长征,只有一万余人。而敌人的东西两路军队,加起来共有三万余人,而且装备十分精良。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敌人上有飞机护航,下有重型机枪和大炮,并且弹药粮草都十分充足。
能否打破敌人的这次进攻,关系到党中央和红军能否在陕北开展工作,建立新的根据地。同时也关系到红军今后的命运。
为了粉碎敌人新一轮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的领导人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人一个师,打破蒋介石东西并进的战略部署。而后再转移兵力,各个消灭。这样可进可退,比较灵活。
10月28日,敌人的西路军第五十七军开始东进,在红军有意退让的情况下,十一月初他们就占领太白镇。但半个多月过去了,敌人在太白镇徘徊(páihuái)不前。
红军领导见敌人不再前进,就想办法调动敌人。命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一部加紧围攻甘泉地区,引敌人前进。消息传到太白镇,敌人果然上当了,第五十七军迅速向东开进。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人的先头部队第一零九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为了诱敌深入,以一支部队与敌人接触,并节节败退。逐渐将敌人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
20日下午,敌人不知是计,大摇大摆地开进直罗镇。
红军却为这样的结果高兴异常,早就定下了要在21日消灭这股敌人的计划。
当晚,趁着夜色,红军战士将直罗镇围了个水泄不通。敌人毫不知情,还在做着打败红军的春秋大梦。战士们都跃跃欲试,就等指挥员一声令下。
许多战士等不及,连连跑到指挥员面前询问什么时候开战。指挥员看战士们情绪这么高涨,十分高兴。开玩笑说:“同志们,咱们这次围攻可向主席保证过,至少要消灭敌人两个师的兵力,一会儿打起来,可别给我丢脸。”
“放心吧!来两个师消灭两个师,来五个师消灭五个师!”
“就是啊,这种仗咱们又不是没打过,没问题。”
“好,你们有这个信心就行,可别光是嘴上功夫。”
“打上再说,您就瞧好吧!”
指挥员与战士们说说笑笑,战前的紧张气氛一点都没有了。很快,天微微发白了。快天亮了,指挥员看了一下时间,觉得是时候了,站起来高呼一句:“同志们!给我打!”说着先朝直罗镇里开了一枪。
寂静的早上,枪声格外清脆,直罗镇中的国民党官兵,睡地正香呢。听见枪声,都吓得一翻身坐起来,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是在梦中听到了枪声。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红一军团由北向南,断敌人的后路;红十五军团由南向北,防止敌人往东逃跑,一起对敌发起了进攻。一时间,枪炮声响彻了山谷。
敌人从睡梦中惊醒后四散奔逃,但在红军的严密包围之下,就是冲不出去。敌人的军队更乱了,战斗都到中午十二点,敌人一零九师大部分都被消灭了,只有师长牛元峰带领五百多残兵逃到镇东南高地上的一个土寨内,固守不出,等待援救。
这个时候,敌人的东西两路援军都已到了直罗镇周围,已经离得很近了。而牛元峰所率领的残兵占据了有利地势,固守不出。红军进攻了许多次都不成功。几位首长商量了一下,决定对这一部分敌人采劝围而不攻”的策略,先集中主要兵力准备打援军。
红一方面军留了一小部分围住牛元峰残部,主力部队则向西进军,去打退来增援的敌人第一零六师和第一一一师。与这两个师的敌人相遇后,红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两个师被红军的气势吓住,打到二十三日就且战且退,沿葫芦河西岸退走了。
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消灭了敌人的一个团。
另一路来支援的敌军听闻西路敌军打了败仗,已经逃走了,也不敢恋战,沿原路退回了太白镇。
与此同时,被围困在直罗镇东南的土寨中的一零九师残部,眼见援兵无望,就于23日半夜,兵分几路,想要突围出去。第二天清晨,红十五军团发现敌人逃跑后,跟踪追击,于24日上午,将残余敌人全部消灭了。敌人的师长牛元峰被当场击毙。
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妄图把红军一网打尽的计划,又一次破产了。国民党军队灰头土脸,红军战士们却兴高采烈。
这次战役一共消灭敌人一个师和一个团,俘虏了敌人五千多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又一次“围剿”。
毛泽东在评价这次战役的影响时指出:“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是的,从今以后,红军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并不断地巩固在陕北的根据地。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二万五千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从挫折中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篇5:飞夺泸定桥的长征历史典故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篇6: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
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
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干部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中央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
第二次
在大雪山上。爬山前,战士们每人喝了一碗姜汤辣椒水,准备御寒。开始爬山时,大家都没什么反应。爬到半山,就有许多人开始感觉喘不过气来。快到山顶时,山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接着下起大雪,还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一些体弱的战士开始撑不住了。一名战士在风雪中突然倒坐在地上,虽然战友们赶紧将他扶起来,可是他撑着走了几步却再也挪不动了,永远留在了雪山上。忍痛告别牺牲的同志,中央红军大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雪山。当在山脚下终于见到红四方面军战友时,我和战友们都激动不已,纷纷欢呼:“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那真是热泪盈眶呀!因为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第三次
在过草地中。红军战士们在过草地前,除了粮食,还带上了干柴、脸盆和木棍。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啊,作用可都大着呢。干柴除了可以生火,还可垫在草地上休息。脸盆既可用来洗脸洗脚,还可用来烧饭烧水。木棍作用最大,走路时支撑身体,过河时探测水深,还可挑行李担东西,宿营时候支帐篷……不少体弱的战士就是靠一根木棍过的草地。红军战士们都风趣地称它为“第三条腿”。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是一进入草地,我们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行进了四五天,我所在的连队已有好几个同志牺牲了。大家把自己仅剩的一点粮食都拿了出来,表示要活大家一起活着走出草地,要饿死大家一起饿死在草地!粮食没了就吃野菜,走不动了就互相撑一把,终于走出茫茫草地,走向长征胜利……
篇7: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舒启兴是一个15岁的砍柴工,在地主家备受折磨。这一年秋天,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夹金山南麓的'宝兴县。红四方面军在宝兴先后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地方武装和游击队。舒启兴看他们给穷苦人饭吃,比在地主家呆着强,就偷偷跟着队伍走了。
1936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转移去康北藏区,舒启兴跟着队伍翻越了夹金山。他们是在种苞谷的季节翻雪山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爬山了,雪山很难翻,他们走得很快,一直走到天黑。战友们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起火把,砍来竹竿、树枝做成拐杖,用藏民送来的干海椒做御寒食品,饿了只能吃上一口雪。大家互相鼓励着,搀扶着,艰难地往上爬。
越往上走,路越险,高原反应越大,人也越头晕,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这时候人已经走到了疲倦的极限,但是谁坐下来,谁就永远起不来。雪山的天气就像孩子脸,变化无常。一开始还艳阳高照,突然间就能狂风暴雨,下起冰雹。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没经验,都把斗笠顶在头上,结果斗笠全被砸得破破烂烂的。后来就用洗脸盆顶在头上,陶的、铜的,冰雹敲打在上面“叮叮当当”就像音乐。有时候大家没有来得及准备,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大家只好用手捂着脸走路,冰雹砸在手上,生疼生疼的。还有好些战士猝不及防,跌倒了,滑下山了,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午后时分,队伍到了山顶。大家都很累,也很高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过山顶空气稀薄,大家没敢停留就继续往下走了。傍晚,舒启兴所跟随的连队终于翻过夹金山,抵达小金县。
下山后,连队遭到当地土司武装突然袭击。子弹从他的右手手肘射进,又从右肩膀穿出,他旁边的几个战友都牺牲了。为了养伤,舒启兴被留了下来。带着连队发的30斤粮食,返回了家乡。
篇8:妇女独立团的长征历史典故
这些从小就饱受磨难的红军女战士,像每一个男战士一样,把革命当成了活着的唯一目的。她们的吃苦耐劳和不畏生死,与红军中的任何一支作战部队相比,都毫不逊(xùn)色。
一九三四年,妇女独立团,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在红军川陕根据地成立了。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哪支军队拥有如此众多的女战士。
这些女战士,大多来自川北大巴山中的贫苦人家。从小生活就十分贫困。都是早早就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养成了她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习惯。
有许多女战士在还不满十岁的时候,就被活不下去的父母卖掉了。在别人家饱受打骂,没过一天好日子。
红军到达大巴山区后,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这些女孩子得到了解放,过上了自由、自主的劳动生活,于是她们开始向往革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拯(zhěnɡ)救更多的受难姐妹。
就这样,越是敌人向苏区进攻得猛烈的时候,报名参加红军的贫苦女孩子就越多。是红军的政策让她们生活得有自信,有尊严,她们一定要保护苏区。
成立的那天,正是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边根据地,向西转移的途中,一千多名女同志,一下子变成参与打仗的战士了,女红军们欢欣鼓舞,蹦蹦跳跳。
成立的初期,她们是一个独立团,但随着妇女同志革命热情的高涨,独立团的战士越来越多,一度超过了三千人,曾经扩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
发军装,发武器,还给每人发一个带着红五星的大斗笠,就是长发都要剪短,这是上级的命令。女孩子都爱美,有些女同志舍不得了。
“打仗就打仗,为啥要剪头发?”
“是啊,留着头发还不能杀敌人了?”
妇女独立团的干部见大家叽叽喳喳的,就给大家讲道理:“咱们是来参军打仗的`,不是来比美的。头发谁没有?重要的是看战斗力强不强。咱们剪短了头发,路上行军方便,打起敌人来也利索!”
女同志们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就按上级的命令剪了短发。
部队给每人发了一支枪,个子高的就扛长枪,矮一些的就扛短枪。为了让这些女兵上战场不至于慌张,上级命令她们按正规军队的标准训练。
一边训练,一边行进。红四方面军运粮、抬担架、上阵杀敌……到处都可以看见年轻的女红军忙碌的身影。
为了把自己训练得和男战士一样勇猛,妇女独立团训练得比任何人都要刻苦。她们处处不落人后。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组成战场运输队:有的背着四支枪和一箱子弹,有的背着上百斤的粮食和盐巴,在陡峭的山林中跋山涉水,从不停歇。
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参加了红军,就一心一意战斗,她们就这样负重前进,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她们奔跑在战火和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每到一个营地,她们都要在冰冷的溪流里,昼夜不停地洗带血的绷带和伤员的军衣,她们的双手由于冰冻和操劳,布满了像小孩嘴巴一样的口子,常常流血不止。
就这样,她们还是整天唱唱跳跳的,一有空就给战士们表演节目,驱散他们的疲劳。许多战士都夸赞她们,能文能武。是啊,在真正的战场上,她们的表现更是出色。
当队伍来到川康交界的理县时,妇女独立团打了个大胜仗,让全体红军战士对她们刮目相看了。
理县是汉族人和藏族人杂居的地方,民族状况很复杂。独立团到了那里就扎好营地,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到县城里去宣传。她们不停地喊话,贴标语,宣传红军的政策的同时,还不忘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
百姓们看着这一群穿着军装,扛着枪的女人,感到十分奇怪。好多老人见她们挺和善,不打骂百姓,就大着胆子问:“你们这些个女子,怎么也拿刀弄枪的?”
“大娘,红军的政策是男女平等,我们女子,怎么就不能当兵啦?”一个妇女团的干部笑呵呵地说。
“是啊,我还杀过好几个白狗子呢!”一个正在贴标语的女战士跳过来说。
“行啊!姑娘!”大娘没说什么,一边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妇女同志们都很勤劳,她们一边开展工作,一边了解村镇中的情况。好多女战士给百姓家里帮忙,受到百姓们热情的欢迎。很快,她们就和当地人混熟了。许多百姓主动给她们提供消息,让女同志们非常高兴。
在离市镇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喇嘛寺院。国民党兵来到这里,把寺院霸占了,作为临时的“官府衙门”。藏族的百姓不能到寺庙去拜佛,而且不分汉藏,所有百姓都要给那里交粮交物,还时不时地去做苦力。老百姓们怨声载道,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寺院中的国民党兵把自己当成了**,让百姓们送粮时,在一公里以外就得跪下,用膝盖“走”进寺中。许多身体虚弱的百姓还没走到,就累死在半路了。
女战士们听了怒火中烧,大家商量一下,都想替百姓们出出这口气,让这些鱼肉乡民的敌人长点记性。
“团长,我们不能看着乡亲们受苦。”
“是啊,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饭,还得供奉着这个‘皇帝’!”
团长仔细思考了一下,下定决心教训教训这些敌人。
她派出了两个机灵能干的女战士,把敌人的情况摸清。
原来寺庙修在半山腰,院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这股敌人就躲在这里,从百姓们那里收取粮草、盐巴,真是过着土皇帝的生活。
侦察员回来后,大家更加气愤,都想立刻去消灭这股敌人。还是团长和副团长制止了大家,冷静地想好了对策。
当天夜里,月亮躲在云层后面,四下里一片漆黑,通往寺院的路上,女战士们拿着从村民手中借来的工具,一声不响地挖着土。山野里一片寂静,除了“沙沙”的挖土声,什么声音也没有。
战士们干得热火朝天,连平时怕黑的几个小战士,都忘记了黑暗,脑中只想着消灭敌人,为百姓除害。第二天清晨,战壕挖到了寺庙周围,女战士们早就伏在战壕中,静静地观察着寺庙中的动静了。
平日早早打开的庙门依然紧闭,平日里嘻嘻哈哈的笑声也听不见了。团长断定,敌人已发现了妇女团,他们仗着粮草充足,想在这里耗着,等红军退去,或者援兵到来。有几位同志当时就要往上冲,团长拦住了她们。
不能让敌人得逞,妇女团的同志门开会商议。
“敌人对红军闻风丧胆,所以才不敢出来,想等援兵。所以我们不能等了。”一个急脾气的女战士首先发言。
“不行,现在是白天,进攻对我们不利。”
“而且白天敌人容易发现我们是女人。就不怕了。”
团长见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就说:
“我们等到晚上再进攻,进攻时大家不要喊,这样敌人就看不出我们的身份。再派一队从山顶上过去,在敌人的后面进攻,让他们着急,就会自己乱了。”
“这个计策好!给他来一个两面夹击。”
主意已定,团长安排了具体工作,大家就静静地等着夜晚的到来。
夜幕终于降临了,女战士们个个跃跃欲试。黑暗的天幕,半个月亮斜挂着,稀疏的星星在闪烁着。夜雾袭来,夜晚更添凉意,朦胧的月光下,可以看得见不远处的围墙。
团长一声令下,全面进攻开始了。大家都不出声,用身上背的手榴弹猛打,一声声爆炸声在寺院里传出来。
不一会儿,敌人从寺院里冲了出来。红军的火力更猛了,敌人的尸体一炸一大片。这时,迂回到山上的那支女红军也赶到了,敌人一看腹背受敌,连滚带爬地退回了寺庙。
“冲啊!不要让敌人跑了!”
冲锋号吹响了,团长拼尽全力地喊出来,妇女团把寺庙牢牢地包围起来,继续猛攻。敌人十分狡猾,就是不出来。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中午,妇女团长战士们不停的投手榴弹,不一会儿,寺院里冒起了黑烟:敌人的仓库被一颗手榴弹引着了。
这下子红军战士们可来了劲儿,她们抱起大木桩,“一、二、三!”一用力,紧闭的大门被撞开了,战士们像潮水一样冲了进去,彻底消灭了敌人。
紧接着,女战士们又忙着救火,把剩下的粮食和盐巴分给当地的乡民,自己也缴获了好多枪支弹药。
这一次旗开得胜,让妇女独立团名声大振,也增加了战士们的对敌经验。同志们的气势更加高昂,面对敌人时更加英勇向前了。
当需要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斗的时候,女战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不畏生死。打过几场硬仗之后,原来看不起她们的敌人,害怕到只要在丛林中看见一片红色,就胆战心惊。因为女战士们的枪上、刀柄上全都系着红布穗子。
爱美的她们,在有限的条件下打扮自己,队伍集合的时候,妇女团的同志们头上的大斗笠上,画着五颗鲜红的星星,脚下的草鞋上系着红绒球,那时候,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穷苦百姓,都为她们喝彩!
妇女独立团是军队中的花朵,但她们不是养在温室中的花,而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钢铁之花。
篇9:长征爬雪上的历史典故
还是在孩童时代,就听大人讲谢振华的故事。说他少年得志,18岁就当红军的团政委,说他32岁便担任纵队司令和军长,说在上海战役时,他以一个军吃掉国民党美式装备的一个军,并活捉敌中将军长……
后来阅读红军战斗故事,知道了四渡赤水,巧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沼泽大草地,抵达吴起镇,告捷直罗镇,这些举世罕见、惊天动地的人间壮举,谢振华将军都亲身经历过……
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万寿路一座静谧的院子,见到了敬仰已久的老前辈。听这位传奇将军讲述了70年前长征路上爬雪山的故事。
“长征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我们能够翻越大雪山、穿过沼泽草地,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将军90岁高龄,身材魁梧,思维清晰,眼睛里充满着睿智,讲起话来声若洪钟。
1935年6月中旬,红三军团开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是一座海拔4500米高的大雪山。它横亘于四川西部的宝兴与懋功交界处,山岭逶迤,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
年仅19岁的'谢振华由团政委改任红三军团保卫分局执行科长,负责军团的收容工作,主要是把掉队人员和遗散的武器装备收拢起来,妥善处理,并随时报告敌情,还要保证自身和部队的安全。
在出发前,谢振华向大家特别强调了军团叶剑英参谋长提出的翻山四点要求:一不能快走,二不能说话,三不能坐下来休息,四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搞好团结互助。过夹金山时的两个细节令谢振华终生难忘:在山脚下,他看见彭德怀军团长亲自抽查一些连队的准备情况;行至半山腰,他又看见彭军团长的骡子上驮着文件,而他自己则与战士们一起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彭军团长还大声命令一名体弱的战士抓住骡子的尾巴边滑边走。老将军说:“多少年来,我们就是照着彭军团长的样子做的。任何时候都要率先垂范,爱护士兵。”
老将军回忆道:那时的艰苦已经到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的极限,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他说:“我带收容队的同志走到一个避风的斜坡处,看见有十来个掉队的干部战士围着一堆燃尽的木炭坐着不动。我就过去喊他们赶快走,但他们一个个却像雕塑似的毫无反应。原来,他们已经牺牲。这是因为雪山上本来就缺氧,他们围在一起烤火取暖又消耗了许多氧气,结果因缺氧而牺牲。他们连名字都没有能够留下啊!”
越是艰难的时候,指挥员的作用越重要。老将军说:“本来行军就累得要命,而收容队员的任务更为艰巨。说实在的,那时,我的身体也挺不住了,但我还是咬紧牙关。雪山的天气像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天气还好好的,万里无云,顷刻间就狂风大作,有几个战士被吹出十几米远。接着雪和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边鼓动大家,一边搀扶着战士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就这样,我们终于战胜了雪山。”
听长征的亲历者讲述爬雪山的故事,和读历史教科书的感觉不同。长征的艰难困苦是人世间罕见的,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准确描述的。记者问老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们挺了过来?老将军答道:“是对革命的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我们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坚持过来,就是我们认为吃这种苦,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相信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一定会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是不可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将军兴致极高,欣然挥毫泼墨:“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老将军叮嘱说,“一个人、一个军队、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一种精神。希望我们的年轻官兵牢牢记住这一点。”
篇10:长征三险的历史典故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
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干部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中央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
第二次
在大雪山上。爬山前,战士们每人喝了一碗姜汤辣椒水,准备御寒。开始爬山时,大家都没什么反应。爬到半山,就有许多人开始感觉喘不过气来。快到山顶时,山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接着下起大雪,还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一些体弱的战士开始撑不住了。一名战士在风雪中突然倒坐在地上,虽然战友们赶紧将他扶起来,可是他撑着走了几步却再也挪不动了,永远留在了雪山上。忍痛告别牺牲的同志,中央红军大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雪山。当在山脚下终于见到红四方面军战友时,我和战友们都激动不已,纷纷欢呼:“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那真是热泪盈眶呀!因为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第三次
【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1.历史典故:马生角
2.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4.三顾茅庐历史典故
5.简短历史典故
10.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文档为doc格式